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孙健初人物简介

Posted 地质

篇首语: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孙健初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孙健初人物简介

·孙健初



孙健初,地质学家、石油地质学家。早年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发表了《绥远及察哈尔西南部地质志》等重要著作。他是第一个跨越祁连山的中国地质学家,探明并开发了玉门油矿,建成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是我国石油地质的奠基人。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石油地质人才,对新中国石油事业的筹划亦有很多贡献。

孙健初,字子乾。1897年8月18日出生于河南省濮阳县后孙密城村一个农民家庭。该地是有名的黄泛区。祖父孙光凤曾因家乡被洪水淹没而流落山东,洪水退去,孙光凤又垦田耕地。几易寒暑,终使贫寒的家庭富裕起来。孙光凤经常向孙健初讲自己的经历,告诫他:“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咬着牙干下去,决不能半途而废”。孙健初的父亲孙云阶是一名秀才,在乡村开办私塾教学。孙健初从8岁起在父亲办的私塾里读书,到1912年考入濮阳县高等小学,熟读四书五经,也学会了田里的农活。

1920年孙健初从山东曹州(今菏泽县)鲁西国立第六中学毕业,父亲希望他留下支撑家业,孙健初则坚决要求深造。

1920年9月,孙健初考取山西大学采矿系预科班,两年后入本科。孙健初在山西大学期间学习刻苦,生活节俭,他同瑞典籍教授新常富(Nystr⍥m)接触较密。 新常富对孙健初的刻苦精神也很赏识。新常富对地质化学造诣颇深,主办了 “瑞华博物考察会”。孙健初毕业后于1927年被吸收为该会第一批地质调查员,逐渐接受了新常富 “以纯正科学来救国” 的思想。他后来回忆说:“只相信学术可以救国,一心学采矿地质,并且把它学得很好”。

1929年1月,经新常富的举荐,孙健初进入农矿部地质调查所。开始任地质调查员,后被提任技佐、技正。

在农矿部地质调查所,孙健初参加和主持了一系列地质调查活动。从1929年到1934年,5年间,他3次去绥远大青山、察哈尔一带调查,发现20多处煤矿和一些石棉、水晶、石墨矿; 2次去辽宁、吉林,勘查煤矿、金矿; 又去安徽、河南调查铁矿、煤矿。在长期地质调查的实践中,孙健初认真工作,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得到了明显的丰富和提高,先后写出 《绥远及察哈尔西南部地质志》等20多篇论文和报告。其中有许多得到地质界权威人士的好评。

由于地质调查和社会生活的广泛接触,孙健初目睹广大人民群众的贫穷苦难,“科学救国”的思想激发了他对 “地质与人生”的思考。1934年,他和侯德封进行了历时5个月的黄河上游地质调查,共同撰写了 《南山及黄河上游之地质》报告,后又撰写了?黄河上游之地质与人生》的论文,专门探讨“地质之层序及其经济意义”和“从地文上观察其与人生之关系”。为改变西北地区的贫穷状况,提出: 陇南、陇西“山岭较多由古岩层组成,泉多雨足,……宜农宜牧,林矿亦佳”; 秦岭北坡、祁连山北坡“石山嶙峋,却宜林木; 坡岗茂林,适宜牧畜; 宽谷缓坡,得成活田”。这篇论文虽然发表了,但一直得不到付诸实施。直到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些地区才开始大规模种草种树,自然面貌随之改观,孙健初的愿望才得以实现。

1935年初,中央地质调查所组成以翁文灏为主任、黄汲清为副主任的中国地质图编纂委员会,孙健初为委员,并负责青海、甘肃、宁夏地区的地质调查,历时8个多月。1937年,孙健初根据中央地质调查所安排,又参加“西北地质矿产试探队”,开始在甘肃、青海部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1938年—1939年由孙健初主持的玉门油田勘探,取得成功,转入正常开发。此后,孙健初即全力从事石油地质工作。1942年—1944年去美国考察油田,进修石油地质,写出 《美国地质概况及其寻究石油之方法》和 《发展中国油矿纲要》。1946年,孙健初任甘肃油矿局探勘处处长(后改为中国石油公司甘青分公司勘探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为防止国民党军队的抢掠、破坏,孙健初不顾个人安危,组织职工巡逻护厂,将全部勘探仪器和地质资料装箱密封,妥为保护。1949年8月兰州解放后,彭德怀、贺龙亲自到勘探处,对孙健初和勘探处职工的护厂功绩倍加赞扬。

