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林兆耆人物简介

Posted 内科

篇首语:这个世界看你笑话的人永远比在乎你的人要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林兆耆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林兆耆人物简介

·林兆耆



林兆耆,内科学家,消化病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消化病科学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内科学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医疗上重视第??手材料和基本功的作用: 在教学上,要求高水平的教与学,并身体力行: 在科研上强调要结合中国实际。首创用骨髓培养方法诊断伤寒、副伤寒、葡萄球菌败血症及其他全身性细菌感染。主编了国内第一本大型内科学参考书 《实用内科学》 和第一本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内科学》。



林兆耆,1907年2月9日出生于上海。父亲林伯英是上海一家私营纱厂的高级职员,有子女6人,全家依靠其薪水度日,经济负担重,生活清苦。母亲是家庭妇女,未受过学校教育。林兆耆是家里最小的孩子,7岁开始识字读书,11岁入小学,只读了两年即升入上海沪江大学附属中学,仅用4年时间就学完中学全部课程,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直接升到沪江大学理学院半工半读。他读书之外,兼管图书馆和电话室工作。在此期间,他立下学医的志愿。原想在上海学完医学预科,再去北京协和医学院,但因母亲不允许他远离上海,遂于1925年10月转到上海圣约翰大学理学院及医学院学习。1927年北伐战争触犯了帝国主义者的利益,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卜泽人痛恨大革命,撕毁中国国旗,引起全校中国师生的不满和反抗,以致学校暂时停办。当时颜福庆和中央大学校长张乃燕等在上海吴淞创办中央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前身),林兆耆就转到该学院继续学习,并担任学生会主席。他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英语口语也很出众。有一天,美国洛克斐勒基金会代表团到医学院访问,颜福庆校长主持全校大会,要林兆耆用英语致词。林兆耆致词时,语言流畅,仪表大方,博得中外人士的好评。1931年6月,他从中央大学医学院毕业,学业成绩名列前茅。毕业后的第一年,他即受聘任上海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助理住院医师,第二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助理住院医师。1933年8月,考取中英庚款奖学金赴英国留学,先在利物浦大学热带病及卫生学院学习半年,取得毕业证书,以后又在伦敦各教学医院实习、进修,师承赫斯特教授 (Sir A. Hurst),学成后,于1936年11月回国,应聘为上海医学院内科学讲师。翌年8月擢升为副教授。1945年晋升为内科教授。自1945年以后,历任上海中山医院和上海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 (后更名内科学院、华山医院) 内科系主任、副院长、院长,上海医学院 (后更名上海第一医学院) 内科系主任和医疗系主任。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时,林兆耆为了摆脱敌伪的控制,克服家庭经济的困难,于1941年8月辞去公职自行开业行医。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上海医学院重庆部分返沪复校,他应邀担任内科学名誉教授兼内科学系主任。上午他在学院义务工作,不取薪水和补贴; 下午则私人开业应诊。1949年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后不久,他立即自动关闭私人诊所,回医学院专任教职。

林兆耆一生热爱医学,从业50年来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医疗业务、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上。他平时喜欢体育运动,认为体育竞赛可以激励奋发向上的精神。年轻时爱打网球,中年以后常在家里与儿女们打乒乓球。他看到中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顽强拼搏为国争光时总感到无比兴奋。他非常珍惜工作和学习时间,从来不愿参与同业务无关的闲谈与交往。

他对医疗业务精益求精,对病人认真负责。即使工作再繁忙,也坚持早晨阅读医学书刊。他十分重视第一手材料和基本功的作用。在40年代担任教授和主任职务时,仍参加乙状结肠镜检查门诊,并亲自操作。在 “文化大革命” 中,他受到迫害和工作限制,只能专看肠道门诊,但他仍然对病人高度负责,坚持亲自观察每个粪便标本,认为这比单做化验会有更多的帮助。他对病人一视同仁,不但是给宋庆龄等国家和省、市领导人看病时非常认真仔细,对其他病人也同样关心体贴。凡是慕名向他请教的病人来信,他都认真亲自作答。

