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陈佳洱人物简介
Posted 知
篇首语:年轻不是用来放纵的理由而是奋斗的资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陈佳洱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陈佳洱人物简介
·陈佳洱
陈佳洱,加速器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加速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投身于开拓发展我国的射频超导加速器、加速器质谱计、射频四极场加速器、高压静电加速器以及束流物理等众多的低能加速器及相关的应用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为我国物理学科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佳洱,1934年10月1日出生在上海市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陈伯吹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母亲吴鸿志是一位钢琴教师。他在家里是独子,父母把他们的爱心全部倾注在对他的精心培育上,使他从幼年起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陈佳洱在 《难忘的游戏》一文中,曾深情地回忆起父母如何谆谆善诱地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热爱科学的种子,6岁时的??个雷电交加之夜,当被吓哭的他在父亲怀里提出打雷是不是雷公发火的时侯,他父亲笑着耐心地讲述了打雷是阴、阳电相遇、放电的结果。接着还把他妈妈请来,一起给他表演了一个 “跳舞人形” 的游戏。他们用绸布在一块玻璃板上擦动,在板下放几个小纸人,只见纸人居然随着上面的绸布跳起舞来了。幼小的陈佳洱不禁被这有趣的情景吸引住了。他父亲趁兴给他讲解摩擦生电的道理和电的种种现象。上中学后,他父亲仍然不断地培养他对科学的兴趣和认识,往往不顾手头工作的繁忙,冒着大雨,带他去看刚在上海上映的 “发明大王爱迪生” 和 “居里夫人” 等科教电影。
陈佳洱的中学时代是在上海著名的位育中学度过的。校长李楚材聘请了一批高水平的数理化和语文老师,使同学们受到了良好的中学教育。当年坐在他后排的田长霖,后来担任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校长; 坐在他同排的钱绍钧后来成为国防科??模范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半个世纪后,在1998年为庆祝北京大学100周年华诞而举行的庆祝典礼上,当年的老同学又作为世界著名大学的校长和北大杰出校友和他坐到了一起。在位育中学,一年一度的校庆科技展览对陈佳洱有着深刻的影响。有一次,他看到高年级同学用自制的无线电发射机将校庆消息广播出去。他被神奇的电波打动了,决心要掌握这一技术。于是和同学王洪等组织了一个课余无线电小组,废寝忘食地从单管收音机一直做到高功率扩音器。从此,立下了从事科技的志愿。陈佳洱就是这样一步步地在父母和学校的培育和引导下,走上了献身科技事业的道路!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陈佳洱中学毕业。他父亲非常向往苏联,鼓励他去老解放区学工业,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老区的第??所大学——大连大学电机系,这年他仅16岁。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他转到吉林大学物理系,并在当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大学里陈佳洱幸运地得到了一批造诣高深的名师的指导。当时,大连大学物理系主任王大珩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亲自带大学普通物理实验课。他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实验做得不合格全得重做,得个5分更是不容易,谁得了就得请其他同学吃花生米。陈佳洱在一学期中居然请了3次客,他以后谈起这事时还深以为荣。在吉林大学,朱光亚和吴式枢分别讲授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学课程,清晰的物理图像和严密的逻辑,引起了他对近代物理的浓厚兴趣,并给他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在朱光亚的悉心指导下,陈佳洱完成了毕业论文,做出了我国第一只薄窗型β-射线计数管。
1955年对于我国原子能事业和陈佳洱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一年。这年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了在北京大学建立我国第一个培养原子能科技人才基地——物理研究室 (即现技术物理系前身)的文件。当时从全国各大学抽调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来组建研究室,他们之中有胡济民、虞福春、朱光亚、卢鹤绂等人。21岁的陈佳洱也被调来。有着扎实的理论、实验基础和执著事业心的他,欣逢我国原子能事业盛世的来临,真是如鱼得水。从此他就在北京大学开始了全身心投入的核科学与加速器事业。
