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陈钟人物简介
Posted 丝绸
篇首语:空空的口袋不能阻碍你的未来,空空的脑袋你将永远贫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陈钟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陈钟人物简介
·陈钟
陈钟,丝绸科技专家、教育家。长期从事丝绸生产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研究、教学和管理。在教育上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思想,潜心研究丝绸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升办学层次;积极探索适合丝绸业发展的贸工农一体化管理体制,为发展我国丝绸业做出了贡献。
陈钟,1919年9月生于号称“丝绸之乡”的浙江省余杭县。青少年时代,目睹我国丝绸业日益衰落,立志以科技振兴丝绸业。1935年7月,考进浙江省立高级蚕丝职业学校,1939年7月毕业后,先在四川丝业公司第五丝厂任技术员,后去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蚕丝科读书,1944年毕业后先后担任四川第六蚕业督导区督导员、四川丝业公司第一丝厂技术员。1946年5月返回浙江,在杭州蚕丝职业学校任专业教师。
1949年5月杭州解放,陈钟作为校务委员会成员、教导主任,参与领导新生的蚕丝职业学校。1950年兼任设在萧山坎山镇的制丝分部主任。1952年后,历任杭州纺织工业学校副校长、杭州虎林丝厂副厂长。1956年1月,赴北京参加制定当时亚洲规模最大的丝绸企业——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的筹建规划。此后,参与筹建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并任总工程师。1961年10月,调任浙江丝绸专科学校副校长。1978年4月,任浙江丝绸工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顾问。在教学中积极倡导产学研结合,重视实验室、实习工厂的建设,促进了学校的科学研究,也为教学提供了新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0世纪70年代前、中期,陈钟先后参加浙江省自动缫丝机研究小组和烘茧技术研究小组,研制适合中国蚕茧特点的ZD72—1型自动缫丝机和76—1型循环翻网热风干茧机获得成功。
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茧丝绸产供销经营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陈钟建议浙江省实施农工贸一体化的茧丝绸经营管理体制,推动了丝绸业的恢复和发展。
陈钟还曾担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理事、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明奖评委会纺织组成员,浙江省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五、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浙江省科协委员,浙江省人民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等。
潜心丝绸业的生产建设
陈钟从青年时代起,就怀着对祖国传统民族工业的热爱和赤诚报国之心,为祖国丝绸业的振兴奋斗不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陈钟在任杭州蚕丝职业学校教导主任时,为加强学生生产实习,他多方奔走,取得杭州市企业局的支持,向华光公司承租了萧山县坎山镇的坎山丝厂为学校的附属工厂。同时,把学校的制丝部分也搬迁到坎山,开办以制丝科为主的学校分部。陈钟兼任分部主任和附属工厂厂长。这是学校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新起点。他管理附属工厂,不仅保证教学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强调缫丝的规范管理和生丝质量,因而获得了一定的利润,并将这些利润投入再生产,进行设备改造和扩充。
1953年10月,陈钟担任杭州虎林丝厂副厂长,主管生产和技术。该厂当时担负着全省各庄口蚕茧的缫丝试样任务。陈钟深感责任重大。他狠抓工人的技术培训,严格工艺管理和质量标准,要求每个庄口蚕茧的解舒率、丝长、缫折等指标都要十分准确,赢得了企业界的信任。
1956年1月,陈钟调任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总工程师。他从拟订筹建计划到机器设备选择、安装,从工人培训到投入生产,都抓得很认真,白天黑夜都扑在杭丝联厂的筹建工作上。该厂的机器设备都是选用当时世界一流的。缫丝主机采用日本产自动缫丝机;丝织机采用日本产自动换梭织机;印染设备采用德国和瑞士的先进设备。由于大家一起日以继夜地工作,厂的建设进度很快,仅两年时间第一期工程就建成投产。为了提高产量和质量,陈钟对首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亲自讲课。同时,在《丝绸》杂志上发表文章,介绍自动缫丝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懂得使用自动缫丝机。
积极开展丝绸业的科学研究
