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钱宗珏人物简介
Posted 通信
篇首语: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钱宗珏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钱宗珏人物简介
·钱宗珏
钱宗珏,通信科技专家。在通信电缆研究中有所建树,在系列通信精密仪表研制中取得创新成果,在组织我国通信科技攻关、主持国家重点项目研究、为国家培养高技术人才、主持制定邮电通信发展政策与技术标准、促进我国通信技术与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钱宗珏,1930年1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江苏苏州。父亲钱文耀早年就读于上海华同公学,从事报务员工作多年后考入交通大学 (现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公费留日,回国后在电信总局任公务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工作单位只身赴重庆。母亲张心琴带领幼年的钱宗珏及其两个姐姐在沦陷区上海渡过了艰苦的8年。钱宗珏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贫困交加的日子里度过的。父亲的好学敬业,母亲的勤劳坚韧给予他深远的影响; 而日本侵略军对中国人民的残害、欺凌,则在他心中埋下了自强不息的种子。1946年全家迁回南京,钱宗珏由上海民立中学转学至南京金陵中学,1948年进入金陵大学电机系。1949年,因其父工作调动举家迁往重庆,钱宗珏转入重庆大学电机系电讯专业学习。1951年2月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2年钱宗珏自重庆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邮电部门工作,因学习成绩优秀被选派至张家口军事通信学院学习俄文,准备赴苏联继续深造,后因计划变更而未能成行。在学习期间,钱宗珏获优秀学员奖。结束了在张家口军事通信学院的学习生活之后,钱宗珏被分配到原邮电部工程局所属单位工作。他从最基层做起,爬电杆、挖地沟、扛电缆、睡土洞……由于积极肯干、吃苦耐劳而深得各方好评。1956年11月钱宗珏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7年他再次被选派到邮电科学研究院学习俄文,1959年参加由苏联专家主持的我国首条长途通信电缆建设工程。不久由于国际环境变化,苏联专家撤走,于是原邮电部专门成立了 (101) 工程指挥部,由当时的副部长李玉奎任总指挥,工程进入边研究开发、边设计建造的艰难阶段。为了解决电缆制造中的技术难题,组织上派钱宗珏常驻沈阳电缆厂主持电缆研制攻关。在 (101) 工程中,他作为主要关键技术 “电缆平衡” 的攻关负责人取得了创新成果。我国首条(101) 长途通信电缆工程 (北京至石家庄) 于1964年建设完成,并获原邮电部重大科技成果奖。1960~1965年,钱宗珏业余攻读了北京电视大学 (现为北京广播电视大学) 数学系,毕业时获优秀学员称号。1963~1969年钱宗珏在原邮电部施工技术研究所任研究室主任,从事通信电缆技术研究。从1953~1969年,钱宗珏经历了通信工作生涯的基础阶段,他称此阶段为其技术人生的 “第一战役”。
在研究电缆技术时,钱宗珏就深刻认识到通信测试手段及仪表的重要性,进而开始通信仪表的开发研究。1970年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同轴电缆测试仪的研究开发,带领攻关组人员与北京市真空仪表厂的科技人员协同作战,夜以继日地对50ns同轴电缆脉冲反射测试仪进行攻关,最终取得创新成果。1971年周恩来总理指示要限期完成京沪杭同轴电缆干线工程,当时急需测试仪表。钱宗珏被调回原单位主持科研攻关,先被任命为项目负责人,后任电信总局510厂技术总负责人。作为总负责人和具体研制者,钱宗珏组织全体科研人员对脉冲反射仪、18.6MHz、100MHz锁相式传输测试仪等系列通信精密测试仪表进行科技攻关并取得创新成果,这三种仪表系列后来均获 “全国科学大会奖”。1973年邮电部仪表研究所成立,钱宗珏被任命为副所长兼总工,后任所长兼总工。在此期间,他带领并指导研究生完成了国家攻关项目 “155Mbit/s相位抖动测试仪”、“622Mbit/s误码率测试仪” 等科研样机,这两个项目获邮电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国家科技攻关成果奖。1970~1982年是钱宗珏在通信测试仪表研究以及推进通信测试技术发展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阶段,他称此阶段为其技术人生的 “第二战役”。
1983年起,钱宗珏调任邮电部科技局副总工程师,开始主持国家通信科技攻关工作。在参与主持鉴定由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研制成功的我国首条市内多模光纤通信光缆 (82) 工程时,具有丰富工程建设经验的他,针对工程中阻抗匹配、仪表精度、试验环境、光纤接续损耗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将这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作出了重要贡献。1984年,我国引进国外关键技术建设武汉长飞光纤光缆厂,钱宗珏在主持进行多国谈判时成功地打通了我国与西方通信技术先进的国家的技术引进渠道,为我国光通信的起步作出了重大贡献。1986年钱宗珏首次提出在国家 “863” 计划中增列 “通信高科技” 的倡议,在他的坚持与倡导下,此项议案于1992年全国科技会议上获得通过,此后他还参与了国家 “863”计划中 “通信高科技” 项目的筹建。1988~1996年任邮电部科学技术司总工程师期间,钱宗珏除继续主持国家通信科研攻关外还致力于电信发展技术政策、标准的制定工作。1983~1996年间是钱宗珏为确立我国通信事业发展策略作出突出贡献的阶段,他称此阶段为其技术人生的 “第三战役”。