陈佳洱从物研室成立一开始就负责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工作,1959年改称技术物理系后,曾先后担任加速器教研室主任和系副主任,直至1984年他调任北大副校长,但他后来仍然兼任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所长,一直领导着北京大学的加速器研究工作。
1960年陈佳洱与从事放射化学的周维金结婚,从此他们相伴在共同的核科学事业的征途上,迎来了一个个的战斗和胜利。他们生有3子,都从事科教工作,真可谓是科教之家。
初显身手——深入卢瑟福新型回旋加速器中心区
粒子加速器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技术。它将带电粒子加速到??定的能量去轰击原子核或各种物体,用以变革和研究有关对象,使之为人们所认识或利用。现代的加速器不仅是研究基础科学,发展微电子技术、生物医学、新材料等高技术的强大工具,而且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也有着极为广泛而重要的应用。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苏联引进了两台回旋加速器,它在我国核科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时国际上新型的强聚焦回旋加速器已见端倪,它有着束流强、体积小、能量高的优点。陈佳洱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认定这种新型加速器必将淘汰原有的类型。于是在胡济民、虞福春等系领导的支持下,于1959年提出开展等时性回旋加速器研究课题的建议,得到了国家科委的支持。这是陈佳洱从事的第一个加速器研究课题。为了掌握国际发展的最新动态,吸取先进经验,学校于1963年派他去英国牛津大学和卢瑟福实验室,参加等时性回旋加速器的研究。当时两位英国皇家学会会员D. H. Wilkinson和J. D. Lawson给他出了一个题目,让他找出在加速器中心区大量丢失的加速粒子的去向。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因为人们早就深知,离子源引出的离子有90%丢失在中心区。但这里集中了具有不同电荷态的各种离子,是空间电荷效应最严重的地方,并存在着各种非线性的有害共振区,情况极为复杂,研究很难下手。陈佳洱心里明白,他们两位给他出这样的课题,既是对新中国培养出来的青年科学家的一种信任和期待,又是对他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的一次重要考验。因此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突破难关,为中国人争气。为了探明情况,他设计了一套微分探针装置,用以由内至外、逐一探测和确定各种离子成分的轨道,逐圈获取各有关轨道的动力学数据,并将试验与理论研究、计算模拟相比较,逐一分析各种离子的运动规律,终于弄清了中心区中离子束在横向和射频相位运动中衰减的多种机制。他还从实验上证实了越隙共振的存在,提出了检验越隙共振的实验判据,并发展了用正弦波电位器控制离子轨道中心的方法,成功地抑制了越隙共振振幅的增长。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他使束流传输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当他将这套方法应用于当时正在发展的三次谐波加速时,又一次创造了束流输运的记录。卢瑟福实验室的同事们高兴地向他竖起了大拇指,首次初试就博得了国际同行的称赞。正当他带着在国外的先进经验回国,准备为中国的等时性回旋加速器大干一场的时候,“文化大革命” 的风暴无情地席卷了中华大地。学校瘫痪了,陈佳洱受到了重大的冲击,一个处在国际前沿的科研项目就这样令人惋惜地被迫中止了!
困境中奋斗不已——建成螺旋波导聚束器和4.5MV静电加速器
1969年陈佳洱随技术物理系迁往北大汉中分校,它远离城市,地处秦岭山脉的南麓,环境十分闭塞。他在这里随大家一起垒护坡、修铁路,但心里想的仍是校、系发展的前景,关注的仍是加速器发展的最新动态。1972年,在周总理的直接过问下,国内基础研究得以逐步恢复。而技术物理系当时还没有一台加速器。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况,在周培源和系领导的支持下,他提出了研制螺旋波导加速器和建造4.5MV静电加速器的建议。
螺旋波导加速器是当时西德法兰克福大学刚提出的一种新型结构。它尺寸小,结构简单,适于在学校中发展。但对于这种新型加速器的建造,国际上也没有经验。陈佳洱领导科研组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绕制成功精度符合要求的镀银不锈钢管螺旋线。为了使其能在高功率下稳定运行,他从理论上研究了导致螺旋线动态不稳定的特性,并通过研制强度更高的短螺旋线耦合结构和调整负载因子等办法,解决了从结构到稳定运行的一道道难关,建成了第一台可用的样机。为了检验样机的实用性能,他又主持建立了一条以样机为聚束器的束流线,进行离子束的脉冲化实验。为此他对束流脉冲化理论和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用二维相空间理论分析束流的群聚和切割的方法,克服了传统理论的不足,预言了群聚脉冲的各项特性。在此基础上,他与同事们成功地为北京师范大学建成了一台螺旋波导聚束装置,只用了8.4W的功率,就高效地将350keV的连续氘束群聚为1纳秒的脉冲束! 实验取得的各项结果与他的束流脉冲化理论完全一致。他应邀在美国1983年的加速器会议上报告了这一成果,并获得了北京市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静电加速器是核物理研究中最常用的传统加速器,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只有几台引进或仿苏、性能比较落后的静电加速器。