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须同祺人物简介
Posted 天体
篇首语: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须同祺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须同祺人物简介
·须同祺
须同祺,天文学家。他以上海天文台目视等高仪长期稳定的观测结果,为中国综合时号改正数系统跃居世界先进行列提供了基本素材。在伊巴谷天体测量卫星观测计划中,使我国首批加入第一个空间天体测量的观测行列。
须同祺,1935年4月13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县荡口镇。1947年他从荡口镇中心小学毕业后,以优良成绩考入江苏省立苏州中学,1953年高中毕业。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有关大专院校专业介绍中知道天文学不仅使人们了解和认识自然的奥秘,在生产活动和实际应用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此就报考那时我国惟一有天文学课的南京大学数学天文学系,学习天文知识。1957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徐家汇观象台,即现今的上海天文台。
徐家汇观象台是1872年由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建立,其主要内容是时间工作。但在1950年人民政府从法国人手中接管过来时,由于设备陈旧,人员缺乏,它所发播的时间讯号的精度根本无法满足全国各地建设事业的需要。徐家汇观象台为改变这种落后面貌,上下奋斗努力。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分配到徐家汇观象台目视等高仪组。面对那架从未接触过的天文仪器,开始了正式的天文工作,并在1964年担任该组组长。
从1972年到1977年,由于工作变化,他被分在激光陀螺组。这是一种还在探索中的仪器,和他所学的专业相距甚大。但他还是像当初对待目视等高仪一样,从不懂到了解,和组内同事一起努力工作。
到1978年,上海天文台为了适应天文学的发展,重新调整原来的课题组织,他调任星表与天文常数组组长。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国外在星表和天体测量领域的研究工作,1981~1983年由上海天文台选派作为访问学者,赴德国海德堡天文计算研究所 (Astronomisches Rechen-Institut,Heidelberg) 参加基本星表工作。该研究所以编算和修订基本星表系列而闻名于世。通过在海德堡的工作,与所内外科学家的相互接触,使他感受到该研究所有它的长处。基本星表的编算是他们有悠久历史的工作,但每次修订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发展。他们对天体测量中的新动向,如射电天体测量和空间天体测量都有所研究和参与,使自己的工作适应新的要求,并注意研究天体测量和天文学中其他分支学科间的相互作用。这些经验也给他以后的工作带来有用的启示。
他在上海天文台的职务从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到研究员。在天文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武汉动力大地测量实验室等的大力支持下,40年来都是围绕我国的时间工作,为我国的天体测量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以及考虑高精度天体测量对天文学发展上的作用等进行工作,直到1995年退休。为此,在1994年获得了中国天文学会发给的奖状。1987年他加入了九三学社。
为中国时间工作努力
在精确时间的确定过程中,天文观测是一个重要的基本环节。要取得实效好的天文观测结果,就得对天文仪器进行精心维护。目视等高仪能同时用来测定时间和纬度,根据观测结果还可修订所用的观测星表等。为了使仪器在时间、纬度和天文星表等多方面发挥其作用,他重新调整了原来的观测纲要,对观测星组进行组内修正,以减少因观测中缺星而导致的星组系统变动,并对原来使用的附属设备进行更换和整理。在他的带领下,通过全组努力,使得该仪器的观测结果从1962年到1971年间,相对我国综合时号改正数系统的年平均波动的平均为0.0066时秒,为我国时间工作跃居世界先进行列提供了基本素材。
与此同时,他还对目视等高仪的改进作了研究。1960年他对原先上海天文台全和钧提出的光电等高仪设想方案进行了研究和改进。考虑到为了简化对记录光栅制作的要求和事后处理的问题,他提出在观测时同时采用恒星方位跟踪,使星像在视场中像光电中星仪那样上下移动。这种构思为后来我国光电等高仪的制作提供了依据。
上海射电星星表的编算
当他负责星表这项工作时,考虑了这样的问题: 世界上已有许多各类星表,我们该从哪里着手?天体测量如何才能适应科学发展?
