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才子对出下联救了书生一命

Posted 佛寺

篇首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才子对出下联救了书生一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才子对出下联救了书生一命

周渔璜是清朝初年著名的诗人、学者,他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是当时公认的大才子。

据说有一年春天,周渔璜外出游玩,来到一座名为十佛寺的寺庙,晚上就留宿在寺中。刚睡下不久,忽然听到隔壁房间传来微弱的说话声,像是有人在自言自语。仔细一听,原来是有一个人在反复诵读着一句上联:

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周渔璜觉得很奇怪,就起身去询问寺中的僧人。

僧人告诉周渔璜:“几天以前,有一位书生来到寺中游玩,偶然间想出了这样一句上联,可是却绞尽脑汁也没能对出下联。这几天来,他茶饭不思,废寝忘食,像着了魔一样,整天念叨着那句上联,如今已是卧床不起,奄奄一息了。”

周渔璜听后感到十分惊讶,想不到世间竟有如此痴人,又问道:“难道就没有其他人能帮助他对出下联吗?”

僧人叹了口气,说道:“这句上联中有四个数字:万、千、百、十,而且这四个数字以十倍递减,因此要对出下联难度颇大。最近这几天,有许多有学问的人都试着对过,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对得出来。”

从僧人那里回来之后,周渔璜辗转反侧,苦思了大半夜,最终也没能想出下联。

第二天早上,周渔璜带着遗憾,乘船离开了十佛寺。途中经过一座桥,见到桥上刻着“八仙桥”三个字,周渔璜灵机一动,豁然开朗,急忙吩咐船夫掉转船头,返回十佛寺。

周渔璜回到寺中,听见那位书生还在有气无力、断断续续地念叨着那句上联:“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周渔璜站在门外,声音洪亮地说道:

一船二桨四人摇过八仙桥

书生一听,顿时精神大振,惊呼道:“妙联!妙联!此下联中也有四个数字:一、二、四、八,并且是以二倍递增。哈哈哈,实在对得巧妙!”得到下联以后,书生总算清醒过来,身体也很快康复。

相关参考

历史秘闻 书生当场对出经典下联

清朝嘉庆年间,南京城外住着一个姓沈的书生,他是附近颇为知名的才子,弱冠之年就考中秀才,邻居都非常看好他。原本家庭条件还可以,至少衣食无忧,沈秀才一心用在读书上,准备在学习方面更上一层楼。天有不测风云,

历史秘闻 书生数年后才对出下联

明代时,在江南的一座小村庄里,有一位书生。书生读书非常勤奋,起早贪黑,不知疲倦。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读书,书生很少出门,只是在每天的黄昏,去村外的小河边散散步,看看风景,吟吟诗词,以缓解一天的疲劳。几乎每

历史秘闻 书生对出的下联很经典

对对联是古人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文人骚客聚集在一起,喝两壶小酒,出一两个对子,调侃调侃对方,也增进一下感情。不过,对联具有雅俗共赏性,不只有书生会在闲来无事的时候,聚在一起对对联,贩夫走卒,街头巷尾的

历史秘闻 穷书生对出的下联太经典

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女子的地位相对低下,跟现代女性没法比,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是常态,科举考试不被允许,仕途自然没有任何机会,甚至连读书都是一种奢侈。从明代开始,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女子无才便是德”

历史秘闻 书生对出下联抱得美人归

说起对联,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之一,起源五代十国,后经过两宋成熟期,到了明清两朝,彻底的爆发了,成为了文人雅士,达官显贵日常交流的方式之一,不管是外出踏春,还是朋友聚会,出上几幅上联

历史秘闻 书生对出下联,包拯说:凶手就是你

要是细数历朝历代的著名清官,那自然有明朝时期的海瑞,而海瑞在当时的民间有这么一个称呼,叫做“海青天”,其大名虽然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但是要是说道宋朝这个清官,想必很多人都有所了解,他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

历史秘闻 书生对出下联抱得美人归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中华文化组成一部分,起源于五代十国,至今上千年的历史,上至当朝皇帝,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对联有着特殊的情感,也成为了人们劳作之余,茶余饭后一道丰盛的佐餐,在笑声中得到知识,开心

历史秘闻 书生对出下联抱得美人归

托物言志是古人惯用的写作手法,借助某种东西表达内心情感,古诗词里经常出现杜鹃,比如李商隐的“望帝春心托杜鹃”,白居易的“杜鹃啼血猿哀鸣”。一般来说,杜鹃指的是一种鸟,又被称为子规,但同时也可以指代杜鹃

历史秘闻 书生对出绝妙下联,才女:我嫁给你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如今人们的娱乐方式丰富多彩,每当感觉压力无处释放,或者情场失意时,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邀上三五好友去K歌,也可以通过玩手机暂时忘却烦恼。对于古人来说,以上几种做法肯定行不通,毕

历史秘闻 书生对出下联抱得美人归

中华文化流传了五千多年,没有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反而给我们留下来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对联就是其中之一。对联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独特文化形式,从古到今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古代对联更是成为了人们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