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投产不到半年,就遇上了“大跃进”。原先定下的经过严格培训才能上岗的用工制度被冲掉了。1958年下半年,从其他厂抽调了大批工人到杭丝联厂,未经培训就上岗。当时有的领导认为这批工人会操作立缫机,对自动缫丝机自然也会操作。在出现质量问题后,有些人又认为自动缫丝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还不如立缫机好。陈钟认为,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不是资本主义倾向,而是为了发展生产。自动缫丝是个方向,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可以提高产量,用工仅为立缫机的1/3。眼前的不适应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国的蚕茧解舒丝长短与日本的蚕茧有较大的差别;二是工人的操作技术跟不上。因此,陈钟潜心编写了《自动缫丝机》一书,并提出要研究、制造适合中国蚕茧特点的自动缫丝机。
1970年,浙江省自动缫丝机研究小组成立,陈钟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研究。尽管“文化大革命”中陈钟受到不公正的批判,但他对发展我国丝绸事业的雄心不减,仍然全力投入自动缫丝机研究。当时研究和试验的地点在位于余杭县塘栖镇的杭州新华丝厂。陈钟每星期一早晨五点钟就出门坐船去塘栖,与那里的工人、科技人员同吃同住同干,直到星期六晚上才回家休息,他的精神使广大工人和科技人员深受感动。由于大家共同努力,ZD72—1型自动缫丝机研究、设计进度很快,于1972年通过鉴定,并由杭州纺织机械厂投入生产。该型号自动缫丝机适合中国蚕茧的特点,缫丝质量稳定,机械结构设计合理,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深受缫丝企业的欢迎。
1973年,陈钟担任浙江省轻工科研所和浙江丝绸工学院合作的烘茧技术研究小组组长,进行蚕茧干燥理论、工艺和设备的研究。烘茧是关系蚕丝质量的重要环节,烘茧质量的好坏影响到蚕茧的解舒率、丝长和丝质。陈钟下蚕区,去茧站,从基础调查研究开始,进行烘茧基础理论模式试验,研究出烘茧温度、热空气流速与茧质关系的干燥曲线,这使得我国第一次有了根据中国蚕茧特点制成的干燥曲线图。在解决基础理论问题的同时,烘茧小组又进行烘茧工艺和设备的研究,先后完成烟道气推进式热风烘茧机、76—1型循环翻网热风干茧机的研制。该科研小组获得全国纺织工业科研技术先进集体奖,76—1型循环翻网热风干茧机被列入全国纺织工业科技重要成果表扬册。
陈钟在国内率先将微波技术应用于蚕茧干燥的研究。陈钟认为,用微波加热能使蚕茧从蛹体到茧层的水分子快速蒸发,不仅干燥时间短,效率高,而且能保护丝胶,提高丝的质量,解舒率高,生丝色泽好。经过反复试验,确定了最佳蚕茧微波干燥工艺。这一课题获浙江省科委三等奖。接着,他又进行丝素细微结构形态研究。这是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为纺织材料研究和蚕丝的综合利用打下了理论基础。
陈钟还重视技术推广。早在20世纪70年代,他就到蚕区推广从日本引进的技术——方格蔟,以提高茧丝质量。嘉兴、湖州、桐乡、德清、海宁等地的蚕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为了提高蚕农使用方格蔟等养蚕新技术的积极性,还配合推行“组合售茧、缫丝计价”收茧方法的试点。后来,这一方法得到国家和浙江省有关部门的肯定,决定在主要蚕区推广。试点经验证明,采用这一方法,不仅能提高蚕丝质量,还可使出丝率提高2%一3%。
辛勤耕耘于丝绸教育事业
陈钟从事丝绸教育事业五十多年,桃李满天下,是一位忠诚于教育事业的良师。
1946年5月,陈钟从四川回到杭州蚕丝职业学校任教,从此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杭州蚕丝职业学校的校舍被日军炸成一片废墟,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和学生宿舍都需要新建。陈钟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参与规划和兴建,于1948年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他为抗战后迅速恢复正常教学做出了努力。解放前夕,陈钟任教务主任,积极支持广大师生员工投入护校斗争,使学校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杭州蚕丝职业学校成立校务委员会,陈钟任校务委员、教导主任。他按照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深入进行教学整顿和改革,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使学校教学工作健康发展。
1952年,根据中央政务院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实行单一化、专业化管理的指示,蚕丝职业学校分成浙江制丝技术学校和浙江蚕桑技术学校,陈钟担任浙江制丝技术学校校务委员会主任,负责筹备工作。他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筹建中的种种困难,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了筹建任务。同年,浙江工业干部学校纺织科并入浙江制丝技术学校,校名改为杭州纺织工业学校。次年,浙江工人技术学校并入杭州纺织工业学校,校名改为杭州工业学校,陈钟任副校长。这段时间,学校拆并调整较多,他始终顾全大局,与并入的学校领导一起,抓好学校工作,保证教育质量。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学校的教学秩序没有完全恢复正常,“读书无用论”的流毒很广。但陈钟仍然教导学生要努力掌握真才实学。1973年,陈钟带学生去嘉兴丝厂实习期间,常以一些缫丝技术上的问题提问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次年,陈钟又带学生到勾庄茧站实习,结合烘茧技术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烘茧却有深奥的理论问题和许多需要探索的实际问题。学生们都感到,陈钟是一位学者,又是良师。大家都乐于同他聊天,从聊天中获得知识,获得精神动力。
