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佘铭鹏人物简介

Posted

篇首语:心态决定成功的方向,勤奋是推动学习的基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佘铭鹏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佘铭鹏人物简介

·佘铭鹏



佘铭鹏,病理学家,长期从事病理教学、实验病理及临床病理诊断工作。在确定恶性葡萄胎诊断指标和成功建立 “非典” 恒河猴模型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七五” 攻关重大成果奖和光华科技奖二等奖各一次。199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他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佘铭鹏,广东珠海人,1924年2月25日出生于北京,1949年6月毕业于华西大学医牙学院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及医学博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学位。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大学医院内科助教和住院医师。1950年9月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病理系进修,师从著名病理学家胡正详教授。1951年9月结业,根据当时基础学科的需要,留在协和病理科工作。1958~1960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脱产学习中医。1982~1997年先后5次去美国华盛顿三军病理研究所短期学习和考察。他长期从事实验病理研究、病理教学及临床病理诊断工作,是我国著名的病理学家。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华西大学附属医院内科住院医师,助教 (1949~1950年);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协和医院及基础医学研究所助教,讲师 (1951~1964年),副教授 (1965~1981年),研究员(1982~ ),教授,病理系主任 (1982~1987年),常务副??长 (1982~1985年);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主任(1983~198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 (1983~1998年);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曾任卫生部心血管病领导小组成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议委员会医药卫生专业组成员、副组长 (1985~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区咨询委员会顾问(1982~1986年),中华医学会理事(1985~2005年),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 (1985~2000年)、名誉主任委员,国际病理学会中国部主席 (1986~2003年),《中华医学杂志》副总编,《中华病理学杂志》 总编 (1985~1995年),名誉总编(1996~2005年),《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1993~ ),《德国病理学杂志》 (1983~2001年),《日本素志兰杂志》 (1983~1988年),《中国医学科学杂志英文版》 (1992~ ) 杂志编委等职。

1955~1978年间,佘铭鹏负责医院临床病理诊断、保健、会诊及病理教学。因任务需要,1973~1977年任慢性支气管炎与肺心病全国病理研究组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支气管炎与肺心病研究领导小组副组长。通过分析大量现场调查资料、尸检标本病变和动物实验结果,研究导致细支气管炎发作的原因和发展为肺心病的病理机制,明确了反复感染、急性发作引起细支气管扩张、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及小血管壁增厚、结构重组和肺心病发病的密切关系,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6年秋,他参加了毛主席遗体的保护工作。1980年以后,他继续从事在20世纪60年代所进行的科研协作,重点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病的发病机制及其分子病理学。先后得到 “七五”、“八五”、“863”、“攀登”和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他长期承担八年制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病理学教学,培养博士、双博士及博士后研究生28人,硕士生6人,发表论文150余篇,参加国际上组织的学术会议34次,在国外主持国际学术会议5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七五”攻关重大成果奖和光华科技二等奖各一次,均名列第一位。1990年被评为全国高等院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2及1995年分别获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总编辑奖和优秀总编辑奖。1996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他第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先进工作者,1997年授予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称号。

1934年,佘铭鹏毕业于南京浦镇津浦铁路扶轮小学。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他认为在铁路界工作近50年的父亲对他的学习和工作都有比较大的影响。他中学就读的学校多有变动,初中阶段先后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附中和当时受抗日战争影响自广州迁往澳门的岭南大学附中分校,1942年高中毕业于澳门的广州培正中学。在中学求学时期,曾有志于铁路工程。由于他父亲担心他的健康情况,又受到同学的影响,才产生了学医的愿望。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澳门岌岌可危。1942年初夏,刚从高中毕业的佘铭鹏和同学周保罗各自别离在澳门的父母,乘船到广州湾 (现在的湛江市),从遂溪步行六天到玉林,然后转柳州至桂林。当时日本侵略军对衡阳、桂林疯狂轰炸,他们又辗转到金城江和贵阳。在贵阳时了解到北京的燕京大学、济南的齐鲁大学、南京的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大均已迁到成都和华西大学联合上课。他在七月上旬赶到重庆,参加了大学入学考试,八月中旬得到华西大学医牙学院的录取通知。

