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孙强南人物简介
Posted 计算机
篇首语:孙竹新添绿玉枝,稚禽学习绕檐飞。动中会取归根意,雨过白云横翠微。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孙强南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孙强南人物简介
·孙强南
孙强南,计算机技术专家。参加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 (103机) 的生产和改进,作为主持设计师完成了我国第一台每秒运行百万次的集成电路大型计算机DJS-11 (150机) 的研制,对推动我国计算机生产和应用的进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中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孙强南,1931年12月28日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省宁波市,族谱名儒强。少年丧父,领略了生活之艰辛,发奋刻苦读书。194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附属初中部,考入江苏省立上海中学理科。1949年高中毕业,同时以高分被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和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所录取。他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二年级转入电机工程系电讯组。1953年从上海交通大学电讯系有线电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的国营738厂 (北京有线电厂) 筹备组工作,随后担任设备科计划组负责人。1956年调到设计科参加我国第一部自动电话交换机—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的试制工作。1958年初738厂与邮电部电信研究所 (电信科学研究院前身) 合作研制电子控制纵横制电话交换机 (半电子电话交换机),并成立了联合研究小组,孙强南担任工厂方面的负责人。研究小组在1958年9月成功研制出20门的模型样机。
1958年,738厂开始兼产电子计算机。是年10月,孙强南转到电子计算机部门工作,参加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计算机(DJS-1) 产品的试制工作,从此开始了电子计算机技术领域的生涯。从1958~1978年的20年间,他先后参加或主持领导过6种电子计算机的设计、试制工作。依次有: 电子管的DJS-1(103) 和DJS-3计算机,晶体管的DJS-7 (127) 和DJS-K1(131) 计算机,集成电路的DJS-11 (150) 和DJS-260计算机。这6种计算机都是当时的主流产品。其中,由孙强南主持设计的、在1973年完成的DJS-11型百万次大型集成电路计算机,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 “全国科学大会” 奖,在获奖人中孙强南名列第一。
在738厂期间,1960年曾调他去参加创办一所中等专科学校的工作。那年北京酒仙桥地区的3个国营大厂 (738,774,718) 联合创办北京无线电专业学校 (后改名电机学校)。孙强南担任了学校第二专科的副主任,负责技术和教学工作。该专科有电子计算机、电话交换机和无线电3个专业。当时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他仍努力工作,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本专科的教研室建立和教员的培养,以及实验室和实习工厂的建设任务。1962年由于情况变化,学校规模和归属做了调整,738厂又把他调回,继续从事电子计算机设计工作。
1978年,四机部为筹备成立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孙强南被调到四机部第三生产技术局 (信息) 服务处任副处长,负责开展全国计算机应用和建立信息服务产业方面的工作。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于1979年8月成立。他积极参加筹划建立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 (后改为中国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 的工作。该公司于1980年1月成立,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兴起的信息服务产业中的第一家公司。他被调往该公司工作,担任公司副 (总) 经理和总工程师职务,主持公司的技术工作。在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创建过程中,在筹划建立各个业务部门和开展业务工作方面,他做了大量工作。公司的第一个技术培训班和公司的第一批两个计算机应用项目,都是他直接参与组织实施的。这两个项目——纺织行业的布机计算机监测系统 (在上海第28棉纺织厂) 和煤炭行业的瓦斯监测系统(在辽源煤矿) 完成后,分别获得上海市和煤炭工业部的科技奖,成为继续推广应用的范例。在实施这两个项目时,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孙强南深入到煤矿矿井掌子面和纺织厂织机车间,进行可行性调查。
