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方俊人物简介
Posted 测量
篇首语: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方俊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方俊人物简介
·方俊
方俊,大地测量学家、地球物理学家。30年代参加?中华民国新地图》 与 《中国分省新图》 (统称 “申报地图”)之编纂与修订,设计了地图投影,著有《地图投影学》。50年代创建中国科学院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指导研制重力测量仪,参与并领导我国重力基本网及天文重力水准网的建设,开创我国地球形状学和大地重力学的新体系。60年代致力于人造卫星轨道的地球引力摄动研究,为空间科学提供测绘保障。70年代开展固体潮及地球自由振荡的理论研究,为中国动力大地测量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方俊,字君选。原籍江苏武进,1904年10月26日生于广州市。他出身于教育世家,祖父母早亡。父亲方遥,早年随其叔父到广州办学,创“随官学堂”,自任总监(即校长),兼教数学,广州之有高等学堂乃自斯人始。家学的熏陶,给幼小的方俊以深刻的影响。辛亥革命后,他随父母回到江苏原籍。1912年就读于苏州第一师范附小,之后由于其父在北京任职,随家北上,1919年进北京崇德中学。1923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预科。毕业后,转读于本科土木工程系。在校期间,方俊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对数学兴趣尤浓。1926年,22岁的方俊由于家境贫困,不得不中途辍学,考入天津顺直水利委员会(1927年改名为华北水利委员会)当练习生。在河北、山东及辽宁等地从事测量工作。一次,他对??份绘图表格不了解,求知的欲望促使他向测量队工程师求教,不置可否;他转而又去找队长、总工程师。总工程师是一位外国人,他听了方俊的提问,竟咆哮起来说:“你的任务是测量,问这干??么?”这件事激发了年轻的方俊奋发学习。从此,一有空,他一头扎进书本里,工作了4年,坚持自学了4年。这样不但使他获得丰富的测量与制图知识,而且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学识和外语 (英语、德语) 及数学基础。
1930年,方俊被介绍到由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翁文灏主持的北平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协助进行申报馆地图集的编纂工作。这是他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尤其是所内有丰富的藏书,大大开阔了他的科学视野。1931年,他翻译出版了第一本译作 《投影几何》。方俊的刻苦钻研精神和聪明才智受到翁文灏的赏识,由于翁文灏的推荐,1937年,他得到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的奖学金赴德国进修。在当时,这对于没有大学文凭的方俊来说,是一种极其非同寻常的事。方俊就读于德国耶那 (Jena) 的地震研究??(Anstalt fur Erdbebenforschung),这实际上是一所地震学、重力学及地球物理勘探学为主的地球物理所,他师从著名的重力测量学家迈塞尔 (Otto Meisser),学习地球重力学,从此奠定了他??生研究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的方向。在德期间,除去在研究所内如饥似渴地吸吮科学知识、收集丰富的科学资料外,他还同时在耶那大学物理系听课,并多次参观访问了著名的蔡斯(Zeiss)光学仪器厂、维也纳天文台等地,获益良多。正当他在奋力挖掘知识宝库时,却由于日寇侵华,机关搬迁,经济来源中断,方俊不得不求助于德中协会。该协会的秘书是纳粹分子,他告之:“继续留下,想得到一笔留学费用,可以,但要填一张表。”方俊怒上心头,大声回答: “要我屈志随人,变节卖国,不可能!”随即拂袖而去。1938年底,他辗转回国到重庆中央地质调查所,在李善邦主持的物探室工作,并在中央大学地理系讲授测量学与地图投影学。1941年被聘到中央大学土木系,讲授大地测量学。1943年出于对蒋介石兼任中央大学校长的不满,他毅然辞去教授职务,然后迁家宜宾,被聘为地理研究所 (由前中国庚款委员会建立的??个研究机构) 大地测量组副研究员及副主任职位,并兼任同济大学测量系教授。在地理研究所,他利用这个比较安定的环境,??展了他早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主要致力于地图投影及地球重力学研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刊登在国际刊物上,还主编我国??早的一份测绘科技期刊《测量》杂志。