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张均田人物简介
Posted 药理学
篇首语: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张均田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张均田人物简介
·张均田
张均田,神经药理学家。致力于药理学研究40余年,发表文章300余篇,编写著作20余部,在促智、抗衰老、抗脑缺血等领域取得的成果获国家和部级奖13项,培养了30多名博士生、博士后。并对中药人参、丹参和黄皮的研究取得了大量重要成果。在连任中国药学会理事长期间我国获得2006年第15届世界药理学大会的主办权。
张均田,1931年生于江西省赣州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中国第一所军医学校,是一位拥有现代医疗知识的医生,并凭着深厚的古文学基础,自学成为一名执照中医。精良的“中西结合” 医术使之成为当地有名的医师,病人愿看西医的,量体温、测血压、听心肺,而后开出西医处方; 病人相信中医的,则在望、闻、问、切之后开出中药处方。每天都有大量病人前来诊治并重新获得健康,父亲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赢得了病人家属的真挚感激。在这种环境下,张均田自幼受到熏陶,对医学产生了崇敬和热爱,成为其选择专业和研究方向的主要影响因素,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医药学研究中。
1943年小学毕业后,为图学业的发展,12岁的张均田只身到赣州市去读中学,省赣中教师质量高、校规严格,毕业生考取大学的比率高。读书期间,日本侵略军的飞机不分昼夜地狂轰滥炸,死伤无数,战争现实使张均田在中学时代就产生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1949年秋赣州解放,翌年冬张均田高中毕业后,便迫不及待地跑到上海去考大学,??后选择到大连医学院实现从事医学研究的志向。
1951年3月,张均田从上海乘火车出发,历经5天到达大连。大连医学院是我国解放后建立的第一所新型医学院,在这所大学里,伴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隆隆炮声,他刻苦攻读,对生理、生化和药理课产生了极大兴趣。特别是在当时药理教科书上记载的药物,除陈克恢发明的麻黄碱外,都是外国人研制成功的,使他印象非常深刻。他经常思考药物是通过什么样的生理、生化机制而发挥治疗作用的? 中国科学家为何不能发明更多的新药呢?在大学毕业时,张均田如愿以偿,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从事药理学研究。
从1956年开始在药物研究所工作,张均田得到了雷海鹏、金荫昌、宋振玉等教授的教诲,1960年,在上海听匈牙利统计学家讲授统计学与实验设计方面的知识,并得到丁光生教授的辅导。在此期间,他先后从事了计划生育、肿瘤、内分泌、动脉粥样硬化、疟疾、慢性支气管炎等研究,并对每项研究都认真查阅文献,写出文献综述,熟悉和掌握有关技术方法,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基础。正当他以满腔的热忱投入到药理学研究中时,我国的科学研究与全国各行业??样,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1974年张均田第一次出访美国,接着于1979年随中国药理学代表团去参加中美药理学术讨论会,随后访问了不少大学、研究所。出国参观访问使他深刻感受到神经科学进展神速,我国的科学研究该是弥补 “文化大革命” 受到损失的时候了! 他毅然将研究方向定格在神经药理学,坚持至今。
1992年,张均田担任药物研究所所长,在此期间,他为药物研究所的发展殚精竭虑,辛勤劳动,积极引入国际先进技术,扩大对外交流和合作,广泛联合国内外药物研究??发机构,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使药物研究所的新药开发和学术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成为国内药物研究重要力量。在科学管理方面,注意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团结各方力量共同奋斗,在有限的条件下,为我国的新药研究做出了贡献。
张均田从1992年开始担任全国政协八届、九届委员,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对我国的医药事业的发展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及时认真为政府提供意见和建议。他多次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反映我国医药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把握我国医药学发展的方向。
