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神童的下联太经典
Posted 神童
篇首语:宁愿跑起来被拌倒无数次 也不要规规矩矩走一辈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神童的下联太经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神童的下联太经典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文学的发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的文化载体,且都渐渐独占一席,各领风骚,像对联文化,起源于五代十国后蜀国主孟昶,而后经过了崇文的宋朝大发展时期,再到明清两朝,将对联文化推上了历史的巅峰,成为了人们日常热衷交流消遣的方式之一,乃至今日,成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
北宋时期的苏东坡,明朝的解缙,清朝的纪晓岚,这些我们常常在书上看到的才子,都在对联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不少妙趣横生的对子,让人看后回味无穷,乐趣颇多,而一副上佳的对联,足可媲美一部鸿篇巨著,令人感受妙趣之余,也会被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所折服!
清朝道光年间,江西一地有个孩子,叫林丰,自幼聪慧多才,小小年纪便善于吟诗作对,父母甚是欣慰,当时,林家世代贫农,家庭条件并不好,为了改变这种家里窘境,小林丰自幼就发奋图强,好好读书,将来考取功名,改善家庭状况。
由于聪慧,博得神童之名,林丰在8岁那年便到城里参加乡试,应试的那天,下起的毛毛细雨,林父便背着他进入考场,而这一幕恰巧被担任监考官的县令瞧见,以为他们父子是当地百姓来看热闹的,急忙命衙役将他们轰了出去,林父急忙解释是送儿子来应考的。
县令一听,心中便有疑惑,这孩子小小年纪,竟想着考取功名,真有那个才学?为了验证一下,便当即假装生气,训斥一番,说道
上联:子把父当马,成何体统?
县令以他们父子为题,出的非常的巧妙,将林父背林丰的场景融入联中,且对这种行为表示质疑,毕竟从古至今,人们讲究的是孝道,如此一般,何谈孝道?小林丰一听,听出了联中之意,也知道县令在质疑自己,略加思索后,脱口而出一下联来
下联:父望子成龙,理所当然!
林丰这下联一出,县令当场愣住了,心中暗暗想到,下联应对巧妙工整,意境相符,堪称一副上佳的对子,当即仔细对小林丰打量了一番,发现其两眼清澈,眉宇清秀,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才识,打心里高兴,便上前亲自将他抱了下来,牵着他进考场。
两人一进院内,只见院中一颗大树上有几只小鸟飞来飞去,叽叽喳喳的,县令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上联,随口吟了出来
上联:树大杈多,不宿无毛之鸟
这上联堪称经典,看似平淡,实则暗藏玄机,一语双关之意,一则说树上之鸟,实景,一则说的考场,来着都是有学问之人,不宿无毛之鸟,意思是朝廷不养庸才,要有真才实学,小林丰一听,听出了联中之意,稚嫩的小脸微微一笑,脱口而出一下联来
下联:滩平水浅,难藏有角蛟龙
这下联一出,县令暗暗吃惊,这应对大气,自信,小小年纪志向如此之高,将来必定前途不可限量,对小林丰当即是刮目相看,亲自将他送到了座位上,而后才离开。后来,小林丰果然没辜负众人的期望,如愿考取了功名,且在后来一步步的踏入仕途,成为了主宰一方的地方官,深得百姓的爱戴!
相关参考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几千年的沉淀,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令人惊叹的优秀文化,有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对联等,它们不仅提高了人们的文化水平,也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像对联文化,其雅俗共赏的妙趣,一诞生便
宋朝崇尚文治,宋太祖立下祖训:后世不得诛杀文臣。正是对文化的重视,让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化气息最为浓厚的一个朝代,可以说,上到皇帝三公,下到三教九流,所有人肚子里都有三两墨水,也留下了许多逸闻趣事。
对联,作为中华文化组成的一部分,自五代十国开始,便逐渐的兴盛起来,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喜爱,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一道丰盛的佐餐,它言简意深,形式多变,可长可短的特性,加之雅俗共赏的妙趣,令历朝历代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特有的艺术瑰宝,是写在纸上、布上、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历史上第一幅对联,是五代后蜀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后以此为制,流传了下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传承,各个载体的文化均蓬勃发展,独占一席,且各领风骚,像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或者对联,可谓样样是中华的瑰宝,它们给人们带去了欢声笑语的同时,也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增加了人们的见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之一,它起源于五代十国,至今上千年的历史,自后蜀主孟昶第一幅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开始,于两宋形成体制且以此流传了下来,成为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一道
古人喜欢以文会友,不管是琴棋书画,还是诗词歌赋,或者对联,三五人相聚于茶馆,你来我往,春风袭来,很是惬意,而运用交流最多的莫过于对联了,其雅俗共赏,可长可短的特性赋予它快速创造的便利,取现实之景色,对
玉不雕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材,无论一个人智商有多高,都需要良师的悉心栽培,否则难以有太大的作为,甚至可能泯然众人矣。晚唐大文豪韩愈曾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纯属正常,也是老
做事可以高调,做人一定要低调,知识渊博的孔圣人都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还拜六七岁的孩童项橐为师,用实际行诠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道理。每个人均是独一无二,总有值得他人学习的一面,不要瞧不起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