抗战胜利后,方俊随校迁回上海,1947年接受申报馆委托,继续编制《中国新地图集》,并兼任同济大学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设立大地测量组,方俊被调往南京,任该组组长、研究员。在这期间,他组织了黄河及淮河水利委员会的天文三角测量工作,为治黄及治淮作出了贡献;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的西藏科学工作队,赴藏考察,开展了我国的重力摆仪测量试验; 创办《测绘通报》刊物,担任主编。1954年到1958年先后3次作为我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苏中测绘会议,访问了苏、捷、匈等国。并翻译出版了 “测量仪器学”一书。在此期间,他还参与了我国科技12年规划的制定工作。对方俊来说,最难忘的是当时周总理的接见。那是在北京怀仁堂的酒会上,全国的科技专家荟萃一堂,总理亲切地对他说:“听说你为所提的方案通不过,想不通。现在不是通过了么!”总理的话使方俊受到极大的教育。他欣慰,他报效祖国之心终于找到了土壤。此后,1957年方俊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为了发展我国的大地测量事业,他的建议变为现实,中国科学院在武汉建立了测量制图研究所,1961年扩建为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方俊任所长(1983年任名誉所长)。在此期间,他又促进了国家测绘局的成立,参与和领导我国50—60年代的重力基本网及天文重力水准网的建设,积极开展地球形状与地球重力学的研究,在研究所内,逐步形成一支比较整齐的研究梯队;60年代后,又致力于人造卫星轨道的地球引力摄动研究,为空间科学提供测绘保障; 1976年后,转向固体潮及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为中国的动力大地测量学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起方俊作为我国第一批研究生导师,开始培养研究生。1981年又被批准为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他多次参加国内外的社会学术活动,1978—1987年任第五及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8—1985年任中国测绘学会第二、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1980至1988年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他多次出国访问,参加过厄特沃斯地球物理讨论会,17届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大会,第9届国际地球潮汐科学讨论会,担任过国际地潮常设委员会委员,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
我国地图科学的先驱
解放战争时期,在西柏坡党中央会议室的墙上,有一幅严格按照地图学原理绘制的地图。在解放前,这样的标准地图为数可数,它的作者之一,就是方俊。
方俊早期研究工作是从地图学开始的。地图的产生尽管源远流长,如1718年康熙年间完成的 “皇舆全图”,当时在国际上也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按照科学原理来绘制地图却是近代的事。30年代初期,当他进入地质调查所编申报馆地图集时,可以说国内那时还没有地图学,出版的几种中国地图都是从日本或其他国家的地图上仿制而成的,谈不上准确性和科学性。在我国方俊是第一个把地图投影理论实际连网于地图编制工作,他根据美国海岸与陆地测量局的绘图经验,结合中国实际,设计了作为中国全图用的兰勃脱正形投影和亚尔勃斯等面积投影,从而在我国地图编制中,正式采用了严格的科学投影。为了获得地图的基准,他在山西、河南、安徽及湖北等地进行实地经纬度测量,运用新的资料修正图幅; 并探索了地形的表示方法,经过3年多的工作,1934年,在几位地图学家们通力合作下,上海申报馆的《中华民国新地图》正式出版,该图集是我国最早用正规方法制作的较完整的一部地图。新地图一经问世,英国权威性的 《地理杂志》赞扬这是中国做了件划时代的工作。