1992年张均田担任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会工作中,为促进我国的药理学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使中国药理学会成为全国的先进学会,受到中国科协的表彰。在1996年中国药理学会全国代表大会上,经全国代表选举连任理事长一职。他将学会工作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为中国药理学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担任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的同时,还担任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委员、卫生部保健食品评审委员会特邀委员,兼任青岛海洋大学和山东大学客座教授。并担任《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临床药理学和治疗学杂志》 副主编; 《中华医学杂志 (英文版)》、《药学学报》、《中国神经免疫和神经病理学杂志》、《生理科学进展》 编委; 《中国药理通讯》 《中国新药杂志》 《医药导报》顾问等多种专业职务。
经过几十年的辛勤工作,张均田在药理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国内外专业期刊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和论著文章300余篇,多次受到国外期刊杂志的专题约稿; 出版论著20余部,其中他主编的 《现代药理实验方法》 收集了现代药理学研究的先进方法,受到国内同行的重视和好评。他承担国家研究课题多项,均取得重要突破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励10多项,如 “治疗脑血管病新药——尼莫地平的研制”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第一完成人),“促智药和学习记忆方法学研究” 获国家教委科??进步二等奖,“人参和滇紫草细胞大量培养小试” 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尼莫地平对早老性痴呆及高血压病记忆障碍的治疗作用的研究” 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5,第一完成人),“非成瘾性镇痛药盐酸曲马多的研制” 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第二完成人),“中药丹参的新水溶性活性成分——丹酚酸类化合物” 获国家教委科??进步三等奖 (1996,第三完成人),“抗衰老药的研究” 获国家医药管理局“八五”攻关优秀专题奖(1996,第一完成人) 等。
神经科学研究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张均田和所有科技人员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中。他认真分析了国际科学发展的方向和形势,特别结合我国科学研究的现状,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在神经药理学,一直坚持至今。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我国的科学研究水平与国际科学水平的差距很大,特别是在神经药理学研究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更为显著。张均田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神经药理学研究中,开始研究药物对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以及药物作用机制,随后进行抗衰老、抗老年痴呆研究,为我国的神经药理学研究蓬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20世纪80年代,不仅我国的科研水平落后,而且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在科学研究中投入的经费也很少,为了节约研究经费,真正促进我国的神经药理学发展,张均田与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改进和自制了多种神经药理学研究专用的仪器设备,如跳台、避暗装置、Y型迷宫、Morris水迷宫等等,而且全部实现自动化或电脑化。这些仪器设备的研制成功,不仅为我国的神经科学研究节省了大量经费,提高了研究水平,而且将这些仪器设备推广到全国,得到广泛使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神经药理学的发展。
在研究工作中,张均田领导的研究组建立了多种先进的技术方法,例如LTP测定技术,可采用海马脑片或在麻醉和清醒动物身上进行测定、记录。同时建立了10余种记忆障碍模型,也广泛应用于神经药理学研究中。这些技术方法、研究模型以及研究方案,不仅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应用,而且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评审新药和卫生部评审保健食品所采用。
人参的研究
