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侯学煜人物简介
Posted 植被
篇首语: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侯学煜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侯学煜人物简介
·侯学煜
侯学煜,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家,土壤学家,环境科学家。中国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的开拓者。中国植被图编制的先驱,对农业植被图的编制创世界先例。主张植被地理分布山地垂直地带性服从水平地带性的规律,为他的中国植被分区建立了理论基础; 在调查研究全国植被中,注重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问题,提出大农业生态的观点; 大力倡导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及保护和改善环境。培养了一批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人才。
侯学煜,1912年4月2日生于安徽省和县城内一个教员家庭里。父亲侯瑞华是前清时代自学成才的中学数学教员。生母受过旧文化教育,他12岁时生母病故,继母是一位小学教师。侯学煜从小就抱有作一名科学家的理想。他在和县第一高小毕业后,1925年考入安徽芜湖私立翠文中学。1926年下半年适逢北伐战争,学校停办,1927年转入以陶行知兼任校长的南京安徽中学。在此期间经常参观陶行知在南京郊区创办的学生自食其力的乡村师范。陶行知先生的 “行以求知知更行”、“遍览已知求未知”、“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教学做合一” 等教诲对侯学煜的影响很深,成了他一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力量源泉。1928年侯学煜考入南京金陵中学高中,当时教英文的老师王佐周认真负责的精神,一直为他所敬佩。受王佐周老师的鼓励,他自编一副对联: “对读写作下功夫”、“和书笔墨作朋友”,贴在书桌旁的墙上,作为鞭策自己用功学习的座右铭。他在金陵中学高中毕业后直接升入金陵大学化学系,由于私立大学学费昂贵,他不得不牺牲已读过半年的大学课程,于1931年夏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当将要读完大学一年时,任小学校长的父亲突然病逝,他不得不暂时休学回家乡和县县立中学任教,以支撑整个家庭的生活,并以其收入补贴一弟二妹的求学费用。当时年仅20岁的侯学煜担任英语、化学、生物等教学课程,还兼任学生宿舍管理员。他当了两年的中学教员后,于1934年在中央大学复学,因他的成绩优秀,学校免收他3年的学费,同时又获得安徽省教育厅的每年奖学金以维持生活。1937年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随即考入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达8年,历任练习员、调查员、研究员。8年期间考察了贵州、四川、湖南等省的土壤和植物。1945年考取中华农学会主办的留美奖学金研究生,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学习。1947年春获硕士学位,1949年4月获博士学位。1946~1949年还在该大学研究院兼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侯学煜从美国回到祖国,在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 (1953年改称植物研究所) 任研究员,在所内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植物生态与地植物学研究室,任室主任达3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自1950年起,他先后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等校植物地理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副队长,农业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三届中国科协委员,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顾问,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他多年担任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主编《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他还担任过不少学会的理事、委员会的委员和多种学报、丛书的编委或常务编委。1980年侯学煜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生物学部常委。还任过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顾问、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交流中心理事等职。
