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吴蕴初生平故事简介,吴蕴初历史评价,吴蕴初怎么死的?
Posted 味精
篇首语: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吴蕴初生平故事简介,吴蕴初历史评价,吴蕴初怎么死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吴蕴初生平故事简介,吴蕴初历史评价,吴蕴初怎么死的?
吴蕴初,名葆元,又名宝源,字蕴初,以字行。江苏嘉定人,著名爱国实业家。以创办上海天厨味精厂、天原电化厂、天利氮气厂和天盛陶器厂等化工企业而知名,在中国化学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吴和当时在天津创办久大盐业公司、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的范旭东齐名,有“北范南吴”之称。
1891年9月29日(清光绪十七年八月二十七日),吴出生于一个清贫的塾师家庭,十四岁进上海“广方言馆”学习英语,为了赚钱养家,辍学任小学教员半年,后入陆军部上海兵工专门学校学习化学,1911年毕业。在上海制造局实习一年,回兵工学校任教。
1913年“二次革命”时,上海兵工学校停办,吴蕴初去汉冶萍公司汉阳钢铁厂任化验师。一年后任该厂制砖厂厂长。1915年冬,应邀去天津筹办硝碱公司,未成,入天津造币厂任化验师。1916年复去汉口,先后任汉阳兵工厂理化课课长及制药课课长。
1921年,吴蕴初在汉口与开办燮昌火柴厂的资本家宋伟臣合伙开设炽昌硝碱公司。宋出资本,吴任技术指导,生产火柴原料。同年又去上海和施耕伊合办炽昌新制胶公司,生产制造火柴用的牛皮胶。当时日本调味粉“味之素”行销我国,获利颇巨,引起吴的注意。1922年,吴对“味之素”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并获得廉价成批生产的方法。1923年经上海酱园商张逸云投资五万元在上海唐家湾蓝维霭路(今肇周路)开办天厨味精厂,吴任经理,生产“佛手牌”味精。天厨味精行销后,与日货“味之素”竞争激烈。1925年五卅运动后,在国内抵制日货运动影响下,天厨味精销路日广,不但畅销国内,且远销南洋。在短短的几年中,由一爿厂发展为几爿厂,味精产量成倍上升,天厨厂年营业额不断增加,由数十万元增至一百数十万元。1932年产量最高达十五万九千公斤,年盈利达数十万元。
天厨味精厂的设立,给吴蕴初带来优厚的报酬。该厂创办时吴与资方议定,每生产味精一磅,付吴“技术酬劳”大洋一角。仅此一项,吴每月即可收入银元两千元。于是几年之间,便积累起现金数万元,用它向“天厨”入股,吴就成了股东兼经理。
吴蕴初对化工的科学研究颇为重视,1928年创办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自任董事长。该所从事化学实验,以应本厂和化学工业界的需要,经费由天厨厂负担。由于他对化工研究的提倡,后被推举为中华化学工业会副会长、中华工业总联合会委员及上海化学原料公会理事等。
天厨厂在生产发展同时,逐步投资创建一系列化工原料企业。1929年,吴蕴初用天厨厂的盈利在上海开办天原电化厂,生产盐酸烧碱、漂白粉和其他氯化制品。在此以前,制造味精所用原料盐酸都是日货,吴设此厂是为了解决天厨味精所需原料,“天原”,即天厨原料之意。天原厂最初资本二十万元,后经多次增资,到抗战前夕已达一百零五万元,产量也大为提高,比初建时增加六倍多。它不但解决了天厨自身生存发展的原料,也为中国化工原料的生产开创了基础。
天厨厂在当时的抵制日货运动中连年获得厚利,它对抗日捐献更是一马当先。“九一八”、“一二八”,天厨厂都捐款捐物。1933年,国民政府发起航空救国捐,吴蕴初与张逸云商量后决定用十二万元购买战斗机和教练机各一架,命名“天厨号”, 捐给“中国航空协会”,对推动抗战热潮起了带头作用,同时也使天厨味精在国内外销路猛增, 当年仅在南洋方面,即多赚利润三十多万元。
1935年,吴蕴初创办天盛陶器厂。以往酸碱容器依赖进口,该厂成立后月产耐酸碱陶器二十至四十吨,完全可以自给了。同年,天厨主要投资人张逸云病逝,天厨厂总经理职务由其后人张祖安继任。张家因经营证券和房地产曾移用天厨巨额资金,从而引起天厨其他股东的忧虑与不满。8月,天厨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再次增资,张祖安改任董事长,吴蕴初任常董兼总经理并成为公司的大股东之一。改组后天厨营业更加发达。
1936年,利用天原厂的副产物——氢气制造氨,建成天利氮气厂。不久又增添设备,生产硝酸。
吴氏扩展企业的资金,除来源于新集股份和天厨的部分盈利外,还得到金城银行的大笔投资。
抗战爆发后,吴蕴初把上海天厨、天原两厂的重要机器设备迁往四川,留在上海的企业,一部分毁于战火,一部分则挂上德国商人企业的旗号,以避免日本侵略军的侵占。
此外,设在香港对岸九龙的天厨味精分厂,则在吴夫人吴戴仪的主持下于1938年建成,产品销售南洋。1939年该厂添设酸碱部,谋求盐酸自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厂被日军占领,吴戴仪率领港厂员工不顾生命危险偷渡回国,并将一部分重要设备运往四川。
迁入四川的天厨、天原两厂,1940年在重庆先后复工,生产味精、盐酸、烧碱和漂白粉。由于资金短绌,官僚资本趁机进一步插手,到1942年金城银行已占有天原(渝)厂股本的百分之六十。1943年资源委员会也向该厂投资。其后中央、中农两行又贷出四千万元巨款建立天原宜宾分厂,从此天原厂遂为官僚资本所把持。
