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徐名材人物简介
Posted 知
篇首语:追光的人,终会万丈光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徐名材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徐名材人物简介
·徐名材
徐名材,化工专家,教育家。他曾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化工人才。抗战期间领导重庆动力油料厂开展科研,发展植物油裂炼生产汽油、柴油和润滑油,卓有功绩。40年代后期着手筹办中央化工厂,对上海化工厂、南京化工厂及重庆化工厂的创建作出了贡献。
徐名材,字伯隽,1889年5月11日生于浙江宁波一书香世家。其父徐志鸿深信 “科学为强国之道” ,督勉徐名材及8位兄妹自幼勤学,均攻读理工。1908年,徐名材在南洋公学毕业,次年经浙江省公派赴美国,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工。毕业获硕士学位后,于1917年回国,在汉阳钢铁厂任工程师,负责化验工作。1922年徐名材到上海交通大学任化学教授,1930年任化学系主任。1937年,徐名材参加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派出的以吴蕴初为首的赴欧考察团,在德国洽购人造石油技术和设备,因抗日战争爆发而中断,乃返国回交通大学。1938年8月,徐名材赶重庆,在资源委员会任化工处处长。1940年8月至次年7月兼任交通大学重庆分校主任。1941年3月,徐名材接办重庆动力油料厂任厂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徐名材赴日任国民政府驻日代表团成员,向日本交涉索回永利铔厂的硝酸装置等在战争期间被日军从中国拆走的化工设备,做出了贡献。1946年,徐名材回国,在上海任中央化工厂筹备处主任,为上海化工厂、南京化工厂和重庆化工厂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1949年,上海人民政府成立,徐名材任华东工业部化工处处长,并一度兼任轻工业部上海工业试验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组织科技人才支援各地建设、组织恢复华东化工生产、组织企业调整和技术改造等方面,均有贡献。正当徐名材得以大展宏图报效祖国之际,不幸,突发心脏病,于1951年11月8日在上海去世。
徐名材热爱祖国,热爱科学技术,心系化工事业,注重科技人才。他博学多识,思维敏捷,工作积极,生活简朴,克己奉公,一生清廉,饶有学者风度,人多尊称为 “徐老夫子” 。他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给后来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优秀的化工教育家
徐名材毕生重视培育科技人才。他1922年到交通大学任教后,即以学识渊博,信息灵通,善于联系实际,讲授精辟,与同学间感情融洽著称。1930年交通大学成立科学学院,徐名材任化学系主任。他秉承学校 “求实学,务实业” 之传统,决定该系各班从三年级起分设化学组和化工组,相应调整课程,由学生选读; 他自己继续坚持讲授普通化学; 他还编写了《工程化学手册》,由校图书馆印行,改变了以往全部搬用国外教材的做法,增强了实用性。40年代初,他兼任交通大学重庆分校主任,促使这个学校在抗日战争艰苦条件下坚持优良传统,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徐名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才能。他任教不久,就与徐佩琨、周铭二位教授组成学生课外活动委员会,制定了服务规则,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学生会、周刊社、膳务会、义务学校等活动,锻炼学生办实事的能力; 又与李熙谋、范永增二位教授组成出版委员会,先后出版《工程学报》、《经济学报》、《南洋季报》等杂志,鼓励师生投稿,锻炼他们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及写作的能力。他还鼓励同学成立“科学社”,主编《科学介绍》,在《晨报》上作周日副刊,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鼓励同学翻译出版国内急需的化工科技书籍。在他指导下由郭钟福等翻译的何厄氏《化学与工业》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徐名材重视结合教学,联系实际,开展科研,以提高教师的水平,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他积极参与立题,指导科研,创造条件刊印出版科研成果报告和论文。1933年,他创办了交大油漆研究所,加强油漆和软水剂等的研究,为机车车辆服务。1934年,他主持在交大建立化工馆,除供学生研究实习外,并促进科研成果转让给工厂投产使用。这期间,他立题和指导的不少科研成果,颇具实用价值和一定水平。例如 “油溶性醇酸树脂”、“沸石型软水剂” 、“季戊四醇和桐油酸合成” 等,均刊入学校编印的《油漆试验报告》有关各辑,获得推广。许植方讲师对中药汉防己及三七皂角苷等的研究,在他支持下获得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资助,成果报告也于1940、1941年发表在《中国化学会会志》第七、八卷上。
徐名材还提出学习应与实践相结合。在上海期间,他聘请了多家有名望的化工企业负责技术的厂长来校担任毕业班专业科的兼职教授,向学生传授生产经验,提供毕业论文的科研课题和场所; 利于学生毕业后带着科研成果到这些工厂去应用投产。1937年他发表了《化工人才之养成》一文,提出: “每年毕业生中恒有优秀人才,各大厂似宜选训,使获实际经验,另使研究种种问题,以后择优资遣留学。其次者给以优薪,使负技术改进之责,所费有限,收效甚宏,大工厂得人才,学子作贡献。” 该文深刻体现了他关于学用结合的思路。
徐名材于1938年离开教学岗位。以后,他在从事机关、工厂及社会活动中,同样十分热情培育青年学子,多方支持教育,继续为培养优秀化工科技人才作出贡献。
组织化工科研与生产的好带头人