侯学煜于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中央科技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委、财经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经济委员会委员兼城建环保组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到过印度、法国、民主德国、苏联、美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肯尼亚等许多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参观访问,并对亚洲、北美、澳大利亚、欧洲和非洲等不少地区的植被、土壤做了大量的考察工作,为国际间的科学交流作出了贡献。
侯学煜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他写有专著十余种,论文及植被图300余篇册,是我国编制植被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科研成果曾获多种奖励,重要的有: 1954年出版的 《中国境内酸性土、钙质土和盐碱土指示植物》于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1984年《林业发展的建设》获中国林学会劲松奖,1986年 《中国植被地理及优势植物化学成分》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中国自然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综合研究》 (主要作者之一)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7年《中国植被》 (1980年出版,主要作者之一)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9年《中国植被图 (1:400万)》和《中国植被图 (1:1400万)》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家对植物生态学与植物学还不甚了解,侯学煜首先于1952年在植物研究所内主办讲授植物生态学有关课程,培养所内青年科学工作者。1954年与北京大学李继侗教授合作,在植物研究所内开办全国性的植物生态学讲习班,目前国内若干知名的生态学教授或科学家,都是该学习班的学员。1958年苏联著名的地植物学家拉甫连柯 (E.M.Лавренко) 通讯院士来华,他又与李继侗教授联合,举办第二次全国植物群落学讲习班。1982年世界著名的美国植被制图科学家库勒尔 (A.W.Kuchler) 教授应邀来华,他会集全国有关科研、教学人员,举行植被制图学术讨论会。此外,他还主持过在我国举行的几个国际性植被学研讨会和国内有关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的学术讨论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侯学煜科学研究工作的贡献主要为三方面。
研究土壤、母岩与植物的关系,发现不同土壤的指示植物和植物群落
20世纪10~30年代,苏联、美国一些著名的土壤学家认为 “不管什么母岩,有什么气候就会有什么土壤。” 克列门茨(F.E.Clements) 主张不管什么土壤,只要有什么气候就会有什么顶极植物群落。显然他们都忽视了母岩对土壤性质和植被的影响。1937年侯学煜实测湖南衡阳、东阳铺土壤详图时,发现相距咫尺的紫色丘陵土上有规律地成层分布着酸性土 (pH4.0~4.5) 和石灰性土(pH7.5~8.0),酸性土上生长着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和铁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 等,而相邻的呈石灰性反应的紫色土上则生长着川柏木 (Cupressus funebrir)、念珠藻(Nostoc commune) 等,这是他发现指示植物的开端。1938年以后,侯学煜带着这个问题在贵州调查,看到石灰岩地层常与易物理性风化的酸性的碎石、沙页岩互层,母质经常掩盖在石灰岩上,常被误认其上的酸性土是下面石灰岩所形成,他进一步详细地观察石灰岩所发育的强酸性土上所生长的植物,也各不相同。他于1942年出版的 《贵州中北部之土壤》专著中就曾列出不同地层母岩发育着不同类型的土壤以及酸性土和钙质土的指示植物。1944年出版的 《贵州南部酸性土和钙质土的植物群落》(英文本),是一本中国最早利用图解样方法研究植物群落的专著,主要论述在同样大气候和局部小气候条件下,在贵州南部因海拔不同,酸性土、石灰岩土及钙质土上生长着不同的植物群落,进一步说明植物群落的形成不是单纯取决于气候,而土壤因素有同样重要性。当时该专著由地质调查所寄往世界各国。著名植物生态学家惠特克 (R.H. Whittaker) 在美国1951年《生态学专报》 (Ecological Monography)上发表的 “论植物群丛和顶极群落概念” (A criticism of plant associattion and climax concepts) 一文中,曾提及侯学煜属于土壤顶极学派之一。其实侯学煜的主张是气候与土壤综合地支配植被的分布。
侯学煜在美国4年主要研究指示植物的化学成分,1950年在美国 《土壤学杂志》(Soil Science) 上发表了酸性土和钙质土指示植物化学成分的论文。回国后的最初几年,即赴河北、江苏、广东等省海滨,东北三省、内蒙古以及浙江、江西、湖南、河南等省调查研究盐碱土指示植物,并验证他过去在黔、川、湘等省所调查的酸性土和钙质土指示植物的分布,在北方也发现许多盐碱土指示植物。1954年他总结了过去16年的调查研究成果,撰写成 《中国境内酸性土、钙质土和盐碱土的指示植物》专著。该书出版后引起国内外植物学、农林学、土壤学界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苏联《土壤学杂志》上发表了 “中国酸性土、钙质土和盐碱土指示植物化学成分”。苏联地植物学家雅罗申科 (П.Ю.Ярошенко) 在其《地植物学》一书中(1961年俄文版,1966年中译本)提及侯学煜对指示植物研究所作出的贡献。1979年侯学煜总结了他领导的植物研究所生态研究室30年来在全国所采集的主要植被类型优势植物化学成分的材料,写出 《中国植被地理及优势植物化学成分》 (1982年出版) 一书,发表了所发现的各种元素富集植物的种类及其地理分布。澳大利亚植物地理学家瓦克尔 (D.Walker) 阅读后指出,目前在西方国家这方面研究的很少。