抗日战争期间,为了适应大比例尺测绘的需要,方俊在地理研究所又致力于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投影工作,把地图投影的研究推进了一步。当时我国的测量部门规定采用分带的兰勃脱(Lambert)正形投影,这是借鉴美国的方法。但是这种投影的换算(从椭球到平面或反之) 需使用十位三角函数或对数表,才能保证应有的准确度,十分费事。方俊经过悉心研究,提出采用级数展??方法进行投影变换,深入探讨了这种方法的误差,从而大大提高了计算速度而无损于精度。据此,他撰写出 《应用于分带兰勃脱投影的级数改正式》和 《兰勃脱投影上的方向和距离改正》 的论文。之后,他又比较了另一种国际惯用的高斯(Gauss)投影与兰勃脱投影的关系,写出了《高斯—兰勃脱投影间的换算》一文,这些都是电子计算机出现前大地测量计算中十分重要的课题。上述三篇论著先后于1948—1950年发表在英国的皇家测量评论(Empire Survey Reviews)杂志上,并深得该杂志主编Cledimen的好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鉴于兰勃脱投影的一系列缺陷,他积极建议和推动把高斯正形投影用于国家基本地形图绘制中,得到有关部门的采纳。为此,他又针对高斯投影的换带问题,横轴墨卡托投影与高斯投影的异同,投影图上的方向距离改正等作了探讨,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方俊在地图投影方面的成就,集中反映在他撰写的两本专著中,即《地图投影》(195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及《地图投影》(第二册)(195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前者系统地总结了地图学中的投影理论和方法,后者则着重论述大地测量学中使用的各种投影,特别是高斯正形投影问题。这两本汇集了国内外地图投影成果的著作,迄今仍是我国这一专业的重要参考书。
地球重力学与地球形状研究
在大地测量界有重要影响
地球形状及引力场研究是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的重要领域,它通过地面观测的重力异常值 (物理量) 和大地水准面起伏(几何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把重力测量的手段运用到研究地球形状和确定地面点坐标为主要内容的大地测量学中去,从而使地球重力学成为解决大地测量问题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分支。现在,这一理论及其应用价值,已为同行所普遍了解。但是,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期,国际上才刚刚开始注意这一问题,并付诸实践。方俊在德国耶那地震研究所工作和进修期间,十分敏锐地注意到这是一个极有发展前途的研究方向和前沿领域,为此,他专程去维也纳访问,请教维也纳天文台台长霍夫纳(Hopfner)教授并刻苦攻读著名大地测量学家赫默特(Helmert)的著作。回国之后他便在我国首先开拓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当时在国民党的统治下,科学研究工作困难重重,他只能从我国仅有的一些观测数据着手,完成“我国地壳均衡问题”的论文,并在地质学术会上宣读,受到与会科学家的好评。之后,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他又完成了 “重力异常与垂线偏差”一文,在我国首次系统论述利用司托克斯及维宁曼尼斯公式推算垂线偏差的问题,并处理已收集到的一批印度重力资料。在计算工具十分简陋落后的情况下,他采用自己设计的模板解决了这一问题,应用该模板推算了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两个点(Kaeianpar及Kesri)之间的相对垂线偏差,并与大地测量联测结果相比较,得到十分满意的结果。此项工作不仅在国内是首次,在国际上也刚开始不久,因此文章很快就在1946年美国地球物理协会会刊上发表,是一篇在国际上提出这种研究较早的论文。继之,又完成了“中国的正常重力公式”一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我国的重力测量基础十分薄弱。1895年法国天主教徒在上海徐家汇观象台测定第一个重力点,经两三次与欧洲联结,结果相差很大。1930年法国天主教徒、物理学家勒热(Lejay)来主持徐家汇观象台,应用方俊所创造的弹性摆进行联测,结果比较准确。后来,他又用这种摆与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合作,在沿海和沿长江地区测量了200余点,仅此而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方俊主持大地测量组,引进当时较先进的仪器,进行重力测量试验,他与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所的布朗热(Boulange)通讯院士一起,利用机载重力仪作重力基本点联测。在上海江湾机场的一点竟与美国伍拉德 (Wolland) 在1946年从美国联测的结果相一致(准确到毫伽)。之后,布郎热又与我国国家测绘局合作在国内测量了重力基本点和一等点103处,方俊自始至终担任了技术指导工作。这项成果一直沿用了近30年,成为我国测绘、石油、地质、冶金和海洋等部门进行重力测量和勘探工作的基础。
