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严灏景人物简介

Posted 纤维

篇首语: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严灏景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严灏景人物简介

·严灏景



严灏景,纤维和纱线结构专家,纺织教育家。长期致力于高等纺织教育和纤维科学研究工作,在纤维和纱线的结构与性能及应用新理论、新技术的测试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并在纺织材料、纺织工程和纺织机械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

严灏景,1920年8月15日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吕城镇严家村,父亲是小学教师。1936年初中毕业,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土木科。高中二年级时,抗日战争爆发,严灏景辗转去贵州铜仁,在国立贵州中学(后改名为国立第三中学)继续学习。1939年,他考入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1943年毕业,到重庆交通大学担任助教。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重庆和上海两地的交通大学在原校址合并复课,严灏景随学校于1946年春迁到上海。同年,参加教育部公费出国留学生选拔考试,报考纺织工程,一举录取。

1947年12月,严灏景赴英国,在曼彻斯特大学纺织系为硕士研究生,由莫顿(W.E.Morton)教授指导开展纱条结构的研究工作,获硕士学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严灏景谢绝留在海外的邀请,于1950年1月回到北京。

回国后,严灏景先后在咸阳西北工学院、交通大学纺织系、国营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任教及工作。在该厂工作期间,他参加51型细纱机的定型和机构设计,对一些细纱机的关键问题,例如:金属罗拉的不等距沟槽的形态尺寸,锭胆和锭子的配合精度,钢领的加工和磨损观测,滚筒振动测定和控制等进行调研、计算和设计。严灏景是机械专业出身,又转学纺织,为了定型工作的顺利进行,他毫无保留地为参加设计定型的工作人员多次作技术讲座,介绍细纱机主要部件的设计原理和加工要求,分析比较不同类型细纱机机件设计的原理和优缺点。在第一批细纱机的制造加工、装配和试车工作完成后,严灏景撰写设计综合报告,并于1951年9月代表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参加全国纺织机械会议。

随后,严灏景调入华东纺织工学院(1985年改名为中国纺织大学),参加筹建工作,历任纺织系副主任、系主任、副院长、顾问等职务;1981—1991年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轻纺组召集人;1991年起任第三届轻纺学科评议组特邀成员。他在繁重的教学、科研和教材编写工作的同时,还参加我国出版的多种重要纺织辞书的编篡工作。50年代,他担任《辞海》编辑委员会纺织分科主编。80年代初期,他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还参与组织《纺织词典》的编写工作,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长期主持《中国纺织大学学报》,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和主编职务,同时一直担任着《纺织学报》的编委和副主编。严灏景在纤维和纱线结构、新技术测试方面作出创造性的探索,撰有论文60余篇,在国际纺织学术界有很高的知名度。

由于严灏景在纺织教育和科研方面所作出显著业绩,1956年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和全国先进工作者,1977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和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1989年,英国纺织学会授予他“瓦纳”纪念奖章,以表彰他对纱线结构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这是英国纺织学会自1930年以来对发表重要纺织科技论文的专家颁发的纪念奖章,每年一个,严灏景是迄今唯一获得这项荣誉的中国学者。1991年10月,国务院决定发给他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证书,以表彰他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

严灏景长期参加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的活动,曾任第十八届常务理事;在上海纺织工程学会担任过三届副理事长。严灏景曾为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4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现任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员会顾问,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推动我国纤维学科研究的发展



1949年前后,我国的纤维学科研究工作比较分散,力量极弱,重要纺织原料棉花和羊毛产量低,品质差。50年代中期,全国各地大规模更换棉花品种,改植美种棉。在棉种选育推广、原棉等级标准修订和品质检验工作中,严灏景付出大量精力。他与江苏农科院、江苏农学院和中国棉花研究所等棉花栽培研究部门开展协作,从事棉纤维性状测量、可纺性能考核和对棉纤维各项工艺性质与成纱质量间的关系等进行深入研究。他多次去南京、安阳等地,从棉种试验场采集试样,实测纯种岱字15号棉花纤维发育全过程的长度、细度、成熟度、强度及伸长等随生长天数增加而变化的数据。通过分析,获得这些重要工艺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完整资料,这项成果被广泛引用在《纺织材料学》教材中,为我国棉花品种改良和修订棉花品级标准提供了重要依据。他领导的研究小组与有关纺织工厂一起,研究提出利用偏振光检测棉纤维胞壁厚度以确定棉纤维成熟度的方法,在棉纺生产中推广应用。他进一步把有关原理应用于化学纤维检验,并提出利用偏振光干涉方法测定涤纶纤维取向度的测试方法,用于化学纤维生产,受到工厂和研究单位的欢迎。

