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公元485年实行均田制

Posted 85

篇首语: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公元485年实行均田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公元485年实行均田制

公元485年 实行均田制

为了解决破产农民的流亡和增加政府收入,稳定社会秩序,孝文帝于公元485年(太和九年)颁布了均田令,规定: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一般加倍或双倍授给,以备休耕),妇人受露田二十亩,不许买卖,身死还给国家,男子另受桑田二十亩,可以传给子孙。奴婢受田数量与农民同,但奴婢卖后要将土地还给国家。民有牛者,壮牛每头授田三十亩,每户限止四牛。北魏均田令还对各级地方官吏授予一定数量的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调职或免官,将公田移交下任,不许私自出卖。均田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均田,因地主官僚拥有大量奴婢,土地不均的状况并未改变,但国家公开授田,解决了一部分农民的土地问题,把劳动力与荒地结合起来,限制豪强控制大批依附农民,也有助于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相关参考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均田制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均田制北魏至唐中叶计口授田的土地制度。鉴于长期战乱,土地荒芜,民多荫附,赋税征收困难,国家财力不支。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李世安建议,颁布实行均田令。北齐、北周、隋、唐相继沿用

隋朝最民主

隋文帝杨坚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有为之君。其公元589年统一全国后,实行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经济改革,如三省六部制、开皇律、科举制度、州县制、均田制、义仓,修建长安城、洛阳城、大运河等。《剑

历史秘闻 隋朝最民主

隋文帝杨坚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有为之君。其公元589年统一全国后,实行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经济改革,如三省六部制、开皇律、科举制度、州县制、均田制、义仓,修建长安城、洛阳城、大运河等。《剑

133 魏孝文帝改革风俗

北魏自从太武帝死去后,政治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迫人民,不断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公元471年,魏孝文帝即位后,决心采取改革的措施。魏孝文帝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均田制”,把荒地

北魏孝文帝是如何“以法治国”的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67-499年)亲政后,推行汉化改革。他先整顿吏治,颁布俸禄制,立三长法,实行均田制;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元恂。汉化改革使鲜卑经

晋朝历史 隋文帝实行怎样的土地政策

  文帝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均田制,搜查隐漏的农户,重编户籍,增加了税民,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削弱了豪强势力,使隋初的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由于赋税越来越多,所以,农民总是设法逃避。豪强地主也是想尽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租庸调法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租庸调法唐代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向受田课丁(人丁)征派的田租、力庸和户调等三项赋役的合称。619年(武德二年),定名租庸调法。租庸调,即“以人丁为本”,实行“有旧则有租,有

被称为“复兴之柱石”的均田制,为何会在唐朝走向了崩溃

一、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均田制?它发生的背景及其作用与背后机制。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北魏初年,中国北方长期战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措施有哪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请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措施:490年北魏孝文帝主政。一、迁都洛阳。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二、实行均田制,分给农民土地,以农为本发展生产。三、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加

李世民和武则天的关系?他痴情吗?

   李世民,唐太宗,贞观之治的缔造者。他任用人才,从谏如流,完善制度。①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三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