20世纪70年代,正是国际上提出并实施修订原来使用的第四基本星表,以满足各种需要。同时射电干涉测量方法的出现,使可以对遥远的射电源的位置进行测定。另外空间天体测量也已在准备之中。因观测波段和观测方法的不同,就建立了不同的天球参考系,既有光学和射电的,还有地面和空间的天球参考系。天球参考系的建立和维持,各类天球参考系的相互联系,目的是使大量天文观测资料能在准惯性系中发挥作用。因此他在天体测量上的工作,就是按地面天体测量、空间天体测量和射电天体测量三方面来开展和准备。
许多常用的光学星表,如基本星表等中的天体,虽然有一定的光学亮度,但无法用射电干涉测量方法去观测。而射电源又因其很暗,无法用一般的光学望远镜看到。这就给光学和射电天球参考系的联系带来了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天文学家注意到射电星既有一定的光学亮度,又有射电辐射。这类天体是用来联系光学和射电天球参考系的理想对象。但它们基本上没有精确的位置,更缺少必要的自行参数。
1980年,须同祺首先在上海天文台的目视等高仪和光电等高仪上组织观测和研究射电星,这在国内是首次开展这项工作。接着1985年到1988年,又在佘山40cm望远镜上,对8~13等的85颗射电星和少量的亮一点的射电源组织观测。前后共有100颗射电星,其中2/5是初次测定。在赤经和赤纬上的平均精度分别为0.11角秒和0.09角秒,比国外同类的测定精度要好一些。这份星表在后来实施的伊巴谷天体测量卫星射电星观测纲要中,占了近40%。在当时国际上,也是少数几个星数较多的射电星星表之一。除了星位,后来他还对其中部分射电星给出自行参数。1988年在西班牙召开的伊巴谷输入星表会议上,参考系联系组负责人A.N. 亚吉 (Argue A.N.) 在报告中提到射电星光学测定的重要意义时,就提到包括他和少数几个外国同行在这方面的工作。会后还给他写信表示,希望尽早得到上海的资料。他和组内同事一起,从观测工作开始,直到资料分析,完成了整个工作过程。该项工作以 《上海射电星星表》 命名,获得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
争取并参加第一个空间天体测量观测计划及预备研究
从1967年法国P. 拉格劳 (Lacroute P.) 提出空间天体测量计划,经过约10年的讨论和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被欧洲空间局 (European Space Agency,ESA) 列入执行计划。空间天体测量的出现,是天文学中最老一个分支——天体测量学的一个突变。它的特点是观测不受大气干扰和地球重力对望远镜的影响。由于它的观测精度比地面观测高10倍以上,而且是全天候的在更大空间范围内观测各种类型天体,所得观测资料对于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等研究都是有帮助的,因此它的出现受到广大天文学家的热烈响应。
1980年欧洲空间局伊巴谷卫星组织正式向全世界公开征求提案。须同祺考虑到我们的天体测量工作今后的发展,以及天体测量资料对天文学的作用,就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向该组织送交了两个提案: 提案4号,1957年以来的地球自转; 提案5号,射电星光学和射电位置的比较。其中第一个提案主要是使我国的时纬历史资料和空间天体测量新系统相联系并重新研究,同时也可以进行空间和地面光学参考系的联系研究。而第二个则直接和参考系有关。
这些提案在1982年被接受。在伊巴谷观测计划中,被接受的射电星提案共8个,在编制其射电星观测纲要时,就是根据这些提案制定的; 有关地球自转的提案共3个。在一共223个提案中,除西欧和美国以外的外国提案共有25个,其中包括中国的2个。这样,使得我国成为参与世界上第一个空间天体测量观测的成员之一。
接着他开始对一些常用的光学星表进行研究,并将它们统一到基本星表系统中。其意义在于这样的考虑:①地面星表资料统一本身是空间和地面光学系统联系中必要研究的问题; ②由于伊巴谷卫星的观测时间只有几年,这对所取得的自行的精确度有一定的影响。利用地面光学星表观测时间间隔长的优点,将空间和地面光学星表结合,可以改进空间天体测量星表所得的自行的精度,为此也需将地面星表资料进行统一。另外他还对空间观测资料和地面星表结合,修订空间天体测量星表自行的方案,以及主要处理过程作了讨论和研究。他的这些工作都是为了取得空间天体测量资料后,开始进一步工作前的准备研究。
为我国大地测量资料处理提供实用资料和岁差常数研究
几十年来基本星表和天文常数有过多次变动,使得过去取得的时间和纬度资料以及大地测量结果形成不同的系统,给使用者带来很大的麻烦,改正的办法是将所有这些系统都统一到一个系统中去。对天文领域来说,就是将我国综合时号改正数和地极坐标自1953年以来都统一到第五基本星表和新天文常数系统中。
在工作中,他担负着包括总的计划、星表系统统一、星表与天文常数的变化对过去使用的经典的时纬仪器观测的影响,以及对地极坐标值的影响等项目。所得的结果为我国测量部门对我国天文大地测量资料的重新处理提供了实用的资料,并得到他们的好评。该项工作以 《我国经度原点和高精度天文经度网建立》 的项目获得199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光学星表中射电源的 “自行”,反映该参考系在射电源所在天区的系统转动,这为岁差常数改正研究提供了一种处理方法。如果以空间天体测量星表为参考,就反映空间观测星表对准惯性参考系的转动,也为独立研究伊巴谷星表相对的转动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根据这种想法,利用归化统一后的星表,对有较长观测史的射电源,计算其 “自行”,并研究岁差常数的改正值,得到可与射电干涉测量及激光测月等新技术相比较的好结果。这项研究和其他有关参考系联系工作一起,1998年以 《河外参考系的建立、维持及其应用》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
认真负责对待工作
