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陈福接人物简介

Posted 银河

篇首语:人人都曾经错过,真正属于你的,永远不会错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陈福接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陈福接人物简介

·陈福接



陈福接,计算机专家。参加331鱼雷指挥仪、441—B和441—C高炮指挥仪、718数据处理计算机、银河-1巨型计算机的研制; 主持银河-Ⅱ巨型计算机的研制,以及银河巨型计算机的推广应用; 培养了许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陈福接,1935年4月18日生,福建安溪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少将,为我军计算机事业专心致志地奋斗拼搏了近50年,硕果累累,为我国计算机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历任银河存储室主任、计算机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1990年获国家劳动部授予中青年专家称号。他严抓教学质量,在教学、科研、产业相结合上,取得丰硕成果,1989年和1993年该系分别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亲自指导培养的博士研究生23名,硕士研究生16名。发表报告及论文200多篇,专著有 《电子计算机磁芯存储器》、《大规模并行机程序并行化理论与技术》等。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体系结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与信息存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厦门大学等院校兼职、客座教授。1994年后,主持并参加了 “八五”、“九五”国防预研课题,培养研究生。1996年获首届 “湖南科技之星”称号。1997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2002年晋升为一级教授。

奋勇拼搏,成就斐然



1986年初,时任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的陈福接,奔赴北京。他是去争取我国第一台10亿次通用并行巨型机—银河Ⅱ的研制任务。

国务院于1985年批准了国家气象局中期数值天气预报北京中心的扩展工程。这一工程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国防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这项工程一开始,便遇上了没有运算速度高、存储容量大的巨型计算机这个关系到工程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

国防科工委对于发展巨型机技术非常重视。超级计算在国家安全、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是综合国力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必须掌握的技术,是高科技发展的推动力。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研制与装备水平是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核物理、军事、气象、C4ISR大型信息中心等都离不开巨型计算机。许多高技术,如航空航天、遗传工程、量子化学、人工智能、结构分析、流体动力学等的研究,对计算能力有无止境的要求。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也急需巨型计算机,如石油勘探、中长期数值天气预报、地震、海洋、经济学模型的研究等都需要高性能计算机。

国防科技大学于1983年研制出的银河亿次机,在石油地震处理系统、空气动力学、核物理等领域,得到了卓有成效的推广应用。1986年2月24日,国防科工委向国务院提交了 “关于发展银河巨型计算机的建议”,急迫要求发展巨型机。北京气象中心的建设,也迫切需要巨型机。这些信息,使陈福接敏锐地认识到,这是发展国产巨型机的极好机会。他和所内领导商量后,把这个想法报告给了国防科工委科技委聂力副主任。聂力极力支持,并向国防科工委党委作了汇报,得到一致支持。她还建议,由国防科技大学的专家给国务院写报告,表明国防科技大学能完成北京气象中心所需巨型计算机的研制任务。于是,陈福接和所内领导、专家联名给国务院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论述了国防科技大学的优势、科技人员的决心,并就发展我国自己的高速巨型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主动请缨,要求承担我国新一代通用并行巨型机的研制任务。

信很快送到了国务院,国务院领导看完他们用肺腑之言写出的报告后,明确指示: “巨型机立足国内的方针要坚决贯彻”。并要求由国防科工委牵头,国防科技大学具体承担这一艰巨的任务。1986年6月30日,国防科工委给国防科技大学下达了 “关于贯彻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落实巨型机研制任务的通知”。第一用户为国家气象局,并提供了预研经费。国家计委把银河-Ⅱ列为 “七五” 重点工程。从此,陈福接带领研究队伍,反复与国家气象局协商,经过1年多的努力,光测试验收指标就写了厚厚的一大本。最后,于1988年3月12日,国家气象局和国防科技大学正式在北京签订了合同,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并提供一台高性能的巨型机,作为我国中长期天气预报的主机,届时天气预报将由当时的1~2天延长到5~7天。主机的标量速度,为M-170的10倍以上,向量速度为美国CRAY-1A的1.2倍以上; 气象应用题目T63L15测试其综合速度与20世纪80年代初欧洲大气中心用于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CRAY-1A的水平相当,系统的可用率在95%以上; 交货日期为1993年春。

拿到了研制银河-Ⅱ巨型机的任务,使陈福接多年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他受命担任银河-Ⅱ巨型机工程总指挥,统领全所,缜密布局,指挥部署稳妥而紧凑。他心里非常清楚,研制银河-Ⅱ巨型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研,而是为国争光的壮举。银河-Ⅱ巨型机不仅用于中期数值天气预报,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应用。