20世纪90年代后期,钱宗珏重返科研、教育第一线,他在北京邮电大学和北京市光通信高技术实验室担任项目负责人,完成国家 “863”计划项目、国家 “九五” 通信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部级、市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多项获原邮电部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现在钱宗珏仍然锲而不舍地进行着通信网理论与应用、电信网络管理与测试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并正在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全业务宽带光接入网理论和关键技术” 的研究。1978年以来钱宗珏在邮电科学研究院和北京邮电大学共培养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50余人,其科研成果获发明专利4项,在国内外会议和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并多次被国内外会议邀请作特邀报告,在业界享有盛誉。90年代后期至今,是钱宗珏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和培育通信技术人才桃李满天下的 “丰收季节”,他称此阶段为其技术人生的 “第四战役”。
钱宗珏曾历任国家 “六五”、“七五”、“八五”通信科技攻关技术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届信息学科评审组成员; 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会士;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一届至第五届常务理事,第六届常务理事和专家委员会成员; 北京通信信息协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曾受聘为国家科委 “超级863计划” 软科学核心工作小组成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市光通信高技术实验室主任。曾担任北京市人民政府第三届至第六届专家顾问和第八届顾问团电子信息专家组组长。目前仍受聘为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我国首条 (101) 长途通信电缆科技攻关中初露锋芒
1959年,我国开始第一条 (101) 长途通信电缆工程建设,
这是一项由苏联专家主持的庞大工程,也是我国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开端。但是由于后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苏联专家纷纷撤离,技术及工程物资的支持相继停止,致使开工不久的 (101) 工程陷入危机,其中敷设用电缆的匮乏尤为关键。为了抵御国际封锁、走独立自主发展我国通信事业的道路,原邮电部专门成立了 (101) 工程指挥部,由副部长李玉奎任总指挥。1959~1960年邮电部派钱宗珏常驻沈阳电缆厂,对长途通信对称电缆制造技术进行攻关研究。作为技术负责人之一,他带领攻关技术人员克服了条件艰苦、资料缺乏、任务紧迫等困难,对7种电气结构的通信电缆进行了研究与试验。经过1年多的努力,终于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条合格的高频对称电缆产品,为 (101) 工程的顺利完成提供了物质保证。1961~1964年钱宗珏担任 (101) 工程 “电缆平衡” 项目攻关负责人期间,运用电磁场和概率论理论,通过分析电缆的电磁耦合特性找出产生串音的原因,成功地解决了电缆的串音问题,并在通信电缆的电磁串扰理论上有所建树,取得 “特种平衡” 和 “移相网络” 等创新性成果,同时在载波机中进行了推广。钱宗珏在中国电子学会1964年学术年会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 《高频电缆干线电路内的线性串杂音》 被评选为年会优秀论文,他还主持编写了我国《电缆平衡指南》,并代表中国赴前苏联和波兰参加了社会主义国家电缆专家会议。由于主持 “电缆平衡技术” 的攻关研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钱宗珏获得邮电部全国通报表扬。
研制系列通信精密测试仪表
