历史秘闻 明朝为何要重新启用宦官势力

Posted 宦官

篇首语:没有理想,那些所谓的奋斗都是空话。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明朝为何要重新启用宦官势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明朝为何要重新启用宦官势力

明朝为何要重新启用宦官势力?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败国蠡政之事,不可殚书!”

这是《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用自己的笔记录东汉历史时,用来控诉宦官专权对于东汉朝廷吏治腐败的巨大影响。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宦官或者说太监一直都承担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宫廷的内官,失去了作为男性的尊严,专门负责侍奉皇帝和嫔妃,至少从明面上来看,宦官的地位是十分的低下的。

但是实际上,因为宦官是最接近权力中心(皇帝本人)的群体。他们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力量。如同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之乱,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乱政等,太监这个群体一度可以左右皇帝的废立,在史书上留下来了数不胜数的记载。

而中国历史上宦官权势最大的三个朝代,就是著名的东汉、唐代、明代。

《后汉书》成书于南朝刘宋时期

其实宦官专权,从赵高挟持秦二世胡亥开始就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了,两汉都没有吸取赵高亡秦的教训,在东汉时期,宦官和外戚的交替专权可以说是东汉灭亡的罪魁祸首。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刘禅苦口婆心的劝导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但是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刘禅不敢如何,等到诸葛亮病逝后,马上重蹈覆辙,亲信宦官黄皓,打压诸葛亮提拔的贤臣,从此蜀汉的局势就江河日下了。

到了唐代,在初唐及盛唐时期,因为皇权集中,宦官自然无权无势,但是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宦官高力士已经大权在握,这个时候李隆基还能控制宦官。但是等到安史之乱后唐肃宗重用宦官李辅国,开始了唐代宦官专权的序幕。从此唐代也日渐衰落,李辅国之后的几个大太监可以说权倾朝野,对文武大臣甚至皇帝都是生杀予夺,废立在一言之间。

一生都受制于宦官的唐昭宗评价赵高和东汉十常侍说道:“宦官之兴,肇于秦、汉。赵高、阎乐,竟灭嬴宗;张让、段珪,遂倾刘祚。”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起于微末,靠着自己真刀真枪一步步的击败了国内的割据军阀,并且最终攻占了北京,击退了蒙元势力。被后人称之为:得国最正。朱元璋本人立足前代历史,对于宦官深恶痛绝,并且颁布了一系列的防止宦官专权的举措。立下了“皇明祖训”明确要求宦官不可干政。而且朱元璋对待太监可以说非常警惕。

曾经陪伴了朱元璋二十多年,一直对他忠心耿耿的一个老太监,就是因为在朱元璋批奏折时,发表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就随即被朱元璋以“太监干政”的名义驱逐出宫,发配原籍。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但是事与愿违,朱元璋死后不久,宦官势力就再一次死灰复燃,甚至导致了大明帝国的衰亡。那么什么为什么在朱元璋立下这样的规矩之后,明代太监的势力不但再一次死灰复燃,并且出现了王振,刘瑾,魏忠贤这样历史上都赫赫有名的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呢?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样情况的原因。

一、中央集权的过度加强,使得皇帝本人精力难以为继,宦官可以协助处理政事

纵观中国古代史,地方和中央政权之间的关系的变化,调整与改革一直都是每朝每代皇帝的难题。地方势力过于强大就会威胁中央,例如唐代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同时朱元璋本人因为出身低微,见多了民间贪官污吏造成的疾苦,对于权力有着一种极度的渴望。为此朱元璋大杀功臣,废除丞相,借以加强皇权。

他废除了丞相和中书省,设立了内阁,通政司,布政司,六科等中央秘书机构来协助自己处理政事。正如前文所言,这些机构只是秘书机构,只能提供建议,并不决策权。同时五府机构的设置将军事主官的军权进一步的限制,任何一个军事将领都不可以统率超过全国三分之一的军队,可以说是为了预防权臣,武将篡国问题做到了极致。

但是过度中央集权的后果就是皇帝本人必须承担全部的政务,皇帝自然是可以乾坤独断,但是关键是任何事情都需要皇帝本人来裁决。即使是“勤奋”如朱元璋,有时也不得不让自己身边的宦官协助自己处理公文和政治事务。要是碰上不喜欢上朝的万历皇帝和嘉靖皇帝,一批宦官帮忙处理政事何乐而不为呢。

嘉靖皇帝像,以炼丹和不上朝出名,但是他却紧紧的控制着整个帝国

二、宦官可以成为皇帝制约文官集团的工具

东汉的灭亡离不开宦官和外戚的交替专权。新皇帝即位后要么选择依靠外戚的力量除掉宦官,要么依靠宦官的力量除掉外戚,宦官和外戚的斗争可以说贯穿了整个东汉。

到了隋唐时期,自从隋炀帝“开科取士”之后,经过唐宋两代的发展,科举制度已经十分完善。传统的门阀贵族势力被打击殆尽,外戚势力也随之衰落了,但是又诞生了一个新的势力集团。

官僚队伍大多是按照科举成绩好坏来选拔人群的。考生根据地域和老师门生甚至是当年主考官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个新的利益集团--文官集团。

文官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按照儒家理想治理天下,在文官集团看来,最理想的皇帝就是“垂拱而治”的塑像了,大明的文官集团极具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东林党”。

而皇帝自然是希望皇权集中在自己手里,为了和庞大的文官集团做斗争,只能启用自己身边的太监来制约。

后世比较出名的就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大太监。

刘瑾在书中的形象,最后为了平息众怒,他被皇帝千刀万剐而死

东林党经常用儒家教化来训斥皇帝,甚至干涉皇帝的立后,立储的军国大事。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更是让小皇帝心惊胆战了十几年。但是王者天性专制,又怎么可能长期受制于朝堂。皇帝自然是更不希望朝堂之上形成另一股强大的势力,进而威胁到自己的皇权统治。