人参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被誉为“中药之王”。国内外对人参的化学和药理学的研究已有几十年之久,发表的文章犹如过江之鲫。但经调查分析,大多数研究均采用人参粗制剂或人参总皂苷,而研究内容停留在一般药理水平,尚未显出人参的 “王者风范”。张均田领导的实验室以人参皂苷单体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 “益智延年” 的功效开展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先后有博士生、博士后、进修生10余人参加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先进的成果。
行为学和电生理研究证明,人参皂苷Rg1和Rb1能易化记忆的全过程 (记忆的获得、巩固和再现) 和诱导LTP(突触长时程增强) 的形成。为了寻找作用靶点,采用放射配基结合试验对Rg1和Rb1进行受体结合实验研究,观察了近10种中枢神经递质受体,但均未发现人参的作用,使这一研究暂时搁浅。恰在此时,人参对体温的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取得了进展,实验证明,无论是体温升高 (多巴胺静脉注射引起) 或体温降低 (利血平腹腔注射引起) 或体温先升后降 (细菌内毒素先引起发热而后引起休克),人参皂苷Rg1和Rb1均可使之恢复到正常体温。受人参对机体体温调节作用的启示,张均田设想人参皂苷在中枢神经系统不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是否可以调节受体的生成呢?经连续给药5天,Rg1和Rb1均使中枢M-胆碱受体密度大大增加,与此同时,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增强,致乙酰胆碱合成增加。现有理论认为,M-胆碱受体数的多少取决于脑内乙酰胆碱的含量,即乙酰胆碱含量越低,受体数越多,反之则受体减少。人参皂苷Rg1和Rb1既增加乙酰胆碱的合成和脑内含量,又增加M-胆碱受体数。这一事实是对现有理论的挑战,也为研究人参提高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此研究结果发表后,引起国外不少学者的浓厚兴趣,加拿大学者Benishin等对此进行重复,得到相同的结果。循此思路,日本学者Hiroshi Watanabe则观察到人参皂苷可提高多巴胺受体密度。在张均田的实验室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给刚断乳小鼠口服Rg1和Rb1,连续喂药4周后发现,动物的脑重、脑皮层厚度有显著增加,电镜标本突触定量分析的结果显示,Rg1和Rb1可明显增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上层的突触数目。用成年鼠完成的一项实验表明,脑内埋藏电极的清醒鼠灌喂Rg1数天后,在LTP增强的同时,海马齿状回的苔状神经纤维末梢发芽数显著增加。上述研究结果揭示了人参可促进动物神经组织发育和神经可塑性的作用,是人参研究中的新发现。特别是2002年发现人参皂苷Rg,可促进成年脑神经干细胞扩增和分化为神经元,在国际上属首次发现。
人参的研究已受到东西方国家广泛重视,每隔4~5年就要举行一次国际人参研究学术讨论会。参加者来自数十个国家,人数逾千,每次会议邀请4至8名在人参研究方面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作大会报告。张均田分别于1993年和1998年受邀请参加了第六届和第七届国际人参研究学术讨论会并作大会报告,其研究成果得到了世界同行的肯定。
丹酚酸的研究
自由基与衰老及老年痴呆有密切的关系。老年痴呆的诸种病理改变如β淀粉样肽 (Aβ) 的沉积、神经纤维缠结、细胞凋亡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有自由基的参与,故自由基的过量生成被认为是老年痴呆各种病理改变的“交汇点”。已知的抗氧剂有维生素E,维生素C,甘露醇,硒等,能否从中草药分离出比这些物质更强、更有特色的抗氧活性成分呢?通过长达10余年的筛选和研究,张均田教授和他的研究生们终于发现从中药丹参提取的丹酚酸有很强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活性,这一课题被科技部列为 “1035” 项目。丹酚酸中的丹酚酸A和B对维生素C-NADPH和Fe2+-半胱氨酸引起的肝、脑微粒体脂质过氧化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抗氧活性比维生素E强100倍以上,它可清除氧自由基,清除羟基自由基的作用尤强。
中草药中含有许多抗氧活性成分,它们究竟有什么实际用途?能用于哪些疾病?特别是对老年痴呆能否真正起到防治作用?这一直是各种学术会议上讨论的热点之一。在这方面,张均田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结果发现,丹酚酸不但能抑制Aβ1-40引起的神经细胞凋亡,也能抑制Aβ1-40的凝聚和纤维化。据报道,Aβ的主要毒性表现在两方面,??是引起胞内钙稳态失调,二是引起神经细胞凋亡。但只有凝聚态和形成纤维丝状的Aβ才产生毒性。以上实验结果无疑提示丹酚酸可能具有抗老年痴呆作用。