侯学煜总结出,富集各种元素的植物,因所属科、属、种不同而不同,说明植物元素化学成分与植物种类有密切的关系,而组成植物群落的科、属、种的分布与气候和土壤的生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植物群落的分布与生境是辩证的统一,即有什么气候和土壤就会有什么植物群落,有什么植物群落就会反映出什么样的生态环境,所以植物群落中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特点的一些植物种的分布,就能很好地反映着一定气候和土壤的特点。但是同一植物群落是由不同植物种所组成,由于不同植物本身对元素吸收的选择各有不同,虽然气候和土壤条件相同,它们所含的化学成分也各不相同,不是每一种植物都能反映生境的特点。因而有些植物就存在着一定生境的指示性。
侯学煜的一系列工作对植物化学地理研究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研究植被地理、植被分区,编制中国植被图
侯学煜是我国最早编制中国植被图的地植物学家。他著的 《中国的植被》 (1960)、《中国植被地理及优势植物化学成分》 (1982) 和?中国植被地理》(1988) 等专著,就是他多年来对中国植被分类、植被地理及分区研究的不断总结。在这些专著中表现出他对植被研究的一些独到见解。侯学煜认为划分植物群落要重视群落的结构 (种群、层、层片),建群植物或优势植物的生活型或外貌,组成群落的科、属、种等的一致性,即考虑所谓群落学特性是完全必要的,但有些植物群落种类复杂。找不出建群种或优势种,这就需要依靠能够反映生境 (气候或土壤) 的指示种来区别群落的不同。我国有许多适应生境幅度较宽的植物,同一种植物出现在不同生境上,如单纯用某一种植物来命名 “群系”,就不能反映植物与生境统一的观点。在我国亚热带、热带亚高山和寒温带、温带山地都有云杉、冷杉林,单纯从建群种的生活型观点来分类,有人把两者合并称为寒温性针叶林,而侯学煜认为两者所在纬度地带不同,在亚热带、热带亚高山冬季绝对低温没有寒温带、温带那样低,年温差也较小,而且亚热带雨量较多,大气湿度高,常年多云雾,具有与寒温带、温带山地云杉、冷杉林有??不同的特点。侯学煜主张两类云杉、冷杉林分为独立不同的类型,并用“寒温带和温带山地”及“亚热带”、“热带亚高山” 的气候带和地貌生境名称给以区别。
侯学煜总结植物群落的概念认为,不管是发育成熟的稳定群落或是群落在演替过程中任何阶段的不稳定群落; 不管是自然的、半自然的或人工栽培的群落都应看作为植物群落。他还认为农业植被也可应用自然植被的定义,也应包括建群植物或优势植物及其生活型、植物群落结构 (种群、层、层片) 的组合情况、植物种类的成分、生态地段特点。但研究农业植被还应作进一步深入理解。
关于中国自然植被分类系统,侯学煜在196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主持出版的《中国植被区划》一书所附的中国植被类型图(1:400万) 图例中,已初步将全国植被类型系统化,同年他在其?中国的植被》专著中对每一类型加以概括论述,可说是全面研究我国植被分类的较早文献。长期以来地植物学领域中存在着一种统治观点,即认为影响植被分类的自然生态因素中,气候因素是主要的,而土壤是次要的。因此,就将植被分为地带性 (Zonal) 植被和非地带性 (Azonal)植被。所谓地带性植被是指土壤不极端而受大气候影响所形成的植被,亦即一个地区地势相对平缓的土壤上的植被,其土壤排水情况既不过激,也非不良,那里植物所利用的水分完全是依靠该地区的大气降水,而不是地下水。土壤性质极端或特殊,指的是沙丘土、盐土、石灰岩和沼泽土,有些人认为在这些极端土壤条件下的植被受土壤因素影响比受大气候因素的影响更为强烈,生长在这些特殊土壤上的植被应称为非地带性植被。侯学煜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深刻认识到植物群落及其所组成的植被,是时刻脱离不了它们所需要的日光、热量、水分、氧气、二氧化碳和矿物质的,因此决定植被的生存条件,不仅是气候,也决定于土壤,只有气候和土壤因素形成的综合生境,才是影响植被类型形成的全面外界因素。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界中什么是极端土壤,什么是非极端土壤,他认为也是根据人为主观来确定的。倘若前面所说的沙丘、盐土上的植被都属非地带性的植被,那么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因岩石化学风化慢而物理性风化强,绝大多数土壤是砾质或沙质的,还有大面积原生和次生盐土,这样??来,荒漠地区基本上就不存在地带性植被了。他认为自然界中非地带性植被是不存在的。这一观点已反映在他的1982年、1983年和1988年的专著中。
植被地理分布规律性是植被分区的理论基础。侯学煜认为该规律性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山地垂直地带性 (高度地带性)。即所谓的植被地理分布的三度规律性。植被纬度地带性指的是纬度位置所联系的太阳辐射和大气热量因素,植被经度地带性指的是经度位置距离海洋远近所联系的大气水分状况。植被分布实质上不由纬度或经度本身所决定,而是大气热量与水分状况结合的产物。就某一植被类型或水平分布来说,既有纬度地带性的痕迹,也存在经度地带性的烙印。而且山地植被垂直地带性规律同样也受水平地带性的制约,即服从于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规律综合的影响。