1950年,孙健初出席全国第一次石油工作会议,提出西北石油勘探计划,被任命为石油管理总局探勘处处长。后又担任西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等职,并参加编制全国石油勘探方案的领导工作。1951年,在北京石油工业展览会上,孙健初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全国石油工业发展情况及远景。1952年10月,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发展石油工业的需要,孙健初主持开办了第一期石油地质干部训练班,亲自讲课,参加讨论,指导总结。这批学员后来都成为我国石油地质界的中坚。

1952年11月10日深夜,因煤气中毒逝世,终年55岁。

敢于提出与洋人不同的新见解



在“瑞华地质调查会”时,孙健初曾多次到山西五台山一带调查地质。在此之前,美国人B. 维里士 (Willis)也到这里做过地质调查,他是美国地质委员会研究员、著名地质构造学家。他对五台山地区地层划分有过权威性的意见,一直是中国古老地层的划分依据。孙健初在掌握大量实地调查的资料以后,对维里士的论断提出了异议。维里士认为 “五台山主要区域的东南倾斜包括数个向斜层”。孙健初认为“我们最近的研究不仅证明这种倾斜的结构实际上并不复杂,而且维里士有关时期的划分,很可能存在错误。在维里士未去的刘定寺附近,我们发现了一系列岩层,要比山河庙部分的时期新,而较西台的时期老”。原来维里士把命名的滹沱系 (滹沱群) 部分中的一些层位划归为太古代,而孙健初把它们划为元古代。这在当时对于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举动。孙健初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成 《论山西太古界地层之研究》(英文),经新常富教授推荐,刊登在1928年上半年出版的 《瑞华博物考察会会刊》上,下半年由 《中国地质学会会志》第7卷转载。

孙健初在大冶铁矿的调查也表现了这种精神。1936年夏,孙健初到大冶调查,正值炎热的夏天。因矿区四面环山,植被稀少,尤感闷热。孙健初不顾炎热,奔波在大冶的群山峻岭之间。他工作之细致,工作量之多,超过了前人。大冶铁矿已有1700多年的开采历史。到了近代,许多中外知名的地质学家前往调查,都认为东西两处矿山是各自独立的矿体,中间是空白地带,没有铁矿存在。孙健初经过研究分析,提出不同的意见。他在地质报告中说: “大石门、狮子山两处铁矿,据昔日地面观察,本不相接,今由窿洞试探,乃知其实相连续。又龙洞、纱帽翅两处铁矿,前就地面上看,亦是间断,近经露天采掘,乃见其一脉之相连。由此可见象鼻山及龙洞之间,及纱帽翅与铁门坎之间,地面上虽无铁矿露头之可见,而地面下似不无多少铁矿之潜藏,极应钻探,以证实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家为了给华中新建大型钢铁厂准备原料基地,地质部中南地质调查所多次派地质队到大冶勘察。1953年4月,经钻探发现了潜伏矿体,证实孙健初的论断是正确的。1987年出版的《大冶铁矿志》记述了这段历史:“孙健初根据大石门、狮子山两矿体在地下相连的情况,提出象鼻山与龙洞之间,纱帽翅与铁门坎之间地下应有铁矿潜藏,是中国第一个推断尖林山地下有潜伏矿体的地质学家”。

第一个跨越祁连山的中国地质学家



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孙健初始终如一地从事野外地质调查。西北戈壁,东北草原,黄河上下,长江两岸,到处留下他的足迹。正像他自己后来所说的:“一切不顾,哪里有地质材料就往哪里跑”。所到之处,不但条件艰苦,有时连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孙健初曾几次遇到土匪。一次在陕西镇安铁矿做地质调查时,被土匪强行搜身。土匪没有想到,孙健初身上除了几个干馒头,就是??包包矿石,只好悻悻离去。抱着 “科学救国”信念的孙健初,对艰苦、危险全然不顾,只想以自己的知识报效国家。

