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黄汲清人物简介
Posted 地质
篇首语:人生必须的知识就是引人向光明方面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黄汲清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黄汲清人物简介
·黄汲清
黄汲清,大地构造学家、地层古生物学家、石油地质学家。1945年发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经典专著,首次系统划分中国主要构造单元和大地构造旋回,全面论述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历史; 主编第一张 《1: 300万中国地质图》 和14幅 《1:100万国际分幅地质图》,进一步开拓了中国地质图制图事业。创建多旋回构造运动说,进而将多旋回说与板块构造相结合,建立板块多旋回开合手风琴式运动模式,开拓大地构造研究新途径。提出陆相生油论,具体部署、指导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普查勘探,为我国油气资源的重大突破,为大庆等一系列大油气田的发现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言传身教,为我国培育出大批优秀地质学家。
黄汲清,原名黄德淦,入北京大学后改名黄汲清,但在发表英文著作时仍沿用T. K. Huang。1904年3月30日他出生于地主之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他曾在父亲主办的青岗场同化小学接受启蒙教育。1917年,他考入成都四川省立第一中学。“五四”运动波及四川,他参加了学生运动,从中受到“爱我中华”的教育。1921年,中学毕业,去北京准备考大学。他与同学搭轮船出四川路经汉口,遭到把持海关大权的英殖民者粗暴搜查和训斥。这屈辱的一幕,给他留下难忘的记忆。同年夏,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开始了地质生涯。他对各种地质现象深感兴趣,经常去北京西山进行野外实习。望着千奇百怪的地质现象,他异常激动:“地大物博的中国,该有多少宝藏需要发掘!”这成为激励他学习和工作的动力。1927年,他用英文在《中国地质学会志》上发表处女作《北京西山之寒武纪及奥陶纪层》。这第一篇科学论文,既是他刻苦学习的标志,也是他显露才华的开端。
1928年,黄汲清由北京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入农矿部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同年秋,他被派调查辽东、辽西煤田地质。1929年春,他与青年地质学家赵亚曾一起,从西安出发,经宝鸡,越秦岭,进四川,风餐露宿,从地层、岩浆岩、构造和矿产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调查,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同年秋,当他到达四川叙永时,传来赵亚曾在云南昭通惨遭土匪枪杀的噩耗。在那个年代,军阀割据,盗匪横行,做一名地质人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黄汲清却忍着悲痛,迎着风险,孤身一人继续下云南,入贵州。通过整理野外收集的资料,于1930年至1932年,陆续发表了《秦岭山及四川地质研究》(与赵亚曾合著)、《中国南部二叠纪珊瑚化石》等6部有影响的专著。他的才华和勤奋引起地质界的广泛注意。
1932年夏,接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资助,他赴瑞士留学,先在伯尔尼大学学习半年,后在浓霞台大学地质系E. 阿尔冈(Argand)指导下深造。1935年,以法文写成《瑞士华莱县素女峰—破金瓜峰地区之地质研究》,获理学博士学位。1935年秋,黄汲清离开瑞士,先赴德国访问和地质旅行,后经英国,重点考察苏格兰高地,再转赴美国,重点考察石油地质。
1936年初,他返回祖国,被任命为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地质主任,率队先后调查了浙江长兴油苗,江西鄱阳——乐平煤田和萍乡、安源煤田。同年9月,他组织了南岭地质调查队,辗转于湖南、江西和广东之间,填绘地质图并发现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湖南资兴煤田。1937年春,黄汲清代理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职务;7月,赴莫斯科参加第17届国际地质大会,并在苏联进行了广泛的地质考察。10月回国,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黄汲清立即组织调查所员工,将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全部安全运往长沙。12月,黄汲清被任命为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1938年7月,武汉告急,他又组织搬迁,落脚于重庆北碚。他先后组织或率队对四川隆昌、威远、荣县等地区进行石油、天然气地质调查,还领导对江油、自贡、五通桥和大渡河一带的石油地质调查工作。1940年,经济部吩咐他派人调查涪陵—彭水铁矿。他考虑所内人少任务重,没有立即照办,上司就大发雷霆。后来他发觉原来是国民党行政院长孔祥熙的私人企业拟办的钢铁厂,要地质调查所直接为他服务。这使黄汲清再也无法忍受,便愤然辞去所长职务。
