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
Posted 太后
篇首语:拼一个春夏秋冬,愿一生无怨无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高中历史 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中历史 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
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
孝文帝拓跋宏4岁时接受父亲的禅让,登上皇帝的宝座。由于年幼即位,朝中大事均由孝文帝的祖母冯太后执掌。冯太后敢于创新,大胆改革,曾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基本利益的前提下,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保证了朝廷的租调收入和徭役征发,对北魏的封建化起了促进作用。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亲政。他办的头一件大事就是迁都。他为什么要迁都呢?
首先,从政治上看,是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
孝文帝迁都之前,北魏的都城在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市东北,这在当时是为了充当军事要塞而建立的。平城,作为一个边塞城市,缺乏传统汉族文化生根发芽的土壤。它是北魏游牧文明发展的根据地,却没有先进封建文明的积淀。平城封建文化的缺乏,无法对整个北方、中原地区实施有效的政治影响及文化辐射。而且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守旧贵族的阵营,保守势力特别强大,要在这里进行汉化改革,阻力重重,为了争取更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必须迁都。同时由于北魏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各地反抗起义不断发生,北魏统治者急需实行汉化政策,便于与汉族地主进一步合作,而平城作为京城,这里强大的保守势力不利于推行汉化政策。
其次,从军事上看,是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
北魏中期以后,北方另一支少数民族柔然逐渐强大起来,经常进犯北魏云中(即今内蒙古托克托县附近)一带,威胁到平城的安全,迁都可以避免柔然的直接攻袭。同时,平城地处偏北,统治南方鞭长莫及,政治影响无法遍及广大中原地区,不利于北魏对中原的控制。自北魏统一北方以来,各族人民就不断举行武装起义,孝文帝即位后22年间,《魏书》记载的就有近20次之多,起义地区遍于今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迁都关内,便于更好地镇压人民起义。另外,孝文帝是一个有理想的皇帝,他不愿仅仅做“夷狄”的君王,他还要做中原人的君王。他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其中“帝宅”“王里”的说法,表明了他要通过迁都,以获得汉族地主阶级认可的正统地位。他迁都之后连年对南齐用兵,直到卒于南征的军事行动中,可见他想通过迁都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第三,从经济上看,是解决粮食供应的问题
平城偏北地寒,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加上经常发生水旱疾疫之灾,自然条件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平城只有大同盆地的土地比较肥沃,土地资源极其有限。当时就有人作《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方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这里土地贫瘠,经济落后,粮食产量非常有限,作为京城的平城,在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的情况下,粮食供应问题凸显出来。加上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为落后,从关内运粮食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不利于及时从外地对平城进行粮食供应,迁都之后就能有效地解决最根本的粮食问题。
第四,与孝文帝本人对汉族文化的倾慕有关
孝文帝迁都不仅是上述诸多方面的需要,也与他本人对汉族文化的倾慕有关。他受过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非常崇拜汉民族的文化。他从小由其祖母冯太后抚养长大,冯太后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执掌北魏大权20多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礼仪制度,颁布了许多改革措施。孝文帝在祖母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的忠实推行者。他曾说:“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这清晰地表明: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迁都之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可见他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有关。
作者简介:曹中原,湖南省常德市高中历史骨干教师。认为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努力成为语言艺术的大师,主张历史课堂上传统的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认为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独白”的舞台,而是师生思想和知识“对话”的讲堂。长期致力于从“独白”式到“对话”式教学形态的重构,以期实现课堂生活的质变。
相关参考
公元493年,统治北方的北魏王朝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皇帝不顾很多大臣反对,执意要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这位皇帝,就是著名的北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无疑是孝文帝短暂而轰轰烈烈的一生中,最为精彩的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濒临瓦解,之前被征服的各族纷纷趁机起来各树旗帜。在这股潮流中,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也于公元386年在山西北部重建曾为前秦所灭的代国,后来又改国号为“魏”,历史上称为
迁都洛阳时间: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拓跋宏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为了这个,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
迁都洛阳时间: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拓跋宏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为了这个,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
求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的《魏孝文帝迁都》翻译《魏孝文帝迁都》翻译: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京都迁到洛阳。但他又担心文武官员们不同意,于是
隋炀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隋炀帝迁都的决策正确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隋文帝在开国后,为了将大权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便通过科举大举选拔人才,对官员来了次大换血。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四方
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定都应天,就是现在的南京。朱元璋晚年曾经有意迁都北方,派太子朱标到北方巡视,回来后,朱标不幸去世,此时朱元璋已到了暮年,也没有多余的精力,迁都的事情自然也就被搁置了。建文帝时期,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这是史上一次颇具智慧的著名事件。面对重重阻力,孝文帝以进为退,收放自如,终于如愿以偿,把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事业推进到新的阶段。公元490年孝文帝亲政伊始
还不知道:孝文帝是如何迁都的读者,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冯太后死后,孝文帝开始独掌朝政大权,处理起政务来也井井有条,已经展现出他的政治才能。为了巩固政权,同时也为了日后能一
太和九年颁布「均田令」,太和十年订定三长制和新租调制,只花了四、五年时间,均田制基本上就确立了。此时,孝文帝有了余裕可以进行下一步作为,而这项重大决策就是迁都。北魏原来的国都在平城,也就是代京,是远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