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鲁如坤人物简介
Posted 土壤
篇首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鲁如坤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鲁如坤人物简介
·鲁如坤
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家。致力于土壤磷素农业化学以及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农田养分退化等的研究近50个春秋,对水旱轮作条件下磷肥的施用,磷在水田中形态转化、消耗、积累以及评价农田养分平衡的新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国大面积施用磷肥和磷肥工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鲁如坤,1926年12月 13日生于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幼年丧母,父亲鲁雨亭早年参加革命,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为革命烈士。1997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八集电视连续剧 《芒砀忠魂》即为纪念其父亲的革命事迹而拍摄。鲁如坤由祖父母抚养长大。整个青少年时期是在抗日战争烽火中渡过的。故乡沦陷后先随祖父母远逃四川,后因经济困难重返河南,适逢日军进攻和家庭失去联系,只身随学校步行一个半月从河南至陕西安康后又翻越秦岭大山到达陕西的眉县,在作为庙宇的窑洞中读完了高中。1946年考取南京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1950年8月毕业,并统一分配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1953年,土壤室改为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他在土壤研究所工作了40余年。其中在1957年至1958年奉派赴莫斯科苏联科学院土壤研究所进修 “放射性同位素在土壤农业化学上的应用”。
在土壤所工作期间,曾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农业化学研究室主任、副主任,学术委员、所长助理等职。并担任过中国土壤学会秘书长、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以及中国水稻研究所、土壤圈物质循环开放研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等单位的学术委员。还出任过《土壤学报》主编,《农业现代化》、《化工时刊》 以及国际权威杂志 《Fertilizer Research》 (现改名为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 等科学期刊的编委,并担任江苏省自然科学类期刊审议委员会副主任。1989—1990年曾连续两届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组成员。曾任第二届中华青年联合会全国委员和江苏省政协委员等。他先后访问了法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古巴、越南、墨西哥等国。他参加或负责的研究工作和著作曾多次获得国家和中国科学院奖励并获得中国科学院 “七五”“重大任务科研先进工作者” 的称号。
主要专著 (包括合作专著) 有: 《土壤植物营养学原理》(1998)、《土壤分析法》 (1953)、《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和施肥》 (主编,即将出版)、《农业化学手册》 (1982)、《中国磷矿的农业利用》 (1992) 等,并参加了 《中国土壤》、《中国水稻土》等6种专著的撰写工作。此外还有译著和科普小册子出版。曾发表中外文论文80余篇,其中两篇中文被译为日文和越南文。
提出了提高我国磷肥肥效的基本途径和技术
50年代后期我国磷肥工业从无到有,建成了南京和山西两大磷肥厂以及一大批小型磷肥厂。但是由于磷肥研究相对滞后,农业生产上反映磷肥肥效不明显,这导致了大批磷肥滞销,磷肥厂停产关闭,到60年代初全国磷肥产量猛降了1/3。在这种严峻情况下,鲁如坤及时提出 “提高磷肥肥效的基本途径是氮磷配合,这应作为磷肥施用的一个原则”。这是因为我国缺磷的土壤一般都同时缺乏氮素。在土壤缺氮情况下单施磷肥由于受到氮素不足的限制,磷肥肥效往往显现不出来。在氮磷配合的情况下(包括利用绿肥的天然供氮作用),磷肥肥效显著提高了。为我国磷肥工业的继续发展及大面积施用磷肥作出了贡献。
60年代初鲁如坤等在我国南方8种水稻土上的实验证明,在水稻土水旱轮作条件下,磷肥施在旱作上,比等量磷肥施在水稻上,产量可以增加80%。根据这一个研究结果提出了在水旱轮作条件下,磷肥应重点施在旱作上,1975年正式称为 “旱重水轻” 施磷技术。这一技术不但在国内得到了广泛认可和采用,在国际上也受到很大重视。1982年应第十二届国际土壤学会大会邀请,鲁如坤发表了 “淹水水稻土磷肥管理” 的专题报告,系统地介绍了水田施用磷肥的理论和措施。其后,一些国际权威杂志和国际著名学者都大量引用了这篇报告中的研究成果。
“旱重水轻” 的施磷技术改变了过去施磷常以单个作物为单位,而代之以一个轮作周期为单位进行 “统筹” 施肥,从而丰富了施肥的理论概念。