吴蕴初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曾先后担任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资源委员会委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经济部计划委员会委员”、“迁川工厂联合会理事长”和“全国工业协会理事长”等职务。在重庆的社会活动中,吴蕴初和中共党人、民主人士也交上朋友。1944年10月和12月吴蕴初两次参加了由周恩来、王若飞在重庆特园召开的座谈会;在吴蕴初任董事长的中国工业经济研究所中,民主人士章乃器任所长,胡厥文、吴羹梅任理事,该所和中共地下组织有密切联系,孙晓村、黄介然、张锡昌等都负责过该所工作。该所出版有关工商界的书刊并经常组织座谈会,反映战时工商界的要求,推动了内地的爱国民主运动。在抗战胜利前夕,吴蕴初为实践他的“人生须以服务为目的,而服务贵求全民之福利”的理想,将吴氏夫妇所有天厨股份转到“蕴初资产管理委员会”,并决定以股息所得二分之一用以发展天厨生产,另二分之一用以资助教育和社会事业。
抗日战争胜利后,吴蕴初把在上海的企业收回,经过修复于1947年相继开工。他满以为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会得到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机,但实际面临的却是美货泛滥、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和恶性的通货膨胀的摧残,企业处境更加困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蕴初在党内外老朋友的关心下从海外归来,10月下旬,他从香港到达北京,受到政府的欢迎,周恩来亲自接见并希望他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多作贡献。12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他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吴氏经营的企业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吴参加了人民政府的工作,曾任华东行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同时在民主建国会上海分会和上海市工商联合会担任工作。
1953年10月15日,吴蕴初因病在沪逝世。
相关参考
吴蕴初,字葆元,生于公元1891年,去世于公元1953年,江苏省嘉定县人,是近代化工专家,我国氯碱工业的创始人,同时也是近代著名的化工实业家。而二三十年代,他在我国创办了第一个味精厂、氯碱厂、耐酸
吴蕴初,字葆元,生于公元1891年,去世于公元1953年,江苏省嘉定县人,是近代化工专家,我国氯碱工业的创始人,同时也是近代著名的化工实业家。而二三十年代,他在我国创办了第一个味精厂、氯碱厂、耐酸
吴蕴初是近代化工专家,著名的化工实业家,我国氯碱工业的创始人。在我国的化学发展史以及化工实业史上,占据重要篇章。 在今日有许多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他们的发家史甚至可以说是一段传奇的故事。在近代时期
·吴蕴初吴蕴初,化工专家,著名的化工实业家,我国氯碱工业的创始人。二三十年代,他研究成功廉价生产味精的方法,在我国创办了第一个味精厂、氯碱厂、耐酸陶器厂和生产合成氨与硝酸的工厂。他大力支持学会活动,资
吴蕴初www.cha138.com(1891~1953)化学工业实业家。原名葆元。1891年9月29日(清光绪十七年八月二十七)生于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一塾师家庭。十三岁入塾读书,十五岁进上海“广方
史良,字存初,1900年3月27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出生于江苏常州。父亲史刚,读得不少经书,但对封建纲常名教具有一种叛逆性格,生平不慕功名利禄,澹泊以明志,颇有名士气度。为了维持家计,他把
胡风,原名张名桢,又名张光莹、张光人,笔名胡风、古因、谷音、谷非、张果、谷风、顾风、胡丰、孟林、秋明、陈乔、马荒、高荒、顾纷等,别名古斐、张因,化名中川。1902年11月1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初二)
埃德加·斯诺(EdgarSnow),1905年7月19日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詹姆斯·埃德加·斯诺(J.EdgarSnow),母亲安娜·埃德曼·斯诺(AnnaEdelmannSn
端纳(WilliamHenryDonald),祖籍苏格兰。1875年6月22日出生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东部的利斯莫城。父亲是铁路工人[1],对子女管教严格。端纳自幼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端纳少年时不慎
洪深,字伯骏,号浅哉,我国著名的戏剧家。1894年12月31日(清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初五)生于江苏武进(今常州市)的一个官僚世家。1900年入塾读书。1906年至1907年先后在上海徐汇公学、南洋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