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陈佳洱坚持摆脱传统的仿制模式,首次从优化物理参数入手进行物理设计,系统地对高压电极形状、高压柱结构以及各项光学参量等进行优化,并根据物理研究的需要,增加了束流脉冲化等新功能。他还和同事们先后到上海先锋电机厂工作4年,与厂里的工人、技术员密切结合,进行工艺设计和加工,确保加速器的质量和水平。这台加速器于1983年制造完毕,但因技物系刚从汉中迁回北京,没有实验楼房,只能等到1986年新建的加速器楼落成后才能开始安装。然而正当盼望已久的安装即将开始的时刻,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却从天而降。由于基建电焊工人的违规操作引起火灾,把加速器的高压电极、均压环等主要部件都烧坏了。受到这样惨重的损失,好多同行都以为这下北大的静电加速器一定完了。面对严重的打击,陈佳洱心如刀割,但他没有气馁。他懂得这种时候只能坚定地前进,后退一步就意味着整个事业的彻底失败。在胡济民和虞福春等的亲切鼓励下,他咬着牙领着大家加倍努力,硬是把烧坏的部件一一整修、擦亮,再进行安装。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把这台重约3万kg、高8.2m的加速器调试出来了。经检测,机械结构稳定,电场分布均匀,空载时电压可达6.2MV,而且即使在夏日雨季十分湿热的条件下也可数百小时不间断地连续运行。这台自行设计建造的加速器成为北京大学核科学试验基地的第一个大型基础设施,它不仅在离子种类、能量范围和束流脉冲化性能等方面优于国内同类设备,还填补了我国单色中子源在3~7MeV和16~20MeV能区的空白。建成后接待了国内高校和国防单位,以及美、俄科学家来校进行试验,并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迎接新局面的来临——美国纽约州石溪大学的束流脉冲化与 “陈氏模式”
1979年初,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因汉中分校撤销搬回北京。但那时该系已处于人员流失、设备破旧、楼房被占的极度困难境地。面对这百废待兴的关头,陈佳洱和技术物理系的广大员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精神的鼓舞下,把憋足多年的劲头全都倾泻在重新创业上。1982年在杨振宁先生的安排下,陈佳洱到美国纽约州石溪大学核结构研究所进行访问工作,承担了研制超导加速器脉冲化系统的课题。
这次,他胸有成竹地将他在国内发展起来的束流脉冲化理论拓展应用到包括双漂移聚束器、高能后切割器、后聚束器及各种束流输运元件的组合群聚等时输运系统中去,成功地将64MeV的碳离子压缩到100皮秒,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他还编制了一套控制脉冲化系统的专用软件,直接通过计算机控制加速器各项设备,运行方便、精确、可靠。石溪同行们高兴地将这种运行方式称为 “陈氏模式”,并一直沿用至今。陈佳洱的工作受到该校的高度赞赏。该校物理系主任、曾任美国政府核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的Paul教授在1983年给虞福春教授的信中说: “我们大家全都十分赏识陈的勤奋而高效率的工作以及科学的洞察力。您的实验室有这样一位在加速器动力学方面如此有经验的人是十分值得庆贺的”。
他还抓住在美访问的机会,认真调查和研究加速器发展的趋势。他积极地参加布鲁克海文研究所的加速器研讨班,并去劳伦兹伯克利研究所访问研究,深入地和美国同行探讨适宜于在中国发展的新型加速器。那时最吸引他的方向,除了超导之外,便是具有巨大应用价值的低能射频四极场加速器 (RFQ)、同步辐射和加速器质谱计。
1984年陈佳洱从国外回到北京,他又准备大干一场了! 这次和18年前截然不同的是,迎接他的是国内一派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使科教战线呈现出从未有过的蓬勃气象。他回国后的当年即受命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从此开始了他一生中成果最丰硕的时期,不仅大力推动了学校的科研工作,而且亲自主持和具体参与加速器的研究,把??适于学校发展的低能加速器研究推进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超导加速器理想终于实现——首次创建了国际水平的射频超导实验室
196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建立了第一台原型射频超导电子直线加速器,将电子由80keV加速到500keV,引起了加速器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尽管它当时在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加速电场的强度等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陈佳洱却对于加速器发展中的这个新生事物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超导是加速器??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其实,20世纪70年代他之所以建议发展螺旋线波导加速器,其原因之一就是认为这种小型的结构可能更便于发展成超导加速器。共同的兴趣和理想把陈佳洱与当时正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主持射频超导研究的丁渝教授联结在一起。他们和有关同行一起认真进行探讨并共同向国家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超导加速器的建议。可惜不久之后,丁渝教授因身患癌症不幸去世,壮志未酬。去世前他对所里同事说: “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到北大找陈佳洱,把超导加速器搞上去”。这一嘱托始终铭刻在陈佳洱心中,他决心发展中国自己的超导加速器。