自1941年到1943年,他先后到甘肃、青海、四川、新疆等地进行广泛的调查。他与杨钟健、程裕祺等写出 《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1947年出版)。首次在国内提出“陆相生油论”。他根据搜集的资料,于1943年底至1945年初,写出代表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1945年英文版),开创了用历史分析法研究中国大地构造的先例,首次划分中国及邻区的构造单元,并阐述其特点,创立多旋回构造运动说(简称多旋回说)。
1946年,他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同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时年42岁,是地学界最年轻的院士。1947年至1948年,主编1/100万国际分幅的中国地质图(共14幅) 和全国第??张1/300万《中国地质图》。1948年夏,应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赴英访问,并参加在伦敦举行的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会后赴瑞典、丹麦和瑞士进行地质考察,年底转赴美国,专门考察石油地质。1949年6月,他离开美国乘船抵达香港。这时上海已经解放,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电邀黄汲清去主持台大地质系。黄置之不理,毅然回到重庆北碚。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段君毅、万里及刘伯承、邓小平先后接见黄汲清,肯定了他的学术成就和为新中国服务的立场,希望他继续从事地质工作,将离散在西南地区的地质人员集合起来。1950年初,黄汲清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他很快筹建了西南地质调查所,并被任命为所长。同年,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成立,他兼任委员。1952年秋,地质部西南地质局成立,他被任命为局长,领导和组织了西南地区地质矿产调查。1954年春,调入地质部,与谢家荣共同主持全国矿产普查委员会(简称普委)的技术领导工作。1955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来担任地学部副主任。1957年,调入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任副所长兼大地构造研究室主任。1958年,任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1958—1959年,主持编制1/3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1961年出版) 及其说明书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 (1965年出版)。
1961—1965年,地质科学研究院组织大批人员在黄汲清和王晓青、郭文魁几位专家指导下,编制一整套全国性地质图件。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下放江西干校劳动,研究工作被迫中断。从干校返回单位后,他立刻投入工作。于1974年与同事合作发表了《对中国大地构造若干特点的新认识》一文。1975—1980年,他指导编制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构造图》(1979年出版)及其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1980年出版)。该说明书获1977—1981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并被译成日文和英文,分别由日本和西德出版。1979年,他代表地质部参加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100周年纪念会。1980年,他作为团长,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巴黎召开的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1981年以来,他致力于将国外先进地质理论与多旋回说相结合来研究全球构造,同时还致力于国际交流和培养研究生。1982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同年,因发现大庆油田及编制全国一套地质图件,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一书获二等奖。1984年初,应日本4个大学的邀请,赴日讲学,介绍了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主要成就以及多旋回说的理论和应用。同年3月,中国地质学会等单位主持在科学会堂召开了黄汲清、李春昱80寿辰暨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庆祝会,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人及著名科学家方毅、钱昌照、周培源、孙大光、唐克、武衡、裴丽生等到会祝贺,并表彰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在他已是80多岁高龄时,又查阅了国内外数百篇文献、资料,写出了 《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海的演化》 (1987年出版),提出了自己的创见。