林兆耆长期在教学医院工作,对医学教育事业和教学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他的课堂讲授和临床分析精辟动人,无不使人折服并留下深刻印象。他讲课时不看讲稿,条理清楚、概念明确、逻辑严密、重点难点突出、语??简练清晰、声调铿锵有力,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他认为讲好课的重要环节是要写好讲稿、备好课。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的内科学讲稿编印成册,在内迁的医学院校中广为流传,深受当时医学生的好评。他查房时对下级和实习医师要求严格,注意基本功的训练,要求下级熟悉病史和各项检查结果以及病情发展的细节。下级报告病史时,他不忙于翻阅病历牌而是先仔细地听取口头汇报,然后查阅病史,随时指出病史的不够之处。连用词不够确切,也给予更正。例如“直肠指检”不能随意写成“肛门指检”。他还要亲自重点询问病人,检查体格。在临床分析时,常采取问答方式进行讨论,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和综合,他的临床思维极为活跃,结论精辟。下级医师参加他的查房,难免有些紧张,但都能得到学习上的满足。1945年他任内科主任后,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曾请了全市许多名医给学生讲课。他虽然学识渊博,在会诊场合从不炫耀自己,而是根据资料全面分析,绝不遗漏重要的诊断。他的推理逻辑性强,结论可信,处理稳妥,深得同行专家的推崇和敬佩。

林兆耆早年从事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研究,在医学院毕业后的第二年,即发表过《一例伤寒患者的霍乱弧菌菌??症》 的报告,他从骨髓涂片检查黑热病小体的方法中得到启发,于1940年首创用骨髓培养法诊断伤寒、副伤寒、葡萄球菌败血症及其他全身性细菌感染,并对伤寒、副伤寒中的胆汁、骨髓、血液、粪、尿等培养及肥达氏反应进行比较研究。从1940年至1948年先后在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e(《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上发表了6篇具有指导意义的论文,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当时英国Lancet( 《柳叶刀》) 杂志曾转载其论文摘要,并发表编辑部述评,评价甚高。在同一时期,他还对回归热的抗菌治疗、炭疽杆菌脑膜炎、中华分支睾吸虫病、氨苯磺胺的临床应用、消化性溃疡以及多发性胃平滑肌肉瘤等发表过研究报告。1941年4月他还在美国Archives of Neurology and Psychiatry (《神经精神科记事》) 杂志上发表《发热病中之出血性灰白质炎》一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着手研究血吸虫病、胃癌和肝癌等疾病,曾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过《日本??吸虫病之临床及诊断特征》,《日本血吸虫病之临床观察》及?消化病学之最近发展》等文章。1954年曾参加中国医学代表团出席苏联地方病学术会议。1961年发表了 《895例胃癌的临床分析》一文。从1959年起他组织本学院各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在沪的有关研究所,最先对原发性肝癌进行研究,发表了 《原发性肝癌207例的临床观察》 的论文,并参加了1962年7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第8届国际肿瘤会议,为以后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肝癌研究的进展奠定了基础。1965年以前,他培养过12名研究生,对肝硬变腹水蛋白质电泳、肝硬变和肝癌患者的肝静脉导管检查的理论和实用价值作过深入的探讨。

林兆耆主编的 《实用内科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大型内科综合性参考书,从1952年初版至1981年已发行第七版,是国内畅销的医学书籍,在香港、朝鲜、越南和东南亚也有一定影响。该书翔实实用,为读者所看重。1964年出版的?内科学》,也是由他主编,这是国内10多位著名教授共同参与编写和评阅的中国第一本高等医学院校教科书。此外,60年代初,他还主编过全国大型辞书 《辞海》 医学部分的内科学部分。从1960年~1965年,他创办并主编过 《消化疾病文摘》期刊。从40年代初期起,他历任《中华医学杂志》的编委和常务编委。