70年代,我国开展用国产羊毛代替澳洲羊毛的研究,以适应毛纺织工业迅速增长的需要,为此严灏景又从事国产羊毛品种改良和纺织工厂加工国产原毛的品质检查方法的研究。他先后到新疆、内蒙古、吉林、青海和宁夏等国产羊毛生产和研究基地,参加原毛等级鉴定,分析毛纤维纺织加工工艺参数,探讨羊毛制品实物质量评定方法,介绍国外羊毛性能研究和品种开发等情况。他指导学校课题组教师和研究生在实验室开展毛纤维表面形态、微细结构和纤维改性及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开展电子显微镜观察毛纤维的制样技术、纤维表面等离子刻蚀和改性技术,毛织物实物质量或风格的模糊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图像判别等多种现代测试技术和研究方法,深入研讨国产羊毛形态结构的特征和纤维可纺性能及纺织制品性状间的关联程度。上述研究方法和内容引起各地专业人员的广泛关注,并被普遍利用。

纱线结构研究的开拓者



1947—1949年,严灏景在英国研究纱条形成过程中纤维的转移原理和纤维在纱条中排列的测定方法。他采用折射率与纤维折射率接近的混合液体,浸没纱条,使混入其中的示踪纤维(染色的同类纤维)在纱条中的排列形态明晰可见。用示踪纤维技术观察纱条结构并且获得纱条中整根纤维形态的清晰照片,当时是国际纺织学术界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它第一次揭示出纤维在纱线和在各道半制品中配置的真实情况,这一研究成果在1952年英国纺织学会杂志发表,受到纺织学术界的重视,它为探讨控制纱线毛羽、不同性能纤维在纱线表面和内层转移分布规律以及确定混纺纱线的性能等研究另辟蹊径,为改进纺织工艺和提高新型纺纱的成纱质量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测试手段和方法,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论文发表以后,40多年来经常为各项有关纱线性状研究的论文所引用,论文内容已编入各国纺织专业教材。80年代以来各国纺织专家来华讲学时,凡涉及纱线结构有关问题时,总要着重提到严灏景及其导师莫顿教授的这项成果。

严灏景所领导的博士学科点对混纺纱线的不匀性及混和配比的变化规律及其检测方法进行长期的研究,提出微波谐振腔检测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对同一根纱条连续快速同时测量出混纺纱的体积不匀和混和不匀,以及非织造布中纤维的取向度等。这又是一项富有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的开创性工作,有关论文最近已分别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

开拓纺织专业课程,编著多种大学教材



严灏景不仅是纺织材料学科专家,而且是纺织教育家。在华东纺织工学院建校的最初几年中,严灏景担任纺织工程系副主任,负责教学和科研工作。该校纺织系学生占全校学生的70%左右。其时,有十多所院校先后并入华东纺织工学院,随同调入的学生,学习年限和专业范围不一,各班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差异很大。严灏景不仅负责协调和组织各班级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具体安排,而且带头讲授棉纺学课程,开出纺机设计和织机设计新课,全部教材由他自己组织,边教边译。这两门课是当时国内首次开设的纺织机械类的专业课程,其他纺织院校也派员听课,为以后设置纺织机械专业打下了基础。

供暖通风原是学校的缺门,也是当时中国纺织工业的薄弱环节。50年代初,纺织车间没有空调设施,不仅影响纺织品的产量、质量和纺织品检验的测试结果,工人的劳动条件也难以改善。为了补上这一缺门,严灏景与任课教师一道,边教边学,在学校刚建立时就开出供暖通风这门密切结合纺织工厂生产实际的课程。严灏景主持设计我国第一个用于纺织品检验的小型恒温恒湿试验室,为纺织生产厂、商品检验局和研究单位以及学校科研提供良好的条件。以后,其他各地也参考其设计资料陆续分别建起恒温恒湿试验室。1955年,他又领导建立华纺恒温恒湿超大牵伸纺纱工厂。他讲授采暖通风课程中所培养的4位教师,以后均成为采暖通风学科的骨干力量。