为缩短我国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他调动精兵强将,大力加强多机系统和多任务库软件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掌握了多处理系统软件的机理与工程实现途径。1988年5月,银河-Ⅱ多处理机系统结构方案和多处理机软件方案正式提出,即银河-Ⅱ为4CPU系统,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和支持。

1988年6月6日,国防科工委给国防科技大学下达了 “关于 《银河-Ⅱ巨型计算机研制任务书请示报告》 的批复”。确定了银河-Ⅱ的最后总体方案。银河-Ⅱ是面向大型科学、工程计算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的通用并行巨型计算机,64位浮点运算。浮点运算数值范围从最大102465到最小10-2465。适用于从天文数字到微观世界极为广大的科学计算范围的高精度运算,尾数达十进制15位,并提供双精度运算的手段。这样,我国第一台10亿次通用并行巨型机的蓝图就确定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把它变为现实。

在研制过程中,他紧紧抓住CAD设计。因为先进的设计要靠高难度的印制板来完成。印制板的质量是机器可靠性的中心环节。他严把质量关。在相对简陋的条件下,生产出了合格的印制板部件。

在软件设计方面,除了重视操作系统、编译、多机并行、多任务库的设计外,他还特别重视应用软件的设计。因为应用软件是整个 “银河-Ⅱ” 工程中最终验收的关键。如果在银河-Ⅱ系统软件调完之后,气象预报软件也能如期运行,则可以使研制周期大大缩短。他抓紧和国家气象局联合开发T63L15气象应用软件。经过3年多的努力,终于研制成功 “中期数值天气预报” 软件,顺利地通过了调试,正常运用于中期天气预报,获得了部委级科技成果一等奖。

1992年11月18~19日,“银河-Ⅱ” 技术鉴定会在长沙隆重举行。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一巨型机系统达到了80年代中后期的世界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面向大型科学工程计算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的并行巨型计算机的空白。银河-Ⅱ是4CPU系统 (也可以只配1CPU、2CPU、3CPU),运算速度达到每秒4亿个浮点结果 (400MFLOPS),即每秒10亿次。

为了加快我国核物理的研究,1993年6月26日,国防科技大学和有关单位签订了 “采用4CPU的银河-Ⅱ系统” 的合同,为我国核物理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3年6月,为表彰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的杰出贡献,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该所 “科技攻关先锋”荣誉称号。江主席还为此题词: “攻克巨型机技术,为中华民族争光。”

银河-Ⅱ的研制,只是陈福接为国争光、不懈拼搏奋斗的一个片断。自从195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后,他入伍来到哈尔滨,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少尉、鱼雷射击指挥仪实验室技术员时起,先后从事过331鱼雷指挥仪、441-B、441-C、718、银河-Ⅰ、银河-Ⅱ等6个型号计算机的研制。

1958年,他参加了用于控制鱼雷射击的 “331电子计算机”的研制。他一方面拜专家为师,虚心向他们学习,如学习鱼雷攻击程序的数学模型、切比雪夫的多项式最优逼近、逻辑设计、程序设计等; 另一方面自己刻苦努力看书学习,融会贯通。最后,他设计了运算器的除法部件,独立完成了全部程序设计。这是我军最早的武器控制专用计算机。1958年10月该计算机样机做了解题运行。陈福接这个从未见过计算机的人,做成了能运行的计算机,这是零的突破。尽管它原始、简单、也不够可靠,但已使实践者因梦想成真而欣喜激昂。陈赓院长邀周恩来总理前来视察,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了主要研制人员,这使陈福接受到了极大鼓舞。以后,他倍加努力,为我军计算机事业专心致志地奋斗了40多年。

1959年,他和另一名同志带队到汉口中原机械厂 (710厂),改进生产331电子计算机,1962年完成。因331电子计算机采用电子管,体积大而难于上艇,于1963年改为通用机。这是该校研制的能用于解题的首台通用机。

1964年,他参加441-B机的研制,和另一名同志一起完成了恒流源的设计,使磁芯读出信号的稳定性达到了要求。他还编制了相关函数等程序,用于机器考核试算。

1965年5月开始组织441-C双37高炮指挥仪的研制。441-C的研制工作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年代进行的,是抗美援越项目。经大家选举组成441工程组,陈福接主持总体组工作,具体从事存储器研制。该项目要求机器在-40~+50℃的条件下运行。在靶场上为通过高低温试验,他们日夜奋战,开始用锗晶体管,不能过关,后来改用硅晶体管并改进了电路,于1969年完成了样机和靶场试验。