30年代初期搞地质调查,其艰难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地质工作不被当局重视,经费少得可怜。有调查任务时,一般派2个人,有时只派1个人去完成。勘探仪器只有1个罗盘,1把小铁锤。1930年—1933年,孙健初三进绥察调查,就是1个人完成的。其范围由北纬40°30′—41°30′,东经108°—114°,幅员占绥远省之本部及察哈尔之西南隅,行程曲折达3000公里。经过这3次调查,孙健初写出 《绥远及察哈尔西南部地质志》,引起地质界的重视,被誉为我国区域地质方面的重要文献。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在回忆地质调查所的往事时,称赞孙健初三进绥察“调查区域之大,行程之长,考察之细,对所得资料分析、论述之令人信服,在30年代初期的地质界确属难能可贵”。

1935年跨越祁连山的壮举,更可见当时地质工作之艰苦。1935年4月,孙健初接到赴青海进行地质调查的任务后,即与周宗浚踏上了艰难的旅程。他们西行经湟源,过日月山到贵德,然后沿黄河继续向西,直到龙羊峡谷。山路崎岖,行走艰难,爬山、涉水、过沼泽,有时一天连一顿饭都吃不上。刚才还太阳当空,晒得挺热,忽然一变,暴风雪袭来,又冻得发抖。他们沿青海湖考察,在布哈河一带作了地质调查和地形测绘。回到西宁稍事休整,又开始了对祁连山的考察。

祁连山山势嵯峨,群峰争峙,海拔低者3000余米,高者6000米以上,4500米以上便终年积雪。从19世纪末叶起,先后有14名外国学者到祁连山考察,均有著作问世。有的山峰便以外国人名命名。孙健初认为“这是中国人的莫大耻辱”。孙健初同周宗浚在祁连山中跋涉2个多月,多半时间行走在渺无人烟的崎岖山路上,饿了吃炒面,渴了喝山泉水。面颊被高山日光晒得黝黑,被干燥的山风吹出裂口。他们经过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走到祁连山主峰之下,采集标本,测绘地质图,考察了地层情况及地层分界。又经过几天跋涉,翻过几个大坂,终于走出祁连山北麓的山口,到达甘肃地界的酒泉金佛寺。孙健初成为第一位跨越祁连山的中国地质学家。

通过这次历时8个月的地质调查(包括紧接着进行的祁连山北麓的调查),孙健初共写了3篇重要的论著:《祁连山一带地质史纲要》、《甘肃及青海之金矿》和《青海湖》。黄汲清说:“在我的地质研究中,有关祁连山的论著,总喜欢和孙先生交谈。在我的印象中,他亲自深入祁连山考察所获得的资料是可靠的、权威的。”

我国第一个石油基地——玉门油田的奠基人



孙健初勘察玉门石油,几经曲折,矢志不渝。1935年他和周宗浚跨越祁连山后考察北麓的时候,就打算到玉门考察石油。不料,盘踞在酒泉的地方驻军横加阻挠,不准他们前往。

1936年,“中国煤油探矿公司筹备处”获准开采甘肃、青海、新疆3省石油,组成西北地质矿产试探队,从美国请来2名地质学家J. M. 韦勒(Weller)博士和F. A. 萨顿(Suton)工程师。中央地质调查所派孙健初参加此项工作。1937年10月,他们来到玉门老君庙。在距离石油河十多里的地方看到一个很大的沥青堆,便在石油露头的周围详细观察。从石油河岸边断层和两处干油泉的周围地层看,孙健初认为 “玉门油泉一带地质颇不简单,地层多经变质,构造褶皱断层兼有之”,“这里是煤油将来之希望”。他迫不及待地给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翁文灏写了一封信,希望早日钻探。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家迫切需要石油。由孙健初、韦勒、萨顿共同署名的 《甘青两省石油地质调查报告》提出,玉门一带有希望找到储量可观的油田,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平时开采,经济上不合算;如战争急需,可考虑开采。翁文灏两次召见孙健初,听取玉门石油地质情况的汇报,并支持孙健初的建议,作出进??步探查玉门石油的决定。

孙健初接受了去玉门详察的任务,和助手靳锡庚在兰州招募了几名测量工人,再次去玉门。1938年12月4日,到达酒泉,同行的还有新成立的甘肃油矿筹备处主任严爽。12月23日,孙健初、严爽、靳锡庚等人骑着骆驼,向老君庙出发。