1982年,孙强南接受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下达的任务,主编《微型计算机汇编》 (以下简称《汇编》) 一书。他组织中国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电子部六所、陕西省电子所和辽宁省电子所等4个单位联合编写。他多次主持编写会议,制订计划、协调工作,亲自审阅和修改全书。《汇编》 详细介绍了国内研制、生产的和组装的、并具有一定产量的各种微型计算机,还重点地介绍了国外的典型系列和产品。该书于1983年出版,为年底召开的微型计算机规划会议提供了翔实材料。《汇编》获电子工业部1983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就积极开展与外国公司的业务交流与技术合作,孙强南参加了多项合作谈判。1982年1月该公司与日本电气公司 (NEC) 合作的中日软件中心成立,由他兼任该中心的主任。这个中心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最早与外国公司合办的软件开发和培训的实体。
1985年,孙强南调到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他希望以其余年教书育人,实现大学毕业时填写的第一志愿。他以其丰富的计算机设计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讲授计算机系统结构等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1993年荣获北京市委和市政府授予的 “优秀教师”称号。1991~1995年他还应聘为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为该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授课。
同时,他还主持一系列的科研任务,先后完成 “并行处理系统中的cache (高速缓冲存储器) 一致性研究”、“并行处理系统可缩放的一致性机制和模拟器的研究”,以及 “我国电子电器行业CI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应用战略研究” 等课题。
孙强南依据教学中的体会和工程设计中的经验,编写了 《计算机系统结构》 一书,于199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在编写该书时,他几乎阅遍了北京图书馆最新的国外有关书籍和期刊,使内容既新颖又便于教学。该书出版后,为不少高校和成人自学高考所采用,从1995年起,年年加印。到2000年,他虽已退休,但出于对学生负责,又根据技术的进展对该书进行了全面更新补充,科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第二版,受到欢迎。
1958年3月孙强南加入中国电子学会。1981年,他当选为北京电子学会汉字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主席,从此开始了他在学术团体中的兼职,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的历程。在担任汉字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主席期间,他团结中文信息处理专家学者,为他们提供互相交流切磋的条件和环境。这些专家学者在1983年成立中国中文信息研究会 (第三届改名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时,都成为创建中的基本骨干力量,很多人后来成为国内外知名专家。他本人则连续当选为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第一、第二、第三届常务理事,并获得 “荣誉会员” 称号。
1985年,中国电子学会决定成立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学会(后改称分会),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安排孙强南负责筹备。该学会在1985年5月成立,他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至今仍负责这项工作。
从1988年起孙强南连续当选为中国电子学会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从1990年起他还连续担任过中国计算机学会第四、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1983年孙强南开始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并承担开展国际学术活动的任务。他作为中国电子学会的代表担任了IFIP (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支持) 第五技术委员会 (TC5,计算机在技术中应用) 的委员,1996年起又连续两届当选为该委员会的副主席。他是第一位参加IFIP的技术委员会工作的中国专家,并在1992年获得IFIP的 “杰出功绩奖”。除IFIP之外,他还积极参加和开展多方面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在2001年获得了IEEE跨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的第三个千年奖章。
1982年国家开始设立高级工程师职称,孙强南是电子工业部第一批获此职称者。1989年国家开始设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又是电子工业部第一批获此职称者。1995年他又获得教授职称。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持研制我国最早的集成电路大型计算机
738厂最早开展的自行设计计算机工作是改进DJS-1计算机。通过配置磁芯存储器、增加新的外部设备和提高电子线路速度等的改进,使整体性能有了很大提高,计算速度提高了100倍。改进后的产品定名为DJS-3型计算机,于1963年投产。孙强南担任了这个产品的主持设计师。