阐述了淹水土壤磷素形态转化机理
水稻土时常经历着淹水—落干的交替过程,其磷素形态也必然会经历着复杂的转化过程。鲁如坤和蒋柏藩合作研究后提出了水稻土中含量最高的磷酸铁的转化机理,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什么淹水后磷的有效性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以及为什么结晶态磷酸铁对旱作作物有效性很小,而在水稻上却起着重大作用。这一机理的基本内容是: 结晶态的磷酸铁 (粉红磷铁矿) 在水稻土淹水以后,由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下降,高铁还原为亚铁,粉红磷铁矿的结晶遭到破坏,溶解度和移动性显著增加,一部分转化为磷酸亚铁 (蓝铁矿)。当溶解的磷酸亚铁,或者在根的氧化作用下,磷酸亚铁又被氧化为磷酸高铁。或者在淹水土壤中,仍然存在的大量高铁作用下,又重新形成磷酸高铁。但是,此时新形成的磷酸高铁和原来的磷酸高铁不同,它们是无定形的,具有很大的表面积,它对作物的有效性比晶型磷酸铁有了很大提高。过去,虽然人们知道在淹水条件下磷酸铁转化为磷酸亚铁是磷有效性增加的主要原因,而鲁如坤等提出的理论特点则是认为这一转化不仅到磷酸亚铁为止,而是从结晶态的磷酸高铁向磷酸亚铁,再向无定形的磷酸高铁转化,从而提高了溶解度,增加了表面积和有效性。
揭示了磷在土壤中积累和消耗的规律
鲁如坤认为,土壤磷素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他们用试验证明了土壤磷素水平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 (如几年) 和很短的距离内 (从几十到几百米) 有显著变化。他还进一步指出,土壤磷素的积累和消耗并不一定和施用磷肥的数量成正比,而是和农田磷素平衡的纯收支,即纯盈余或纯亏缺成比例。
鲁如坤及其同事的长期试验证明了,土壤有效磷的消长和土壤磷素平衡的纯收支有显著的相关。揭示这一规律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于: 土壤磷素水平的消长可以用磷素平衡来进行预测,一个地区磷肥的需要量也必须按当地土壤磷素的消长规律来规划,而磷肥工业的发展规模要随时间有所变化的规律,这一点常被人们所忽视。
提出了农田养分平衡评价的新方法和研究方向
80年代中期开始,鲁如坤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的重大项目“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 的领导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适于我国的农田养分循环参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评价农田养分平衡的新方法。
过去,农田养分循环和平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计算养分投入和产出的平衡,但却很少看到如何正确评价养分平衡的方法。9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一个客观评价农田养分平衡 (赤字或盈余)是否合理的方法,其实质是: 农田养分平衡的盈亏是否合理必须和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结合起来考虑。由此,他认为农田养分循环和平衡的研究不应该仅限于计算养分的盈亏 (这当然是很重要的,是基础),还应该研究农田养分循环和平衡对农田土壤肥力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这样才能把研究养分循环与建设持久农业结合起来。这应该成为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
他在从事农田养分循环工作时,十分重视有机物质的再循环过程,他认为这是和无机养分循环同等重要的过程。在国际上,为了保护农田环境有人提出 “低投入持续农业” 的概念。他认为,中国由于人多地少,不能像外国那样靠牺牲部分作物产量来达到 “低投入”。而应该在加大养分再循环 (加大有机养分投入)的基础上实行能源低投入,他认为研究在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条件下的施肥制度以及有机肥施用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施肥制度是十分重要的。
界定了农田养分退化过程的涵义
土壤退化是当代农业和环境面临的一大课题。农田养分退化又直接关系到农田的肥力建设。但是,对农田养分退化国内外还缺乏统一定义,一般文献上笼统地把养分退化归入“化学退化”,但缺乏明确的定义。鲁如坤提出的农田养分退化的定义是: “任何可以导致农田养分数量的减少或有效性降低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过程都称为养分退化过程,其后果就是农田养分退化”。他认为农田养分退化过程分剧烈型 (如土壤剧烈侵蚀) 和渐进型(如土壤养分淋失),后者是普遍存在的,易被人们忽视的。农田中除进行着养分退化过程外,也同时进行着养分的重建过程,人们的任务就是要调节这两个方向相反而又同时进行着的过程,使之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简 历
1926年12月13日 | 出生于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 |
