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复兴之柱石”的均田制,为何会在唐朝走向了崩溃

Posted 均田制

篇首语: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被称为“复兴之柱石”的均田制,为何会在唐朝走向了崩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被称为“复兴之柱石”的均田制,为何会在唐朝走向了崩溃

2、被称为八贤王的胤禩为何会在夺嫡大战中失败?

被称为“复兴之柱石”的均田制,为何会在唐朝走向了崩溃

一、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均田制?它发生的背景及其作用与背后机制。

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北魏初年,中国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户口迁徙,田地大量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是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政府财税,其最后作用是政府的财税增加了,农民的生活生产安定了。均田制在当时农民人口大量减少和大量无主荒地的情况下,可以迅速安定农民的生产与生活,迅速增加政府财税收入,是一个非常好的制度。

这个均田制在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好的作用?均田制本质就是土地分配制(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就是确权制),其背后的作用机制是与其相关的赋税制度。

二、赋税制度对国家经济发展与稳定起主要作用。

赋税,对人民而言,其实本质是利益额外被征收的部分,利益可以简单理解为人民生存的物质基础,比如粮食,布匹等,这些物质基础被征收的越多,人民就没有办法生存和发展。(赋税制度,以什么方式征收?征收多少?以什么为标准?征收后是否影响社会整体平衡?等等,一直是我重点研究的对象)。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它苛捐杂税。

北魏在实行均田制以前,采用"九品混通"的办法,把农民的一户与有大批依附农民的地主的一户,等量齐观,作为负担租调的单位,这对农民是很不利的。当时的租调定额很高,即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

实行均田制后的户调制度,以一夫一妇为课征单位,相对于以前的赋税制度,这个赋税制度更加合理公平,农民在得到田地后,赋税减轻,极大安定了农民生产与生活,同时政府也增加了财税。

以均田制为基础的赋税制在唐朝更加完善。

唐武德七年(624)在实行均田制的同时,推行"租庸调"的赋税制度。所谓"租庸调",就是:"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口则有调。"

租:就是农民向政府缴纳谷物,作为田税;调:就是农民向政府缴纳当地的土特产,一般指的是绢物等;庸:就是农民为政府服劳役。唐代前期的租庸调法,税额较轻,尤其是采取"输庸代役"的办法,让农民有休养生息的机会,多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用唐代初期的经济繁荣。

三、均田制及其背后的租庸调赋税制相比之前是非常优越的,但是为什么在唐中后期会走向崩溃?

均田制产生的原因是政府手中有土地,在唐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没有多余的土地分给农民,以前得到政府分配的土地也被地主兼并了,均田制瓦解了,其背后的租庸调制也随之瓦解。

四、土地兼并一直伴随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从来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古代社会主要以土地为生产资料,现代社会,各种资源都可以作为生产资料,但是各种资源都走向集中化,其本质和土地兼并是一样的。(我的主要研究就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资源集中化,以后会表述出来)

赋税(2)农民(4)均田制(1)

被称为八贤王的胤禩为何会在夺嫡大战中失败?

康熙晚年,在太子胤礽被两立两废之后,康熙的众皇子们蠢蠢欲动,对皇储之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以当时的情形来看,八阿哥胤禩德才兼备,在朝中威望甚高,大有舍我其谁的味道。但是康熙却感受到了空前的危机,毅然决绝地将八阿哥胤禩排除在皇储之外。胤禩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在夺嫡大战中失败?让我们来看一下。

胤禩是康熙的第八位皇子,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他的母亲是良妃卫氏。卫氏是满洲正黄旗包衣出身,身份低微。话说康熙这几位包衣出身的妃子所生的皇子还真是不错,比如说德妃、敬敏皇贵妃和良妃,她们所生的皇子很是优秀。由于母亲出身不好,所以胤禩从小就勤奋好学,而且他还非常聪明,性格也比较随和,待人宽仁,所以八阿哥胤禩的人缘相当不错。德才兼备的胤禩可以说是康熙众皇子中最出色的一位。

康熙原先还是很喜欢八阿哥胤禩的,在康熙第一次对皇子进行分封时,胤禩就在其中,当时才十八岁的他就被封为贝勒,成为当时被封皇子中最年轻的一位。

但是一切都在康熙四十七年发生了改变,当年,康熙将皇太子胤礽废黜,嗅觉敏感的胤禩觉得机会已经到来,他对太子之位展开了争夺。当时,康熙让大臣举荐太子人选,当朝绝大数人一股脑地支持了八阿哥胤禩,连康熙自己都产生了危机感。康熙对太子胤礽的感情还是很深厚的,他想让大家提议太子胤礽复位,可谁料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所以,康熙毅然的否决了臣子们的保举,理由就是胤禩母亲出身不好。