在20世纪40年代初,华西、金陵、金女大、齐鲁、燕京五所大学在成都华西坝校园联合上课,学生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和时间自己选课,学分相互承认。医学院自二年级以后基本上是华西和齐鲁医学院合班上课。1944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内迁成都,三所医学院合班。当时医学院每一学年重点课程的课时都比较多,如大体解剖加上骨骼学和实习,须修满500多个学时。1942~1946年,由于抗日战争的波及,佘铭鹏失去家里的经济支持,主要依靠当时政府每学期供给大学生的少量贷金,每周需要去附近的弟维小学教8小时数学和英语; 寒暑假期间去当地税务局抄写表格、收据,这样过了近4年时间。在抗战时期,很多来自敌占区的学生均长期失去和家里的联系和经济上的支持,半工半读习以为常,经济上都不富裕,但却能相互支持、鼓励。由于经济拮据,时间紧张和学校的严格淘汰制度,那几年的锻炼对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使佘铭鹏认识到时间概念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性。做事要细心、负责、有目的、有计划、力求避免返工,使他受益一生。

在医学院学习阶段,他对内科、病理和放射诊断学比较有兴趣,他的病理学启蒙老师是著名病理学家侯宝璋教授。侯教授治学严谨,授课认真,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1951年佘铭鹏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病理科工作后,工作的进展还比较顺利。但在头两年,想回内科的思想仍有时冒头,通过接受几项比较困难任务的锻炼,他深受教育,对他后来的工作影响至深,使他和病理的临床诊断、科研和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1954年年初,卫生部筹备在北京医学院开办一个由前苏联专家费德洛夫教授讲授的病理生理学脱产一年的培训班。病理生理和内科比较接近,引起佘铭鹏的兴趣,但当时病理科已决定了派出参加学习的人选。佘铭鹏向胡正详教授提出申请也希望能参加那次学习班,最后获得同意。但胡教授提出一个条件: 不全脱产,而是在同一年内,除学习病理生理外,需要完成35~40例尸检; 担任这一年的医院外科标本检查和看会诊病例,以及学习一些原来保存的疑难病理切片,总的数量须达到30000例,时间由他自己安排,但胡教授须复查部分外科标本检查报告。为了节省往来时间,胡教授设法解决了在学习的一年内,每周两个上午由学校安排往来的交通工具 (那时是吉普车)。这的确需要年轻的佘铭鹏付出极大的精力和毅力。一年下来,他们双方都履行了承诺,师生间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1955年,佘铭鹏又和??术员收集了一些新旧外科手术器材,在病理科筹建了一间器材设备比较齐备的动物手术室。刘永教授带着他做了几项较大的动物手术和人造瘘管。后来,佘铭鹏又被安排去生理科学习半年。当时还任讲师的张德澍和陆钟琦同志给了他很大帮助。忆及往事,佘铭鹏不胜感慨。

1956年胡正详教授在校务会议上,前后为佘铭鹏带回来两项卫生部外事局的任务。其一是在八九月间要他全程陪同一个意大利医学代表团,访问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医学院校,担任他们全部学术报告和讨论交流时的英文专业翻译。那个代表团有意共参与组织,规格高。团长Montoura博士是国际上著名的矽肺专家,团员包括Aloisi和Cironffi教授是米兰大学著名的病理和病理化学专家,Erspamer教授是5-羟色胺的发现人,Patrignini和Farrarei教授分别是内科钩端螺旋体病和结核病专家。任务相当艰巨。通过近一个月的接触,使佘铭鹏熟习了这些外国专家,结识了在三个城市所访问单位和参加学术交流的不少专家教授以及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同道,学到很多专业知识,取得好结果。在深圳罗湖车站出境时,代表团团长代表全团向梁伯强教授和当时担任领队的卫生部外事局张铁民处长表示感谢,对那次访问的效果给予了很高评价。

1956年冬,佘铭鹏担任了中国防痨协会代表团的秘书和团长的英文翻译,去印度参加1957年1月在新德里召开的第14届国际结核病大会,同时访问缅甸和印度几个城市的有关医学机构。代表团团长是卫生部黄鼎臣司长,他也是和华侨事务关系密切的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团员有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裘祖源教授、上海医学院的吴绍青教授和上海生物制品所的魏锡华教授、天津的朱希尧和大连医学院的方侃教授,还有刚从前苏联留学回国的辛育龄教授,其中有三位是老协和的毕业生。行前,胡正详教授告诉他,参加国际学术大会不要仅想着学方法,还要注意交结同行朋友,知道他们目前在做什么和他们的想法。这比看到他们最新的文章起码能早一年,以后在业务上也知道能和谁联系。抵达仰光后,几位专家陪他到银行支取汇款并代他分头保管,驻外使馆对代表团也非常关照,使代表团圆满地完成了全部任务。在新德里,黄鼎臣团长和印度当时的总理尼赫鲁分别在大会上发了言,和当时的卫生部长甘地夫人打了交道。团长和部分团员还争取当时在世界卫生组织工作的袁诒谨及朱章庚教授回国工作。其中,朱章庚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回国,并担任了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这是佘铭鹏第一次出国,学到了不少新知识,大??眼界。