1953年,严灏景在纺织系各个班级,普遍开讲数理统计课程,并汇集资料,编成讲稿,经过两年的努力,整理成《纺织应用数理统计》一书,1957出版。该书是紧密结合纺织生产和研究的第一本统计分析方法系统著作,出版前后,他除在校内讲授数理统计课程外,还多次应邀在纺织生产系统和纺织工程学会对技术人员作数理统计知识讲座或短期培训讲课。此后,严灏景于1962年和1964年,又先后主持编著《纺织材料学》和《纺织仪器学》,这些书成为我国纺织材料学科首批自编的教学用书。

《辞海》的第一版和第二版分别在1979年和1989年出版,严灏景是纺织分科主编和主要编写人,为写稿和审稿投入大量精力。《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于1984年出版,《纺织词典》于1990年出版,这些书籍是我国首批完整的纺织专门辞书,他担任从事实际工作的副主编。1990年,他把多年积累的资料整理成《纺织材料学导论》正式出版。

严灏景在担任系领导工作期间,几乎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工作,在他的办公室经常有来访者,有教师、干部和研究生,有本校的,也有外单位的。他与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见面时间常常约在下班以后,夜幕降临他才回家。他总在家人就寝后才开始伏案备课和思考各种问题,这已成了他的老习惯。他有胃病,时常发作,在60年代中期,曾施行手术,胃切除了3/4,但劳累和病痛并未使他对工作稍有懈怠,他那瘦弱的身躯蕴藏着充沛的精力。很多中国纺织大学的毕业生,特别是早期毕业的校友,都聆听过他的讲课,他那循循善诱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们的心中。

悉心培养多层次的纺织专业人才



严灏景领导的纺织材料学科是1981年首批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可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三级学位的学科点。他是纺织系统第一批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导师之一。早在1959年中国纺织大学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时,他就是第一批指导研究生的少数导师之一。严灏景先后共培养了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50余名。

早在1952年,我国纺织工业急需培养纤维检验技术人员,严灏景带领一批教师,连续办了两届纤维检验专修班。1959年正式试办纺织材料专业,每年招收30名本科生。他亲自承担本科生纺织材料学的教学和研究生的辅导讲座,所用的讲义都是边教边写,从国内外纺织杂志的论文中收集、汇编、整理出来的。讲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直接反映当时的科研水平。长期来,一些教师还珍藏着这本讲义作为参考。

严灏景非常关心研究生的基础课学习和外语学习。五六十年代,研究生的第一外语是俄语,英语是第二外语。他经常去英语老师处了解研究生的学习情况。他认为,一个高层次的纺织研究人才,一定要有扎实的数理化基础和较好的外语水平,能够了解国际上当前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并有进一步发展、选定研究方向的能力。他在教学、行政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还安排他的研究生在周末轮流到他家接受专业英语辅导。

严灏景还十分注意对教师的业务进修和培养。1955年机织组一位青年教师去苏联深造,由于不带工资,家有孩子,生活困难,严灏景为了使他安心学习,就在自己的工资中每月拿出15元(相当于甲等助学金)补贴他的家庭。70年代末,各纺织院校的纺材教师增添了许多新手,停课了十多年的原纺织教师也迫切需要相互交流,进修提高。1981年开始,由严灏景牵头,在华东纺织工学院举办为期两周的纤维结构、性能和测试的学习班,此后与西北纺织工学院,天津纺织工学院一起,组织全国纺材教师的业务学习。交流学习班共6期,历时两年多,及时为纺材老师注入“营养”。

严灏景在学术上对他的学生严格要求,在工作上注意引导,但在相处时则平易近人,不是他指导的研究生也都愿意接近并向他请教。几十年来,聆听过严灏景讲课和他指导的研究生遍布各地,他的许多学生不管是旅居海外,还是在国内工作,都经常与他保持联系,陈述工作中的收获,交流学科进展信息,与他分享欢欣。