天文重力水准是根据国家天文大地网平差的需要而施测的,这一方法所依据的理论是由苏联著名学者莫洛金斯基(Molodensky)提出的,但就大面积使用来说,我国的天文重力水准网则是世界上最为完整的。1957—1958年间,方俊主持了全国天文重力水准网的布设工作,提出了沿全国一等三角网颁布两种精度的天文重力水准路线,即高精度和低精度路线的布点方案。
1959年方俊以平均重力异常为基础的方格模板计算方法,由于使用方便、精度较高,当论文“天文重力水准计算的方格模板”的俄文译稿在《中国科学》杂志上发表后,迅即引起国际上的重视,先后被编入苏联、东欧及我国的教科书中,称之为 “方俊方格模板法”。1979年,他又设计了按单独天文点先行计算然后拼接的新方案,便于电算程序的编制。不但为大地测量数据的归算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也可利用它编制出准确的大地水准面图,从而把我国局部坐标系与地心坐标系连接起来。同一期间,他又发表了 “顾及扁率一次项的地球表面形状问题”一文,是运用了椭球正交系,对扁率级司托克斯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法,丰富了地球重力学的理论。
60年代起,方俊的研究工作转向积极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空间科学服务。由于卫星和其他近地空间飞行器的运动都受到地球引力场的作用,而地球引力场的不规则性,使卫星的轨道产生了摄动,因此对空间科学来说,地球引力场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在1960年方俊就开始了地球重力场对卫星轨道的摄动问题的研究。“文化大革命”后,他写出41万字的 《地球形状与重力测量学》(下册)一书,并且悉心指导利用重力资料推算高程异常和垂线偏差的研究课题,为观测我国人造卫星的跟踪站提供了初步的地面坐标参数。1974年3月5日,全国召开重力场研究会议,钱学森发言的第一句话就震动了会场:“10年前,方俊同志就提醒我们地球重力场研究对高空技术的极端重要性。当时,我们没有注意,今后再不重视,就要犯错误了。”1974年后,在钱学森支持下,方俊进行了我国参考坐标系与地心系统转换问题的研究,这在当时国内尚未引进多普勒接收机等空间大地测量新技术的条件下是一项较艰巨的任务。为此,他采用了两种方法,即利用天文大地水准面的起伏及利用与日本系统的连接,估算出我国地心坐标转换参数,取得一定效果,并满足了急需。他还亲自领导了重力垂线偏差的精度估计及青藏地区高程异常的测定方案两项研究工作,其间,提出的用地形均衡资料来内插高程异常的思想,被应用于全国天文大地网的平差中。1978年之后,他虽未直接参加,但仍悉心指导完成全国100公里分辨率的空间重力异常及其精度估计及高空扰动位延拓两项工作。
他前后花费10余年时间,完成《地球形状与重力测量学》(上、下册)两本专著,该著作总结了地球重力学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被国内各方面人士广泛地引用。
我国动力大地测量学的开拓者
在学术研究上,方俊总是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要,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随着大地测量学应用于地球动力学问题的兴起,对地球的测量已由静态发展到动态。他密切注视国际上这一进展,并以70岁高龄开始了地球固体潮的研究。海水受日月的吸引产生海潮,这是人所皆知的常识。然而,固体地球在这种引力下,也产生潮汐运动,这种神奇的现象就是固体潮。早在1959年,根据中苏两国科学院的协议,要求在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在兰州合作进行重力潮汐观测。虽然缺乏设备和经验,他还是毅然接受这一任务并克服重重困难,组织科研人员完成了施测工作。之后,在他的支持下成立了固体潮研究组并积极订购仪器。特别是为了推动这项研究工作的开展,1978年他以74岁高龄,应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的邀请,率队出国考察访问,和比利时梅尔基奥尔(Melelsior)合作,完成了共9个站的重力潮汐观测,并共同发表了 《中国的固体潮观测》的论文,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内的空白。之后,他致力于65万字专著 《固体潮》 的写作,收集了国内外大量文献,历时4年,于1985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这门学科的著作,涉及到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及天文学几个学科的交叉和相互渗透。因此,该书获得了中国科学院1986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7年之后,方俊继续开拓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这是了解地球内部钻探的重要途径。他一方面订购当代世界上最先进的超导重力仪,另一方面以巨大毅力,学习掌握自己使用的微型计算机,并对各个简正模进行理论解算。可以说,在方俊的同龄人中,能自己独立掌握现代计算工具的,为数可数,他先后发表了 《地球的自由振荡(一)、(二)》的论文,并指导学生从理论上结合高低阶简正模信息反馈地球内部构造做了有益探索。
