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蔡乾汉人物简介

Posted

篇首语: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蔡乾汉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蔡乾汉人物简介

·蔡乾汉



蔡乾汉,毛纺织专家、纺织生产管理专家。1954—1955年在北京清河制呢厂解决出口精纺呢绒染花质量问题,1958—1966年在北京毛纺织厂提出生产技术管理30条,推动北京毛纺织业跻身全国先进行列。1979—1986年主持北京市纺织工业局的生产技术工作,在重点技术改造和产品质量创优等方面做出贡献。在担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毛纺织专业委员会主任和北京市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期间,组织和推动学术活动卓有成效。

蔡乾汉,1928年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市一个殷实商人家庭,自幼勤奋好学。1940年父亲经营的山货行及住宅被日军轰炸烧毁,家道衰落。1941年“四一九”浙东事变,日军登陆瑞安城,祖父惨遭枪杀,次年在浙江大学求学的长兄不幸早逝,国难家仇培育了蔡乾汉深邃的爱国思想。他就读的瑞安中学初中部和温州中学高中部,为了避开日军的骚扰与迫害,迁到山区上课,他在极其简陋的学习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完成了学业,同时也锻炼了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坚毅性格。蔡乾汉高中毕业后考取了由北洋工学院泰顺分校改制的国立英士大学读了一个学期。1946年下半年,北洋工学院在天津复校成立北洋大学,蔡乾汉北上天津,开始了大学新生活。1946年底,北平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沈崇事件”,他积极参加天津市各大中学校学生举行的抗暴运动。1947年,又参加拒绝美国救济物资与不吃美国面粉的斗争。同年5月,参加了席卷全国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和“五二○”罢课游行。194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外围组织“民青”,在国民党政府疯狂搜捕进步学生的白色恐怖中坚持斗争和学习。1948年底至1949年初,蔡乾汉参加了护校队。天津解放后,北洋大学学生会改选,他入选并担任学习部长。1950年5月在北洋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

蔡乾汉的祖上几代都经营过棉花行,儿时参加过家里的“毓蒙”脱籽机和弹花机的生产劳动,对纺织很早就产生兴趣。又意识到纺织工业在我国国计民生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促使他下决心转入纺织工程系学习。

大学毕业后,蔡乾汉被分配到清河制呢厂工作,不久担任生产计划科副科长、车间主任。1955年被提升为工程师,任精纺分场主任。

1957年4月—1958年7月,被纺织工业部派遣到苏联实习毛纺。他勤奋学习,接触到不少苏联毛纺科研报告资料和企业情况,丰富了毛纺科技知识,写下大量实习笔记。

1958年7月回国后,任北京毛纺织厂副厂长,次年兼任总工程师。

1964年,纺织工业部组织赴澳大利亚考察。蔡乾汉任副组长,考察了澳大利亚羊毛研究所、羊毛加工厂、纺织院校、牧场等20多个单位。回国后小组撰写了《澳大利亚羊毛纤维研究概况和加工技术》的专题报告,他是主要撰写人之一。

1966年,蔡乾汉调北京纺织工业局工作,任生产指挥部副总指挥兼毛麻丝处处长。1979年任北京纺织工业局副局长兼副总工程师。后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86年退居二线,1987年任北京纺织工业总公司咨询委员会主任。

1978年起,任北京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1993年后连续三届任理事长。他还是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常务理事,毛纺专业委员会第一、第二、第三届主任。

蔡乾汉在1954年、195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还是北京市第五届人大代表,第五、第六届政协委员。

着力科技攻关,为北京毛纺跻身全国前列做出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北京毛纺行业基础薄弱,只有清河制呢厂一个大型企业,它是1908年建成的老厂,生产粗纺呢绒和毛毯,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厂里接受了生产10万码呢子的军工任务,为该厂生产走上正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蔡乾汉当时刚从学校毕业,尚在实习期间,他看到车间从英国购进的机器大都陈旧老化,工人劳动强度很大且很不安全。他注意到惟一的一台成品打包机还是手摇的,效率极低,于是他提出技术改造方案,将其改为电动打包机,使打包工从此告别了笨重劳动。