1984年陈佳洱从石溪分校回国后,就立即着手从无到有地在北大筹建我国第一个射频超导研究室。为建立和发展队伍,他首先建议螺旋波导聚束器组的赵夔前往石溪参加射频超导研究。与此同时,他大力争取学校和国家高技术计划在人力和经费上的支持,并于1988年建立北京大学射频超导研究室。超导加速器的核心和基础是超导加速腔,为此他与赵夔等合作,带领一批研究生,悉心开展铌制超导腔的设计和研制工作。在国外同行的帮助下,他们用了3年时间,发展了一套有特色的表面处理工艺,包括物理与化学交叉处理、超净安装清洗以及高电场锻炼等,解决了当时国际上遇到的超导腔品质因数在冷循环中衰退的难题,并将其应用于德国DESY送来的1.5GHz的铌腔上,使加速梯度达到12MV/m以上。这个成果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等奖。接着陈佳洱又提出并主持研制了首台国产纯铌超导腔,成功解决了国产铌材中杂质含量高等难题,使该腔的品质因数和表面电场分别达到6×109和20MV/m的当时国际先进水平。他们因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了不失时机地将超导腔的成果发展为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加速器,陈佳洱于1993年提出了基于超导加速器的高亮度电子束装置的课题。这是发展当代高科技前沿——高平均功率自由电子激光的重要基础。于是他们在高亮度的光阴极超短脉冲束电子枪研究中也取得了一批可喜成果,其中他的博士生耿荣礼的论文获得了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颁发的“希望杯” 一等奖,为在我国发展高亮度电子束作出了贡献。
国内放射性核素束的研究要求加速离子的超导加速器。然而离子加速器使用的工作频率比电子低10倍,如果沿用电子腔的结构和工艺,不仅尺寸过大,还会面临局部过热失超等许多困难。面对新的要求,他和赵夔商议决定采用铜铌溅射这种当代超导加速的前沿技术进行离子加速腔的研制。他们领导研制小组从建设真空溅射装置开始,逐一解决结构、工艺上一系列的难题,经多年努力,终于在2001年成功建成了我国首台144 MHz的1/4波长离子超导加速器样机,其空载加速场强达6MV/m,并在串级静电加速器束流线上使模拟重离子的质子增能500keV,达到国际同类腔的运行水平。
集成和升华同事创新思想——创建国内首台强流RFQ加速器
1980年国际上出现了一种新型低能强流加速器——射频四极场 (RFQ) 加速器,能高效地将由离子源中引出的强流离子束直接加速至几个MeV的能量。它具有体积小、应用广泛等优点,适合在学校发展。但当时北大技物系的研究方向为重离子物理,而国际上的RFQ则是从轻离子开始,尚无有效加速重离子的RFQ结构。1984年陈佳洱回国后,高兴地看到方家驯教授正在研究一种加速重离子的整体分离环新结构,便建议将这种结构与RFQ结合起来,并与方家驯联合提出了基于整体分离环的RFQ结构: 它的工作频率低而尺寸小、机械强度高,可在较高的负载因子下稳定工作,显然是一种适于加速重离子的非常有特色的结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连续支持下,课题组对这种新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并在1992年建成了首台26 MHz 300 keV的样机,成功地在1/6的高负载因子下进行了氮离子的加速试验,证实了这种结构的可行性,实现了RFQ在我国的首次加速。在此基础上,陈佳洱又领导RFQ课题组进一步建成了1MeV RFQ。它仅用24kW的高频功率就能稳定地将660μA的氧离子束加速到设计值,射频效率达到了国际的先进水平。
在研制整体分离环型RFQ的过程中,于金祥教授提出了能不能在一个RFQ中同时加速正、负两种离子的新想法。陈佳洱觉得这种想法极富新意,立即向他建议了一个可以实现同时加速的具体方案,还设计了一个模拟同时加速的动力学软件。他们的联合方案得到了课题组的全力支持,不久之后便在300 keV的RFQ上实现了正负氧离子的同时加速。实验证实,这样的加速模式不但大大提高了RFQ高频功率的利用效率和离子的总流强,而且可以减轻注入段和靶上的空间电荷效应。特别是当RFQ用作离子注入机时,可按需要的比例,同时注入两种不同的离子。1MeV RFQ及正负离子同时加速的成果在1998年国际会议上发表后,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强烈反应和一致好评。
强流加速在国际上正显现其越来越强劲的势头。我国973项目 “加速器驱动结净核能源系统” 及拟议中的散裂中子源等也都把强流质子RFQ放在研制的首位。陈佳洱正领导北大的课题组在成功研制重离子RFQ的基础上,同中国科学院和原子能院合作,向着攻克强流质子RFQ的难关迈进!
发展加速器交叉应用学科——建成加速器质谱计为 “夏、商、周断代” 作贡献