1970年初,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慈云桂主任接受了 “718工程” 任务后,陈福接参加了全国调研,在上海南翔组织了方案讨论,形成了 “718工程”数据处理中心计算机718机方案的第一稿。1970年底,他随学校南迁湖南长沙,从事科研、教学与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的组织领导工作。“718工程” 是建立超越国界的飞行器试验的远洋靶场。718机是远望1号船数据处理中心计算机,是百万次级的由分立电路跃升为小规模集成电路的大型计算机。他参加了总体设计,负责高速大容量多模块交叉访问的主存储系统的研制。他提出采用插件式的磁芯存储器模块化结构,以取代传统的电路与堆叠式磁芯体分离的结构,使磁芯与电路模块化。在部分元件失效时,这种模块化结构使磁芯存储器的维护大大简化,可靠性有重大改善。他还设计了一整套非常精巧的电路,使磁芯与电路装在一个插件上成为可能。718机使用多年,在南太平洋上历次飞行器试验中顺利完成任务,为我国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7年,陈福接开始从事 “银河-Ⅰ亿次巨型计算机” 的研制。银河-Ⅰ是我国第一台运算速度达到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他参加了总体设计,负责巨型机机房及实验楼的工艺设计和主存储系统研制。由于ECL (射极耦合逻辑) 电路发热严重,通风冷却是个大问题。用液冷,成本太高。他提出短风路通风系统,使所有风路都平行,每个插件都吹风,而不受别的插件阻塞,实践效果很好。他在实验室和机房建设上有独到之处,设计了648m2的没有一根柱子的银河大机房,地线隔离很好。历经20多年,该机房在供电、接地、冷却等方面仍领先国内水平,为银河系列巨型机研制提供了先进的环境。陈福接还在银河-Ⅰ存储系统中采用了许多新技术: 大规模集成MOS存储芯片,设计了素数模,双总线近连接,流水线型主存储系统,一位错可纠,两位错可检,以每时钟流出两个64位字的速度来提供双向量部件,每时钟获得两个浮点结果。容量为CRAY-1的4倍。该机1983年研制成功时,中央军委贺电中说,银河亿次机研制成功,使我国进入了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研制巨型计算机的先进国家的行列。

陈福接在历代计算机研制中,都是技术骨干、学术带头人、工程组织者和领导者,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90年获国家劳动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曾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部委级一等奖2项,部委极二等奖5项。它们是: 银河-Ⅱ并行巨型计算机; 银河亿次电子计算机; 程序并行化技术及其系统KD-PARORO/V2.0;银河-Ⅱ并行巨型机总体设计; PCB级行波流水线设计的理论、工具与实验; 多任务程序并行模拟环境KD-MUST; 银河通用存储插件测试系统; 微程序控制的主存检测系统; 718数据处理中心计算机。由于突出的领导能力和显著的工作成绩,他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87年8月1日参加了第二次全军英模会议。

高瞻远瞩,运筹帷幄



1983~1993年,陈福接任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兼计算机研究所所长的10年间,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开创了计算机系历史上的崭新局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他解放思想,勇于进取,科学管理,特别善于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全系 (所) 人员的积极性,在科研、教学、生产与科技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著的成就。

他带领全所有关人员,于1987年完成了 “银河石油地震数据处理系统” 的研制任务。这是与石油部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合作完成的,是将银河亿次机用在大规模数据处理。该系统以银河亿次机为中心,配以两台前端机、软硬接口,构成多台异型机复合处理系统,建立了地震作业分布式处理管理软件,发展了地震操作系统等专用系统软件,达到了8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完成 “银河石油地震数据处理系统”项目之后,紧接着又完成了西南计算中心银河亿次机的生产、总装、调试任务。1988年,西南计算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为我国空气动力学、核物理计算作出了贡献。

在武器装备研制中,采用仿真技术,可减少试验次数,节省费用,缩短周期。为加快银河仿真-I(YH-F1)研制进度,陈福接及时调整领导班子,充实力量,于1985年成功地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数字仿真计算机YH-F1,填补了空白。我国长二捆运载火箭,仿真效果明显,仅在银河仿真-Ⅰ上进行了7次半实物仿真就一次试验成功。

1989年10月18日,国防科工委科技部在北京召开了银河仿真Ⅱ型 (YH-F2) 方案审定会,审定了综合论证报告,认为YH-F2总体方案可行,并于11月29日给国防科技大学下达了任务。国防科工委在1990年9月12日发了简报,指出: “现在,许多仿真机的老用户和新对象,都取消了过去想要进口仿真机的念头,希望国防科技大学早日研制出第二代仿真机 (YH-F2)。要求新的仿真机克服Ⅰ型仿真机的定点运算的局限性,克服编程困难,提高精度,改善应用环境,性能上相当于国际主流机SYSTEM100。” 1993年3月,银河仿真Ⅱ型计算机通过了海鹰二号和长二捆仿真试算,加速比为YH-F1的2.6~3倍。1993年6月,YH-F2在北京仿真中心通过鉴定,为我国仿真事业再作贡献。