孙强南所领导的设计室在1965年承担了两种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制任务。一是DJS-7小型计算机,另一是当时有代表性的一种工业控制机DJS-K1机。
DJS-7机是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合作研制的,全机可装在一个办公桌式的柜子内。机器在1967年通过鉴定,在当时是一种成本低廉、使用维护方便、运转稳定可靠的机器。有一家用户曾不停机地使用DJS-7机,7年未出故障。1969年DJS-7机曾送往国外展出。
1968年,738厂根据用户的需要,决定研制DJS-11大型计算机 (150机),安排孙强南负责此项工作。为了制订总体设计方案,他几乎走遍了国内主要的计算机研究所和集成电路等关键元器件制造厂,全面掌握了当时国内计算机和关键元器件的研究和生产状况,制订出了一个既先进又切合实际的方案。
在总体方案制订过程中,孙强南提出的意见对计算机的成功研制起了很大的作用。
(1) 根据用户提出的每小时处理70张地震记录数据的要求,估算出计算机的运算速度需要达到每秒100万次浮点运算的水平。
(2) 根据计算机的速度和规模,提出需要采用集成电路 (开关电路) 和厚膜电路 (线性电路) 实现。这个选择推动了当时刚起步的集成电路和厚膜电路的发展。
(3) 说服用户放弃做专用计算机的想法而采用通用计算机方案,设计统一的外部设备接口,在主存储器上也预留扩充接口。事实证明这个方案有力地推动了石油勘探等方面的数字化建设和计算机应用。后来石油部等用户在外部设备接口上不断添加各种设备,多达20多台,还添加了高速数组处理器等新设备,使150机有很强的生命力,装在江汉油田的最后1台150机一直使用到1988年。
(4) 在系统结构中增设了运行多道程序的硬件。这使以后的软件设计人员得以首先开发出国内有多道程序并行处理的操作系统。
1969年,738厂组成了150机研制队伍,年底这支队伍移至北京大学,与北京大学、石油部、地质部等单位共同组成一支有150多人的联合设计队伍 (包括生产工人)。整个联合设计工作由北京大学牵头,孙强南担任联合设计组的总设计师。他立即投入组建和培训设计和生产队伍,制订设计和工艺文件标准和管理制度,建立设计室和生产线,建设计算机房和机房管理制度等准备工作。
在开始设计之前,他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提出从逻辑设计角度保证机器可靠性的4大措施,即保证足够的时间余量、合理地使用元件和部件、注意长线匹配、注意电源滤波。在生产方面,他提出从工艺加工角度保证机器可靠性的4个方面的严格要求,即元器件的筛选测试、多层印制板的金属化孔、焊接、接插件的加工工艺。这些措施在150机的研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973年8月27日,《人民日报》 头版刊登了 《我国第一台每秒运行百万次的集成电子计算机试制成功》 的消息,刊登了150机的大幅照片。当时机器已顺利经过了半年3000多小时的运转和试算,速度超过每秒100万次浮点运算。
150机在使用单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第一台150机装在石油部地球物理勘探局电子计算机处理中心,从1974~1978年担负了我国石油勘探大部分资料的数字处理任务。1974年以山东商河西油田作试验区,150机比较准确地查明了地下构造高点,根据处理结果钻了24口油井,口口发现油层,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获得53km2含油面积超过以前十多年的成果。在此期间,150机也为华北地区、渤海、南海等地找油,为河北、安徽、山东、湖南等地找煤作出了贡献。1979年9月得到国务院总理签署的“国务院嘉奖令”。
1984年,我国向法国购买海上石油勘探船,在南海上进行验收试验时,勘探船所取得的地震数据记录磁带,法国技术人员说要拿回法国去处理,我们说我们自己能干,随即用150机绘制出石油地质剖面图,其处理质量超过法国,使法国人惊叹不已。
1973年,我国开始研制DJS-200系列中大型通用计算机,孙强南到该系列最高档的DJS-260大型计算机联合设计组工作,是260机的负责人之一。他把从150机中获得的设计经验很好地运用到260机中,为其中央处理机和主存储器部分增添了可靠性设计。他主持设计了硬件检错、纠错和复执系统及诊断系统,使260机成为国内最早系统的进行可靠性设计的计算机产品。
他设计的诊断系统,是一部隐含于260机内部的诊断专用小计算机,可对中央处理机进行停机诊断和自动诊断,并可对通道进行诊断,设计方案十分新颖。
1974年9月在北京召开全国计算机技术交流会 (代号748会议),孙强南在会上代表DJS-260机联合设计组作了 《260机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的报告,介绍了260机的概况和采用的新技术,着重介绍了可靠性设计。他还为748会议写了 《150机电子计算机研制》 的文章,刊登在 《748会议资料选编》 上 (当时不能署个人名字,只写上了单位名称)。
开拓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卓有成绩
1979年我国加入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 (IFIP),中国电子学会开始派代表参加IFIP理事会。1980年我国首次派代表团出席在日本和澳大利亚两地举行的IFIP第8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孙强南随代表团参加,并协助团长工作。
1983年中国电子学会派孙强南作为代表参加IFIP第五技术委员会TC5。是年,他参加了TC5的工作会议和同时举行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在TC5工作会议上他被接纳为TC5委员。这是我国首次派代表参加IFIP的技术委员会,在TC5中引起不小的反响。