1954年,黄汲清当选为第1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后连任3届。1979年,当选第5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连任3届。1958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1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委员。1980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2次大会上当选为常委。1986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3次大会上被选为荣誉委员。他还是中国地质学会多届理事长,现为名誉理事。
黄汲清在国际上为我国赢得了声誉。1980年,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理工学院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这是迄今为止,该校第??次授予中国科学家的荣誉学位。在该校教授会上一致通过的证书上写着:“鉴于黄汲清教授在研究地壳活动陆块间变形及其找矿意义方面所作的重要贡献,鉴于他在中国地质勘探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特授予荣誉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85年,美洲地质学会授予他名誉会员称号。1988年,苏联科学院选举黄汲清为国外院士。
建立中国二叠纪地层划分的基础
1932年黄汲清发表的《中国南部二叠纪地层》专著,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在当时,二叠纪地层是国际上地层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各国均以苏联乌拉尔西坡的别尔米(Пермь)地区的二叠纪地层做为国际标准地层。然而,该处二叠纪地层的上部却以红层为主,且含大量蒸发岩,做为世界对比标准并不理想。中国的二叠纪地层,尤其是在南方,分布广,化石多,剖面完整。黄汲清根据农矿部地质调查所获得的大量化石和剖面,将二叠纪地层进行了合理划分和详细描述,由此建立了中国二叠纪地层划分的基础。在1933年第16届国际地质大会上,由美国地质学家C.舒可特(Schuchert)宣读的世界二叠纪地层总结中,采用了黄汲清的这项研究成果。此后20年内,又经多人研究,中国二叠纪地层成为世界标准剖面之一。中国的二叠纪地层,以产煤、锰、石油和天然气等沉积矿产而著称,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因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国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奠基人
黄汲清发表的《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是首次对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所做的全面系统的总结,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奠定了用历史分析法研究中国大地构造的基础,因而他被公认为中国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奠基人。他将中国及邻区划分为几个稳定的地台和活动的地槽褶皱带,并将它们进一步划分出次级构造单元,阐述了各构造单元的范围、特征和形成时间,以及成矿特点。他经过概括归纳,按主要构造型式、形成时间和机制的不同,划分出古亚洲式、太平洋式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式。这三种构造型式分布于三个地区,显示为不同的三大地质块体。这超越了当时国际流行的构造单元划分的思路,是一重要创见。他认为,在华力西期西伯利亚地台向南推进,作用于蒙古地槽,以及塔里木地块与中亚地槽相互作用,使蒙古地槽产生弧形褶皱,中亚地槽产生以东西向构造占优势的褶皱,因而形成古亚洲大陆,即古亚洲式。他指出: “在中生代时期,当古亚洲大陆向太平洋推进时,太平洋以强大的推力回击,因而产生太平洋式褶皱”,“它的构造线主要为东北—西南”方向。至于喜马拉雅式的形成,他写道:“向南推进的古亚洲大陆遭遇到向北移动的冈瓦纳大陆的巨大抵抗,由此而产生的强大水平压力,把深厚的特提斯沉积变成特提斯喜马拉雅式的褶皱”。不仅如此,他还指出: “阿萨密弧束的生成和帕米尔喜马拉雅弧束一样,可解释为系受一种强大的下插作用的结果,这一作用来自冈瓦纳大陆的喜龙突出带,而在滇缅结晶杂岩带之下进行着。”对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他也强调了冈瓦纳大陆向北运动和向欧亚大陆之下运动的这种地球动力学机制。在书中,他首先指出印支运动的重要性:“从前面简略的叙述,显然我们已开始认识印支运动,不仅在印度支那或华南具有重要意义,即使在亚洲其他部分亦然。”他这一论断,已被越来越多的资料??证实。