在进行电缆技术研究的过程中,钱宗珏深刻体会并认识到通信测试手段及测试仪表的重要性,进而开始了对通信测试仪表的开发研究。70年代初,国际上的通信测试仪表大部分还是电子管式的,特别是脉冲反射测试仪,由于需要大幅度、窄脉冲发生器和低噪音、高增益放大器,因此均采用电子管方案。为了突破技术上的观念禁锢,走自主创新的道路,钱宗珏在对50ns同轴电缆脉冲反射测试仪进行总体设计和技术攻关时,创造性的采用了晶体管方案并利用二极管雪崩效应和差分放大原理解决了发送、接收两大难题,研制成功了晶体管50ns同轴电缆脉冲仪。在18.6MHz锁相式传输测试仪研制中,他针对选频和窄带滤波要求稳定性极高的特点,大胆革新技术方案,提出振荡器与电平表连锁方案,研制出了稳定性、可靠性在当时均属国内一流水平的精密仪表,并在京沪杭电缆干线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00MHz频率综合仪、锁相式选频电平表和电平图示仪也都是我国当时急需但尚无引进渠道的大型通信精密测试仪表。作为项目总负责人,钱宗珏在总体设计方案上勇于创新,带领科研人员攻克技术难题取得成功。上述仪表在当时均属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投产后被广泛使用。他很早就提出把微机作为仪表组成部分的总体设计,首先研制成功了微机控制锁相式传输测试仪。除完成十余种仪表研制外,钱宗珏还指导研究生完成了当时无任何技术资料来源的微机控制100MHz频率合成器、155Mbit/s相位抖动测试仪、622Mbit/s误码率测试仪等数字仪表科研样机。90年代以来,在北京邮电大学由他指导完成的V5接口协议分析仪和通信测试系统均属国内首创,在国内得到广泛使用并销往国外。
提出我国通信发展技术政策性建议并促进产业与技术发展
80年代初国际通信业发生巨变,数字通信的广泛应用给全球通信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正是由于采用了数字通信技术,才使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到今天的水平。但当时在我国推进和采用数字通信技术却遇到了阻力,钱宗珏提出发展通信新技术的若干建议,首先得到国家计委等部门的支持,后来在邮电发展过程中他不断提出新建议。90年代初由钱宗珏主持重新制定了《邮电部1991~2000年邮电通信发展技术政策》,其中他对应该“淘汰”、“限制” 和 “优先发展” 等项条款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说明,促进了我国数字通信、光通信和移动通信的发展,为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确立了正确方向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应用是通信网络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钱宗珏很早就建议把数字程控交换机列为国家攻关项目,但当时有观点认为 “国外开发此类设备,耗资巨大,需要很多工程师/年才获成功,中国国力不足,不宜立项”。作为国家通信科技攻关技术负责人,钱宗珏本着自主开发的原则说服了相关领导单位,把数字交换机列入了国家 “七五”科技攻关内容。面对当时外国交换设备已充斥中国市场形成了 “七国八制” 的混乱局面,作为国家 “七五”通信科技攻关计划的技术总负责人和具体组织者,同时还作为邮电部科技司负责全国通信标准制定工作的总工程师,钱宗珏及时主持制定 《我国数字程控交换机总技术规范书》标准,制止了混乱局面的继续并为自主开发提供了依据。当时郑州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研制的 “04” 交换机,由于原设计方案不完善,因此面临被否决的可能。钱宗珏率领专家组去郑州审查了 “04” 机的总体设计方案,他认为 “04” 机原方案虽不完全符合通信交换机要求,但具有创新性。他指出了该方案的主要缺点并提出三项关键性改进意见。随后 “04” 机按建议方案进行改进后取得成功并通过了鉴定,成为我国主导机型之一。钱宗珏还及时向一些仍在发展模拟交换机的企业宣传发展国产数字程控交换机的重要性并建议按照我国标准及早研制,他的建议受到企业重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程控交换设备得到了发展,一批民族企业从此崛起。
通信科技攻关是在国家计委、经委、科委、电子振兴办领导下,邮电部为主办单位,电子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为参加单位,组织全国科技人员对通信新技术进行科研攻关的国家级项目。钱宗珏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在战略上把握住了正确的方向。在国家 “七五” 通信科技攻关期间,当时国际光通信技术还在初始阶段,方向并不明朗。他提出的以单模光纤系统为主攻方向,以分布反馈型激光器 (DFB) 等高速光器件为攻关重点,以架空省内光缆通信系统为突破口,开发地下直埋长途光缆通信系统的攻关战略得到认可,最后取得了成功。他组织的 “扬州—高邮”、“成都—灌县” 架空光缆工程和 “合肥—芜湖” 长途地下直埋光缆工程都是我国首批国产单模光纤长途光缆通信工程。钱宗珏首先提出并主持制定了带有超前性的我国光同步数字体系 (SDH)标准,又在国家通信科技攻关中积极组织SDH光通信设备研制。在对发展SDH存在意见分歧时,他果断采取了两个单位同时攻关以促进竞争的策略,使我国光通信技术提前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当波分复用 (WDM) 技术在北京大学萌芽时,他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和促进。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大力发展色散位移光纤 (DSF),并在某重要长距离光通信干线上部分采用。钱宗珏认为采用DSF光纤必将导致因 “四波混频 (FWM)” 效应而无法采用密集波分复用 (DWDM) 先进技术的后果,这会给我国光通信的发展带来巨大损失。在他的及时建议下,原邮电部立即召开了专家会议进行研究,制止了继续发展DSF光纤的做法。事实证明,他的建议是正确的。钱宗珏还是提出接入网在我国通信发展中的重要性并进行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先行者。