从酒泉到玉门老君庙,行程80多公里,整整走了4天。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在一望无垠的荒漠旷野,孙健初等一行8人,忍着饥渴,迎着刺骨寒风,到海拔2200米的祁连山麓去找石油,在当时的中国是绝无仅有的。他们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骄傲。

1938年12月27日黄昏时分,孙健初等到达老君庙。他们在老君庙旁搭起蒙古包,开始了艰苦的勘测工作。他们每天都是白天在野外踏勘,晚上回到蒙古包里点上蜡烛绘图计算,一直工作到深夜才睡。从石油河到干油泉、角塘沟、三橛湾、马莲泉、红沟河坝,无不留下孙健初的足迹和汗水。他们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为玉门油田的勘探、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47个日日夜夜,孙健初完成了地质调查任务,给资源委员会写了报告,详细述说玉门勘测的地质情况,并提出钻井探油的具体计划,定出钻井井位。1939年3月,经周恩来批准由陕甘宁边区借来的第??部钻机运抵老君庙,立即按孙健初所定井位钻进。3月27日,挖方井导洞至23米处遇到石油。8月11日钻至115.51米探得一个油层,孙健初为它定名K油层,每天可产油10吨。后来第2号井、3号井、4号井……相继钻到K油层。1940年8月,从湘潭煤矿运来的钻机到矿,决定加深4号井。11月2日开钻,1941年4月21日凌晨3时钻到439.17米发生强烈井喷,从而发现了玉门油田的主力油层L油层,证明玉门油田是一个储量丰富、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油田。随着情况的发展,孙健初对玉门油田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1940年他写成《修正甘肃玉门油田地质报告》,1941年1月再次修改。孙健初运用前人的知识积累,参照国内外有关资料,以玉门油田的地质为对象,开始探索石油生成、运移、储集的规律。

1942—1944年孙健初在美国考察和进修,回国后,除主持玉门油田的地质勘探工作、继续对祁连山北麓进行调查外,重点对青年地质人员进行培养,关心他们的成长。玉门油矿地质室有9名新来的大学生,孙健初帮助他们阅读研讨石油地质理论,结合实际遇到的问题,谈自己在美国实习的体会。使这些青年人很快得到提高,出了不少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孙健初激情满怀,准备为发展祖国石油工业大展身手,不幸竟然由于煤气中毒而过早地离开了人间。石油工人怀念他,1954年在玉门油矿建成“孙健初同志纪念碑”,“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1980年按原设计在原址重建。1986年落成的兰州科学宫,孙健初与其他3位科学家的古铜色塑像,耸立在迎门大厅。孙健初的献身精神及卓越成就,永远受到人们的敬仰。

(张江一 施维森)



简 历



1897年8月18日 生于河南省濮阳县后孙密城村。

1926年 毕业于山西大学采矿系,获工学士学位。

1929年 入农矿部地质调查所工作。

1930—1933年 先后3次到绥远及察哈尔作地质矿产调查。

1935年 调查祁连山地质,从青海穿越祁连山到达甘肃,是首次跨越祁连山的中国地质学家。

1937年 与美国专家合作到甘肃玉门考察石油。

1938年 再次去玉门勘测石油,发现了玉门油田。

1942—1944年 在美国路易斯安娜(Louisiana)、德克萨斯(Texas)、俄克拉荷马 (Oklahoma)、南加里福尼亚(Southern California)等地油田和研究所实习石油地质。

1945年 在青海、甘肃进行石油地质调查。

1946年 任甘肃油矿局探勘处处长。

1950年 任全国石油管理总局探勘处处长、西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

1952年11月 逝于北京,时年55岁。

主要论著



1 孙健初. 论山西太古界地层之研究. 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28,7.

2 孙健初,王日伦. 宣化一带地质构造研究. 地质汇刊,1930,15.

3 孙健初. 绥远之宝石矿. 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33,12.

4 孙健初,王恒升. 安徽省南部九华山一带之地质. 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33,12.

5 孙健初. 绥远及察哈尔西南部地质志. 地质专报,1934,甲12.

6 孙健初,侯德封. 黄河上游之地质与人生. 地理学报,1934,1(2).

7 孙健初. 河南禹县密县煤田地质. 地质汇报,1935,24.