陈佳洱始终认为加速器的价值寓于应用之中,在发展先进的加速器及其相关技术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基于加速器的应用交叉学科,其中加速器质谱计 (AMS) 就是他选中的一个重要方向。AMS是一种先进的现代检测技术,它利用基于串列静电加速器的高分辨率动量——质量分析系统,检测样品中的微量14C、10Be和26Al、36Cl等宇宙成因核素,以确定样品的年代或其他性质。它在地球、考古、环境和生命科学等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但开展这方面工作的前提是要有一台较高电压的串列静电加速器。经过努力,陈佳洱从他工作过的牛津大学获得了一台价值200万美元的2×6MV串列静电加速器的馈赠。在他的主持下,只用了不到100万元人民币的经费和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它在北大的重装、改建和部件的国产化工作。经过精心调整,其准直精度及束流输运效率等都较在牛津时有显著的提高,完全可满足AMS的要求。从1988年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支持下,陈佳洱同李坤、郭之虞教授密切合作,与AMS课题组人员一起,将目标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确定以高亮度离子源、光学元件静电化、快速交替注入及平顶传输等内容为主的技术路线,仔细测定和调整高丰度同位素拖尾的衰减系数和离子束在光学部件传输中的平顶度,有效地克服了本底干扰和同位素的分馏效应。经过5年的努力,成功地建成了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计(PKUAMS),其14C测量精度优于1%,在测量本底达10-15水平下,碳束的输运效率高达25%以上,性能指标达到国际水平,并成功测定了马王堆、大汶口和南庄头等一批考古样品的年代,因而获得了1995年国家教委的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从1996年起,该质谱计又在陈佳洱和郭之虞教授的主持下承担了国家重大项目 “夏、商、周断代工程” 的任务,通过对整个系统的改进,稳定性进一步得到提高,测量精度优于±40年之内 (即优于0.5%),达到当前国际AMS 14C测年的先进水平,为该工程的顺利完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该质谱计同时也在生物、环境及考古、地质领域的应用中得到发展。
进入新世纪时,陈佳洱从1984年到上个世纪末的十多年时间里所领导建立的超导加速器、RFQ加速器和加速器质谱计3个实验平台,都已确定为北大今后发展的3个重要方向,在新世纪里承担了国家的重大科研任务,它们在进一步发展我国低能加速器事业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辱校长、主任使命
陈佳洱不但在学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而且长期担任多项行政领导工作。1984—1999年间先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和校长; 1991—1999年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1990—2001年兼任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所长; 1999年??始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1997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1984年陈佳洱任副校长,分管理科教学科研和国际合作事宜。工作中,他坚持教学与研究密切结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高新技术研究三者协调发展的方针。针对当时理科的优势与弱点,努力在发扬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应用基础和开发的研究,并试点创办与大学特点相适应的校办高科技产业。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那几年学校理科在这3个层面的科研上都出现了兴旺发展的局面。在他的领导和参与下,学校成立了北大新??术公司,后来发展为北大方正集团,成为全国校办产业的排头兵。
1996年8月陈佳洱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他明确提出,聚精会神地抓好学科建设,提高教学和科研的水平和质量是学校 “安身立命” 之本。为此他花很大的精力调查研究各系、科的教学、科研和师资队伍状况。为了建设一流的学科,他坚持把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作为首要关键。他认为上大学的目的不应只是为了职业的需要,学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某些专门的知识或技能,更需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即精神人格的全面培养。教师的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名师出高徒”在信息时代,仍然是培育一流人才的关键。另一方面,造诣精深又能团结带领师生攻关的学科带头人,更对学校的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于这一认识,陈佳洱还在当副校长时,就十分注意发现、培养和破格提升优秀中青年教师,他们后来大都成为学校跨世纪的骨干。任校长期间,每次只要听到有优秀的学者来访,他总要找机会与他们见面谈心,动员他们来北京大学工作或与北京大学合作。他出差或出国前也总要了解当地有哪些优秀人才并挤出时间想方设法与他们接触,向他们宣传北京大学的人才政策。