线粒体是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被称之为人体的 “发电厂”。它产生ATP需消耗大量氧气,并约有1%~2%的氧气形成自由基。过量的自由基首先攻击线粒体膜,导致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因此,线粒体受损被认为是老年痴呆发病的重要因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使线粒体呼吸功能、复合体Ⅰ和Ⅳ活性降低,膜电位减低或消失,细胞色素C释放增加。在张均田实验室证明,丹酚酸能拮抗上述种种改变。当今关于细胞凋亡的流行观点是: Bax基因突变→线粒体膜电位改变或消失→细胞色素C释放增加→激活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表达增加→细胞凋亡。丹酚酸恰恰是通过对这一机制的抑制而发挥抗细胞凋亡作用。
上述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中药中含有活性很强的抗氧化合物,它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氧剂有更强的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为应用丹酚酸防治老年痴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手性药物的研究
手性是自然界的基本性质之一,在空间上不能重叠、互为镜像关系的一对对映体就像人的左右手一样,称为具有手性。分子的不对称性在生命科学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为一系列重要的生物功能是通过严格的手性匹配产生分子识别而实现的。例如只有S-构型的氨基酸而不是R-构型的氨基酸才能在体内合成蛋白质。中草药等天然产物和半合成药物绝大部分均为手性结构 (据研究523种天然成分和部分合成药中,仅6种为非手性)。对来自中草药的有效成分拆分为不同构型对映体,再分别研究其药效学、毒理学、药动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张均田在国内??早开展手性药物的药理和代谢研究,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大项目 《手性药物的化学和生物学研究》 的课题,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存在于芸香科植物黄皮叶中的黄皮酰胺是一消旋化合物,含有4个手性中心,共有8对对映体。张均田对其中之一的一对对映体即(±)黄皮酰胺进行了药效学、药动学等研究,结果发现,(±)黄皮酰胺促智所需剂量高达50~100mg/kg,(-)黄皮酰胺仅需5mg/kg,而(+)黄皮酰胺无效。从整体、细胞、分子水平上的大量研究中发现,(-)黄皮酰胺抑制钾外流,适当增加细胞内钙浓度,促进儿茶酚胺等神经递质释放、促进脑内蛋白质和乙酰胆碱的合成、增强LTP和神经可塑性、增加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等,但(+)黄皮酰胺无上述作用,甚至产生相反的或拮抗作用。
张均田还对从一叶萩叶中提得的L型一叶萩碱和D型一叶萩碱进行研究,结果证明,L型一叶萩碱的毒性比后者大几十倍,但L型一叶萩碱和D型一叶萩碱诱导LTP形成的有效浓度均为10-8mol/L。D型一叶萩碱对脊髓单突触和多突触反射的兴奋作用也比L型一叶萩碱作用强,维持时间久。药物代谢研究表明,脑内特别是脊髓内的D型一叶萩碱含量高于L型一叶萩碱,消除慢于L型一叶萩碱。这些结果对两种一叶萩碱兴奋脊髓突触反射作用的差异做出了解释,并导致一种毒性低、作用强的促智药的发现。
促进中国药理学的发展
张均田教授经过对国内现状认真分析发现,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我国目前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十分缺少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致不少老教授退休后,由他辛辛苦苦建立的学科摊子也随人去而垮了。为使青年人尽快成长,接好老一辈科学家的班,必须为他们创造成才条件,鼓励他们多多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发表文章,结识权威专家并多多请教,见世面,长见识。张均田作为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和学会其他负责人一道,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至今,中日药理学术会议、中法药理学术会议、海峡两岸三地药理学术会议已举办数届; 中韩和京港药理学术会议也召开过多次。现与美国药理与实验治疗学会达成口头协议,拟在以后举办中美药理学术讨论会。
特别令人激动的是1998年张均田带领中国药理学会代表团,参加了在德国慕尼黑召开的第13届国际药理学大会,并申请第15届国际药理学大会的主办权。在IUPHAR执委会上,共有4个国家 (中、韩、瑞士、土耳其) 竞办第15届国际药理学大会,由于我国国际威信的空前提高和中国药理学会的日趋活跃,加之做了认真准备,广交朋友,中国药理学会最终以绝对多数票赢得2006年在北京召开国际药理学大会的主办权。以此为契机,中国药理学界为迎接在北京召开世界规模的药理学大会,学术会议更加频繁,会议质量得到提高并向国际标准迈进。全国中青年药理学工作者英文学术报告会每年召开,海峡两岸三地学术会议的语言也改为英语。为使有才华的青年药理学工作者脱颖而出,中国药理学会与法国Servier研究院设立了中国药理学会—Servier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奖,每年评选8名,奖金1万元或免费出国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Servier奖的评选,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了全国青年药理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与上进心,推动了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在中国药理学会的建设中,张均田不仅自己无私奉献,做好各项工作,还多方筹集经费,资助一批中青年科学家出席各种国际学术会议。