另在书中,专辟一章来论述大地构造与矿产的关系,探讨了时间上的关系(即成矿期)和空间上的关系(即成矿区),首次提出太平洋成矿带的概念,并将该带进一步分为内带、外带和中间带,为我国研究成矿规律和寻找所需矿产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黄汲清当年发表的这部重要著作,至今仍有较大的影响。这部著作,由T.M.邓波(Дембо)译成俄文,于1952年在莫斯科出版。国际著名的板块构造学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都城秋穗称赞该书:“是亚洲构造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在该书出版后积累的大量新资料基础上,黄汲清与同事合作又出版了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等几本专著和??系列论文。因此,黄汲清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创立和发展“多旋回构造运动学说”
20世纪40年代,德国地质学家H. 史蒂勒(Stille)的单旋回说,在国际上倍受推崇。该学说认为,一个地槽系的初期以下沉为主,接受复理石等地槽型沉积,并伴随出现大量基性、超基性岩,之后发生造山运动,地槽型沉积发生变质并褶皱成山,在山前或山间堆积磨拉斯建造,与造山运动相伴随有大量花岗岩侵入,最后褶皱系遭受剥蚀,地槽转化为地台,并出现大陆玄武岩。换言之,一个地槽系只有一次地槽型沉积,只经历一次造山运动,产生一次变质及变形,出现一套由超基性、基性到酸性的岩浆活动,以及与沉积作用和岩浆活动相关的一次成矿作用,就结束地槽发展而转化成褶皱系。也就是说,一个地槽系从发生、发展到结束只经历一个构造旋回。
黄汲清分析中国实际资料后发现,一个地槽系从发生到结束,不止经历一个,而是若干个构造旋回。每个旋回都可以出现史蒂勒所说的沉积、变质、变形、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每个旋回都使地槽系的一部分转化成褶皱带,最后一个旋回才使地槽全部转化成褶皱系。不仅如此,在地槽形成褶皱系后,地壳仍有剧烈活动,产生新的沉积和岩浆活动等。这就是在 《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 中提出的多旋回说的原始概念。经过不断积累资料和深入研究,多旋回说逐步得到完善,已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50年代,黄汲清接受苏联学者的深断裂概念,结合地球物理资料,将中国深断裂划分了类型:壳断裂、岩石圈断裂和超岩石圈断裂。他强调指出,各种深断裂也是多旋回发展的。到60年代,黄汲清根据地槽前后及其多旋回发展的先后关系,将多旋回分为: 前期旋回、早期旋回、主旋回和后期旋回。他进一步概括和细分,将全球每隔8—10亿年出现一次的构造事件和岩浆活动高峰所分割的历史阶段,称为巨旋回; 将旋回中的次级旋回,称为亚旋回。他指出,巨旋回或旋回都是全球性的,即全球大体具同时性,而亚旋回则是区域性的,在这个时期,他发展了地槽与地台相互转化的概念,指出槽台转化具有两种方式:突变式和过渡式。70年代,他研究了板块学说,指出多旋回说与板块说并无矛盾,两者可以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他强调,板块运动也是多旋回的。由于板块的多旋回俯冲和碰撞,因而产生多旋回沉积建造、岩浆活动、褶皱运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等。进入80年代,黄汲清将岩石圈的开裂与拼合结合起来统一考虑,使板块说与多旋回说更加紧密结合在一起。研究中国及邻区的蛇绿岩及其周围的地层和沉积特征表明,一个地区陆壳开裂出现洋盆与另一地区的洋盆关闭拼合成陆壳,大体是同时的。也就是说,地壳时开时合,此开彼合。这种此开彼合的运动好像拉手风琴,因而黄汲清称之为 “手风琴式运动”,并以天山及邻区为例,建立了手风琴运动模式。他以此观点研究特提斯海,同样取得可喜成果,给多旋回说增添新的内容。黄汲清在1987年出版的 《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海的演化》专著(与陈炳蔚合著)中,提出古特提斯、中特提斯和新特提斯的新见解,以及北主缝合带、南主缝合带和互换构造域的新概念,为探讨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和形成机制,提供新的思路。这里所提的互换构造域,就是指因板块手风琴式运动一个时期属冈瓦纳大陆而另一个时期属欧亚大陆,来回摆动的地区。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冰海沉积跑到北面,而暖水沉积又到了南面的疑难问题。陆壳??裂成洋,洋盆关闭拼合成陆,洋陆在不断相互转化,地壳也就不断向前演化。黄汲清创建的板块手风琴运动模式,将多旋回说与板块说紧密结合在一起,开拓了大地构造研究的新方向。
开拓中国地质图类的编绘事业