经过多年的努力,北京大学吸引、凝聚和培养了相当一批高水平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并与众多的著名学者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北京大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的数量和后来 “长江学者” 的数量,一直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1998年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校庆期间,陈佳洱主持了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等一系列重大的学术活动。他在多种场合阐述,大学作为社会培养人才、追求真理、创造和传播知识的中心,其历史使命在于培养高素质创造性的人才,并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理论创新方面,为民族的振兴和人类的进步作出卓绝的贡献。“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大学的永恒的主题。5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庆典上,陈佳洱在校长致辞中提出,面临新世纪的挑战,北京大学要继承和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的优良传统,培育具有高度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人才; 要充分发挥学科齐全、基础雄厚和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的优势,使北京大学成为知识创新的基地,产生能深刻影响社会发展的思想,取得国际公认的重大学术成果,并成为古今融合、东西交汇的文化殿堂和人类友好合作的桥梁,使北京大学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这些也是他十多年来担任学校领导期间始终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
1999年12月陈佳洱受命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这里的工作与学校根本不同,不是教书或做物理研究,而是运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拨款,资助基础研究和人才的培育。陈佳洱意识到,面对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科学基金最重要的使命是有效地为提高我国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作出贡献。为此他强调要通过不断完善 “科学民主、平等竞争、鼓励创新” 的机制,更好地发挥基金公正、科学、民主、透明的特色,营造体现 “尊重科学家独特的敏感和创造精神”,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良好环境,促进科技源头创新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上任伊始,即努力取得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的理解和支持,使科学基金的总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并恢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作为会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定位。在此基础上,他积极推进科学基金管理和体制的创新,带领干部职工推出多项旨在改善基础研究资助环境的试点,完善和发展人才培养资助体系,着力发现、培养和凝聚优秀青年人才,支持创造能力强的科研团队,努力营造有利于源头创新的环境。这些举措得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欢迎和肯定。
毕生奋斗不懈——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1986年陈佳洱被国家人事部授为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3年陈佳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先后共获国家高技术计划先进工作者 (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教委等省部级科技奖??等奖3项、二等奖3项,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光华科技基金奖一等奖,为发展我国低能加速器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共发表加速器方面学术论文140多篇,被选为英国物理学会特许会员 (chartered physicist),还是美国加州门罗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英国卢孚博鲁大学的荣誉理学博士、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以及国际著名加速器学术期刊 《粒子加速器》 (Particle Accelerators) 编委。陈佳洱是一位成果丰硕的学者,在我国低能加速器赶超国际水平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他思维敏捷、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工作效率高,理论、实验俱长,研究深入低能加速的众多领域,这是他工作的很大特点,也是非常难得的。陈佳洱常说 “科研贵在创新”,这也是他毕生锐意进取的方向。他对事物的发展方向有着敏锐和深刻的洞察力,从等时性回旋加速器、束流脉冲化、射频超导腔、RFQ到AMS,无一不是抓住了当时发展的前沿和方向,也无??不在其中作出了创新的贡献。就连他主持设计历史悠久的静电加速器时,也力求摆脱传统的模式而要求有新意。这些项目完成后,本身又处在不停的新的创新过程之中。这种永不停止的创新精神,正是他取得成功和推动他不断前进的最重要的动力。这种创新精神,也始终贯彻在他科教事业的组织与领导工作之中。
