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张君常人物简介

Posted 土壤

篇首语: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张君常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张君常人物简介

·张君常



张君常,土壤物理学家。毕生从事土壤物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土壤水分力能学及土壤势场理论方面有创新及独到的见解,他的 “土壤孔隙空间是一个具有势场的论点”,为土壤势场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开拓了土壤学新的研究领域。

张君常,1917年12月25日出生在山东惠民县城一个封建大家庭。他的父亲和这个大家庭一直格格不入,年轻时便离家出走,几乎在京一绥铁路上干了一辈子。父亲这种封建家庭叛逆者的性格,对张君常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1928年张君常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惠民四中。

作为一所省立中学,惠民四中当时聚集了许多当年亲身参加过 “五四”运动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毕业生当教师。这些教师的种种进步活动,引起了学校校长、顽固的反共分子冯培元的极大惊慌,便勾结国民党当局排挤迫害这些进步教师。那时的张君常虽然还不完全明确 “革命” 的意义,但由于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和进步教师的熏陶,他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对校长的反动行径非常气愤。1933年冬,他和另外3名进步学生一起,在全校发动了 “驱冯运动”,目的是通过学生运动和社会舆论压力,驱逐这个压制进步势力的顽固分子。后来,校方勾结国民党惠民县党部镇压了这次学潮,张君常和另外几名发起人被学校开除,并遭到警察局的追捕。最后,迫于全校师生的一致抗议和社会舆论的压力,警方才撤销了对他们几个发起人的追捕,校方也恢复了他们的学籍。

1935年,张君常高中毕业后因病住进了齐鲁大学附属医院。从小酷爱读书学习的他,为了不影响学业,便一边在医院治病,一边在齐鲁大学选修数学、化学两门大学课程,并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学分。

1936年,张君常考上了河北农学院森林系。此后他只身来到北京,准备再报考清化大学、北京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沦陷,他设法逃出北京,来到天津,然后辗转从海上乘船逃到烟台。在烟台,他参加了由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大学生流亡团,先后流亡到济南、开封,最后随流亡团来到洛阳。

在洛阳,他被当地政府分配到关林冢区工所工作,全面负责这个区的教育事业。他对自己承担的主管教育的工作任务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经常奔走于全区大大小小的中小学之间,精心处理各种事务,使这个区教育事业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1938年,国民党军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部下的伤兵,要强占全区条件最好的一所小学——关林冢小学。为了保证教育事业不受损失,张君常闻讯后立即带人赶到现场,这才阻退了国民党军士兵。学校保住了,可张君常却给自己招来了大祸——卫立煌的司令部闻讯后,立即给当地政府下了命令,要撤职查办他。

洛阳再也呆不下去了。这时,张君常从河北农学院的同学路广明那里得知,由于战乱,北京农业大学和河北农学院这时都迁并到地处陕西的西北农学院了,便决定到西北农学院继续求学,为发展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继续奋斗。1939年,他从洛阳来到了地处陕西关中腹地的西北农学院,继续在森林系上学。

1942年,张君常以优异的学习成绩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在森林系担任 “森林土壤学”教学工作。

对事业执着追求 对名利极度淡泊



张君常无论年轻时期还是年老时期,无论是对同辈还是对晚辈,无论是顺境坦途还是身处逆境,他总是那么乐观豁达,走到那里,便用他那机智、诙谐、幽默的谈吐将笑声带到那里。可是一旦工作起来,他又总是那么刻苦认真,那么一丝不苟,那么不顾一切。

1942年留校任教后,他虚心向老一辈专家教授学习,刻苦钻研业务,很快便适应了 “森林土壤学” 的教学工作,深得师生们的好评。

50年代初,正当张君常对自己承担的教学工作已驾轻就熟之时,土壤农化系著名的土壤学家兰梦九教授突然病故,没人接替上课。这时正在西北农学院执教的我国著名化学家虞宏正先生指名要他给农化系上 “土壤学”,并要求在两周内作好准备上讲台。虞宏正还表示要亲自帮他搜集资料,指导写讲稿。他想,既然老一辈专家这样相信关怀自己,自己就是拼了性命也要干好新的工作。他没黑没明地刻苦钻研,终于很快适应了新的教学工作,得到了领导、专家、学生们的一致好评。1953年,他便被正式调入土壤农化系。

到土壤农化系后,为了进一步搞好土壤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他更是夜以继日,勤耕不辍。50—60年代中期,为了详细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科研,他先后7次带领学生登上太白山极顶,考察原始土壤和冰川遗迹。有5次,他从太白山回来刚一个多礼拜,马上又向东北进发,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去考察。