8 孙健初. 南山及黄河上游之地质. 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36,15(1).

9 孙健初. 湖北大冶铁矿. 地质汇报,1938(31).

10 孙健初,侯德封. 兰州西北地质剖面. 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38,14(1).

11 孙健初. 青海湖. 地质论评,1938,3(5).

12 孙健初. 西北煤田纪要. 地质论评,1939,4(1).

13 孙健初. 苏联高加索油田地质. 地质论评,1939,4(3—4).

14 孙健初. 甘肃及青海之金矿. 地质论评,1940,5(3).

15 孙健初. 祁连山一带地质史纲要. 地质论评,1942,7(1—3).

16 孙健初. 美国地质概况及其寻究石油之方法. 资源委员会季刊,1945,5(3).

17 孙健初. 从中国地理、地质说到石油之分布. 资源委员会季刊,1945,5(3).

18 孙健初. 石油矿漫谈. 新西北月刊,1946,5.

19 孙健初. 发展中国油矿计划纲要. 地质杂讯,1947,1.

20 孙健初. 如何在钻井下研究石油地质. 石油地质汇刊,1948,1.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黄旭初生平故事简介,黄旭初历史评价,黄旭初怎么死的?

黄旭初,广西容县人,1892年4月27日(清光绪十八年四月初一)生。父亲黄寅生,晚清秀才。黄旭初从小随父亲就读于乡村教馆,1906年7月至容县简易师范读书,两年后任教于十里乡黎读村刘家。嗣后又入苍梧县

知名人物 吴蕴初生平故事简介,吴蕴初历史评价,吴蕴初怎么死的?

吴蕴初,名葆元,又名宝源,字蕴初,以字行。江苏嘉定人,著名爱国实业家。以创办上海天厨味精厂、天原电化厂、天利氮气厂和天盛陶器厂等化工企业而知名,在中国化学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吴和当时在天津创办久

历史人物 张静初个人简介,张静初个人简介

   中文名:张静初  外文名:ZhangJingchu  别名:小静初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  出生日期:1980年2月2日  职业:演员  

历史人物 凌濛初简介 凌濛初冯梦龙

凌濛初凌濛初别名凌波,出生地主官僚家庭,是明朝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被称作二拍,与冯梦龙的三言合称三言二拍。  凌濛初简介凌濛初(1580年-1644年),字玄房,号初

历史人物 芸初简介 长庆和芸初 芸初结局-

  中文名:芸初  饰演:刘恬汝  登场作品:《寂寞空庭春欲晚》www.lishixinzhi.com  芸初,电视剧《寂寞空庭春欲晚》角色,刘恬汝饰。  琳瑯初入宫时在辛者库结识的小姐妹,其为人真诚

历史人物 芸初简介 长庆和芸初 芸初结局-

  中文名:芸初  饰演:刘恬汝  登场作品:《寂寞空庭春欲晚》www.cha138.com  芸初,电视剧《寂寞空庭春欲晚》角色,刘恬汝饰。  琳瑯初入宫时在辛者库结识的小姐妹,其为人真诚善良、简单

历史人物 晋朝人物杨初简介

晋朝人物本名:杨初别称:令狐初字号:左贤王民族族群:氐族去世时间:355年在位时间:337-355年(历史lishixinzhi.com)继承者:杨国(儿子)杨初人物生平本是前仇池国君杨毅的堂弟。咸康

中共人物传 刘谦初人物传,刘谦初生平事迹,刘谦初评价

刘谦初,山东平度人,曾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山东省委书记。一九二九年八月被捕,一九三一年四月五日英勇就义。(一)刘谦初,原名刘德元,字乾初。“谦初”是他一九二九年三月到济南担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后改用的名

知名人物 姚明初人物简介

·姚明初姚明初,混凝土轨下基础结构及可靠度理论专家。长期致力于混凝土轨枕及新型轨下基础的研究和开发,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以他为主发明的“混凝土枕用硫磺锚固栓”新技术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他率先提出了

中共人物传 罗舜初人物传,罗舜初生平事迹,罗舜初评价

罗舜初(一)罗舜初,1914年12月11日(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东二区大洋坝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罗炳珍,长期患脚疾病,丧失劳动能力;母亲黄月秀,是位勤劳朴实的农家妇女。因家中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