林兆耆以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著称,为上海第一医学院树立了良好的学风。不论是撰写科学论文或参考书,他总是自己动手,反复修改; 定稿后,还亲自誊写,极少让人代劳,连汉字简化、标点符号都力求符合规范。他的字迹工整,一丝不苟。修改下级的文章时,他同样认真负责。在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他重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但反对生搬硬套,强调要有自己的观点,要立足于本国现实情况,为广大病人服务,他的这种指导思想奠定了他的科研方向。40年代研究伤寒等细菌性传染病,50年代研究血吸虫病,60年代研究肝癌等恶性肿瘤,他的这些科研选题完全适应中国严重疾病构成的时代变化。1966年美国Bockus主编的大型胃肠病学第二版出版时,有人建议他组织人力将此书翻译成中文,他不赞同,认为这不是当务之急,精力和时间既然有限,就应该花在研究国内急需解决的问题上。

林兆耆在上海医学院工作数十年,对培养人才和发展学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卓有远见,早在40年代担任内科主任时,就看到要提高医疗、教学和科研质量,内科必须再分专业。因此,他有意识地培养专科医师,因材施教,有计划地妥善安排学习,很有成效。国内有名的专家如陶寿淇、李宗明、陈悦书、钟学礼、朱既明,刘约翰等教授均出于其门下。他与人为善,但对待学生的工作学习,却要求很严格。他曾告诫自己学医的子女: “你们要刻苦自学,独立思考,不能从我这里找到现成的窍门和捷径。” 有一次他听说一位研究生每晚10点前睡觉,就对那位研究生说: “10点钟睡觉太早了,你年轻,身体好,晚上应该多读点书。” 重庆医学院副院长李宗明教授认为自己的成就是与林教授的辛勤指导和严格要求分不开的。他曾回忆道: “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戊烷脒治疗中国黑热病之初步观察》是由林教授指导的,从设计、统计、分析到讨论,林教授都亲自过问,成文后的英文稿和中文稿,他又认真细致地帮助修改。所有这些对我后来的科研工作有着良好而深远的影响,也为我后来在学术上培养青年医师作出了榜样。他的刻苦认真的工作和学习态度给我的印象是深刻的,他是学生和下级医师的严师,许多人都在他的潜移默化中养成了一丝不苟的作风。”

除本职工作外,林兆耆还担任过大量的社会工作,早年曾参加过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国文化教育协会,中英文化协会上海分会的领导工作。他一贯热心于中华医学会的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内科学会第二届主任委员以及中华医学会全国总会的常务理事1964年,他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7年被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他办事有条有理,考虑问题出以公心,十分周到,主持会议,参加集体讨论或接待外宾时,他的发言总是主旨明确,语言流畅精练,中文和英文都讲得非常纯熟得体,为周围同志所敬服。

林兆耆是一位正直爱国的医学家,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的许多亲友出走国外,也有人极力怂恿他去国外行医,但都被他坚决拒绝了。50年代初,他曾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并担任第二医疗大队顾问。在美国发动细菌战时,他在很短的时间内赶写并出版了一本《急性传染病手册》,该书封面由陈毅题签。1957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党委动员大批教师职工去四川建立重庆医学院,他积极报名响应。除医学书刊外,他变卖了许多家具用物,准备随时搬迁。195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所谓“拔白旗”运动时,他遭到冲击,但他并不耿耿于怀。事后学院党委向他道歉,他说: “过去的事就让他过去吧!”