在参加TC5之后,孙强南很快就发现在IFIP这样的国际学术组织里有巨大的资源可以为我所用。那时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不久,中国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很少有机会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国外的学者专家也很少有人来过中国。为扩大我国的影响和发挥国际学术组织的作用,1985年在他第二次参加TC5工作会议时就向委员会提出1987年在中国举行工作会议和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的提案,他的提案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委员会决定: 1987年的工作会议和学术会议在中国召开。随后他还争取到IFIP“支持发展中国家委员会”支持这个学术会议第一次在中国举行。
1987年4月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IFIP TC5的工作会议和学术会议。孙强南担任学术会议的组织委员会主席,且是程序委员会两主席之一。会议期间,他还组织与会代表们参观工厂、研究所和大学,由此增进了国内外专家之间的联系和国外专家们对中国的了解。
IFIP总部高度重视在中国举办的第一个学术会议。在IFIP季度简报的首版上,刊登了这个学术会议的详细报道,刊出了会议的会徽,大段摘登了孙强南撰写的会议论文集序言,以及他在会上所作的介绍中国计算机发展情况的主题报告。
在13年后的2000年,IFIP第16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有2000人参加。IFIP主席在致开幕词时,专门回顾了1987年在中国召开的第一个学术会议,并对组织那次会议的两位主要组织者: 孙强南教授和Rolstadas教授给予表彰。
参加IFIP工作后,孙强南积极推荐中国专家参加技术委员会下设的各个专业组 (WG)。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IFIP的资源,发动更多的专家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他先后向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CAM (计算机辅助制造)、CAPM (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在造船中应用等专业组推荐中国专家,并且积极推动和帮助他们把各专业组的国际系列性会议和专题会议吸引到中国来召开。他推荐去参加专业组的中国专家,很多人后来都以畅通的对外交流渠道和高起点的研究工作,成为国内各自领域里的学科带头人。同时还使更多中国专家与国外同行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孙强南从1996年起连续两届当选为第五技术委员会的副主席。鉴于他在IFIP机构中的积极工作和杰出贡献,IFIP于1992年授予他 “杰出功绩奖”。
1995年初,中国电子学会向IFIP申请2000年的第16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在北京举行,孙强南是申办和筹备工作的骨干,在整个申办、筹备和召开过程中,他一直都活跃在第一线,并担任了大会中一个会议的主席。
孙强南曾两次代表中国电子学会出席IFIP全体理事会议,为成功申办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次在1995年9月,到加拿大与日本竞争申办权,作投票前的陈述和答辩。孙强南在会前积极做好准备,在会议过程中灵活处理问题,积极做各国代表的工作,最后在投票中,我国以26:6的压倒多数胜出。第二次在1997年9月,到巴西去解决与IFIP任命的国际程序委员会主席在办会方案上的分歧。在会上孙强南报告了我们的方案,并在会后与IFIP主席进行了仔细的讨论。最后IFIP更换了国际程序委员会主席。
在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孙强南十分注意了解、掌握和吸收世界上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最新科技知识。他把这些知识用于指导国内开展内容新颖的学术交流活动,同时他也注意宣传和传播最新的科学技术。例如,他在1986年就开始发表文章介绍新出现的CIM (计算机集成制造) 技术。对我国 “863”计划的CIMS课题,他向电子工业部科技局提出要在电子行业中采用CIMS技术的建议,并受委托主持国家科委和电子部的软课题 “我国电子、电器行业CIMS应用战略研究”。孙强南提出:我国的电子、电器行业生产附加值高,采用CIMS技术的经济效益会超过最早采用CIMS的机械行业。他还针对当时情况,提出CIMS的集成最主要的是信息的集成,而不能只关注加工的自动化和流水线。这些意见都得到重视和采纳。
勤奋工作,甘于奉献
孙强南虚心好学、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努力工作。他和夫
人都喜欢读书学习,他们俩长期不自己买菜烧饭,天天到食堂买饭吃,以挤出时间学习。即使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仍然一有空就到工厂图书馆里看国内外的最新书刊杂志。他还利用下放到生产车间的机会,学习计算机生产工艺技术和生产作业安排的实际知识。这对他制订计算机总体设计方案,组织大型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帮助很大。
150机联合设计的牵头单位北京大学认为: “从孙强南主持150机的工作来看,他对于计算机和技术的知识面较广,掌握的知识较扎实,由于掌握多种外语,能够注意汲取国外先进技术,同时他对组织、设计和生产有长期实际工作经验,且善于思考,思维敏捷,能够从中国实际出发来进行产品研制工作,是一位比较突出的技术人才。”