长期紧张艰苦的工作,终使他积劳成疾,身患多种疾病。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减少自己的工作量,而是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去。不顾一切的拼命奋斗,使他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1990年,他患了严重的前列腺炎和心脏病。做完前列腺手术后,由于不能正常排泄小便,医生便在他的腹部开了个小口,插上一根输尿管。出院后不久,这位73岁的老人实在不忍心再耽误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便在腹部仍然插着输尿管的情况下,强忍着病痛,坚持照常上班。有时实在疼得不行,不能站在教室上课,就将研究生叫到家里,自己靠在沙发上给他们讲。1991年,美国著名土壤学家P. 劳 (Low) 应邀到他所主持的土壤学博士点参观访问,那时他的前列腺炎仍未痊愈,边陪同客人参观,边谈笑风生地详细介绍有关情况,一个多小时的参观结束了,客人带着满脸的微笑和满心的钦佩离开了,可他正忍受着病痛的折磨,疼得连衬衫都湿透了。

对事业,张君常不顾一切,执着追求; 但对名利,他却表现出极度的淡泊。张君常主持课题时在经费开支上总是精打细算,用节约下的经费或者搞一些小型研究课题,或为博士点购买电子计算机等基础设备,却很少用来改善个人的福利待遇。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许多人对此也许觉得不可理解,可张君常却坦然地认为,只要有利于祖国科教事业的发展,个人少点收入,心里也感到无比的欣慰。

创立 “土壤势场”理论 教学科研双肩担



对名利的极度淡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终于使张君常赢得了教学科研上的累累硕果。

作为一名教师,他博学广识,教学经验丰富,曾先后给森林系、土壤农化系、水利系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讲授过 “森林土壤学”、“土壤侵蚀及防治”、“土壤物理学”、“灌溉土壤水分”、“土壤势场理论”、“土壤水分力能学”等课程和专题,并先后在全国率先编写了 《土壤物理学》、《探索SPAC的机理中物胶化知识的运用》、《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间能流和物流简论》及 《SPAC中水分能量运转平衡热力学函数》等教材。

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在为祖国培养高级土壤学人才方面,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学业上,他不但要求研究生对有关专业的国际最新研究成果保持高度敏感,及时充分地吸收,而且要求他们把我国古代的农业遗产继承过来,并能够运用现代理论对其作出科学的解释。

在治学态度方面,他十分注重培养研究生的敢于不断创新的精神,鼓励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开创新领域。

由于他的精心培养,他带出的研究生大都作风过硬,治学严谨,知识广博,思维活跃,富于创新精神; 并能够在开创新研究领域方面有所建树,很多人成为发展我国土壤学事业的骨干力量。

作为一名老专家,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奋斗,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他一贯非常注重应用研究,认为农民用血汗养育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成果首先应对农业有用。1958年,他和另一名教师深入陕西、河南等地的农村调查,总结农民们深翻土地的经验,撰写了一系列关于深翻土地的文章。这些文章曾先后在 《西北农学院学报》、《陕西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刊载。后来,集结成小册子。

在理论研究方面,张君常最大的特点是勇于不断开拓新领域。他认为,一个科技工作者要敢于开创新领域,敢于提出前人未提出过的观点,即使错了,引起学术界的争论批判,也会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50年代,他看到土壤物理学这一边缘交叉学科在我国几乎是一个空白点,便倡导并参与翻译出版了美国土壤学家L. D.贝弗尔 (Baver) 等人所著的 《土壤物理学》,1978年,他又给研究生开设了 “土壤物理学” 课程,为开创和发展我国的土壤物理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长期的刻苦研究,1979年,他首次提出了 “土壤势场”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以后的几年内,他先后多次在全国土壤物理学专业会议上介绍这个新理论,均大受欢迎。

随着对 “土壤势场” 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他在这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的论著 《土壤水分的运动形式与能量转换》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并获得1982年陕西省科技成果奖。在此基础上,他以偶极子为基础,剖析了土壤粘粒和植物细胞所带表面电荷与吸附反离子形成的双电层所构成的势场,进一步论证在自场存在的情况下,如以外场的能量加以调控,可促使体系的物质性变,从而能产生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效果。据此,他撰写了 《土壤—植物连续系统中以外场调控自场是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 和 《研究SPAC水分运动须以物理场为基础》 的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先后在全国有关学术会上报告,引起强烈反响。这些研究成果,使 “土壤势场” 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

除了在 “土壤势场”理论方面卓有建树外,张君常在土壤水分力能学研究领域也取得了进展。由他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中水分运行力能关系的理论分析”,由于在国内率先对这个新领域进行系统研究,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对本领域的深入理论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被鉴定为 “国内领先水平”,并先后获得 “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和 “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多年来,由他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部省级各类研究课题共5项,发表论文17篇,出版译著两部。这凝结着他几十年的汗水和心血的硕果,为发展我国土壤学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他赢得了应有的荣誉。他曾先后当选为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土壤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土壤学会理事及全国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 曾被评为 “西北农业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获得农业部、中国土壤学会等部门颁发的各类荣誉证共10多种。由于他为发展我国科学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从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面对各种荣誉,张君常并没有踌躇满志,而是更加忘我地工作着,甚至在他患病住院期间,仍然时刻关心着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 1996年1月8日,张君常不幸逝世,他为土壤科学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简 历