文化大革命中林兆耆也受到迫害,此后身体一直不好,不能承担正常的业务工作,长期在家修养。但他从来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却为国家民族遭受空前浩劫而痛心。1987年他80岁生日的时候,他的老同事和几代学生100余人济济一堂在中山医院为他祝寿。当他看到学生们均已成长,他的事业后继有人,表现得特别欣慰和愉快。1972年后,他??直在家休养,由于长期卧床,并发感染,于1992年2月4日去世。

简历



1907年3月22日 出生于上海市。

1920~1924年 在上海沪江大学附属中学学习。

1924年9月~1925年6月 在上海沪江大学理学院学习。

1925年9月~1928年6月 在上海圣约翰大学理学院学习,毕业时获理学士学位。

1928年9月~1931年6月 在中央大学医学院 (后改名上海医学院)学习,获医学士学位。

1931年7月~1932年6月 任上海红十字会总医院内科助理住院医师。

1932年7月~1933年6月 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助理住院医师。

1933年8月~1936年10月 留学英国。

1936年11月~1937年7月 任上海医学院内科讲师。

1937年8月~1941年7月 任上海医学院内科副教授。

1941年8月~1945年10月 在上海私人开业。

1945年11月~1952年3月 任上海医学院内科系教授、系主任。

1952年4月~1955年3月 任上海医学院内科医学院副院长。

1955年4月~1961年8月 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系主任、系统内科研究室兼主任。

1961年9月~1966年6月 任上海中山医院院长。

1966年7月~1987年7月 因病在家休息。

1978年3月~1984年6月 被任命为中山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 (未到任工作)

1987年7月 退休。

1992年2月4日 病逝于上海。

主要论著



1 Ling CC.Cholera bacteremia in a case of typhoid fever. Chin Med J,1932,46:1902.

2 Ling CC,Taur SS,Hsueh PS,et al. Medulloculture in the diagnosis of typhoid and paratyphoid fevers—an analysis of 38 cases. Chin Med J,1940,57:11.

3 Ling CC. Positive medulloculture in staphylococcus septicemia—report of a case. Chin Med J,1940,57:27.

4 Ling CC.Bacillus dysenteriae bacteremia—a report of 2 cases. Chin Med J,1940,58:545.

5 Ling CC.Systemic salmonella infections with positive medullocultures.Chin Med J,1941,59:45.

6 Chang YC,Suh TH,Ling CC.Polioencephalitis haemorrhagica of Wernicke associated with febrile disease: report of two cases,one occurring during typhoid fever and verified by autopsy. Arch neurol and Psychiat,1941,45:658.

7 Ling CC.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treatment of Chinese louse-borne relapsing fever with penicillin. Chin Med J,1941,65:225.

8 Ling CC,Hsueh PC. Further observations on medulloculture in systemic bacterial infections. Chin Med J,1947,65:339.

9 Ling CC,Liu J,Chen T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ile,marrow,blood,stool,urine cultures and Widal reaction in typhoid and paratyphoid fevers: analysis of 31 cases. Chin Med J,1948,66:66.

10 Ling CC. Bacillus anthracis meningitis. Chin Med J,1948,66:431.

11 Ling CC. Multiple leiomyosarcomata of the stomach. Chin Med J,1948,66:594.

12 Ling CC.Clinical and diagnostic features of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Chin Med J,1947,67:347.

13 Ling CC.A fatal case of clonorchis sinensis infestation.Chin Med J,1949,67:414.

14 Ling CC.Recent advances in digestive disease. Chin Med J,1949,67:568.

15 林兆耆,戴自英 (主编).实用内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6 林兆耆,朱无难.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疾病的总结. 中华内科杂志,1959,7:1014.

17 林兆耆,孙曾一,冯友贤,等.895例胃癌临床分析. 中华医学杂志,1961,47:151.

18 林兆耆,杨永彩,陈士葆,等. 原发性肝癌207例的临床观察.中华内科杂志,1962,10:690.

19 林兆耆,杨永彩,陈士葆,等.原发性肝癌207例的临床观察.中华内科杂志,1962,10:690.

20 林兆耆.辞海 (内科学部分).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21 林兆耆,戴自英,主编.实用内科学.第七版,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986.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