1979年起,陈钟亲自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作为主管教学科研的领导和硕士生导师,在课题设计、研究方向、技术路线、研究计划及项目的实施等方面,都考虑得非常周密。陈钟十分重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余地拓宽知识面。经他培养的研究生大多已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骨干。
陈钟在任浙江丝绸工学院副院长期间,分管教学、科研。他强调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粉碎“四人帮”以后,陈钟在抓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的同时,重视抓好实验室和实习工厂的建设。陈钟认为学校没有实习厂和实习基地不行。为此,积极办好实习工厂,建立了一批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陈钟非常重视实验室建设。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正处于经济恢复时期,学校经费还很紧张,他主张把眼光放远点,建设好重点实验室。他最早把计算机技术和远红外技术引进纺织材料学的研究和教学,购进当时最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他还多方做工作,得到浙江省丝绸公司外汇上的支持,购进了当时最先进的剑杆织机,供科研和教学用。因而,促进了学校的科学研究,也为教学提供了新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倡议改革丝绸业的经营管理体制
陈钟从事丝绸事业60多年,除了在他的岗位上为发展丝绸业而忙碌外,还非常关注国家对发展丝绸的有关政策。他从1958年起,历任浙江省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省第五、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经常对发展丝绸业的有关政策提建议、谈看法。1984年,陈钟退居二线,任浙江丝绸工学院顾问。他除了带研究生外,还花很多精力进行政策研究。他组织一个由学校教师和浙江省丝绸公司干部、丝绸情报站研究人员参加的调研小组,对浙江省丝绸业的现状和如何发展丝绸业进行调查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于国际市场变化和茧丝绸经营管理体制不顺等原因,导致蚕茧收购中“蚕茧大战”和“卖茧难”的情况交替发生;生产上宏观失控,蚕茧质量和企业的产品质量下降;有出口权的企业竞相压价出口,丝绸企业效益下降,甚至出现严重亏损。陈钟就以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的身份,对浙江省丝绸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
他到蚕区和丝绸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又分析国际、国内丝绸业发展状况,建议对浙江省茧丝绸经营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主张茧丝绸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管理。1996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发文决定对全省茧丝绸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管理,即以贸(丝绸公司)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实行统一经营。实行这一改革后,效果明显,浙江丝绸业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长期以来,陈钟为祖国丝绸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执著地奉献和追求。他爱国敬业,艰苦奋斗,甘为人梯;他虚怀若谷,尊重他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作为我国丝绸学术界的前辈,受到大家的尊重和爱戴。1997年9月,原浙江省副省长翟翕武给陈钟题了一首诗,庆祝陈钟执教五十周年:“蚕老丝未尽,缠绵五十年,且看桃李笑,不愁两鬓斑”。这是对陈钟像春蚕一样生命不息、吐丝不止、无私奉献的生动写照。
简 历
1919年9月 出生于浙江省余杭县。
1939年7月 毕业于浙江省杭州蚕丝学校。
1944年7月 毕业于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
1946年10月—1951年8月 杭州蚕丝职业学校教务主任。
1950年 兼任杭州蚕丝职业学校制丝科分部主任。
1951年 兼任学校附属工厂浙丝三厂厂长。
1952年9月—1953年10月 浙江制丝技术学校校务委员会筹备主任、杭州纺织工业学校副校长。
1953年10月—1956年1月 杭州虎林丝厂副厂长。
1956年1月—1961年9月 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总工程师。
1961年10月—1966年10月 浙江丝绸专科学校副校长。
1973年 浙江省轻科所烘茧技术研究小组组长。
1978年4月—1983年12月 浙江丝绸工学院副院长。
1983年12月—1988年10月 浙江丝绸工学院顾问。
1991年 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主 要 论 著
1 陈钟.桑蚕茧.纺织工业出版社,1958
2 陈钟.自动缫丝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6
相关参考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