对这些已隔50年的往事,佘铭鹏仍保留着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时他刚从大学毕业五六年,在战争年代和解放初期的学习和工作条件都比较差,他的水平更是有限,而接受的任务又如此繁重,只有依靠领导和专家们的帮助,尽他最大的努力才有可能把事情办好。这使他逐步认识到如何通过 “因势利导”解决一些思想问题的重要性。老协和培养干部,要求对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求精,要深入; 还要求不断扩展和巩固其他有关学科的知识和外语基础,求博,并在工作中接受锻炼。教授往往为年轻医生创造??些必要条件,但干部本人必须调动自己一切力量,克服种种困难,才有可能把事情办好。这些经历为佘铭鹏后来从事的诊断、教学和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帮助。

几十年来,佘铭鹏和他所在的科研小组,通过协作进行多项科研课题,取得出色成绩。包括:

通过几种动物和细胞模型证明高密度脂蛋白 (HDL),尤其是其中的载脂蛋白A1(apoA1) 抑制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和抗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硬化脉性心脏病关系密切,对健康的威胁非常大。有关它的发病机制,虽已进行了上百年的研究,目前还没得到解决。其中,高脂血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也很可能是一个突破口。佘铭鹏所在的病理科,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通过家兔、家鸽等多种模型,对高脂血症的研究,已积有相当丰富的经验。1966年年初,佘铭鹏和所在单位的生物化学系,昆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病理室、生化室,天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及输血研究所病理室协作,担任组长,利用昆明生物所为生产疫苗需要而圈养的不同年龄,尤其是在疫苗生产上不需要的、年龄偏大、包括有25年以上猴龄的恒河猴进行分析研究,条件极其难得。他们共分析了116只不同年龄组恒河猴血脂水平和主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及粥样斑块形成的关系。此外,还通过另外48只成年猴,观察中药方剂对抑制由高脂血症诱发的主动脉脂质沉积的作用。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了不同时期脂质在内膜内沉积的过程。尤其在高脂??症所导致的极早期病变的内膜表面,可见到少量单个核细胞附着。这是当时国际上最早在大数量恒河猴活体实验中观察到在内膜出现的早期病变。由于当时国内的种种原因,论文最后在1975年复刊的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上发表。那十年,国际上对脂质代谢的研究和认识已经不断深入。1978年以后,佘铭鹏和他所在的研究组,继续和本单位生物化学研究室脂质组协作,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病的发病机制,探讨低密度脂蛋白(LDL) 和高密度脂蛋白 (HDL) 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消退的关系。限于实验室的条件和经费,当时昆明医学生物所的卢耀增教授建议佘铭鹏再去云南现场考察,是否以低级灵长类动物树鼩取代恒河猴,研究动脉内膜脂质的沉积过程。他们应用树鼩诱发高脂血症,但连续三次实验,均未能见到明显的内膜脂质沉积,却发现和家兔实验的结果不同。树鼩的血清α-球蛋白 (相当于高密度脂蛋白-HDL) 在整个高脂血症实验过程中都维持在很高水平,尤其是HDL,>85%以上的组成成分都是载脂蛋白A1 (apoA1)。当时,文献上刚发表有关流行病学的报道,提出冠心病的发生率和血清HDL含量呈负相关。佘铭鹏协作组的整体动物实验结果为HDL,尤其是其中的载脂蛋白A1(apoA1)抑制粥样斑块形成的作用,提出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佘铭鹏的研究小组还和肉类加工厂协作,前后收集了几万毫升兔血清,提取和纯化兔的载脂蛋白A1,并通过三次家兔实验,明确了apoA1 ,尤其在磷脂的参与下,明显抑制 (减轻) 高脂血症家兔主动脉内膜脂质沉积,或促进已形成的内膜病变脂质外移。发表的论文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被邀请在1987年第5届亚洲营养大会和1989年第2届Saratoga国际动脉硬化会议以及在国内召开的有关学术上作报告。有关的论文发表于中华病理学杂志 (1982),Nutritional Science and Vitaminology (1988)和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990)。Chinese Medical Journal在1997年和Exper imental Gerontology在1999年分别约请他撰写有关这方面工作进展的文章。以上的研究结果在1985~1994年间,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以及“七五” 攻关重大成果奖的奖励。