植被分区是植被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50年来侯学煜根据自己的不断实践和全国植被调查资料的日渐丰富,对于中国植被分区方案也不断加以修正和改进,他认为植被分布规律虽与分区依据存在密切关系,但两者毕竟是两回事,分区依据包括着相应优势植物群落分类单位及其有规律的结合,反映现代自然生态条件的植物科、属、种的分布以及栽培植被种类和耕作制度的分布及其生长发育情况。上述观点在他著的1988年出版的 《中国植被地理》一书中作了说明。
侯学煜对植被分区提出了以下几个原则:
(1) 垂直带植被服从水平带; (2) 各个植被分区高级单位是逐渐过渡性的; (3)植被分区要结合生产; (4) 植被分区应以植被本身特征为依据。这些也是他建立中国植被分区的理论基础。
侯学煜是我国植被图研究的先驱者。他最早于1956年应地图出版社的邀约,与土壤学家马溶之合编 《中国植被、土壤分区 (1:400万) 挂图》 以供全国中学地理课教学应用; 1960年在他的 《中国的植被》一书中附有他主编的1:800万中国植被图和中国植被分区图;1965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 中有他主编的1:1000万较详细的中国植被图和1:1800万中国植被分区图,以及这两图的说明书; 1980年出版的《中国植被》一书中所附的1:1000万的中国植被图和1:1400万中国植被区划图也是由他主持编制的; 1979年他主编的 《中国植被图》 (1:400万) (地图出版社出版),则是中国正式向国内外发行的第一张中国植被类型图。目前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几个国家,除苏联外,只有中国出版了如此详细的全国性植被图。该图除全面反映中国森林、草原、灌丛、荒漠、草甸、沼泽等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外,还用两级单位表示农业植被分布情况。农业植被分类和制图,在世界上还是一个首创,深得苏联等国的植被制图科学家的好评。他们认为在中国植被图中划出农业植被分布情况是世界植被图的特色之一。
1983年侯学煜在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刊物上发表的 “中国植被及其地理分布”一文,附有1:1400万的植被图及照片,世界各国学者十分感兴趣,纷纷索要单行本。
大力提倡全面发展大农业,积极主张保持生态平衡
侯学煜在研究工作中对农业十分重视。抗日战争期间,曾对贵州、四川发展农业和林业撰写了不少论文。1950年以来他每到一地调查植被时,从不忘记调查关于农业的情况,从而才有可能在他主编的中国植被图上反映出农业植被的内容。1963年中共中央召开农业工作会议时,他所写的 “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中国自然区划概要”一文,中央领导同志看了该文后表示赞赏,指示加印4000册分发各省区领导参考学习 (后来刊登在 《科学通报》上)。该文提出国家要充分利用15亿亩耕地以外的农业自然资源。这是他提倡 “大农业” 思想的开始。1963年4月23日 《人民日报》登载了他的 “合理利用各种自然条件的资源发展农业” 一文。此外,1965年秋冬他调查了广西南部水稻生理黄叶病; 1966年又组织人力,在广西贵县农场对此进行栽培试验。同时奔赴各农场调查,遇到幼苗发黄即建议施用氮肥并排水,防治了许多地方的水稻黄叶病,各农场职工十分高兴。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侯学煜每年都到野外工作四五个月或六七个月。在1978~1989年的10多年中,他考察了全国每一个省区,有的省区甚至重复考察两次或三次。
他认为有生之年趁健康允许,只有多跑些地方,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对发展我国农业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
1979年初,侯学煜应中国科学院学部的邀请作了 “发展我国农业的意见” 的报告,并用他建国以来在全国各地拍摄的彩色幻灯片说明我国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性,指出 “大跃进” 中要5~10年内绿化宽广无际的新疆塔克拉马干大沙漠,开垦内蒙古大草原,花很多人力物力搞得不偿失的 “人造小平原”是不对的。他指出中国山多虽有不利的一面,但可以发展立体大农业,进行多种经营,按生态规律性合理利用南方的丘陵和有计划地、因地制宜地营造西北防护林体系,特别提出防护林的营造应注意土壤等环境的变化。他的这篇报告,中国科学院将其刊印在 《科学动态》 中,中央有关领导阅读后十分赞赏。不久《光明日报》 (1979年7月24日)、《人民日报》 (1979年7月25日) 相继以 “对农业发展的意见” 为题,在头版头条登载。此文对于重新思考如何发展我国的农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81年初,我国 “以粮为纲” 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南方有些地方仍在陡坡上毁林开垦,引起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内蒙古草原上在不断开垦种植粮食作物; 湖滨在继续围湖造田,引起生态平衡严重失调,造成自然界的恶性循环。有些地方不顾自然条件到处推广“旱改水、单改双、低改高 (低产作物改高产作物),由于生态条件不适宜,高产作物也变成了低产作物。侯学煜根据所掌握的第??