陈佳洱不仅学术造诣深厚,而且还在完成科研任务中凝聚和培养出了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他不仅以其学术水平和创新精神,而且也以其高尚的人品将大家吸引在他周围。陈佳洱尊重知识、尊重同志,平易近人、待人热情,没有任何架子,同他共事40多年的老同事,从来没有见他对人发过脾气。他有意见总是耐心、诚恳地提出,善于团结有不同意见的同事一道工作,善于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陈佳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工作非常勤奋,他从来不放下作为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即使在他担任北大校长、工作十分繁忙的时候,他也总要挤出??点时间到实验室来讨论科研进展和遇到的具体问题。他的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几乎全都用在工作上。他特别重视人才的培养,不管工作多忙,都一直坚持给研究生讲“加速器物理”基础课和指导他带的研究生。为了解决研究生论文中的问题,常常回家后他还要亲自进行计算、研究。他很重视加速器课的教材建设,主编的?加速器物理基础》 一书获1994年部级普通高校教材一等奖。由于他一直坚持深入科研、教学的实践,同大家打成一片,所以他能经常提出很多新的想法,激励和推动科研前进。他指导和检查工作时也常常是提出他的新想法和问题,促使别人去深入思考和分析。正是在他周围造就了这样一支科研队伍和采用了他具有特色的工作方法,他才能够在担负十分繁重的行政工作的同时,仍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保持着旺盛的科学创新能力。
在教书和育人中,陈佳洱始终贯彻着他的循循善诱、注重启发新思维和创造性的精神,而不仅限于传授知识。在他主编的?加速器物理基础》一书中,在论述到等时性回旋加速器概念的出现时,他就列出了历史上探索过的、通过弯曲加速电极间隙达到等时性的方法,并分析了其失败的原因。回旋加速器一章精心构思、逻辑严密、物理概念清晰、理论联系实际、数学处理简洁,是他学术风格的很好体现。他反复强调教育不同于训练,教育首先在于素质的培养和灵魂的塑造,教书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
总结40多年的经验,陈佳洱指出: “科学事物,必须不断研究,认真实验,得寸进尺地深入、扩展,通过韧性的战斗,才有可能取得光辉的成就”。今天,陈佳洱仍然在科教战线上战斗不已!
简 历
1934年10月1日 出生于上海市。
1950—1952年 在大连大学学习。
1952—1954年 在吉林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55—1959年 任北京大学物理助教。
1960—1982年 任北京大学讲师、副系主任。
1963—1966年 在英国牛津大学、卢瑟福实验室访问、研究工作。
1979—1982年 任北京大学副教授。
1982—1984年 在美国纽约州石溪大学和劳伦兹伯克利研究所访问、研究工作。
1984年 任北京大学教授。
1984—1996年 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1986—2001年 任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所长。
1986—1996年 任北京市科协副主席。
1986—2001年 任中国科协常委。
1987—2001年 任国家高技术计划主题专家组成员和顾问。
1991—1999年 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1993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5年 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
1996年 北京市科协主席。
1998—2000年 当选为亚太物理学会理事长。
1996—1999年 任北京大学校长。
1997年 中国共产党十五大当选为中央后补委员。
1999年— 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2000—2002年 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委员、数理学部主任。
2001年 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1年— 中国科协荣誉委员、顾问,国家高技术计划领域顾问。
主要论著
1 陈佳洱. 北京大学院士文库 · 陈佳洱文集. 北京: 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9
2 陈佳洱,方家驯,李国树,等. 加速器物理基础.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1993.