佘铭鹏在重视高脂血症致病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注意到有少量高脂血症病人,冠状动脉狭窄的症状和病变并不明显。此外,在同一种类高脂血症动物实验中,主动脉内膜的粥样斑块病变的轻重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异。已知动脉内膜粥样病变有明显的好发部位。针对这些问题,在1996年以后,佘铭鹏和他的研究小组进一步研究了氧化或轻微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ox-或mm-LDL)对动脉的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以及黏附的单核细胞的影响。分别观察了转入apoA1基因小鼠以及转基因小鼠和正常小鼠; 高鼠龄和低鼠龄正常大鼠的主动脉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在oxLDL、mm-LDL或HDL的环境下,一些受体活性表现的异同;胞浆内核转录因子 (如NFκB) 被激活的程度, 以及有关信号传导通路一些激酶的变化。他和赵庆伟博士对四川凉山地区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低发区的彝族和汉族居民饮酒对血浆apoA1水平影响的调查,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流行病学调查有机地结合,发现少量饮酒或apoA1基因-75位置G/A置换多态性均能降低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提示环境因素和基因分别对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 发病的影响。上述有关论文在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0) 和Experimental gerontology (2003) 等杂志上发表后,受到同行们的重视。

明确恶性葡萄胎和绒毛膜上皮癌的病理形态学鉴别标准



绒毛膜上皮癌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1954年,佘铭鹏和中央人民医院 (现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妇产科协作,应用外检和尸检标本,分析绒毛膜上皮癌和恶性葡萄胎的病理形态,鉴别诊断以及随诊预后。发现肿瘤组织内绒毛滋养层细胞分化的高低及坏死组织的出现,作为衡量良恶性诊断的指标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病人随诊的结果显示,如果能在切片的瘤组织中找到绒毛结构 (包括保存一定结构的退化绒毛),病人的预后将远较没找到绒毛结构的病例为好,并认为这一现象,可作为恶性葡萄胎 (有绒毛结构) 和绒毛膜上皮癌的鉴别指标,简便易行。1959年胡正详和杨简教授把这一发现收入到他们二人所撰写的 “建国十年来我国病理学的进展” 一文中 (中华病理学杂志1959),并建议佘铭鹏扩大观察病例人数和继续随诊。佘铭鹏继续和协和医院妇产科唐敏一教授协作,共分析了恶性绒毛膜肿瘤219例 (其中恶葡84例,绒癌135例),进一步验证了瘤组织中绒毛结构的存在与否和预后的密切关系,同时还研究了绒癌的??些发展规律和转移途径。这项研究结果,被遴选参加1967年在东京召开的第6届世界肿瘤大会,由于文化革命,未能前往,论文于1967年发表于China’s Medicine(即Chin Med J)。

提出子宫颈癌的发生和雌激素水平增高有着密切关系



在20世纪60年代,佘铭鹏教授和他所在的研究小组先后??展了对子宫颈癌发病机制的研究。通过分析对宫颈癌病人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1960~1961年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产科协作,在分析10例正常妇女整个月经周期每天全部尿内排出的雌二醇、雌三醇、雌酮和孕酮的量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和宫颈癌病人的检查结果对比,提出宫颈癌的发生和体内雌激素增高关系密切。有关的论文在1963年莫斯科召开的第5届世界肿瘤大会专题会上报告,并发表于Chinese Medical Journal (1963)。

