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新娘的下联太经典了
Posted 历史
篇首语:从某种意义来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新娘的下联太经典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新娘的下联太经典了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成,它讲究的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意境相符,一副上佳的对子,足可媲美一部鸿篇巨著,历史上第一幅对联出自于五代十国后蜀主孟昶——“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后以此为制,流传了下来,历千年而不衰,究其原因,只因其雅俗共赏的特性令各个阶层的人们爱不释手,喜爱有加!
有着“对联天子”美誉的朱元璋就非常的喜爱对对子,不管是刚打天下时,还是后来登基称帝后,对对联有着不一样的情感,每每得空散朝时,总喜欢与臣子们对上几幅,且在他的大力倡导下,让贴对联成为了一项民间习俗,流传至今;而他替一个屠户所写的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描绘的惟妙惟肖,经典至极,让人不禁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代封建社会下,女孩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每日深养闺中,哪怕是到了出阁的年纪,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嫁之人直到洞房花烛夜才知其貌,是俊还是丑,因此,在清朝的时候,安徽一地有一对新人夫妻就做了一副很有趣的对子,新郎在新婚之夜解开新娘的盖头时,随口吟出了一上联
上联:十八年前不谋面
这上联看似有些大白话之意,说的是十八年前未曾谋面,到了这新婚之夜,才有缘相识相见,看似相熟却陌生,有才的新娘听后,咯咯一笑,大胆的吟出了一下联来
下联:二三更后便知心
这下联应对更是经典,既工整又巧妙,下联“知心”比上联“谋面”更显深沉钟爱,且表达之意很好理解,自然的将一对新人两颗心贴在了一起,生动形象,非常的经典,上下联相组合,不失为一副经典之作!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有更好的下联吗?赶紧来试试吧!
相关参考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载体,像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可谓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拿手绝技,而到了五代十国时,又诞生了一个更令人读书人喜爱的载体,它就是对联,因其言简意深,
古人喜欢以文会友,充满诗情画意的老祖先,因地制宜的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载体,像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对联等等,可谓是样样妙不可言,乐趣无限,既给人们带去了欢声笑语,也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像对联文化,可谓
自古佳人爱才子,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的文人在古代,颇受姑娘们的喜欢,比较吃香,因此,历史上,便涌现出了许多优美的情诗,也有以对联招亲的故事,让人看后趣味十足;像北宋的苏东坡,一生飘逸不拘,写了不少优美的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几千年的沉淀,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令人惊叹的优秀文化,有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对联等,它们不仅提高了人们的文化水平,也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像对联文化,其雅俗共赏的妙趣,一诞生便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文学的发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的文化载体,且都渐渐独占一席,各领风骚,像对联文化,起源于五代十国后蜀国主孟昶,而后经过了崇文的宋朝大发展时期,再到明清两朝,将对联文化推上了历史的巅峰
说到对联,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对联是中国文化中的精粹,是伴随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传承,对联中,有些说不尽的故事,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可能在现今,对联只能算作一种传统习俗,在过年的时候,对称贴在门外,可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各个载体的文化均独占一席,像对联,作为我国独特的一种艺术形体,一千多年来,受到了历朝历代才子们的追捧和喜爱,相较于长篇巨著的书籍,对联因其言简意深,形式多变,可长可
说起对联,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特别是8090后小伙伴应该印象深刻,儿时的回忆,每每到了春节期间,总要选上几幅有寓意的对子,亲自写上一写,期待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五代十国开始,至今上千年的历史,
说起对联,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特别是8090后小伙伴应该印象深刻,儿时的回忆,每每到了春节期间,总要选上几幅有寓意的对子,亲自写上一写,期待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五代十国开始,至今上千年的历史,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它起源于五代十国后蜀主孟昶,在一年的除夕把两句诗——“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题写在寝门桃符板上,故称“题桃符”,因是春节所题,又叫“春联”,而后以此为制,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