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的羊皮鼓舞有着怎样的历史来源
Posted 羌族
篇首语:那就是假话,所谓天才。勤奋的工作才是实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羌族的羊皮鼓舞有着怎样的历史来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羌族的羊皮鼓舞有着怎样的历史来源
位于四川省汶川县马蹬村的“何家祖坟”是当地羌族何姓大家族的墓地。根据资料记载,羌族古代葬俗以火葬为主,火葬通常在日落后进行。火化时亲人们围坐一旁哭泣,然后转为以吟唱丧歌来寄托哀思,再继之以牵手顿足的舞蹈为祈求神灵保佑死者进入另一世界进行祝福。
歌舞直延续到次日清晨,将骨灰埋入地下为止。这种丧俗在《吕氏春秋·义尚》中有“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而不焚也”的记载,可为左证。在少数民族之中,羌族的“丧舞”和为祭祖所举行的传统祭祀舞蹈都极具特色。
当太阳把高大松拍树长长的影子缩到最短时,村寨里的男女和前来特为祭祀何家祖先的巫师们,跟随着何家主人陆续到达一片松柏围绕的墓地,并在林中的坟茔前供放好各类祭品后,便等待着祭祀“时辰”的到来。
只听得羊皮单鼓的一阵作响,一队由手拿雕有神仙头像的“克里米娃子”神杖、戴着放置圣物帽子的巫师为首开路,紧跟其后的是头戴金丝猴头,羌语称作“休匹儿”猴皮帽,手拿挂有鹰爪等避邪物“板铃”的大巫师、敲打着羌语称“日卜”羊皮单鼓、挥舞棍棒类法器的六、七位巫师组成的队伍,从松柏林外蹦跳而来。
他们踏着咚咚作响的羊皮单鼓和板铃响声,跳起了《金丝猴舞》。头戴金丝猴头帽的巫师在自己作舞的同时,还负责指挥其他巫师在仪式过程中表演各种舞蹈的方向和应做的次数。
这些巫师每人的舞姿并不相同,有的边挥动法器边向各个方向弓腰屈背地祭拜;有的轮流替换着左右腿做前后蹦跳、有的却在原地左旋右转……,似乎是在表演着各自的“单人舞”。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所有巫师唯一一致的是,每人口中都用不停念唱的咒语和经文伴陪自己的舞动。
相关参考
羌族羊皮鼓舞的主要道具——单面羊皮鼓跳羊皮鼓舞的道具虽然有盘铃、神杖等多种,但最主要的还是单面羊皮鼓,那是一种用羊皮绷制而成的单面鼓,直径约八十公分,未绷羊皮的一面在鼓圈内有一横木做的扶手,击打是用手
羊皮鼓舞羌语称“莫恩纳莎”,原是祭神、驱鬼、求福、还愿以及送死者灵魂归天等,由巫师表演的法事舞蹈。羌族巫师称“许”或“释比”,是多种信仰中一种不脱离农业生产的专职巫师。进行的法事舞蹈,根据祭祀活动的需
敲打羊皮鼓作舞,是巫师们作法时的“专利”。除祭祖时巫师敲打羊皮鼓、跳“金丝猴寻找罪恶山羊”舞蹈外,再要领略“羊皮鼓舞”的风姿,就非梭磨河上游理县木卡乡的《布拉兹》所莫属了。闻名方圆百里的木卡乡羊皮鼓舞
形式:羌族民间舞蹈大致可分为自娱性、祭祀性、礼俗性三种类型;但从活动的目的性看,许多形式都带有祭祀神灵,祈福攘灾的含义。主要形式有:“萨朗”“席步蹴”“羊皮鼓舞”“跳盔甲”“忍木那.耸瓦”等。舞蹈多是
现代的藏族和羌族都起源于几千年前的古羌族,他们的语言同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古羌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6000年以前就已经生活在甘肃、青海、川西北一代。“羌”字指古羌人以牧羊为生。大约在5
历尽沧桑羌语称碉楼为“邓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
羌族对火甚为崇敬,认为火乃是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火给人带来光明与文明,出于民族习俗,释比把它规范成一种祭祀礼仪——火祭,列入羌族的祭祀活动之中。中华民族对火/的崇拜由来已久,据史志记载,早在远古时期,
羌族酿酒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原因之一是古羌人的一支首先从事农业。原因之二是,“禹兴于西羌”,而我国酿酒先圣仪狄是禹之臣,杜康是禹的后裔。羌族男人皆有海量,所以虽喜豪饮,但却很少烂醉滋事。羌族一般饮用的酒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这里山高谷深,林茂水急,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盛产名贵药材,又是国宝大熊猎和珍稀的金丝猴生息之地。羌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宇宙一团昏黑,像用黑纱笼罩着一样,没有天,没有地,更没有万物。阿巴木比塔(天帝)叫神公木巴西造天,又叫神母如补西造地。天地造好了,阿巴木比塔又叫赶造太阳、月亮、星星,然后再造了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