为 人师表
张均田特别重视对研究生的培养,努力改善科研条件,使仪器、设备、技术方法达到国外同类实验室相近的水平。对研究生热情关怀,严格要求,放手让他们独立思考和工作,但要求研究工作必须有创新和有自己的观点与新的见解。鼓励他们发表文章、多多益善。
他领导的研究组重视“出成果” “出文章” “出人才”。凡是在张均田实验室工作过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进修人员,都能感受到一种温暖、融洽、团结的气氛和严谨、刻苦、创新的科学作风,张均田身体力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为年轻科学工作者做出了榜样。无论他工作多么繁忙,都要抽出时间与研究生和青年学者讨论学术问题,了解每个人的思想、生活,特别注意对青年学者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他平易近人,热心帮助每一个向他寻求帮助的人,许多从远方到北京的年轻学者慕名拜访或求教,他都热情接待,让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老一代科学家的殷切期望。
张均田对研究生既严格要求,又放手工作,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和创造能力。他热情支持毕业的研究生出国深造,并希望他们尽早回国服务。现在张均田在美国的30名学生,大都做出了成绩,虽尚未回国,却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经常给实验室寄来各种生化试剂、质粒、抗体、细胞株,体现了他们对祖国医药事业的关心和师生之间的浓厚感情。他曾赋诗鼓励他的学生们: “海深可丈学无涯,不输碧眼绽奇葩。故乡情暖江河美,愿君早日归程踏”。表达了他的心情和愿望。他不仅鼓励青年科学家走向科学前沿、走向国际,自己也身体力行,为青年人才的成长铺路搭桥,为青年科学家的进步创造条件。
张均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已40余年,经历了 “文化大革命”,体会了许多艰辛,现在,播下的科研种子已开始??花结果。他虽然年已七旬,满头银发,仍然精力不减,乐此不疲,每日勤奋耕耘,拼搏在科研战线上,其学识和精神都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榜样。
简 历
1931年6月11日 出生于江西赣州市,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1年3月—1956年7月 大连医学院医疗系毕业。
1956年7月—1957年11月 大连医学院内科。
1957年12月—至今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1983—1984年 日本东京大学访问教授。
1987年—至今 研究员。
1991年—至今 博士生导师。
1992—1997年 药物研究所所长。
1993年—至今 全国政协委员。
主要论著
1 张均田. 现代药理实验方法.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
2 Zhang Juntian. 中药由来の神经系に对する新药. Japan-China Medical,2000,15 (3):2-4.
3 Zhang Juntian,et al. NBPA: A cerebral ischemic protective agent.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hamacology and Physiology. 1999,26(10),845-846.
4 张均田. 老年痴呆的发病机理及治疗策略. 药学学报,2000,35(8):635-640.
5 张均田. 人参皂甙Rg1和Rb1药理作用的比较. 基础医学与临床,2000,20 (5):4-6.
6 张均田. 中国建国50年中药化学和药理研究的主要成就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中药杂志,2000,25 (7):387-401.
7 张均田. 脑缺血,葡萄糖/能量代谢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0,16 (3):241-246.
8 张均田. 钙自体平衡失调与脑老化及老年痴呆. 陈可冀. 老年性痴呆发病机理与诊治.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142-147.
9 张均田,段文贞,吴俊芳. 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和抗神经细胞凋亡剂的研究. 药学学报,1998,33 (1):75-79.