方俊所取得的成就是来之不易的,他主要依靠 “学习—工作—学习”,不断地循环来攀登科学高峰的。迄今他已发表论文70余篇、著作5本、译作4本,内容涉及到地图学、地球重力学、地球形状、固体潮、地球自由振荡及测量仪器学等方面,他在地图投影、天文重力水准、垂线偏差估算、潮汐改正等方面做出的成绩,使他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学者。
方俊为人耿直,光明磊落,刚正不阿,真诚待人,深得同行和后辈的敬重爱戴。他言传身教,甘为人梯,严格要求,积极培养年轻的一代,为祖国辛勤培育一批科技人才。现在,他的学生有的已经成为我国大地测量与地球重力学领域的重要骨干,有的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学者。他常以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方俊那种工作到老、学习到老的精神,将成为年轻一代努力进取、勇攀科学高峰的楷模。
简 历
1904年10月26日 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
1919年 入北京崇德中学。
1923年 入唐山交通大学预科学习。
1924—1926年 在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本科肄业。
1926—1930年 在天津顺直水利委员会测量队任练习生(1928年改名为华北水利委员会)。
1930—1941年 在北平及重庆实业部(经济部)地质调查所任制图员、测量员、技士。
1937—1938年 在德国耶那地震研究所学习。
1941—1943年 任中央大学土木系教授。
1943—1947年 任中国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大地测量组主任,兼任同济大学测量系教授。
1947—1948年 接受申报馆委托,编辑中国新地图集。
1949—1951年 任同济大学测量系教授。
1951—1958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大地测量组主任。
1956年 被批准为我国第一批研究生导师。
1957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 被选为国际地球物理年中国委员会委员。
1958—1961年 任中国科学院测量制图研究所所长。
1958—1985年 任中国测绘学会第2届、第3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1962—1983年 任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1983年 至今 任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1962年8月 任国家科委测量制图组副组长,地学组组员。
1978—1987年 任第五及第六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0—1988年 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1年 被批准为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1978—1984年 任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1981—1987年 任国际固体潮常设委员会委员。
主要论著
1 方俊. 地图投影. 地质专报,乙种,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北平研究院地质学研究所印行,1934(6): 1—128.
2 方俊. 地球的形状. 地理学报,1935,2(1): 1—16.
3 方俊. 荷雁两氏弹性摆. 地质论评,1940,5(1—2): 105—113.
4 方俊.地下重力测量与地层密度.地质论评,1940,5(1—2):115—116.
5 方俊. 中国舆图用兰勃脱投影表. 制图汇刊,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印行. 1943(3): Ⅰ—ⅩⅥ,1—155.
6 曾世英,方俊. 中国舆图用亚尔勃斯投影表. 制图汇刊,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印行. 1943(2): Ⅰ—Ⅵ,1—20.
7 J T Fang.Gravity Anomalies and The Deflection of Plumb Lines.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1946,27(3): 316—319.