手材料,以为报纸上有些宣传不符合事实,自己有责任向中共中央反映意见,于是向党中央送上 “怎样解决十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文,该文提出了 “大粮食” 的观点,认为花生、豆类、水果、蔬菜以及木本油粮——油茶、板栗、核桃、大枣、柿子,还有蛋、奶、鱼、肉、虾等都应看作 “粮食” 的组成部分,因此农业经营不能只限于“种植业” 的禾本科粮食作物,而应包括农、林、牧、副、渔,即 “大农业”观点。1981年1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举办科学技术知识讲座,??请著名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所属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讲课,侯学煜是应邀讲课的科学家之一。他讲课的题目为 “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战略问题”,受到了好评。
侯学煜的座右铭是“大自然是部永远读不完的‘天书’”。“文化大革命”后他又到全国各省区考察和调查研究。他每到一地,不是看看了事,也不是指点指点作罢,而是坚持到工人、农民中去,口问笔记,深入了解。同时每到一处就宣传发展大农业,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侯学煜对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有自己的看法。首先从类型观点看,他赞同森林、草原、农田、水域等应分别视为生态系统,同时还主张要从地区观点出发,一个地区的山、水、林、田、路、村是相互联系的,其农、林、牧、副、渔也是一个生态系统。这就是他提出“大农业” 的理论基础,其次,他认为自然界生态系统中,不断地进行着物质流动和能量交换,生态系统本身在不断地运动着,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静态平衡。他主张一个生态系统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只有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他认为保持生态平衡就是人类应用生态学原理来维护、管理、调节和控制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除无人区外,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系统,不过受人工影响的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从1984年起,侯学煜在调查农业植被、提倡发展大农业的同时,也重视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的防治问题。他先后调查了柳州市工业和生活污水排入柳江河,包头钢铁厂的氟污染牲畜和人体健康,苏南乡镇企业的污染,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佳木斯和大庆等工业的污染,北京市的环境污染和山东潍坊市郊区农村的污染,新疆草原的保护,四川和福建沿海的环境污染,以及安徽巢湖污染和生态农业等问题,从而把他的研究对象逐渐扩大到重视如何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防治工业污染以及发展生态农业上来。根据调查结果,他撰写了多篇论文,有的已公开发表,有的作为内部资料付印,为国家建设献计献策。1988年他在全国政协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 “经济建设要重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被中央领导所接受。
侯学煜是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工作组织者。他在学术上有独到的真知灼见,实事求是,治学严谨,兢兢业业,而且意志坚强,富于奋斗精神。他为人耿直诚恳,襟怀坦白,直言不讳,从不盲从,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他爱惜时间,身体力行,严于律己。他工作认真负责,孜孜不倦。他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简历
1912年4月2日 出生于安徽省和县。
1931~1932年 中央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肄业。
1932~1934年 任安徽省和县县立中学教员。
1934~1937年 在中央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学习,获农学学士学位。
1937~1945年 任经济部中央地贡调查所土壤研究室练习员、调查员、研究员。
1946~1947年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兼任助理研究员。
1947~1949年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兼任农学院副研究员。
1950~1953年 任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研究员。
1953~1991年 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1991年4月16日 逝世于北京。
主要论著
1 侯学煜. 贵州中北部之土壤 (附英文摘要,插图6幅). 土壤专报,1941,(22): 1—68.