佘铭鹏的知识面比较广,由他组织和进行的研究,多以临床发现的病理改变为基础,应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等方面技术,探讨与疾病发病机制等方面有关的课题。除动脉粥样硬化研究和以上涉及的项目外,1985~1990年,他代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牵头,和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所、北京卫生部药品和生物制品检定所合作,自国家科委医学生物中心争取到一项 “乙型传染型肝炎疫苗的研制和中期放大制备” 的协作项目,并担任组长。经过多方面的考察研究,选用了由卫生部药品和生物制品检定所研制和培养,并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单位和国内外多家机构分析鉴定认可的配对细胞株,经过国家批准,试制疫苗。在完成中期放大和通过了由国家科委组织的专家组鉴定后,圆满地结束了该项国家非常重要的项目。2003年他参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的 “863” 项目:“‘非典’ (SARS) 恒河猴模型的建立及SARS病毒感染后期合并症的发病机理”及 “人SARS病毒灭活疫苗制备的病理鉴定”课题组的协作,为成功建立SARS恒河猴模型,支持SARS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关SARS猴模型的病理部分,已在英国J Pathology (2005) 上发表。他发扬学术民主,学风正派,对工作质量的要求极为严格。他关心我国病理学的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末,在胡正详、白希清、杨简、吴在东、刘永等老一辈病理专家领导下,长期参与和协助处理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和中华病理学杂志的有关事务。在70年代中,他和刘如松、蔡振国教授,为筹备文化革命后中华病理学杂志的复刊,做出出色成绩。1985~2000年在他担任中华病理学会主任委员和两任中华病理学杂志总编期间,重视学术和教学经验交流,并通过省、市不同规模的经验交流会,大力号召提高病理制片的??术质量。1986年他和吴秉铨教授赴维也纳参加国际病理学大会,成功地争取到中华病理学会作为成员之一,加入国际病理学会(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Pathology,IAP)。为进一步加强我国和国际病理学工作者间的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佘铭鹏重视教学和骨干力量的培养,直到目前仍在第一线为医本科生和研究生讲课。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务长和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的刘士廉教授在教改时为进一步提高医本科生专业水平和实验室的动手能力,建议在八年学制内,给学生安排9至10个月时间,在基础或临床科室导师的指导下,参加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并要求完成一篇医学博士论文,获得学校同意。佘铭鹏大力支持这项建议,在基础医学部落实了具体措施。经过20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取得很好效果,目前已是协和教学的特点之一。佘铭鹏一直认为,病理形态学对临床诊断、科研和医学教学都非常重要。尤其对确定病变组织或细胞发生病理变化的位置和其良恶性性质 (定位和定性),有其独特的优点。但病理学必须吸取其他学科,例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物理学等的新知识和新??术,不断丰富本学科的内容,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发展。他提及胡正详教授在50年代时曾说过,在20年代胡教授本人在美国哈佛医学院读书时,生物化学还只是很薄的一本书; 到40年代时,生物化学已有多本很厚的不同作者的专著,后来的发展会更快。但是应注意到,在那些厚书里,仍能见到在那本薄书中的不少重要基础内容。这个例子,深有哲理。在旧的事物里都蕴藏有新的成分,新的东西总是从旧的事物中衍生。发展是有连续性的。在众多的学科中,应该先搞清楚它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再逐年地融进新的知识和技术。勤于了解和掌握重要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新进展,有利于学科间知识的交叉和开扩思路,对科研设计和创新都会有很大帮助。佘铭鹏教授很欣赏的一句格言是 “人不患无才,识进则才进,不患无量,见大则量大,皆得之于学也”。他认为,这里指的 “学”是广义的,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实验室,现场和社会; 既包括专业知识,也要包括人文科学和政治,最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

简 历



1924年2月25日 出生于北京市

1942~1949年7月 毕业于成都华西大学医牙学院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医学博士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学位

1949~1950年6月 成都华西大学附属大学医院内科住院医师,助教

1950年9月~1951年7月 北京协和医学院病理系进修生

1951年8月~1960年5月 中国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病理系助教,讲师

1958年8月~1960年3月 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脱产学习中医 (包括在天津中医院实习)

1960年6月~1974年4月 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病理系讲师,副主任 (1962年~ ),副研究员(1965年~ )

1974年5月~1978年9月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组及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副研究员

1978年10月~现在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病理系副主任、主任 (1982~1987)、副研究员、研究员、教授 (1981~ ),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常务副所长 (1982~1985),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主任 (1983~1985)、名誉所长 (1985~ )

1982年9月~现在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 (1985~2000)、名誉主任(2001~ ),学位委员会基础一组组长 (1985~2000)

1985年9月~1990年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

1984年9月~2003年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982~1997年 先后去美国华盛顿三军病理研究所 (Armed Forces Institute of Pathology-AFIP) 短期学习和考察五次