只要是天文台需要的工作,须同祺总是认真地去作。他从事天文工作40年,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多篇。除去本职工作,还参与了 《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 (1980年版)、《辞海》(1979年、1989年和1999年版) 等辞书中的天文条目的撰写,以及天文科普书籍的编写。在王绶琯和他合编的 《绘图天文辞典》一书中,他从编写、校改直到全书统调,字字句句反复推敲。该书受到广大青少年的欢迎。
在他从事的工作中,常常是从观测资料的取得直到结果分析,什么都作。这样一方面使工作组内相互间更加融洽,另一方面可以对科研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及时解决。
对于发表的文章,他总是以对科学负责的态度,深思熟虑仔细修改。在 《辞海》撰写中,有好几次编辑来找他,由于一些撰写的条目不符合要求,要他帮助重新起草。对此他就像对待自己写的一样,认真负责满足编辑部的要求。
他在负责星表组的整个过程中,首先是留意我们本身的条件,还有哪些条件可以争取和利用。在进行地面光学星表研究的同时,争取参加空间天体测量的观测行列。之后考虑到上海天文台已经建立了射电望远镜,完全有可能在射电星表上开展研究。他和上海天文台射电实验室的同事一起,对中国VLBI网在射电参考系上的贡献和实现方案进行讨论,并在一些国际会议上报告,取得了国外同行的热情支持,通过努力,实现了对南天射电星表的协作计划。
他注意的另一方面是天体测量和天文学其他学科的关系。从国际上许多天文学家热情支持伊巴谷天体测量卫星的发射,以及还对天体测量提出更高精度的要求,这也说明天文学的发展本身就是天体测量学发展的源泉。我们有长期天体测量研究经验,有条件也应该在高精度天体测量及其对天文学发展的作用上进行深入研究。他的工作也就是在这样的考虑下开展和探讨的。
简历
1935年4月13 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荡口镇。
1947~1953年 在江苏省立苏州中学 (1951年改名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学习。
1953~1957年 在南京大学数学天文学系学习。
1958~1963年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时间纬度室、目视等高仪组工作。
1964~1971年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目视等高仪组组长。
1972~1977年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激光陀螺组工作。
1978~1995年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星表与天文常数组组长。
1981~1983年 在德国海德堡天文计算研究所 (Astronomisches RechenInstitut,Heidelberg) 做访问学者。
1995年 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退休。
主要论著
1 须同祺. 射电星观测与射电参考系和光学参考系的联系. 上海天文台年刊,1984,6: 81~85
2 Xu Tongqi,Lu Peizhen,Wang Shuhe. Optical Determination in the Positions of Radio Stars. Mapping the Sky,Debarbat S.,Eddy J. A.,Eichhorn H. K. et al. eds.. Dord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87: 497~500
3 须同祺,陆佩珍,储宗元等. 射电星光学定位结果. 天文学报,1988,29 (4): 305~309
4 Xu Tongqi,Lu Peizhen,Wang Shuhe. Optical Determination of the Positions of Radio Stars. Vistas in Astronomy,1988,31: 695~698
5 须同祺,陆佩珍,王叔和,等. 射电星自行. 上海天文台年刊,1989,11: 88~91
6 须同祺,陆佩珍,王叔和,等. 射电星与射电源的光学定位. 天文学报,1991,31 (3): 267~275
7 Xu Tongqi,Lin Qing. Research on the Kinematics of the Gould Belt.Developments in Astrometry and Their Impact on Astrophysics and Geodynamics,Muller I. I.,Kolaczek B. eds.. Dord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2: 237~241
8 须同祺,金文敬,陆佩珍,等. 基本星表和天文常数的变动对地球方向参数的影响. 动力大地测量学进展,朱灼文,潘宪章主编. 北京: 地震出版社,1991: 1~17
9 须同祺,陆佩珍,廖德春,等. 1953~1961年在FK5系统中中国地极坐标系的均匀化. 上海天文台年刊,1993,14: 39~44
10 须同祺. 关于射电参考系的VLBI研究. 上海天文台年刊,1995,16:238~239
11 Xu Tongqi,Lu Peizhen,Jin Wenjing. Comparisons of Results fromHipparcos with Groundbased and Radio Observations. Hipparcos-Venice’ 97,ESA SP-402,Noordwijk: ESA Publications Divison,c/o ESTEC,1997: 117~119
12 Xu Tongqi,Lu Peizhen,Wang Shuhe. Corrention to the PrecessionConstant from Optical Observations of Extragalactic Sources.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97,318 (2): 653~656
相关参考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