作为一个计算机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孙强南非常注意在总体设计和具体技术问题上的创新。60年代初,他在颐和园看到一部慈禧太后时期的汽车,那辆汽车的模样像马车。他想,那时候人们脑子里只有马车,不可能想出现代汽车的样子来。这件事启发他后来在设计产品时,尽量设法摆脱老概念的束缚,努力设计出适应技术发展的新颖产品。在设计DJS-7机中有两件 “小事” 可以说明这一点。
第一件事,738厂在研制DJS-121晶体管计算机时曾经遇到过使用氖灯做指示灯的难题,为此进行了技术攻关。孙强南在接到DJS-7设计任务后,提出用与晶体管低电压相适应的白炽灯作为指示灯的方案,轻而易举地绕过了这一难题。此后所有的晶体管计算机产品都开始用白炽灯作为指示灯。
第二件事,在我国开始制造计算机时,凡是做出一种新计算机来,总是希望能接上一个喇叭,让它演奏一段 “东方红”。那时技术人员都是用 “凑” 的办法,只能演奏前面的几个小节。在调试DJS-7时,孙强南研究出了能演奏 “东方红” 及任何歌曲的算法并编出程序,工厂的广播里响起了计算机奏出的完整音乐。此后在计算机展览会上出现了歌声不绝于耳的热闹场面。
孙强南在年轻时就学习掌握了多门外语,他精通英语,能阅读日文和俄文技术资料,还学过德文和法文,这些都是他在国际学术活动中的有利条件。他工作严谨,办事认真,处事不卑不亢,又能虚心学习,不仅在第五技术委员会里与各国代表建立了很好的关系,结交了很多朋友,即使是历届的IFIP主席,他也结识了不少。IFIP前主席Goldsworthy加入中国电子学会为会士,就是向他提出,经他推荐的。
在他参加了IFIP的第五技术委员会,有机会出席国外的学术交流会议后,感到无论是在报告内容的前瞻性上还是讨论气氛的热烈程度上,都是当年在国内召开的一些国际会议所不能比拟的,因而产生了把国际上的系列性学术会议搬到中国来召开的强烈愿望。在筹办和组织第一次IFIP在中国召开的工作会议和学术会议的1985~1987年间,我国还缺乏召开国际会议的经验和环境,与南非、以色列、韩国等国家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遇到的问题是很多的,有人劝他少找这个麻烦,但孙强南不为所惧,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使问题一一得到妥善解决。
做IFIP的学术交流工作很多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作为一个计算机技术专家,孙强南为此花费了很多心血和时间,也影响了他在教学和科研中作出更多的贡献。但他一直锲而不舍,默默奉献,尽责尽力地为大家服务。
简 历
1931年12月28日 出生于上海市。
1949—1953年 在上海交通大学电讯系学习。
1954—1960年 任北京有线电厂技术员、工程师。
1960—1962年 任北京电机学校第二专科副主任。
1962—1978年 任北京有线电厂工程师、技术室主任。
1978—1979年 任第四机械工业部第三生产技术局副处长。
1979—1980年 任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副处长。
1980—1985年 任中国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副总>经理。
1985— 任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教授。(1995年退休)
1983—2001年 任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第五技术委员会委员、副主席。
1983—1995年 任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第一、第二、第三届常务理事。
1985年至今 任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学会第一、第二、第三届副主任委员、秘书长
1988年至今 任中国电子学会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届常务理事。
1990—1998年 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第四、第五届理事。
主要论著
1 孙强南. DJS-3型数字电子计算机介绍. 计算技术在电机工程中的应用学术讨论会,1964. 11
2 孙强南 (执笔). 150机的一些可靠性措施及其初步效果. 半导体与计算机,1973: 1—31
3 孙强南 (执笔). 150电子计算机研制. 748会议资料选编 (总体运控部分),1975: 1—16
4 孙强南 (执笔). DJS260型计算机的可靠性设计简介. 全国计算机情报网计算机可靠性交流会,1976. 3
5 孙强南 (主编). 微型计算机汇编. 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1983
6 Qiangnan Sun. Computers in Chinese industry. Computers in Industry,1987,8 (2,3): 111—112
7 Pingxin Guo,Qiangnan Sun. General review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application in China. Computers in Industry,1987,8 (2,3): 113—117
8 孙强南. 中国电子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在不连续制造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1987: 50—52
9 孙强南. 工业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现代化,1987 (7): 16—17
10 孙强南. 生产自动化从梦想到现实——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的进展.现代化,1988 (7): 16—18
11 孙强南. 生产自动化的未来——计算机一体化制造系统. 现代化,1988 (12): 18—20