但是,皇八子党已然形成,皇八子集团的核心自然是胤禩了,此外,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四阿哥胤祯、理藩院尚书阿灵阿、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工部尙书揆叙等,阵容可谓是超豪华。九阿哥胤禟素有“毒蛇”之称,十四阿哥也是文武双全,而且胤禩还有一位贤内助郭络罗氏。所以以当时的形势来看,胤禩仍然是太子之位的最热门人选。然而,剧情的发展却并不是胤禩所想的那样,后来,胤礽被复立为皇太子,不久再次被废,胤禩的机会看似来临了。

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在热河巡视,胤禩派人送来了两只奄奄一息的海东青,康熙顿时雷霆大怒,与胤禩断绝了父子关系。自此,胤禩的皇帝梦就这样结束了。

八阿哥胤禩失势之后,原先皇八子集团的成员几乎都转向支持十四阿哥胤祯去了,胤禩心中的滋味可想而知。

说实话,论实力、论城府、论才干,八阿哥胤禩可以说是无出其右者。唯一一个可以与其较量的恐怕也就是四阿哥胤禛了。最终,锋芒毕露的胤禩失败了,韬光养晦的胤禛成为胜利者。胤禛继位后,先是封八阿哥胤禩为和硕廉亲王,将其稳住,然后再对原先的皇八子集团成员逐个打击,最终在雍正四年,将胤禩削爵圈禁,开除出宗籍,改其名为“阿其那”,同年,胤禩亡故。胤禩最终还是失败了,然而当时还有一位很有希望继承皇位的皇子,他就是雍正的同胞弟弟十四阿哥胤祯。

相关参考

春宫画为什么会在清朝走向衰亡

中国最早的春宫画可以追溯到先秦墓葬,汉砖也有着大量表现。春宫画是描绘男女性爱生活、特别是各种性交姿态的图画,由于它最初产生于帝王的宫室,描写春宵宫闱之事,所以称为春宫。可是春宫画的广泛流行却在明代,它

被称为八贤王的胤禩为何会在夺嫡大战中失败?

康熙晚年,在太子胤礽被两立两废之后,康熙的众皇子们蠢蠢欲动,对皇储之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以当时的情形来看,八阿哥胤禩德才兼备,在朝中威望甚高,大有舍我其谁的味道。但是康熙却感受到了空前的危机,毅然决绝

被称为八贤王的胤禩为何会在夺嫡大战中失败?

康熙晚年,在太子胤礽被两立两废之后,康熙的众皇子们蠢蠢欲动,对皇储之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以当时的情形来看,八阿哥胤禩德才兼备,在朝中威望甚高,大有舍我其谁的味道。但是康熙却感受到了空前的危机,毅然决绝

汉朝为什么会在汉元帝刘奭手中开始走向衰落?

汉元帝刘奭,是汉宣帝刘询与第一位皇后许平君生的儿子,是刘询的嫡长子。刘奭生于公元前74年,出生后没几个月,他的父亲刘询就被霍光等人拥立为皇帝。等到刘奭长到8岁,他被立为了太子,而此时他的生母许平君早就

汉朝为什么会在汉元帝刘奭手中开始走向衰落?

汉元帝刘奭,是汉宣帝刘询与第一位皇后许平君生的儿子,是刘询的嫡长子。刘奭生于公元前74年,出生后没几个月,他的父亲刘询就被霍光等人拥立为皇帝。等到刘奭长到8岁,他被立为了太子,而此时他的生母许平君早就

世界历史 萨达姆为何走向灭亡

萨达姆被称为中东雄狮,曾经深受伊拉克百姓爱戴,但是在2003年,其却被自己的百姓抛弃,快速覆灭,最后被送上断头台。那么直到现在,很多人都无法明白,牢固的萨达姆王朝,为何这么快就覆灭?其实看看他儿子乌代

唐朝将领张公谨为何被称为唐朝一大奇才?

张公谨(594年-632年),字弘慎,汉族、魏州繁水人(今河北魏县边马一带)唐朝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接下来是张公谨简介。张公谨是唐初的政治和军事将领,开始在王世充的唐代皇帝李远见的官员,张公谨

历史百科 推行均田制

隋末战乱的破坏,造成了农村残破、地旷人稀。唐朝初年,官府所能控制的农户只相当于隋初的十分之一,这种状况对唐政权的巩固十分不利。624年,唐高祖下令继续推行均田制。唐朝均田制规定,男子16岁为中男,21

唐朝窦氏家族,为何唐代开国皇后窦皇后能被称为人生赢家

为何唐代开国皇后窦皇后能被称为人生赢家?说起来窦皇后,查了一下历史上倒是有好的窦皇后啊,有唐朝窦皇后,章德窦皇后,还有李渊窦皇后。当然还是要聊一聊唐代开国皇后窦皇后的,她真的是人生赢家啊!大家知道吗?

历史人物 唐朝的诗人那么多 为何只有李白被称为“诗仙”

李白之所以会被人们称为“诗仙”凭借的并不是他流传于世的诗词佳作,还有他那扑朔迷离的身世和传奇的人生经历,李白的诗词优美自然,诗句如同行云流水,清新俊雅,且大气磅礴。“李白斗酒诗百篇”。但李白在朝为官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