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 推行均田制
篇首语: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百科 推行均田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百科 推行均田制
隋末战乱的破坏,造成了农村残破、地旷人稀。唐朝初年,官府所能控制的农户只相当于隋初的十分之一,这种状况对唐政权的巩固十分不利。624年,唐高祖下令继续推行均田制。
唐朝均田制规定,男子16岁为中男,21岁为丁,60岁以上为老。授田的标准是: 男丁18岁以上100亩(其中20亩为永业田,80亩为口分田),老男残废者40亩,寡妇30亩,户主加20亩。受田人死亡,永业田由继承人继承,口分田归官。此外,有封爵的贵族和五品以上官员,可以授永业田500亩至10000亩。立有战功而受勋的,可按照受勋级别受勋田60亩至3000亩。
均田制的推行,使一些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以耕种一些土地,扩大垦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大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实行均田制,还使得唐朝的军力也大有增强。“十万夫家供税课,五千子弟旧封疆” (白居易《登闾门闲望》)。7世纪后期8世纪初期,由数十、百万 “均田”农民组成的府兵,确保了唐王朝对黑龙江流域等边境地区的有效管辖。可以说,均田制对唐前期经济的繁荣、政权的稳定、边疆的巩固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唐朝的 “均田”,并没有触动大官僚地主占有的土地。因为均田制的推行是很有限的,所以当时的农民普遍受田不足。为了推行和维护均田制,唐朝统治者曾作过一定努力。627年,唐太宗特下令免除长安地区受田不足农户的赋役。到唐高宗、唐玄宗时期,都多次下令禁止过买卖口分田和永业田,只是禁令起的作用不大。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剧烈和赋役的日益加重,到后来,均田制也就不可挽回地趋于瓦解了。
相关参考
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主要问题。北魏建国后,历代君主都给以重视,采取了不少措施,如课农耕桑、计口授田、分割京郊土地给百姓耕种等。可是,这些都没有解决豪强兼并,田连阡陌,逼得少地无地的农民,或
隋朝备战隋文帝加紧灭陈准备。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力役制,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在地方推行州、县制,改革府兵制等措施,以利于发展社会经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军队战斗力。又经过几年励精图治,国力、军力
隋朝备战隋文帝加紧灭陈准备。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力役制,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在地方推行州、县制,改革府兵制等措施,以利于发展社会经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军队战斗力。又经过几年励精图治,国力、军力显著
隋朝备战隋文帝加紧灭陈准备。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力役制,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在地方推行州、县制,改革府兵制等措施,以利于发展社会经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军队战斗力。又经过几年励精图治,国力、军力显著
隋朝备战隋文帝加紧灭陈准备。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力役制,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在地方推行州、县制,改革府兵制等措施,以利于发展社会经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军队战斗力。又经过几年励精图治,国力、军力显著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67-499年)亲政后,推行汉化改革。他先整顿吏治,颁布俸禄制,立三长法,实行均田制;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元恂。汉化改革使鲜卑经
文帝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均田制,搜查隐漏的农户,重编户籍,增加了税民,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削弱了豪强势力,使隋初的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由于赋税越来越多,所以,农民总是设法逃避。豪强地主也是想尽
武则天统治全中国的半个世纪里政绩斐然,不容置疑:对外战争多数胜利,巩固并拓展了中华帝国的版图;开创殿试和武举,发展了科举制度;继续推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生产;文化艺术事业亦有所进步;国家较贞观之治时期
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 孝文帝拓跋宏4岁时接受父亲的禅让,登上皇帝的宝座。由于年幼即位,朝中大事均由孝文帝的祖母冯太后执掌。冯太后敢于创新,大胆改革,曾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基
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 孝文帝拓跋宏4岁时接受父亲的禅让,登上皇帝的宝座。由于年幼即位,朝中大事均由孝文帝的祖母冯太后执掌。冯太后敢于创新,大胆改革,曾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