80年代末,我国移动通信迅速发展,出现了频段选择混乱的问题。不恰当的频段安排必将给我国未来移动通信发展造成巨大障碍。但当时要纠正这一状况却困难重重,因为有些频段已批给其他部门使用,例如电子部已引进了日本 “无中心电台” 生产线,广播电视部也占用了部分频段。面对这种状况,钱宗珏提出了必须坚决纠正的建议。他主动联系国家无线电委员会并与电子部、广播电影电视部相关部门进行协商,最后取得了一致意见,使我国移动通信频段得到了合理安排。钱宗珏主持制定了 《我国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体制》 标准,在频段中限定了模拟移动通信范围并为数字移动通信预留了频段。由于预见到未来的发展,他坚持移动通信号码不随固定网的正确意见。在国家 “七五” 通信科技攻关中,钱宗珏把GSM数字移动通信技术作为研究重点,并对CDMA技术进行跟踪研究。上述工作为我国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我国数字移动通信的大发展铺平了道路。
提出发展我国通信高科技倡议
80年代初,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学科分类中,“电子学”学科范围较窄,难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钱宗珏提出把 “电子学” 学科改为 “电子学与信息系统” 的建议。在信息学科评审委员的一致同意下,该学科改成了 “电子学与信息系统”,这不但扩大了学科的研究范围,也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为以后的通信信息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条件。事实证明,我国有不少通信信息高科技成果就是在有关基金项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86年初,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4位先生提出了我国必须发展高科技的建议。1986年3月中央召开了由全国 “民口” 100位和 “军口” 100位总共200位科技专家参加的会议共商发展我国高科技大计。钱宗珏是该会议仅有的两位通信科技专家之一。在会上他除参与提出光电子项目外,还提出了把通信高科技列入计划的建议,并在大会上作了报告。但当时普遍认为通信是邮电部门的事,最终仅把光电子列入了计划而通信高科技未获通过。该会议提出并经中央和国务院批准的计划即国家“863” 高科技计划。
90年代初,钱宗珏在全国科学会议上再次提出将通信高科技增列入 “863”计划的建议。为了增强力度,钱宗珏在会上继续联系杨嘉墀、陈芳允以及叶培大先生 (会后还联系了王大珩先生),联名提出了书面建议。该建议得到国家科委同意并组成了以叶培大院士为首的通信高科技战略研究组,钱宗珏担任总体组组长和网络交换组组长,最后通信高科技被正式列入了 “863”计划。“863” 计划 “通信高科技” 项目使我国通信高科技水平有了总体性的提高,及时赶上了国际发展的步伐。
简 历
1930年1月11日 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1948—1949年 在南京金陵大学电机系学习。
1949—1952年 在重庆大学电机系电讯专业学习。
1952—1953年 在张家口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通信学院学习。
1953—1956年 任原邮电部北京电信工程公司技术员、工程师。
1956—1958年 在原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学习。
1959—1962年 任原邮电部工程局313工程处工程师 (参加101工程)。
1963—1969年 任原邮电部施工技术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1963~1964年参加101工程)。
1970—1973年 任原邮电部电信总局510厂技术总负责人。
1974—1982年 任原邮电部仪表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后为所长兼总工,高级工程师。
1983—1987年 任原邮电部科技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1988— 1996年 任原邮电部科技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1996年至今 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论著
1 钱宗珏. 高频对称电缆干线电路内的线性串杂音. 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1964. 11