实习结束后,蔡乾汉被提升为生产科、计划科副科长,负责原毛搭配和工艺设计。由于国毛品种混杂,草杂含量多,可纺性差异大,如何做到合理配毛以保证毛纱质量并降低成本是一个难题。他深入实际,掌握生产第一线的动态,进行灵活有效的调度,保证了计划按时完成。1953年下半年起,工厂开始接受苏联定货,但由于严重的染花质量问题,出口任务难以按期完成。当时担任精染车间主任的蔡乾汉,发动职工深入研讨染花原因,发现是洗呢冲洗不净、染色降温过快、煮呢温度偏低和加压不当造成的。经过优选工艺,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使对苏联出口从1954年的5万米增至1955年的33万米,出口合格率达到93%以上。1955年,蔡乾汉被提升为工程师,继而担任了精纺分场主任。这个分场是从上海国棉十七厂搬迁来京的、拥有7200锭的精纺全能厂,包括制条、纺纱、织造和染整全套设备。这个分场的建成,结束了清河制呢厂只有粗纺没有精纺的历史,对北京地区毛纺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他担任分场主任期间,除生产精纺呢绒外,还添置设备投产精纺毛线,填补了北京这一产品的空白。

1956年4月,蔡乾汉被送到纺织工业部干校学习俄文,1957年4月—1958年7月到苏联莫斯科拉斯托金染整厂、昆采沃染织厂和苏联中央毛纺研究院实习。当时的院长是苏联著名的科瓦廖夫工作法的创立者科瓦廖夫,他为中国实习生做了妥善安排。蔡乾汉在这里接触到不少毛纺科研资料,写下了二十多本笔记,其中的羊毛机械除杂和化学方法的比较、染整工艺过程与织物收缩率的关系、降低织物“极光”的工艺和组织设计等内容,在他以后工作中起到了指导作用。通过一年多的实习,他对苏联当时毛纺科技理论成就和工厂生产技术实际都有了较系统的了解。

1956年,北京兴建清河制呢厂第二个精纺车间(即后来的北京毛纺织厂),1958年1月建成投产。蔡乾汉1958年7月自苏联回国后即被委任为该厂生产技术副厂长,次年兼任总工程师。这是建国后第一个从外国全套引进的一万锭纺织染整全能毛纺厂,装备属于当时国际先进水平。面对这样一个“三新”(新设备、新厂房、新工人)厂,如何及早发挥其生产技术先进的优势,是摆在蔡乾汉和职工面前的重大课题。他对引进设备的生产技术性能反复做了分析,认为十分适合加工中高档精纺全毛和高比例羊毛混纺产品,其特点是配有条染复精梳,包括机械自调匀整、光电自停和末道针圈梳理的七道粗纱、双皮圈牵伸细纱、多梭箱织机、双槽滚筒煮呢、轧水超喂烘干、三刀剪呢、给湿刷毛和温控电压等当时国内其他毛纺厂尚未拥有的新技术。蔡乾汉一方面组织职工再培训以求尽快掌握这些新技术,一方面利用新技术优势研究制定生产传统精纺产品的新工艺并且高起点设计开发毛涤混纺、丝毛交织等新产品。为了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适应出口的需要,又添置了织边字机和防缩机等设备,使北京毛纺织厂的产品质量和风格在全国突显出来,受到纺织工业部表彰、外贸好评和国内毛纺同行的赞许。此后,纺织工业部决定以北京毛纺织厂引进设备为样本设计生产我国第一套毛精纺设备,为全国毛精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蔡乾汉在清河制呢厂、北京毛纺织厂两厂工作了15年,为北京毛纺行业跻身全国前列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潜心研究生产技术,推进北京纺织业技术改造



蔡乾汉多年从事企业生产技术领导工作和北京纺织工业局科技领导工作。在不断解决具体技术问题的同时,一贯重视生产技术管理,在这方面也颇有建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国内毛纺企业管理比较落后,缺乏系统规范,产品质量水平低。纺织工业部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提出在纺织企业建立工艺设计、设备维修和操作规程三大制度,蔡乾汉在清河制呢厂任精染车间主任时就结合实际制定了湿整理洗煮染缩拷各工序五大操作规程和操作方法,建立了严格的先锋试验制度、工艺检查项目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建立了车间软化水装置和车间中试化验室,设立了专职工艺试验员和工艺检查员,有力地提高了车间技术管理水平,使产品质量和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北京毛纺织厂1958年建成投产不久,正赶上“大跃进”,包括蔡乾汉在内的领导明确提出了“上半年跨东墙(指超过清河制呢厂)、下半年过长江(指赶超上海)”的目标,为北京毛纺织厂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使北京毛纺织厂开工一年即回收了建厂投资。1959年国庆十周年展览会上,北京毛纺织厂26个产品全部被评为优秀产品。纺织工业部1960年9月在上海召开全国毛纺会议,会上对5个可比产品进行评比,北京毛纺织厂有3个夺冠。“以质为纲”在北京毛纺织厂很快成为治厂信条和实际行动的纲领,取得了在当时中苏关系逐渐恶化的形势下顺利地由对苏出口转为对西方出口,以高质量、多品种、小批量、按期交货的业绩赢得了海外客户的信任和赞誉,打开了香港市场,所生产的“天鹅牌”呢绒成为广交会上叫得响的品牌之一。1961年,蔡乾汉认真总结北京毛纺织厂的管理经验和做法,撰写了《产品质量必须从头抓起》的文章,在《中国纺织》上发表。文章归纳为5个论点:提出对原毛搭配和毛纱质量控制的要求;不断革新工艺和采用新技术,提出采用条染工艺;不断研究改进产品工艺设计,提高工艺标准水平;建立严格、广泛的质量检查网,推行基层职工群众性“五查”(即工人自查、互查、上下工序查、质量检查员查、带班长查);改进工作方法,提出提高质量10条规定。这些论点长期在北京毛纺织厂的技术管理工作中发挥指导作用。1963年纺织工业部在北京召开生产技术管理条例100条的修订座谈会,蔡乾汉参加了会议。会后,他结合北京毛纺织厂的实际情况,起草了“北京毛纺织厂生产技术管理30条”,进一步强化了高标准、严要求的厂风、厂规,为北京毛纺织厂此后的正确发展打下了基础。