黄汲清最早在中国开展全国性小比例尺地质图的系统编制工作。他首次主编了14幅《1/100万国际分幅的中国地质图》和整张《1/300万中国地质图》。这第一张全国性地质图,是我国从??始做地质调查起到1947年止全部地质工作成果的集中反映,而全国性地质图则是一个国家地质工作程度的重要标志。从此,国内外地质学家可以从这张图上看到不同时期、不同地质体在中国的展布特征,它成为研究中国地质和亚洲地质的必读图件。该图也是编制一系列全国性专业地质图件的基础,并为解放初计划部署全国地质工作提供了依据。60年代,黄汲清以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名义主持了国际分幅的全国一套地质图件(1/100万)的编绘工作。这套图是解放以来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成果的结晶,对矿产普查勘探和工程建设等具有重大意义。从我国第一张全国性地质图经全国一套地质图到亚洲地质图,显示了我国地质图类编绘事业的发展,也记载了黄汲清在这方面所做的贡献。因而,他被公认为中国地质图类编绘事业的开拓者,他的贡献将对今后我国地质图类的编绘工作产生深远影响。由于 《中国地质图类及亚洲地质图》这项成果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黄汲清与有关专家及编图人员,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运用陆相生油论和多旋回说寻找石油
黄汲清一向重视大地构造与成矿的研究,他以大量实际资料论述了多旋回成矿,并以此批驳了以苏联地质学家Ю.А.毕力宾(БиΛибин) 为代表的单旋回成矿观点。他更重视大地构造与石油天然气的研究。早在1935年开始,他去美国和苏联考察时,特别注意石油和天然气地质。随后,他率队调查四川油气资源,布置在隆昌圣灯山打钻发现了天然气。他在1938年发表的《钻探四川石油之我见》一文中认为:“陆成地层虽然有时可以为重要之含油岩层,但绝不是重要之油母岩层。”经过1941—1943年对中国西部陆相盆地的石油地质调查,他改变了上述看法。潘钟祥于1941年在美国发表了关于陕北和四川石油的陆相成因的论文。黄汲清和杨钟健、程裕祺等于1943年在《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 中,也提出陆相生油的见解,指出陆相地层也可以形成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油田,并明确认为大型含油盆地一般总有好几个不同时代的含油地层。这是多旋回成矿思想的萌芽。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信息不通,他们未曾见到潘钟祥的文章,他们是根据西部陆相盆地,特别是新疆陆相盆地的调查,各自独立地提出了陆相生油论。1954年,黄汲清根据他的大地构造研究和陆相生油论,提出华北、松辽、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为重点普查地区。谢家荣同意黄汲清的意见,并认为贵州、唐山、南京及浙江长兴等地的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区也要进行普查。同时,石油工业部建议在柴达木和准噶尔盆地也应展开普查,以便和他们的勘探工作密切配合。1955年3月,在第一次石油普查会议上,讨论并同意了黄、谢提出的计划。紧接着组成了准噶尔、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和华北5支石油普查队。黄汲清亲自审定华北、四川、鄂尔多斯的设计任务书。1956年,在第二次石油普查会议上,他做了 《一年来石油普查地质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报告。1957年3月8日,黄汲清在第三次石油普查会议上展示了他主编的?中国含油远景分区图》,并作了 《对我国含油远景分区的初步意见》 的学术报告。从1955年到1957年,黄汲清为我国石油天然气的普查勘探,制定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工作蓝图。此后,大庆、胜利、大港、华北、辽河等油田的发现,以及近年来,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完全证实了他的科学预见和部署的正确。在他具体指导由助手们执笔的《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专著中,明确指出: “塔里木盆地的含油远景在中国大陆上可能是首屈一指的。”据此,黄汲清及其助手就我国石油普查勘探方向多次向地质矿产部和石油部门提出书面或口头建议。1984年,在第3次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座谈会上,黄汲清做了长篇报告,从基底到盖层,从含油远景到重点勘探区的部署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他特别强调塔里木盆地多层生油、多层储油的重要性,既要注意陆相生油,更要注意海相生油。1986年,已是82岁高龄的黄汲清又风尘仆仆奔赴大庆考察。根据多层生油、多层储油的观点,提出在嫩江组和青山组之下的九佛堂组等地层深部找油的建议。根据他的建议,在2口井深近3000米处获得了工业油流。由于陆相生油论和多旋回说在石油地质上的应用,由于他在石油地质的具体工作和发现大庆油田等做出重大贡献,黄汲清同其他地质学家??起,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研究地质学史做出的重要贡献
黄汲清自中壮年时代就进入中国地质事业之领导层,因而常常高瞻远瞩地总结我国地质科学的成就与历史经验,对地质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1946年,他曾发表《30年来之中国地质学》一文,对中国地质科学的历程作了全面回顾与总结。198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及学术讨论会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举行时,有数百名国内学者及来自9个国家与地区的60多名外国学者出席,他以理事长身份主持大会,并作了《略论60年来中国地质科学的主要成就及今后努力方向》的长篇报告并公开发表。紧接着,他又在1983—1984年的《中国科技史料》上分4期连载发表了 《中国地质科学的主要成就》的数万言长文。