1939—1940年 | 在四川省万县金陵中学读书。 |
1946—1949年 | 在南京中央大学学习。 |
1949—1950年 | 在南京大学学习并毕业。 |
1950—1953年 | 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研究实习员。 |
1953—1957年 | 任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1957—1958年 | 在苏联莫斯科苏联科学院土壤研究所进修。 |
1959—1977年 | 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 |
1978—1992年 | 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 |
1979—1983年 | 任中国土壤学会秘书长。 |
1983—1993年 | 任《土壤学报》主编。 |
1992—1994年 | 任《FertilizerResearch》编委。 |
主 要 论 著
1 李庆逵,鲁如坤. 土壤分析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3
2 鲁如坤,王莲池等. 从水稻对不同深度土层中32P的吸收浅论深耕合宜深度. 原子能科学技术. 1961 (2): 111~113
3 鲁如坤,蒋柏藩等. 我国南方几种水稻土的磷肥施用问题. 土壤学报.1962,10 (2): 175~180
4 鲁如坤,蒋柏藩等. 磷肥对水稻和旱作的肥效和后效的研究. 土壤学报.1965,13 (2): 152~160
5 鲁如坤. 磷石膏的研究. 土壤. 1975 (1): 25~27
6 鲁如坤. 关于经济合理施用化肥的几个问题. 见: 合理施肥经验选编.北京: 农业出版社,1975: 99~109
7 鲁如坤. 关于我国化肥发展的几点意见. 土壤. 1979 (3): 81~83
8 鲁如坤. 农业现代化和化肥发展. 化肥工业. 1979 (5): 63~66
9 鲁如坤,史陶钧. 土壤磷素在利用过程中的消耗和积累. 土壤通报.1980 (5): 6~8
10 鲁如坤,史陶钧. 农业化学手册.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2
11 鲁如坤. 我国土壤氮磷钾的基本状况. 土壤学报. 1989,20 (3):280~286
12 鲁如坤. 土壤磷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和我国磷肥工业的发展. 见: 磷肥技术论文汇编. 1990: 335~337
13 李庆逵,蒋柏藩,鲁如坤著. 中国磷矿的农业利用. 南京: 江苏科技出版社,1992
14 鲁如坤,时正元,熊礼明. 我国磷矿磷肥中镉的含量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 土壤学报. 1992,29 (2): 150~159
15 鲁如坤,时正元,钱承梁. 我国农田养分再循环—潜力和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 1993,26(5): 1~6
16 鲁如坤,时正元. 农田养分再循环研究Ⅱ: 某些有机物磷养分的有效系数. 土壤. 1993,25 (6): 286~291
17 鲁如坤. 土壤—植物营养化学研究40年. 土壤. 1993,25 (4):176~180
18 鲁如坤,时正元,顾益初. 土壤积累态磷研究Ⅱ: 磷肥的表观积累利用率. 土壤. 1995,27 (6): 286~289
19 鲁如坤,刘鸿翔,闻大中等. 我国典型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研究Ⅳ: 农田养分平衡的评价方法和原则. 土壤通报. 1996,27(5): 197~199
20 鲁如坤等. 土壤植物营养学原理和施肥. 北京: 化工出版社,199821 鲁如坤 (主编).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法.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
22 Lu Rukun,Jiang Beifen. On the Availability and Transformation ofCrystalline Iron Phosphate (strengite) in Acidic Paddy Soil. Scientia Sini-ca. 1964,13 (1): 93~96
23 Lu Rukun. The Fertility and Fertilizer Use of Important Paddy Soils ofChind. Proc. Symposium on Paddy Soils. 1981. 160~170
24 Lu Rukun,Jiang Beifen,Li Chengkwei. Phosphorus Management for Submerged Rice Soil. Transc. of 12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oil Sci.1982,(3): 182~191
25 Lu Rukun. Human Activity and Fertilty. Nutrients Depletion of ArableSoils of China. Pedosphere. 1991,1 (4): 371~376
相关参考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