1917年12月25日出生于山东省惠民县县城。
1929-1936年山东省立四中上学。
1936-1937年河北省立农学院上学。
1937-1939年由北平流亡开封、洛阳,洛阳民众工作团受训、当教育员。
1939-1942年西北农学院林学系上学。
1942-1948年西北农学院林学系助教、黄河水利委员会任技佐。
1948-1953年西北农学院林学系讲师。
1953-1979年西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讲师。
1979-1983年西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副教授。
1983-1996年西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教授,中国土壤学会理事,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土壤学会理事。
1996年1月8日病逝于西安。


主 要 论 著



1 钮溥,张君常.高额丰产田土地深耕深翻的调查研究.农业学报.1958

2 张君常.略论我国褐色土地区与灰褐色土地区深耕改土在社会主义农业生产上的意义与作用 .西北农学院学报.1958(4)

3 张君常.汉中盆地主要土类的分布及其利用改良的建议,西北农学院学报.1959(2)

4 张君常.陕北盆地(鄂尔多斯地台)土壤地理分析及深耕改土的初步商榷.西北农学院学报.1959(4)

5 张君常.土壤水分的运动形式与能量转换.土壤.1979 (2,4,6)

6 张君常.运用能量概念研究土壤及生物学.陕西农业科学.1980 (6)

7 张君常.运用能量概念研究土壤及生物科学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陕西农业科学.1980 (11)

8 张君常.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中水分能量运转平衡热力学函数初探.西北农学院学报.1983 (6)

9 张君常.论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的物理场及其农业应用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增刊,1989 (6)

参 考 文 献



[1] 李斌成,易同民.托起大地的生命.北京: 农业出版社,1994,81~90

[2] 研究生部.西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土壤学专业张君常教授.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3,21 (1): 封2

[3] 尚桂荣等.西北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年鉴.1991—1996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张君秋个人资料,张君秋个人资料

  张君秋  姓名:张君秋  别名:家鸿  出生年月:1920年  民族:汉  籍贯:江苏丹徒  职业:京剧演员  张君秋(1920-1997)自幼从师李凌枫学戏,后又拜尚小云、梅兰芳为师。他学习前人

历史人物 张君劢为何受到国共两党的欢迎 如何评价张君劢

张君劢张君劢曾留学海外,回国后推崇唯心主义哲学,人称“玄学鬼”,被誉为“中华民国宪法之父”。张君劢的一生充满矛盾,曾经是国民党的座上客,又被国民党绑架软禁过;既跟共产党关系不错,又支持国民党反共内战政

人物志 张君劢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张君劢,原名嘉森,字士林,号立斋、别署世界室主人。1887年1月18日(清光绪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出生于江苏省嘉定县城(今宝山县)一儒医兼商人家庭。6岁时入家塾读书,10岁考入上海广方言馆,接触过一

张君劢

  张君劢(汉语拼音:ZhangJunmai,1887~1969),中国政论家。名嘉森,字士林,号立斋。江苏宝山(今属上海)人。6岁入私塾,12岁与其弟张嘉璬同入上海江南制造局广方言馆。17岁中秀才。

文史 张君劢与王世瑛的生死绝恋

张君劢一生徘徊在学术与政治之间,具有学者和政治家的双重身份。他曾引发“科玄论战”,被称为“玄学鬼”,又因起草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被称为“中华民国宪法之父”。他曾反抗包办婚姻,与妻子王世瑛自由恋爱

历史秘闻 科学对抗玄学,看谁棋高一着

1922年爱因斯坦到上海时,张君劢曾见过他。爱因斯坦在上海演讲时,张君劢问他对当时国际间流行的“心灵学”研究有什么看法,爱因斯坦说这是不足道的。这个细节说明张君劢除了关心科学的发展外,更关心人生问题,

师生反目,娶两房妻子

就在民国二十七年到三十年,这四年的走红期间,张君秋的私人方面,发生了几件事情:首先是师生反目。就因为张君秋红得太快了,因此在出师以前就开始赚钱,而且由少而多,逐渐赚了大钱。凑巧李凌枫和君秋的母亲,对钱

中国历史 民主社会党

中国民主社会党,由张君劢领导的国家社会党与原在海外以伍宪子为首的民主宪政党合并而成。1946年9月6日,在上海联合召开代表大会,两党正式合并,大会选出组织委员会委员27人,张君劢、伍宪子分别出任组织委

知名人物 张嘉璈生平故事简介,张嘉璈历史评价,张嘉璈怎么死的?

张嘉璈,字公权,江苏宝山人。1889年11月13日(清光绪十五年十月二十一日)生。父亲张祖泽当过医生,经过商。二哥张君劢后来是民社党党魁。张嘉璈幼时住在嘉定县,受塾师教育。十三岁随同张君劢到上海广方言

历史人物 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简介

宋朝人物本名:张三丰别称:张君宝字号:字君宝、全一、三丰所处时代:南宋末期,元朝,明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辽东懿州人出生时间:1247年或(1264年),或1070年四月初九日子时去世时间: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