黄汲清对著名地质学家的纪念、生平事业的评价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1936年,丁文江逝世时,他发表了《丁文江先生在地质学上的工作》一文,以后他又领导并亲自参与了丁文江遗著的整理工作,于1947年出版了《丁文江先生地质调查报告》一书。1986年,他去湖南长沙出席了“丁文江逝世50周年纪念大会”,作了重要发言,会后发表了《丁文江——20世纪的徐霞客》一文。美国学者夏绿蒂·弗思(Charlotte Furth)所著《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一书之中译本于1987年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他特为该书作序。他与潘云唐、谢广连合编的《丁文江选集》一书,已于1993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他为此书写了万言长序。
1938年,青年地质学家吴希曾因车祸逝世于湖南,他发表?哭吴希曾》一文。1942年,他的同班同学、地质学家朱森在重庆病故,他与吴景桢、李星学合编发表了 《朱森先生著作目录》??文。1979年,他又发表了《杰出的青年地质学家赵亚曾先生》??文,以纪念赵亚曾逝世50周年。1988年,他的同班同学、地质学家李春昱逝世,他写了 《悼老友李春昱同志》的长诗,以后公??发表。1989年,他为纪念矿床地质学家谢家荣而出版的《中国矿床学》一书写了代前言——《谢家荣先生在地质工作组织领导、石油地质和大地构造方面的重大贡献》一文。同年,他出席了 “翁文灏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作了《翁文灏与北京猿人的发现》的发言,并公开发表。由他选题,潘云唐编纂的 《翁文灏选集》 一书也于同年出版。
80年代以来,“地质学史”作为地质科学一个独立分支的研究工作在我国蓬勃开展。黄汲清亦有很多建树。1982年,他在《中国科技史料》上发表了 《辛亥革命前中国地质科学的先驱》一文,追述了中国地质科学的历史渊源。同年,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在北京大学举行首届学术年会,他以学会理事长身份出席??幕式,并作了重要讲话,为这门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他出席了在北京大学举行的该研究会第5届学术年会(暨丁文江100年、章鸿剑110年诞辰纪念会),作了《略述中国早期地质工作中名列第一的先驱学者》的重要报告,此文公开发表。最近,他又在撰写关于中国地质科学,包括石油地质学等方面的回忆录。
黄汲清在地质科学道路上,拼搏了60余年,他晚年仍以科学顾问的身份指导编制新的中国大地构造图及国际合作的亚洲大地构造图,用新的科学成果丰富和发展现代大地构造理论。1994年3月30日,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在北京科学会堂隆重举行“黄汲清院士90寿辰暨从事地质工作70年庆祝大会。”各方面负责人、著名科学家、钱正英、宋健、朱训、程裕淇等多人出席。1995年1月12日,黄汲清与钱学森、王淦昌、王大珩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奖”优秀奖。同年3月22日,黄汲清在北京病逝。这位科学大师走完了91年的光辉科学历程。
简 历
1904年3月30日 生于四川省仁寿县青岗场。
1921年 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
1924年 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
1928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获理学学士学位,任农矿部地质调查所调查员。
1932年 留学瑞士浓霞台大学作研究生。
1935年 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然后考察欧美各国。
1936年 返国,任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地质主任。
1937年 赴莫斯科参加第17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任实业部地质调查所??长。
1938年 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第15届理事长。
1940年 辞去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职务,仍任地质主任。
1942—1943年 率队调查新疆石油,在国内首次提出陆相生油论。
1946年 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8—1949年 赴伦敦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学大会,赴欧美考察地质后回国。
1950年 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地质调查所所长,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
1952年 任西南地质局局长。
1954年 任全国矿产普查委员会常委。
1955年 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学部委员。