1995年,陈福接敏锐地意识到集成电路对我国电子工业的重要意义,极力建议有关部门立项,开展集成电路和CPU的研制、设计工作。他从多年的科研实践中认识到,中国没有自己设计的CPU不行。他带领一个小组,到北京原电子部有关部门游说,希望能启动相关研究。但是,当时许多人认为,自己做CPU太难,做不过人家。但陈福接认为,我们有研制银河系列巨型机的基础,完全可以开展CPU的研究。限于当时的认识,他的建议最后没有被采纳。于是,他就通过指导博士生开展基础研究。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是很有远见的。现在,国家对集成电路和CPU设计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他的数名学生都成了集成电路设计任务中的骨干。

1986年,陈福接创建了银河服务部,为银河机售后服务提供保障,为本校系子弟提供就业的机会。1988年8月,他赴美国考察,深受启发,回来创建了银河计算机产业公司 (MAC中心),在他扶植、支持、领导下,MAC中心已发展壮大成高效益的高技术公司。

他很重视精神的力量和团队文化建设,以其几十年的亲身经历,对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 (所) 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进行了总结,概括起来就是: “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 16个字的 “银河精神”。这是几十年集体奋斗的精神力量。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陈福接很注意为人师表,是年轻人的良师益友,深受学生和青年教员的爱戴。他亲自指导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有23名,硕士研究生16名; 发表的学术报告及论文200多篇,主要有: 《一种容错主存结构的研究》、《高速大容量MOS主存储器》、《一微秒周期的插件式磁芯存储器》、《一台千万次计算机的存储系统设计》、《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进展》 等; 著有《电子计算机磁芯存储器》、《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进展》、《大规模并行机程序并行化理论与技术》 等专著。他严抓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将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取得了丰硕成果。1989年和1993年计算机系分别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他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体系结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信息存储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南昌陆军学院顾问、解放军指挥技术学院兼职教授、厦门大学客座教授等。

1994年以后,他仍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主持并参加了 “八五”、“九五” 国防预研课题,指导培养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结构、并行处理和分布式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研究上取得许多进展,1996年获首届 “湖南科技之星” 称号,1997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

陈福接是我国计算机界屡建奇功的杰出专家之一。他在高速高可靠存储系统研制、巨型计算机制造及工艺、巨型计算机散热、大规模机房设计与接地等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高瞻远瞩,表现出了杰出的领导才能,创造了计算机学院历史上的辉煌; 他注重人才培养,爱惜人才,胸襟宽阔,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专长,提出了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主张,为国防科技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简 历



1935年4月18日 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

1954年8月 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

1956年8月 在哈军工海军系任正排,技术员,少尉。

1962年3月 在哈军工电子系任正连,上尉。

1970年11月 在长沙工学院任教。

1978年12月 在长沙工学院任存贮室主任,技术员。

1979年8月 在国防科大计算机所任室主任,副教授。

1980年9月 在国防科大计算机系 (研究所) 任党委委员。

1983年 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信息存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1983年12月 任国防科大计算机系 (研究所) 主任、所长。

1984年4月—1993年11月 任国防科大校党委委员、系党委副书记。

1985年5月 任国防科大计算机系 (研究所) 主任、所长,正师级,教授、博导。

1988年10月 在国防科大计算机系 (研究所) 工作。

1990年 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体系结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1992年 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

1992年7月 在国防科大计算机系 (研究所) 工作。

1993年11月 任国防科大顾问,2002年12月晋升为一级教授。

主要论著



1 陈福接. 一微秒周期的插式磁心存储器. 工学学报,1973. 12

2 陈福接. 电子计算机磁心存储器. 长沙: 长沙工学院出版社,1976. 5

3 陈福接. 一种容错主存结构的研究. 国防科大学报,1984. 3

4 吴涛,陈福接. 多处理机系统中存储器使用频带的分析. 计算机学报,1991.1 1

5 陈福接. 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进展. 中国计算机报,1992. 11

6 Chen Fujie. Optimizing Fortran Program. JCST,1993. 1. 7

7 方粮,陈福接. 磁盘空间的连续性分配. 电子学报,1993. 11

8 Chen Fujie.On the Problem of Optimizing Parallel Program. JCST,1994. 1. 1

9 方粮,陈福接. 容错磁盘阵列的性能模型.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4. 3

10 金国华,陈福接. 大规模并行机程序并行化理论与技术.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5. 1

11 陈福接. VLSI性能驱动工艺映射算法. 计算机学报,1996. 7

12 Chen Fujie. An Efficient Solution to the Cache Trashing Problem Caused by True Data Sharing. IEEET. C.,1998. 5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