1982~1986年 马尼拉世界卫生组织 (WHO) 西太区科学咨询委员会顾问

1983~2001年 德国病理学杂志编委

1985~2000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医药卫生专业组成员,副组长(1990~2000)

1985~2005年 中华医学会理事

1985~2004年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 (1985~2000),名誉主任委员 (2001~2004)

1986~2005年 中华病理学杂志总编 (1985~1996),名誉总编(1997~2005)

1986~2003年 国际病理学会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Pathology)理事,中国区分会主席

1995~2000年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领导小组成员

主要论著



1. She MP,Liu TH,Chang BR,Cheng FL,Shen ZY,Liu ZM and Wu ER.Determination of urinary estrogens,pregnendial,17-OHCS,gonadotropins in patients with carcinoma of cervix uteri. Chin Ned J (English edition),1963,82: 475

2. She MP,Cheng FL,Liu TH,Tsai HY,Liu CM,and Wu ER. An etiological survey in patients with carcinoma of uterine cervix. Chin Med J (English edition),1963,82: 39~45

3. 余铭鹏,胡正详,沈忠英,成风玲,邹昌祺. 淋巴溜,网织细胞肉瘤,何杰金氏病细胞成分和生长方式的研究. 中华病理学杂志增刊,1965,366~370

4. Department of Pathology,Institute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Peking Union Hospital,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Morphology,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malignant trophobloast tkumor. China’s Medicine (English edition),1967,2: 132~141

5. Atherosclerosis Research Group,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Peking.Serum lipids,intimal total lipids and morphologic changes of the aortae and coronary arteries in rhesus monkeys. Chin M J,1975,1: 34~41

6. 北京慢性支气管炎研究协作组. 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学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1972,1: 7~13

7. 佘铭鹏,卢耀增,夏人仪,王宗立,吕寿和,安维明,赵三妹,刘连生,刘佩毛,谷素敏,梁平,陶保卫,王克勤,陈保生,王键美.α-脂蛋白防止高脂血症树鼠动脉粥样斑块形成. 中华病理学杂志,1982,11: 23~27

8. 佘铭鹏,夏人仪,冉碧芳,吕寿和,安维明,刘连生,刘佩毛,赵三妹,谷素敏,陶保卫,张华,吴时丽,王克勤,陈保生,王键美. 树鼠高密度脂蛋白防止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进一步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1985,65:9~12

9. She Ming-peng,Xia Ren-yi,Lu Yao-zeng,Wang Zong-li,Ran Bifang,Wang Ke-qin,Chen Bao-sheng. Experimental atherosclerosis in tree shrews. Nutritional Science and Vitaminology,1988,34 (spec.supple.): 439~442

10. XU Qingbo and SHE Mingpeng.Characterization of HDL binding sites and its ligand in cultured smooth muscle cells of rabbits aorta. Chin Med J,1989,102:469~476

11.冉碧芳,王宗立,刘佩毛,吴时丽,刘连生,李浩,赵三妹,蔡春波,谷素敏,黄亚东,陶保卫,陈保生,夏人仪,佘铭鹏. 家兔高密度脂蛋白中载脂蛋白抑制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中华病理学杂志,1989,18: 257~261

12. 佘铭鹏,丁濂. 我国病理学四十年的回顾和今后展望——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 中华病理学杂志,1989,18: 161~166

13. She Ming-peng,Xia Ren-yi,Ran Bi-fang,and Wang Zong-li.High density lipoproteins and prevention of experimental atherosclero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ree shrews. Annals NY Acad Sci,1990,598:339~351

14. SHE Mingpeng,LIANG Ping,HUANG Yadong,CAI Chunbo,RAN Bifang,WANG Zongli,XIA Renyi. HDL and apolipoprotein A1 (apo A1),their effects on retardation of lipid deposition in aortic intima.Chin Med J,1992,105: 369~373

15. 王中燕,佘铭鹏,许漫,王宗立. 载脂蛋白A-IV和实验性高脂血症时平滑肌细胞内的胆固醇转运.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5,21: 8~10

16. SHE Mingpeng,YU Liqing. Advanc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therosclerosis. Chin Med J 110,1997: 14~21

17. Ma Xiao-li,Huang Wen-ying and She Ming-peng.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nd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o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 Interna’l J Cardiol,1998,66 (supple. 1): 57~64