10 张均田. 药理实验方法和模型. 生命科学展望丛书之三·药学科学.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157-167.
11 张均田,蒋学英. 黄皮酰胺作用机制的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科学年会学术论文集.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356-365.
12 张均田. 老化、老年痴呆与钙代谢失衡及其治疗新途径. 药学学报,1993,28 (9):641-646.
13 张均田,石成璋,梅宝幸,等. “水迷宫” 自动控制仪的研制及在神经药理研究中的应用. 药物分析杂志,1991,11 (1):23-26.
14 张均田. 选择性扩张脑血管和促智新药——尼莫地平. 新药与市场,1990,(2):1-3.
15 张均田,屈志炜,刘云,等. 人参皂甙Rg1和Rb1促智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1990,103 (11):932-938.
16 Zhang Jun tian.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antiamnestic mechanism of ginsenoside Rg1 and Rb1. In: Shojishibata et al. Resent advances in ginseng studies. Tokyo: Hirokawa Publishing Company,1989:113-124.
17 张均田,刘云,屈志炜,等. 人参皂甙Rb1和Rg1对小鼠中枢神经递质受体和脑内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药学学报,1988,23(1):12-16.
18 张均田,屈志炜. 左旋和右旋一叶萩碱在小鼠和大鼠体内代谢的比较. 中国医科院学报,1986,1 (2):105-108.
19 张均田,斋藤洋. 十二种化学药品破坏小鼠被动回避性行为-跳台试验和避暗试验的作用的比较观察. 药学学报,1986,21(2):12-19.
相关参考
·印均田印均田,我国动力工程和导弹技术专家。早年从事动力机械研究并具有很深的造诣,主持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6兆瓦)汽轮机,获一机部特等奖。之后从事国防科研工作,负责上海导弹研制基地的筹划,曾主持建立导
北魏太和九年(485)十月,北魏推行均田制。均田制的原则是计丁授田。具体内容是:①政府授给均田农民露田。②初授田的男子另给桑田20亩作为世业,终身不还。③新定居的农民给予园宅田,每三口一亩,奴婢每五口
隋末战乱的破坏,造成了农村残破、地旷人稀。唐朝初年,官府所能控制的农户只相当于隋初的十分之一,这种状况对唐政权的巩固十分不利。624年,唐高祖下令继续推行均田制。唐朝均田制规定,男子16岁为中男,21
公元485年实行均田制为了解决破产农民的流亡和增加政府收入,稳定社会秩序,孝文帝于公元485年(太和九年)颁布了均田令,规定: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一般加倍或双倍授给,以备休耕),妇人受露田二十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均田制北魏至唐中叶计口授田的土地制度。鉴于长期战乱,土地荒芜,民多荫附,赋税征收困难,国家财力不支。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李世安建议,颁布实行均田令。北齐、北周、隋、唐相继沿用
一、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均田制?它发生的背景及其作用与背后机制。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北魏初年,中国北方长期战
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主要问题。北魏建国后,历代君主都给以重视,采取了不少措施,如课农耕桑、计口授田、分割京郊土地给百姓耕种等。可是,这些都没有解决豪强兼并,田连阡陌,逼得少地无地的农民,或
来说说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第一,改均田与租调,均田制与租调制均田就是给人民分地,授田的农民要给国家交租和交调,租就是粮食,调就是布帛。该制度的作用在于逼着你去从事农业。因为原来的北魏是鲜卑人,属于游牧
太和九年颁布「均田令」,太和十年订定三长制和新租调制,只花了四、五年时间,均田制基本上就确立了。此时,孝文帝有了余裕可以进行下一步作为,而这项重大决策就是迁都。北魏原来的国都在平城,也就是代京,是远从
李渊的生平简介?唐高祖李渊(566—635)在位:(618-626)相关事件:均田制李渊起事玄武门之变相关人物:李世民李密李建成隋文帝生平简介李渊,唐代开国皇帝,字叔德。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