12 Qiangnan Sun. Remarkable progress in China’s computer industry.Proc. of Hong Kong Int’l Computer Conf.′89 (2),1989: 69—74
13 孙强南. 中国电子科学技术评述1986—1990·计算机系统与主机.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1990: 103—107
14 孙强南,孙昱东. 计算机系统结构.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2
15 孙强南. 中国电子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高度并行的计算机系统. 1992: 323—326
16 孙强南. 全国第二届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IM与电子行业. 1993:6—9
17 孙强南. 二○○○年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展望·多处理机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电子工业部综合规划司,1993: 47—50
18 孙强南. 94全国计算机体系结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监视Cache协议的发展和实现.1994
19 Qiangnan Sun,Zesheng Tang,Yijun Zhang.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production engineering. Chapman & Hall,1995
20 孙强南. 新产业革命与信息高速公路·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几个热门话题.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6: 288-302-310
21 Qiangnan Sun. The dawn of Chinese computing. Computer Resurrec-tion,1997 (18): 16—21
22 Qiangnan Sun.Early Chinese computers. Computer Resurrection,1998 (19):16—26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陈近南主要事迹 陈近南人物生平 陈近南轶事典故简介
本名:陈永华 别称:陈近南 字号:字复甫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明朝福建路漳州府龙溪www.lishixinzhi.com 出生时间:1634年 去世时间:16
历史人物 陈近南主要事迹 陈近南人物生平 陈近南轶事典故简介
本名:陈永华 别称:陈近南 字号:字复甫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明朝福建路漳州府龙溪www.cha138.com 出生时间:1634年 去世时间:1680年
知名人物 缪培南生平故事简介,缪培南历史评价,缪培南怎么死的?
缪培南,字经成,号有群,广东五华县人,1895年4月17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三月十三日)生于贫寒农家。父缪献琴终年劳作不息,全家仍食不果腹。缪培南幼时曾随祖母外出乞讨度日。他意志刚毅,勤奋好学,1905
杨善南,曾任全国学联大会主席、团北方区委宣传部长、团中央秘书长、浙江团省委书记、全国济难会党组书记、中共广东东江特委书记。一九三二年十月,在东江苏区壮烈牺牲。杨善南,上海人,祖籍安徽,一九○四年生,因
何建南,壮族,乳名鸿发,学名何鸿,到南宁参加革命后改名建南。一九○一年一月四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农历十一月十四)出生于广西省龙州镇白沙街一个贫苦市民的家庭。何建南的家乡龙州,位于左江上游,南接越南,西北
知名人物 萧耀南生平故事简介,萧耀南历史评价,萧耀南怎么死的?
萧耀南,字珩珊。湖北黄冈县仓子埠(今武汉市新洲县孔埠区)人。1877年3月(清光绪三年二月)生。他出身寒微,家境清贫。祖父做过乡村塾师,父萧元亭曾以贩卖鳝魚为生,后充货郎。萧耀南幼年曾就读于乡间启蒙馆
在寻找真理的道路上林育南于一八九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光绪二十四年冬月初三)出生在湖北省黄州回龙镇林家大湾(现黄冈县回龙公社白羊山生产队)。林家大湾离黄州约六十里,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山村,有三十多户人家。同
知名人物 黄焕南生平故事简介,黄焕南历史评价,黄焕南怎么死的?
黄焕南,名守珠,字绰辉,号焕南,以号行,1856年3月28日(清咸丰六年二月二十二日)出生在广东香山(今中山县)。父亲黄冠千是私塾教师,子女众多,收入菲薄,家境贫困。黄焕南十六岁时在当地一家米铺当学徒
知名人物 邓荫南生平故事简介,邓荫南历史评价,邓荫南怎么死的?
邓荫南,广东开平县人,生于1843年9月27日(清道光二十三年八月初四),名松盛,字荫南,以字行,又字有相。行三,故又称邓三,时人以其年事较高,多称他三伯。父亲邓善昆,世代务农。其兄邓灿,早年赴檀香山
吴道南吴道南,字会甫,崇仁(今属江西)人。生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卒于天启三年(1623),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及第,授编修,进左中允。曾为太子讲官,他直讲东宫时,态度非常严肃,太子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