此时,宦官的作用就体现了出来,宦官因为身体残缺,向来被儒家士大夫们所取笑,一般情况下,文官集团中的官僚士大夫们看不上这些“丢了命根子”的阉宦的。同时也因为如此,避免了宦官势力去投靠朝堂之上的文官。

魏忠贤的影视形象,崇祯即位后,即被流放,客死异乡

三、宦官比文官集团更加可控

宦官的权力来源自皇帝本人,对于他们来说,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就相当于失去了自己所有的政治权利。为此他们不得不对皇帝忠心耿耿。毕竟太监有很多个,皇帝不高兴了随时可以替换掉。

宦官就像是皇帝的一把刀子,随时准备“揣摩圣意”按照皇帝的心思和旨意去对付那些想要分割皇帝权力的臣子们。

而且对于明代的皇帝来说,一旦事情严重化,为了平息文官集团的愤怒,宦官又会被第一个扔出来,承担天下人的唾骂,自身也丝毫无损。经过这一番折腾,文官势力被压制,皇帝也展现了自己的权威,宦官没了就再换一个,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一个问题,明代后期虽然出现了许多的权势熏天的大太监,但是他们的权力从来没有脱离过皇权。他们的一切作为,皇帝都看在眼中,甚至可以认为这些都是皇帝默许的行为。例如说刘瑾和魏忠贤,其人都已经嚣张跋扈到自称九千岁,但是他们谁都不敢动哪怕是一点觊觎皇权的念头。

三、总结:

史书之中对于明朝的灭亡,经常出现宦官乱政,造成了明朝的灭亡的论调。

但是也有论调认为明朝的灭亡,元凶应该是东林党人。东林党人只顾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眼高手低,只会清流批评,而治国无能。甚至有人认为崇祯皇帝除掉魏忠贤反而导致东林党无人制约,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宦官专权在一定程度上是明代皇帝迫不得已的选择,在明代,因为朱元璋彻底废除了相权,皇权的过度加强和文官势力的崛起,导致皇帝必然需要一个忠于自己的势力从中加以制衡。当这一个实力尾大不掉时,明代皇帝选择再建一个忠于自己的势力,从而保证皇权的稳固。

而明代的锦衣卫、东厂、西厂的建立莫不如此。

相关参考

被曹操废除的人才选拔制度,为何被曹丕换个包装后重新启用

文|竹映月江公元220年,曹丕一脚踢开了汉献帝,自己当起了开国皇帝。此举宣告着历时一百九十余年的东汉王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三国时代翻开了新的篇章。曹丕像虽然史书非常友好地将这一事件记载为「”汉献帝禅让

被曹操废除的人才选拔制度,为何被曹丕换个包装后重新启用

文|竹映月江公元220年,曹丕一脚踢开了汉献帝,自己当起了开国皇帝。此举宣告着历时一百九十余年的东汉王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三国时代翻开了新的篇章。曹丕像虽然史书非常友好地将这一事件记载为「”汉献帝禅让

历史人物 教育敕语是什么 安倍内阁重新启用教育敕语是怎么回事

>> 《教育敕语》是日本颁布的一份教育文件,颁布者是明治天皇的。从1890年颁布到1948年废除,这份文件早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安倍内阁已经开始动手重新启用这份文件作为教材。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历史秘闻 一味妖魔化明朝的宦官势力

今天许多人对于明朝历史有一些偏激的看法,而忘记了历史永远是胜利者编写的,在中国历史上文字狱最为严重的一个时代清朝,其编篡的一部所谓《明史》,为了自身的统治需要,清朝编的《明史》里面充满了对前朝的偏激看

历史人物 为何说北宋的灭亡王安石要负主要责任

对王安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本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王安石变法在宋神宗晚期时,其实已经很难持续下去,而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继位之后,司马光等守旧派被重新启用,新法几乎被完全废掉,史称“元祐更

明朝历史 揭秘朱元璋为何要重用阉人

朱元璋登上皇位后,鉴于历史上宦官祸国乱政的事例,曾说:吾见史传所书,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不可拯救,未尝不为之惋叹。于是规定宦者不许读书写字,不准兼外臣文武衔,不许干预政事等。但他却为此开了先例。如派

历史军事 长平大战为何非要换下廉颇 而启用赵姓小毛孩?

战国后期的长平大战,由胡服骑射崛起的赵国对阵秦国,双方投入兵力都在60万左右。可以这场大战,一方面是秦国模式与赵国模式的巅峰对决,谁胜出意味着新的强权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形成;而另一方面,更直接关乎两国

明朝为何守不住辽东

明朝守不住辽东,最根本的原因要说明廷、地方政府对辽东地区的管理问题。其次,就是李成梁家族在明朝吏治瘫痪、宦官专政下,为了保住地位而故意将国家的军队变成“私人部队”,同时,为了保持自己势力永存,主动调拨

历史人物 千古贤君唐文宗为何竟被活活被太监气死

  导读:一个皇帝光靠约束自己是没有用的,要远离宵小,选用贤才能臣治国才是硬道理。可是,自唐德宗以来,宦官典掌禁军已经成为制度,宦官势力的膨胀就有了充足的理由。又由于本身就是宦官拥立的,所以,宦官的权

清朝为什么没有出现明朝那样的宦官当权?

从造成的危害性来说,宋朝和清朝是宦官势力比较小的时期。宋朝最拿得出手的太监是童贯,而清朝仅仅是一个李莲英。相比东汉、唐朝和明朝,宋朝和清朝的宦官干政的问题的确小得多。清朝末期的李莲英最多就是弄点额外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