蔡乾汉工作认真负责,身体力行,在广大职工中树立起很高的威信。大家反映,有时昼夜三班都能看到他在车间的身影。1962年因急需配置织边设备以满足客户对织边产品的需求,他派人到上海源丰厂购买了10台旧织边机。开始使用时不能正常运转,蔡乾汉亲自到织造车间趴到机下仔细观察找原因,经过组织职工现场技术分析与改进,又开展技术大练兵活动,半个月后使织边机过了关,三个带子边的订货合同按期交了货。虽然织边机产品增加了操作的难度,织机挡车工和维修工还是很快都掌握了。不到一年功夫,该厂织边机扩大到96台,占全部织机的2/3还多。

1979年底,蔡乾汉出任北京市纺织工业局副局长兼副总工程师。当时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C),经过学习和一段时间实践,他撰写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几点意见》一文,提出要着重在全员和全过程两个方面下功夫。同时他认为,要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生产为用户满意的优质产品,除了抓好全面质量管理以外,还必须采用先进技术,抓好解决质量问题的技术措施,把管理和技术两个轮子都转动起来。1980年国家经委批准北京市纺织工业局4200万美元贷款用于技术改造重点项目。这是当时的一项大系统工程,需要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蔡乾汉主持了这项工作,深入研究优选重点项目,狠抓落实调研论证和可行性分析。1981年,他在总结引进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引进设备吃透消化工作初探》,提出了吃透消化的五个主要标志和六项主要工作。此后,他又提出对于引进设备的项目,应该有一个指标,做到用明确的数据说清楚吃透消化的程度,并提出“总技能指数”的概念。总技能指数可规定一个指数标准值,按计算公式求得,这样可以对引进工作进行预测,减少和防止引进工作的盲目性。后来,蔡乾汉这些论述和意见作为北京市纺织工业局的正式技术文件下发到各企业施行,收到了良好效果。

蔡乾汉在担任北京市纺织工业局技术领导期间,共主持技术改造700项左右,总投资5亿多元,引进设备2000多台(套);产品创优方面获国家金质奖6枚,银质奖26枚,部、市优质产品286个,建起企业质量标准134个,采用国际标准16个,取得大批成果;培养了上千名各类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北京纺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不断深入探讨,提升毛纺科技水平



1986年,蔡乾汉因健康原因从现职岗位退居二线后,并没有完全脱离工作。1987年北京市纺织工业总公司成立咨询委员会,请他担任主任,对总公司系统企业投资1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负责审查把关。他尤其关注我国毛纺科技的发展,并对有关问题进行研讨。1990年,他发表了《从毛纺原料资源与结构谈毛纺产品开发的方向》一文,指出改善原料结构是改变产品结构的前提,也是改变产品结构的必要保证。认为我国毛纺产品应采取“两头大、中间小”的模式,即纯毛和纯化纤仿毛产品占少数,毛与化纤及其他天然纤维混纺占多数。并指出除扩大使用化纤外,还应充分利用各种特种动物纤维(特别是羊绒和兔毛)、非毛天然纤维(主要是麻、丝、棉)以及充分利用粗次毛、下脚毛和再生毛等。同年,他就毛纺精梳机整体锡林新技术问题接受浙江宁波一家纺织配件厂的邀请进行咨询,并发表了《论对毛纺B311型精梳机系列技术改造的有效途径》一文,提出毛纺精梳机的梳理作用应该满足三个方面的生产技术要求:消除纤维弯钩,使纤维得到很好的梳理顺直,同时尽量减少纤维损伤;去除毛粒、杂草和短纤维,并防止梳理过程中产生新的毛粒,改善毛条的纤维长度指标;尽量改善由于精梳间歇式梳理方式而生成的周期性条干不匀。对于关键部件圆梳的针形设计、针排数、针密增加梯度、梳针的针高以及毛刷、钳板等都做了深入探讨。1992年,他针对北京同时建有几家毛条厂的问题,发表了《北京毛条生产问题的研讨》一文,针对当时国内存在的进口毛条多、依赖进口商多等情况,主张将以进口毛条为主改变为以进口散毛为主,为合理配毛、降低原料成本和充分发挥国内制条能力提供了必要条件。