1941年,徐名材接办资源委员会所属重庆动力油料厂,任厂长,主持植物油裂炼生产汽油、柴油及润滑油。当时日本侵略者侵占了大半个中国,沿海尽陷敌手,战火进逼大西南,一向依赖外国提供军需民用的石油制品进口困难日益严重。陕西地方兴办的延长石油厂产量极微,玉门油田刚开始小量开采,大西南交通和工业所需的汽油、柴油和润滑油极端紧缺,主要指望植物油裂炼产品和酒精作为替代和补充。为此,徐名材对动力油料厂的工厂看得很重,从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首先,积极壮大技术力量。他陆续聘请了不少专家教授来厂工作。先后征选了多届化工、机电专业大学毕业生,举办专业培训班进行培训后,分派到裂炼厂及5个下属厂,并支援各地炼油厂和酒精厂数十人,向经济部、教育部、航委会等推荐派送国外学习十余人。几年间,他还支持傅鹰、孙增爵、时昭涵、夏勤铎等数十人通过 “租借法案” 和自费出国进修、实习。其次,大力加强工厂燃料研究室有关燃料及有机化合物的科研工作。其中,“石灰对植物油裂解的效应”、“烃类的气液平衡”、“植物汽油与酒精的掺混性”,“植物油黏土处理” 等燃料课题的科研成果多已及时用于工厂生产,不少论文在《中国化学会会志》上发表。这期间,该厂还向经济部申报,获得了植物油裂解、抗爆乙基铅液、酚醛塑料、糠醛塑料等十余项专利许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徐名材积极进行生产装置的改造和扩建,发展生产。1941—1945年间,在他领导下,重庆动力油料厂共生产汽油40余万加仑,柴油160余万加仑,以及各种润滑油16万余桶,对战时大西南交通和工业的运作起了重要作用。对于该厂的特色和规模,英美盟军曾称赞为世所罕见。徐名材还用英文撰写《植物油裂炼工业》一文,描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裂炼工业,提交1948年世界动力会议,颇受重视,该会会刊已予刊印。
1946年,徐名材负责筹建中央化工厂,首先也是大力罗致人才,特别热情邀请从国外回来的化工、机电、财会人才、择贤任事。他们先后接收了日本在沪产业 “明治产业株式会社” 和 “维新化学工业社” ,组建中央化工厂上海工厂,很快生产出了硫化染料、煤焦油产品和三角带等橡胶产品; 同时在该厂设试验室,研制新的染料品种和软水剂、酚醛树脂、绝缘材料等,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创造条件。另外,派出部分人员到南京和重庆,在南京燕子矶筹办南京工厂,准备生产对硝基氯化苯、苯胺等有机化工产品; 在重庆小龙坎动力油料厂原址筹建重庆工厂,准备生产硫化钠、酚醛树脂等。它们后来发展为上海化工厂、南京化工厂和重庆化工厂3个重要的化工厂。
1949年上海市获得解放,徐名材担任了华东工业部化工处处长。他大力组织上海各化工厂努力恢复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1950年他给华东工业部领导写了 “建设华东区化学工业意见书” ,提出了在上海发展支农的化肥、汽车轮胎、防蚀用涂料以及新塑料材料等12项建议,在措施中强调研究机构和实验工厂须与企业相辅而行,以便不断提高水平,反映了他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对发展化工的远见卓识。他为筹办中央化工厂罗致的大量建设人才,经上海市军管会登记为具有专长的化工科技人员达45人,还积极组织输往全国各地,有力地支援了新中国的建设。
热心社会学术活动
中国化学工业会于1922年在北京成立后不久,1923年4月在上海成立分部,徐名材即参加了该学会。随后,他热情参加了该学会1924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化学工艺展览会的筹备工作。会上,他作了题为《化学工业之最要问题》的专题演讲; 大会日刊上,他写了《化学工艺展览会之希望》一文,促进了社会各界对化学工业的重视。1930—1936年间,他与吴承洛、王璡、戴济、徐作和轮值,每年两人担任会刊《化学工业》的主编。他曾以主编名义先后为该刊撰写了《本刊之责任及希望》和《革新后之本刊》,阐明该刊的宗旨及编辑内容等等。他在交大教学期间的部分教学论著,如《四十年来之化工教育》、《化工人才之养成》等,都在《化学工业》上发表。他还在《化学工业》上发表了多篇科研论文和调研报告,如《镀铬防腐》、《酒精代汽油在公路车上的应用》,以及有关桐油、大豆、茶等国宝的特写等等。这个刊物在当时是颇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之一,徐名材为办好刊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徐名材对其他有关学会的会议和出版活动,也热情支持。他在交通大学及重庆动力油厂指导完成的许多科研成果论文都发表在《中国化学会会志》上。抗战期间,“中国工程师学会” 在兰州和桂林召开年会时,他因公务繁忙未能参加,但均专门派员携带论文到会上宣读。
1931年,著名爱国实业家吴蕴初为培养有志上大学的清寒青年,出资成立清寒教育委员会,徐名材应聘担任委员。他是每年都参加主持考试选拔工作的极少专家之一。他们每年选拔大学化工系一年级学生及高中学生各10名左右,由委员会资助,送到交通大学及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学习,先后六届,共选拔资助约百人。这些青年后来都成了有建树的优秀专家、教授、高级工程师,遍布国内外。
简 历
1889年5月11日 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1909—1917年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17—1922年 在汉阳钢铁厂任工程师。
1922—1938年 在上海交通大学任化学教授,1930年起任化学系主任。
1938—1941年3月 任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化工处处长,其间1940年8月至1941年7月,兼任交通大学重庆分校主任。
1941年3月—1945年8月 任资源委员会所属重庆动力油料厂厂长。
1945年9月—1946年 中国驻日代表团成员。
1946—1949年 任资源委员会中央化工厂筹备处主任。
1949—1951年 任华东工业部化工处处长。
1951年11月8日 在上海病逝。
主 要 论 著
1 徐名材. 四十年来之化工教育.化学工业,1936,11 (2)
2 徐名材.化工人才之养成.化学工业,1937,12 (1)
3 徐名材.植物油裂炼工业.世界动力油会议会刊,1948
相关参考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