18. 杨方,赵培真,佘铭鹏,叶刚,赵晓男,赵斌. 人冠状动脉几种细胞外基质的动态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系.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8,27: 177~181

19. 李汇华,谷素敏,佘铭鹏: 转基因小鼠人载脂蛋白AI基因表达对血浆高密度脂蛋白的影响.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 531~533

20. 梁平,夏人仪,李键斋,李义和,李莹,王宗立,张华,徐伟虹,许漫,佘铭鹏. 北京和广州高脂血症及正常人群中血脂及载脂蛋白的比较.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998,6: 22~25

21.赵庆伟,申萍,张华,周梦玲,佘铭鹏. 凉山彝族血脂状况及其载脂蛋白AI基因启动子嘌呤置换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研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27: 9~12

22. She Mingpeng,Wang Zongli.The protective role of high-density lipoproteins in atherosclerosis. Exp Gerontol,1999,34: 539~548

23. Mingpeng She,Huihua Li,Liqing Yu,Sumin Gu and Zongli Wang.Inhibition of intimal lipid deposition in human apoprotein A1 transgenic mice.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1999,26: 833~834

24. LI Huihua,Gu Sumin,CAO Xinyi,WANG Zongli,SHE Mingpeng.Suppression of induced atherosclerosis in h-apo A1 transgenic mice by over-expression of human apo A1 in the aortic wall. Chin Med J,2000,113:657~661

25. 赵庆伟,申萍,张华,周梦玲,佘铭鹏. 载脂蛋白A1基因启动子G/A置换多态性和饮酒的联合作用对凉山地区彝汉人群血浆载脂蛋白A1水平的影响.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0,29: 343~346

26. 于淼,谷素敏,周礼,赵高峰,余立清,张华,佘铭鹏.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人载脂蛋白A1转基因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2001,83: 494~497

27. ZHOU Yi,LIU Xinyan and SHE Mingpeng. Molecular basis for the effect of lipid lowering drugs on growth factors after de-endothelialization.Chin M J ,2001 ,114: 976~982

28. ZENG Ying,ZHAO Gaofeng,QIAN Jun,WANG Zongli,SHE Mingpeng. Effect of ox-LDL on the uptake and clearance rate of cholesterol in v-SMC originated from human apoA1 transgenic mice. Chin Med J,2002,115:584~588

29. 尹鸿超,刘新岩,刘佩毛,张华,梁平,王宗立,佘铭鹏. mm-LDL对内皮细胞转录因子NF-κB活性的影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1,23: 313~316

30. LI Hao,YIN Hongcao,ZHANG Hua,CAO Xinyi,WANG Zongli and SHE Mingpeng. Effect of NF-κB transcription by angiotensin Ⅱ in the ECV 304 cell line. Chin M J,2002,115:433~438

31. ZHAO Gaofeng,GAO Peng,ZHANG Hua,LOU Liming,QIAO Huihong and SHE Mingpeng. Cloning the full-length cDNA of a gene responsible for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 in atherosclerosis and study dof function. Chin Med J,2003,116: 166~170

32. Li Zhou,Jihong Dong,Miao Yu,Hongchou Yin,Mingpeng She.Age-dependent increase of NF-κB translocation and PDGF-B expression in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 of hypercholesterolemic rats. Exp. Gerontol.,2003,38: 1161~1168

33. Qin C,Wang J,Wei Q,She M,Maarasco WA,Jiang H,Tu X,Zhu H,Ren L,Gao L,Huang L,Yang R,Cong Z,Guo L,Wang Y,Liu Y,Sun Y,Duan S,Qu J,Chen L,Tong W,Ruan L,Liu P,Zhang H,Zhang J,Zhang H,Liu D,Liu Q,Hong T,He W. An animal model of SARS produced by infection of Macaca mulata with SARS coronavirus. J Pathol. 2005,206: 251~259

34. Jun-hua Zhang,Li Zhou,Hong-chao Yin,Pei-mao Liu Hua Zhang and Ming-peng She. Effect of oxidized-LDL on NFκB nuclear translocation in aortic smooth muscle cells originated from rats of different ages. Chin Med Sci J,2005,20:112~115

35. 佘铭鹏. 知难而进 继往开来 总编寄语——庆祝中华病理学杂创刊50周年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 460~461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