蔡乾汉重视纺织工程学会的工作。1980年以来,连续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常务理事、毛纺织专业委员会主任。坚持开展学术活动,围绕全国毛纺关键性重大科技课题征集论文。从1987年以来累计征集论文300余篇,对促进我国毛纺科技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1995年,他以毛纺织专业委员会名义撰写了《我国“九五”毛纺科技发展方向的探讨》,指出必须把开发品种、提高质量和采用新技术作为主攻目标;列出了重点研究和推广应用的七个项目,包括改进洗毛工艺和设备、合理配毛和预测毛条质量、羊毛变性处理、赛络纺纱和赛络菲尔纺纱、陶瓷整理、多功能整理、纯兔毛精梳制条技术等。同年,他在北京纺织工程学会参加研讨“九五”北京毛纺发展规划活动时撰写了《“九五”期间北京毛纺行业发展方向的探讨》一文,提出毛纺行业结构调整应逐步向“两头集中、中间分散”的方向发展,即纺纱和染整相对要集中加工,织造可以独立分散设厂,这也是国际上毛纺行业比较通行的做法。纺纱集中,既有利于实施纱支系列化和毛纱商品化,又能发挥质量好、效率高、成本低以及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的优越性,而染整集中有利于保证整理质量和加工各类功能性产品,有利于优化配置设备和采用高新技术,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污水处理,最终保证产品的品牌效应。

在北京纺织行业一度面临亏损危机和行业结构亟须调整的严峻形势下,北京纺织工程学会的工作也受到了挑战。如何更好地为全行业服务,为全体会员服务,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而亟待解决的现实困难是学会活动经费短缺和学术交流难以开展。为了突破这两大难题,他在1993年第六届理事会成立之初,组建了学术活动基金和设立了学会优秀论文奖,“四新”(新原料、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学术报告会、科技培训、纺织科普、金桥工程、软课题研讨等在原有基础上更多地、更积极地开展起来,还设立北京纺织工业学校学会奖学金,学会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在北京市科协两年一次的评选中,他多次被评为最佳理事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亦授予他学会先进工作者称号。

蔡乾汉虽已年过古稀,但对新知识仍不断探索。他办事认真,待人诚恳,学风正派,作风民主,生活朴实,对事业有很强的责任心。现在仍在发挥余热,为学会工作和毛纺科技发展不倦地工作。

简 历



1928年 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市。

1950年 国立北洋大学纺织工程系毕业。

1950—1956年 北京清河制呢厂副科长、车间主任、分场主任、工程师。

1956—1957年 纺织工业部干校学习。

1957—1958年 苏联实习。

1958—1966年 北京毛纺织厂生产副厂长、总工程师。

1966—1994年 北京市纺织工业局生产副总指挥、副局长、副总工程师。

1993— 北京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

主 要 论 著



1 蔡乾汉.产品质量必须从头抓起.中国纺织,1961(4)

2 蔡乾汉.合理选择煮呢的工艺条件.中国纺织,1961(11)

3 蔡乾汉.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几点意见.北京纺织,1979(12)

4 蔡乾汉.引进设备吃透消化工作初探.北京纺织,1981(1)

5 蔡乾汉.日本喷水织机简介.北京纺织,1983(12);1984(2)

6 蔡乾汉.从毛纺原料资源与结构谈毛纺产品开发的方向.北京纺织,1990(10)

7 蔡乾汉.论对毛纺B311型精梳机系列技术改造的有效途径.北京纺织,1991(2)

8 蔡乾汉.北京毛条生产问题的研讨.北京纺织,1992(4)

9 蔡乾汉.我国“九五”毛纺科技发展方向的探讨.“九五”纺织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毛纺部分).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