3 Chen Chiaerh,Zhang Yinxia,et al. Design of 4. 5MV Electrostatic Accelerator. Proceedingss 1-st Japan-Chian Joint Symposium on Accelerators for Nuclear Science & their Applications,University of Tokyo,Japan.1980. 19
4 Chen Jiaerh,Zhang Yinxia,Wang Jianyong,et al.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4.5 MV Electrostatic Accelerator. Proceedingss 5-th JapanChina Joint Symposium on Accelerators for Nuclear Science & their Applications. University of Osaka,Japan. 1993. 174
5 陈佳洱,于金祥,李认兴,等. 北京大学6MV串列静电加速器的运行及其应用. 原子能科学技术,1993,27 (5): 401
6 Chen Chiaerh,Guo Zhiyu,Yan Shengqing,et al. Beam Characteristics and Preliminary Applications of the Tandem Based AMS at Peking University. Nucl. Instr. & Meth. in Phys. Research,1993,B79: 624
7 Chen Chiaerh,Guo Zhiyu,Yan Shengqing,et al.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at Peking University: Experiments and Progress. Nucl.Instr. & meth. in Phys. Research,1994,B92 47
8 Chen Chiaerh,et al. Improvements of PKUAMS for precision14 C analysis of the project of Xia-Shang-Zhou Chronology. Nucl. Instr. & Meth.in Phys. Research,2000,B172: 70—74
9 Chen Chiaerh,Fang Jiaxun,et al. A RFQ Injector for EN Tan-dem LINAC Heavy Ion Accelerator. Proc. 3-rd China-Japan Joint Symposium on Accelerators for Nuclear Science and their Applications. Riken,Saitama,Japan. 1987: 116
10 陈佳洱,方家驯,李纬国,等. 重离子整体分离环高频四极场 (RFQ)加速结构的研究. 自然科学进展,1994,4 (3): 271
11 Chen C E,Fang J X,Guo J F,et al.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Acceleration of Positive & Negative Ions with a Heavy Ion ISR RFQ.Proc. 5th European Particle Accelerator Conf.,June 1996,Sitges(Barcelona ),IOP Publishing,Bristol & Philadelphial. 1996. 2702
12 Chen Chiaerh,Fang Jiaxun,Guan Xialing,et al. Progress of RFQ andSuperconducting Accelerators in China. Invited talk a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rontiers of Modern Physics,Kuala Lumpur,Malaysia,Oct. 1998:3—12
13 Chen Chiaerh,Fang Jiaxun,et al. Progress of RFQ for Ion Implantation at Peking University. Proc. EPAC 2000. 2000: 2594
14 Chen Chiaerh,Zhao Kui,et al. R & D Efforts on Nb Super-conducting RF Cavity at IHIP Peking University. Proc. 4-th Workshop on RF Superconductiong Cavity. August 1989,KEK Tsukuba,Japan,1989. 859
15 陈佳洱,赵夔,张保澄,等. 北京大学重离子所RF超导腔研究进展.见: 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编. 粒子加速器十年发展科技报告会论文集,西安: 1990. 276
16 Chen Chiaerh,Zhao Kui,Zhang Baocheng,et al. A Proposal of Superconducting Photoemission RF Gun. The First Symposium of Asian Free Electron Laser,Beijing. 1993. 6
17 Chen Chiaerh,Zhao Kui. The Status of RF Superconductivity R & D inChina. Invited talk. Proc. 8th Workshop on RF Superconductivity,October 6—8,1997,Legnaro
18 Chen C E,Rogers P S.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the Central Region ofthe Cyclotron. RHEL/R 116 (1965 ) ,U. K
19 Chen C E,Rogers P S. On the Centering of Cyclotron Orbits by Meansof Harmonic Coils. NIRL/M/76,1965 ,U. K
20 Chen Chiaerh,Guo Zhiyu,Zao Kui. Bun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a BuncherUsing Helical Resonators. IEEE. Trans.,1983,NS-30 (2) : 1254
相关参考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