8 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合编,曾世英,方俊增订. 中国分省新图 (战后订正第五版),申报馆印,1948.
9 J T Fang. On The Lambert Conformal Projection As Applied in China.Empire Survey Review,1949,9(70): 357—363.
10 J T Fang. On The Lambert Conformal Projection As Applied In China.Empire Survey Review,1949,9(71): 30—71.
11 J T Fang. Transformations between The Lambert Conformal And Gauss-Krieger (Transversal Mercator)Projections. Empire Survey Review,1949,10(74):181—186.
12 J T Fang. Azimuth and Distance Corrections for the Geodetic Lines on the Lambert Conformal Projection. Empire Survey Review,1950,10(75): 218—226.
13 J T Fang. Gravity Formula for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1950,2(2): 159—167.
14 方俊. 潼关及托县经纬度的测定. 科学通报,1951,2(1): 45—46.
15 方俊. 地图投影学. 商务印书馆,1952: 1—303.
16 方俊. 三十年来苏联在测量学上的成就. 科学通报,1954(7): 45—50,66.
17 方俊.认真地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以提高我国测量业务的水平.科学通报,1954(7): 51—54.
18 (苏) H. A. 古塞夫(Гусев)著,方俊译. 矿山和大地测量仪器学. 北京:燃料工业出版社,1954(上册):1—247; 1954(下册): 249—481.
19 方俊. 高斯—克吕格投影表 (15°—30°). 测量专刊,1954(1).
20 方俊. 高斯—克吕格投影换带问题. 地球物理学报,1955,4(1): 35—45.
21 方俊. 高斯—克吕格坐标表 (16°—32°). 测量专刊,1956(2): 1—10.
22 (苏)C. B. 耶利谢也夫(ЕΛисеев)著,方俊译. 测量仪器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1—385.
23 方俊.正形投影上的大地线方程、方向及距离改正.测量制图学报,1957,1(2).
24 方俊. 地图投影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7(第一册): 1—343.
25 方俊. 地图投影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8(第二册):1—267.
26 Фан Цзюнъ. ЦаΛетка дΛя выцисΛения по астрономо-гравиметрическомунивеΛированию.Scientia Sinica,1958,7(12): 1321—1337.
27 方俊. 天文重力水准的计算模板. 测量制图学报,1958,2(4).
28 方俊.天文重力水准的计算模板(续).测量制图学报,1959,3(3):202—210.
29 方俊.山地天文重力水准的计算.测量制图学报,1959,3(4):220—233.
30 方俊. 简化的天文—重力水准模板. 测量制图学报,1959,3(4):234—237.
31 方俊. 应用人造卫星观测资料研究地球形状和地球重力场. 测绘学报,1962,5(1): 1—14.
32 方俊.顾及扁率一次项的地球表面形状问题.测量与地球物理集刊,1965(1): 1—8.
33 方俊. 重力测量与地球形状学,上册,重力测量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1—250.
34 方俊. 卫星大地测量学的发展. 科学通报,1973(5).
35 方俊.重力测量与地球形状学,下册,地球形状及地球重力场.北京:科
学出版社,1975:1—320.
36 方俊,许厚译,张赤军. 我国地球形状及重力场研究的进展. 地球物理学报,1979,22(4): 321—325.
37 方俊. 固体潮研究——它对天文学、地学、空间科学的关系. 地球物理学报,1980,23(1): 103—116.
38 方俊.天文重力水准计算方案.测量与地球物理集刊,1981(3):71—80.
39 方俊. 固体潮对精密水准测量的影响. 测量与地球物理集刊,1984(5):74—78.
40 方俊. 固体潮.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4: 1—442.
41 方俊. 地球自由振荡. 测量与地球物理集刊,1986(7).
42 方俊. 地球自由振荡 (续). 测量与地球物理集刊,1987(8): 53—69.
相关参考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