1956年 任地质部石油地质局总工程师。
1957年 任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兼大地构造研究室主任。
1958年 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1979年 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第32届理事长。
1980年 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率团参加巴黎举行的第26届国际地质学大会。获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院荣誉博士学位。
1982年 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
1985年 获美洲地质学会名誉会员称号。
1986年 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荣誉委员。
1988年 获苏联科学院国外院士称号。
1994年 获陈嘉庚地球科学奖。
1995年1月12日 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奖”优秀奖。3月22日 病逝于北京。
主要论著
1 Huang T K. On the Cambrian and Ordovician Formations of Hsishan or Western Hills of Peking. Bull. Geol. Soc. China,1927,6(2): 69—81.
2 Chao Y T,Huang T K. The Geology of the Tsinlingshan and Szechuan.Geol. Memoirs,1931,A(9): 230.
3 Huang T K. The Permian Formations of Southern China. Geol. Memoirs,1932,A(10): 1—140.
4 Huang T K. Etude geologique de la region Weissmies-Portjengrat(Valais). Bull. Soc. Neuchateloise Sci. Natur. 1935(60) : 76.
5 Huang T K. On Major Tectonic Forms of China. Geol. Memoirs,1945,A(20): 165.
6 Huang T K,Young C C,Chen Y C et al.Report on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Some Oil-fields in Sinkiang. Geol. Memoirs,1947,A (21): 1—118.
7 黄汲清,曾鼎乾,朱夏等. 1:300万《中国地质图》. 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出版,1951.
8 黄汲清. 中国地质构造基本特征的初步总结. 地质学报,1960,40(1):1—37.
9 黄汲清,姜春发. 从多旋回构造运动观点初步探讨地壳发展规律. 地质学报,1962,42(2): 105—152.
10 黄汲清,肖序常,任纪舜等.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1:3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构造图说明书. 中国工业出版社,1965.
11 黄汲清,张正坤,张之孟等. 中国的优地槽和冒地槽以及它们的多旋回发展. 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论文集(丙种),区域地质构造地质,1973(1): 1—71.
12 黄汲清,任纪舜,姜春发等. 对中国大地构造若干特点的新认识. 地质学报,1974(1): 36—52.
13 黄汲清,任纪舜,姜春发等.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 地质学报,1977(2): 117—135.
14 黄汲清.试论地槽褶皱带的多旋回发展.中国科学,1979(4):384—397.
15 黄汲清指导,任纪舜,姜春发,张正坤等执笔. 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
——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简要说明. 科学出版社,1980: 共124.
16 黄汲清.略论60年来中国地质科学的主要成就及今后努力方向.地质论评,1982,28(6): 603—610.
17 黄汲清,任纪舜.关于大地构造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构造地质学进展.科学出版社,1982.
18 黄汲清,陈国铭,陈炳蔚. 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初步分析. 地质学报,1984,58(1): 1—17.
19 黄汲清,陈炳蔚. 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海的演化(中英文合版). 地质出版社,1987: 中文78; 英文108.
20 黄汲清,姜春发,王作勋,邬继易,吕喜朝等. 天山多旋回构造演化及成矿. 科学出版社,1990: 217.
相关参考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