2 钱宗珏. 高频对称电缆的结构研究. 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年会论文,1964. 11
3 钱宗珏. 高频对称电缆中的间接串音和特种平衡方法的研究. 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年会论文,1964. 11
4 钱宗珏. 移相网络的研究. 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年会论文,1964. 11
5 钱宗珏. 高频对称电缆内的系统性串音. 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年会论文,1964. 11
6 钱宗珏. 高频对称电缆中的电磁耦合. 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年会论文,1964. 11
7 钱宗珏. 锁相电路中噪声的研究 (上、中、下). 电信仪表1974. 8;1974. 10; 1975. 2
8 寿国础,钱宗珏. 运行数字和误码检测法平均检测时间的计算. 通信学报,1992,13 (1)
9 钱宗珏. 新一代光纤通信技术. 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技术发展战略学术会议特邀报告,1992. 9
10 Zongjue Qian. New Concept & Hierarchy for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1993. 7
11 Zongjue Qian. The Trends of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s in China.Invited Paper,Sino-Japanese Optical and Electrical Magnetic Confer-ence,1993. 9
12 钱宗珏. 中国光纤通信的发展历程及其趋向. 第六届全国光纤通信学术会议特邀报告,1993. 9
13 钱宗珏. 世界通信发展展望与对策. 北京电信通信学术年会特邀报告,1993. 12
14 Zongjue Qian. The Development of Tele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in China. Invited Paper,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grated Opticsand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IOOC’95,1995. 6
15 Zongjue Qian. The Way to Build up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N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ICII’96,1996. 4
16 Jiuhui Sun,Zongjue Qian. Use FPGA to Realize the Pointer Processing in SDH Demultiplexing. ICII’ 96,1996. 4
17 钱宗珏,区惟煦,寿国础等. 光接入网技术及其应用. 北京: 人民邮 电出版社,1998
18 钱宗珏. 中国光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展望. 朗讯宽带网,特约专稿,1999. 2
19 钱宗珏. V5接口接入网系统的发展. 光通信研究,特约专稿,1999. 4
20 钱宗珏. 宽带接入网. 中国通信学会计算机与宽带接入技术讨论会,特邀报告,1999. 7
21 吴大鹏,钱宗珏等. ATM交换机EPD性能分析. 电子学报,1999(7)
22 钱宗珏.新世纪国际通信信息的变革和宽带接入网. 中国通信,特约专稿,1999. 8
23 钱宗珏. 国际光纤通信高新技术的发展. 通信新技术学术报告会,特邀报告,1999. 8
24 钱宗珏. 跨世纪国际通信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北京电信通信学会宽带接入网技术发展讨论会,特邀报告,1999. 9
25 Zongjue Qian.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Industry in China. Invited Paper & Key-note Speech at Conference on“Internet & Broadband”,San Francisco,U. S.,1999. 11
26 Zongjue Qian. China Optical Core and Access Network Progress and It’ s Futur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lecommunications ICT’2002,2002. 6
27 钱宗珏. 光纤通信的发展与展望. 光纤通信信息集锦,特约专稿,2002
28 钱宗珏. 10Tb it/s宽带超高速长距离光纤通信系统的发展. 当代通信,特约专稿,2003. 7
29 钱宗珏. 中国通信高科技的发展历程. 当代通信,特约专稿, 2003. 14
30 钱宗珏. 下一代光网络的发展趋向. 光纤通信信息集锦,特约专稿,2004
相关参考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