现在,严灏景已年逾古稀,仍年复一年精力充沛地为博士生讲授纺织材料学课程,介绍专业学科前沿的进展,指导文献阅读,带领调查研究,帮助了解国内生产及科研现状。

简 历



1920年8月15日 出生干江苏省丹阳县。

1943年 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

1943—1947年 任交通大学机械系助教。

1947—1949年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纺织系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50—1951年 任西北工学院纺织系、交通大学纺织系副教授。

1951年 先任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设计科技师。同年改任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1985年改名中国纺织大学)副教授、教授、纺织系副主任、主任、副院长、顾问。

主 要 论 著



1 Morton W E and Yen K C. The Arrangement of Fibres in Fibro Yarn. J.Text.Inst.,1952,43:T60—66.

2 Morton W E and Yen K C. Fibre Arrangement of Fibres in Cotton Slivers and Laps. J.Text.Inst.,1952,43:T463—472.

3 严灏景,盖其祥,戴元熙等. 纺织试验室恒温恒湿系统的设计及安装. 纺织通报,1954(2):4—8.

4 严灏景,盖其祥,戴元熙等.超大牵伸纺纱室温湿度调节装置. 华东纺织工学院学报,1956,1(2):29—34.

5 严灏景.纺织工程数理统计.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57.

6 严灏景,张轫刚,周锦芳. 国产棉纤维基本性质研究. 华东纺织工学院学报,1959,3(3):95—101.

7 华东纺织工学院编. 纺织材料学(上、下册). 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60.

8 严灏景,王华杰.细纱结构——纤维排列测定. 纺织技术,1962,(7):1—7.

9 严灏景. 纺织仪器学.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64.

10 严灏景,张轫刚,周锦芳. 国产原棉理化性能研究. 纺织技术,1964(9):1—11.

11 严灏景,李再清. 混纺纱条混和不匀公式的探讨. 纺织学报,1980(1):1—12.

12 严灏景,储才元.纺织纤维的动态模量和初始模量间关系的探讨.华东纺织工学院学报,1982,8(1):1—10.

13 严灏景,杨序纲. 纤维的离子刻蚀——应用于不同处理的纤维.华东纺织工学院学报,1982,8(4):1—9.

14 严灏景,杨序纲. 羊毛角朊微细结构研究的电子显微术. 纺织学报,1982(3):3—7.

15 严灏景,储才元. 纺织纤维动态性质测试.振动与动态测试,1982(3):1—8.

16 严灏景,于伟东. 等离子刻蚀技术在纤维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华东纺织工学院学报,1984,10(3):1—15.

17 严灏景,潘宁. 织物风格评价中的模式识别方法. 纺织学报,1984(8):27—30.

18 潘宁,严灏景. 织物风格研究中的模糊聚类方法.华东纺织工学院学报,1985,11(1):52—56.

19 严灏景,郭午云. 等离子体刻蚀对纤维结构的影响. 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86,12(3):19—25.

20 吴安成,宋修彩,严灏景. 特种动物毛纤维的性能研究. 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87,13(6):11—18.

21 李永华,严灏景,储雪子.微波谐振腔检测混纺比例的方法探讨.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88,14(4):99—104.

22 Liu Wensheng,Yan Haojing,Li Ruqing. A Power Spectral Anal-ysis of the Irregularity of Slivers and Micro-processor Implemen-tation. J. of China Text. University,1988(2):18—33.

23 Pan Ning,Yan Haojing,Zhao Shujing et al. A New Approach tothe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Fabric Handle from Mechanical Prop-erties. Text. Research Journal,1988,58:438—444,531—537,565—571.

24 赵广兴、严灏景.利用微波法检测非织造布的各向异性. 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0,16(4—5):90—96.

25 严灏景. 纤维材料学导论.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0.

26 Li Yonghua,Yan Haojing. Measurement of Unevenness andBlending Ratio of Yarns with Micro—wave Resonator. Text. Re-search Journal,1990,60:54—59.

27 Pan Ning,Yan K.C. Physical Interpretation of Curves ObtainedThrough the Fabric Extraction Process for Handle Measurement.Text. Research Journal,1992,62:277—279.

28 Yu Weidong,Yan Haojing. Application of Plasma Etching Tech-nique to modification of Wool. J. of China Text. University,1993,10(3):17—22.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