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书生对出绝妙下联,才女:我嫁给你
Posted 书生
篇首语: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书生对出绝妙下联,才女:我嫁给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书生对出绝妙下联,才女:我嫁给你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如今人们的娱乐方式丰富多彩,每当感觉压力无处释放,或者情场失意时,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邀上三五好友去K歌,也可以通过玩手机暂时忘却烦恼。对于古人来说,以上几种做法肯定行不通,毕竟客观条件不允许,对吟诗作对就成了古人经常做的事情。
对联分为多种形式,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对对子高手,同时也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故事。今天讲述的这个对联趣事,发生在明朝中期,主人公是一位富家千金和一贫如洗的书生。当时苏州城内,住着一户周姓人家,周静怡是家中独生女,父亲乃远近闻名的富商。
优越的家境,让周静怡从小无忧无虑,她最喜欢柳永的词作,开明的父亲不但没有阻止,反而支持女儿的爱好,并给她请来当地名气颇大的教书先生。长大后,周静怡又开始学习对联知识,很快发现对联比诗词更有趣。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跟她志趣相投的吴举人。
吴举人长得一表人才,家里也是做生意的,跟周静怡算门当户对,最重要的是两人聊得来,双方父母也希望他们在一起。几个月后,周静怡跟吴举人订婚,正当她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时,未婚夫身患怪病,两家都不差钱,请多位医术高明的郎中为吴举人医治,结果还是没能治好。
未婚夫的去世,对周静怡的打击相当大,整个人变得非常憔悴,用了两年时间才稍微恢复。人死不能复生,虽然她明白这个道理,但脑海里都是未婚夫的身影,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始终沉浸于悲痛之中。为了让女儿好受一些,父亲找来一位擅长对对子的书生,偶尔陪她对上几联。
一开始,周静怡是拒绝的,压根不愿意搭理书生,她认为此生再也遇不到能令她动心的人。随着时间推移,她对书生不再那么反感,时不时说几句话,这样也能让父母放心。有一天,周静怡告诉父母,她想出家为尼,因为没有人能代替吴举人在她心中地位。
父母肯定不答应,语重心长地劝道:“之所以让书生陪你,其实就是打算撮合你们二人,这一段期间,书生的表现很好,而且他善解人意,长相也不比吴举人差。”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周静怡决定给书生一个机会,如果他能对出自己给的对联,就听从父母安排嫁给他。
周静怡首先就抛出上联:青山不墨千秋画!书生也不简单,想都不想就对出下联:流水无弦万古琴!此联让周静怡惊讶不已,紧接着,她又给一上联:老尼为佛添香火!希望书生知难而退,但书生依旧没被难倒,淡定地对出绝妙下联:小僧行善度众生!周静怡没有食言,对书生说:我愿意嫁给你。几天后他们拜堂成亲。
参考资料:《百可漫志》《经典对联故事》
相关参考
在古代一地方有一员外,姓张,人称张员外,其良田千倾,房屋百间,在当地是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张员外为人厚道,富有善心,对穷人很是照顾,平日里遇到天灾时,总会拿出钱财来救济乡民,帮大家度过难关,且不求回报
关于唐伯虎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如雷贯耳,尤其是他的对联功底,几乎鲜有人能够比肩,就算东坡再生都不一定斗得过伯虎。即使乃天纵之才,也有失手之时,唐伯虎曾遇到一位才女,本想使出对对子的拿手绝活俘获芳心,结
明朝嘉靖年间,福州府有一员外,姓孟,人称孟员外,其家境殷实,祖上几代人才辈出,或当官的,或经商的,因此,到了孟员外这一代,算是显赫一方的大家族,走到了顶峰,而孟员外一生娶了3房夫人,可不巧的是,几位夫
明朝中期,山西有一位姓程的知府,除了尽心做好本职工作,平时最大的爱好莫过于对对子,如果几天不琢磨出一副对联,就会感觉生活中少点什么。由于妻子去世较早,程知府用情专一,始终没有再娶,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女儿
对联文化在现在社会已经不是那么的受欢迎了,毕竟人们的生活方式多彩多样,已经不需要用对对联来联络感情了,有的时候一个表情包来的更实际一些。也不会用对联来彰显情怀,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对联文化和其中
明代时,在江南的一座小村庄里,有一位书生。书生读书非常勤奋,起早贪黑,不知疲倦。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读书,书生很少出门,只是在每天的黄昏,去村外的小河边散散步,看看风景,吟吟诗词,以缓解一天的疲劳。几乎每
清朝嘉庆年间,南京城外住着一个姓沈的书生,他是附近颇为知名的才子,弱冠之年就考中秀才,邻居都非常看好他。原本家庭条件还可以,至少衣食无忧,沈秀才一心用在读书上,准备在学习方面更上一层楼。天有不测风云,
清朝嘉庆年间,南京城外住着一个姓沈的书生,他是附近颇为知名的才子,弱冠之年就考中秀才,邻居都非常看好他。原本家庭条件还可以,至少衣食无忧,沈秀才一心用在读书上,准备在学习方面更上一层楼。天有不测风云,
对对联是古人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文人骚客聚集在一起,喝两壶小酒,出一两个对子,调侃调侃对方,也增进一下感情。不过,对联具有雅俗共赏性,不只有书生会在闲来无事的时候,聚在一起对对联,贩夫走卒,街头巷尾的
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女子的地位相对低下,跟现代女性没法比,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是常态,科举考试不被允许,仕途自然没有任何机会,甚至连读书都是一种奢侈。从明代开始,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女子无才便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