2 侯学煜. 贵州中北部植物的分布与土壤. 土壤季刊,1941,1(3).
3 Hou Hsiohyu(侯学煜). The Plant communities of Acid and calcium soils in southern Kweichow Province. Soil Special Publication,1944(5):1—75.
4 Hou Hsiohyu (侯学煜).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certain calcifugous and calcicolous plants. Soil Science,1950,69: 470—485.
5 侯学煜. 中国境内酸性土、钙质土和盐碱土的指示植物. 中国科学院,1954.
6 Хоу Сю-юǔ(侯学煜). Лин Хоу-Щенъ,Чжан Веǔ Линъ. Химический состав
некоторых оксилофи тов,калъцифилов и галофитов КитаЯ. Почвоведение,Академия наук CCCP,1957,(12).
7 侯学煜. 植物生态地理学的内容、任务、概念和研究方法.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6.
8 侯学煜等. 中国植被——土壤分区图. 北京: 地图出版社,1956.
9 侯学煜. 中国的植被 (附1:800万中国植被图及中国植被分布图)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
10 侯学煜. 论植被分区的概念和理论基础.植物学报,1961,9 (3—4).
11 侯学煜等. 中国植被与主要土类的关系. 土壤学报,1957,5 (1).
12 侯学煜. 论中国植被分区的原则、依据和系统单位.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64,2 (2).
13 侯学煜. 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对植被和农业的影响. 生物学通报,1965,1.
14 侯学煜. 中国各自然区的土壤盐分及其与植被的关系.土壤,1961,(7).
15 侯学煜等. 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中国自然区划草案概要.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印,1963:1—72.
16 侯学煜等. 中国各自然区农林牧副渔发展方向的意见. 科学通报,1963年 (9):8—26.
17 侯学煜等. 中国植被图 (1:1000万)及中国植被区划图 (1:1500万).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国家自然地图集编辑委员会,北京: 地图出版社,1965: 260—274,298—311.
18 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吴征镒、侯学煜、朱彦丞等). 中国植被.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0.
19 侯学煜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 (1:400万). 北京: 地图出版社,第??版1979,第二版1982.
20 侯学煜等. 从植物生理生态学角度论广西南部水稻黄叶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66,4(1):89—104.
21 侯学煜. 中国植被地理分布规律性. 西北植物,1981(1).
22 侯学煜. 我国亚热带、热带自然环境的评价. 中国环境科学,1981(2).
23 侯学煜. 中国植被地理及优势植物化学成分.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2.
24 侯学煜. 生态学与大农业发展.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5 侯学煜. 中国西北部干旱区植被地理分布及大农业发展方针. 西北植物学报,1985,5 (1).
26 Hou Hsiohyu. Vegetation of china with Reference to it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n. Missouri Bot.Gard. 1983,70: 509—548.
27 侯学煜. 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区开发与保护问题.山地研究,1986,4(2).
28 侯学煜. 对三江平原开发利用的意见. 农业现代化研究,1986 (2).
29 侯学煜. 中国植被地理(植物地理下册)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8.
30 侯学煜. 中国自然生态区划与大农业发展战略. 中国与世界丛书,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8.
相关参考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