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谢毓寿人物简介

Posted 烈度

篇首语: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谢毓寿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谢毓寿人物简介

·谢毓寿



谢毓寿,地球物理学家、地震学家。是工程地震学的奠基人。他根据我国国情编制了地震烈度表,在地震烈度小区域划分和工业爆破的地震效应及水库地震研究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他主编的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 全面系统地整理了公元前约23世纪至公元1980年的宏观历史和台站仪器资料; 主编的?1900—1980年中国M≥4.7地震的均一震级目录》 作为归算历史地震震级的标准。并根据对这些资料的研究,阐明了我国历史地震活动性的规律。为我国地震预报和防震抗震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是对世界地震学界的重大贡献。他在高等院校授课及举办各种专业的培训班,培养了大批地震学人才。



谢毓寿,原籍江苏省苏州市,1917年3月20日出生于北京市。其父出身贫寒,工余自学,考取江苏省公费,入京师大学堂,毕业后分配邮传部。虽工作勤奋,因无背景,常受排挤。总结经验,立下家规,子女不准学文科,入仕途; 要读理、工、医、农,靠技术吃饭。

他4岁起,随兄姊由两位家庭教师传授古文、英语及数学。5岁进小学,21岁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东吴大学数理系。经吴大猷、李珩推荐,向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申请资助,从事科研工作。1939年经该会批准为科学研究助理,派往云南大学,研究大气电位梯度。1940年升为科学工作人员。通过两年工作,初步掌握了科研方法。经与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李善邦联系,虽蒙同意去该所工作,但限于经费与编制,需待机会。时值抗日战争,颠沛流离,先后在大、中学执教。1943年任甘肃科学教育馆副总工程师,主管中、小学物理示教仪器的设计与生产。

1944年李善邦通知谢,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当时有空缺,但职务、待遇均差。他久已矢志科研工作,仰慕中央地质调查??学术空气浓厚,毅然前往,从事地震工作,以迄于今。当时条件极差,除维护一台自制机械记录式地震仪外,分析记录图,编制报告及进行国际交换,还管理一个小型车间,参加改进地震仪的工作。这段时间,通过具体工作,培养了业务能力; 通过自学也学到了地震专业的基础知识。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到南京。在李善邦主持下,筹建了金、木工车间,研制地震仪器及辅助设备; 找回了原北京鹫峰地震台的部分仪器,经修理补充,建立了达到当时国际水平的南京水晶台地震台。由于全所人员齐心协力,坚守岗位,地震台没有停止过一天工作。到解放前夕,甚至清晰地记录到了国民党政府撤退前炸毁各主要建筑物、江防炮击及飞机低空过顶引起的振动等资料。

1950年在原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基础上,联合有关单位,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当时国内只有李善邦、傅承义和谢毓寿3人从事地震科研工作。我国自办的地震台也只有南京一处。囿于长期脱离实际的旧思想,最初仍以发展地震台站为主,重点是从事基础研究。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国家建设蓬勃发展,考虑到国防安全和资源分布等因素,重点工程多设在地震活动比较强烈的内地。据苏联经验,必须由中国科学院提出建设地点的地震烈度,工程技术人员再据此进行抗震设计。由于地震专业人员奇缺,服务于工程建设的经验不足,难以顺利完成日益增多的任务。同时,强震重复周期很长,地震活动性资料严重不足; 而鉴别地震危险性的理论和方法又很不成熟。因此,所提烈度的论据常不充分,说服力不强; 甚至对同一地点所提烈度有时也因新资料的补充或不可靠资料的剔除时有更改,以致引起使用单位的不满。中国科学院对此极为重视,于1953年聘请地震、地质、历史和建筑等方面知名专家和国家计划委员会代表,组建了地震工作委员会。各单位重点任务一律通过国家计划委员会统一提出,7度以上地区需经地震工作委员会讨论,确定烈度。

1954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研究室内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工程地震研究组,由谢毓寿任组长。除了研究烈度工作外,他还带头开创了地震烈度小区域划分、工业爆破的地震效应、水库地震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

1962年国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他奉命在华北物理研究所地震研究室基础上又组建工程地震研究室,培养了一批干部,蓄积力量,以便迎接新的建设任务。仅用一年时间,即已初具规模。通过实践,建立培养了队伍。军工紧急任务提前下达,新疆又发生强烈地震,三线任务随之上马,为适应国家任务急需,半年即在西昌地区建成区域地震台网。1965年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谢毓寿兼任工程地震和区域地震两个研究室主任。由于 “文化大革命” 开始,正常工作几乎无法开展。

20世纪50年代起,谢毓寿曾先后被派往日本、苏联、瑞典、墨西哥等国进行考察。每次他都事先尽量了解对方基本情况,针对访问目的,拟定重点问题,在访问期间有计划地吸取先进经验,探讨发展方向,熟悉仪器设备的性能、结构及加工中的关键问题和调试方法等细节。因此,回国后能结合实际迅速应用于具体工作中去,推动了我国工程地震、区域地震研究的发展。

1975年谢毓寿调回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76年分所后,在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1978年起兼任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 总编室主任。历时10年,完成了700万字的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 5卷共7册。在此基础上,他致力于中国地震历史资料的地震学分析。他虽已年逾古稀,仍由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会资助,从事中国历史地震活动性研究,为地震预报和防震抗震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谢毓寿在国民党时期就参加了地震工作。当时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工作,培养了他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地震工作十分重视,他受到很大的鼓舞。在我国地震工作发展过程中,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在建国初期到1966年邢台地震前,地震工作基础差,科技人员缺乏,而国家任务又重,因而不论是台站建设、地震调查、建设地区地震烈度鉴定,还是协助地方和产业部门开展地震工作,谢毓寿总是站在第一线,以身作则带领年轻人完成了众多的繁重任务。

谢毓寿热爱社会主义地震工作,事业心强,治学态度严谨,尤其在我国工程地震与历史地震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谢毓寿从事地震工作近半个世纪,发表专著5种,论文约50篇。其中,《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 和 《1900—1980年中国M≥4.7地震的均一震级目录》 等,为地震工作者提供了翔实的地震活动性基础资料。《云南中东部的地震活动与地表断裂》 ??文明确地提出了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及其影响的关系。其中一些有关地震调查的论文详细地介绍了宏观调查的方法,提出了在艰苦条件下可用一台简单的地震仪进行布点测定地震活动,总结出有效的防治方法; 也可用一组流动地震台通过余震观测,估计地震发展趋势等。《工程地震学讲义》、《地震与抗震》 和 《地震烈度》 等著作系统地介绍了有关专业知识,在我国工程地震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谢毓寿参加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筹备工作,是第二届理事、第三届常务理事,后为名誉理事。他又是中国地震学会第??届理事,后为名誉理事。

开创工程地震研究工作



工程地震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主要内容是: 从研究建设场地在使用寿命期间可能遭受的最大地面运动及其对建筑物的影响入手,通过力学分析,找出有效的抗震措施。前一部分工作由地震工作者负责,后者属土木建筑工程范畴。这一工作是在50年代初期国家大规模建设中,学习苏联经验而提出的。中国科学院聘请了苏联地震专家组,并在地球物理研究所建立了工程地震组,由谢毓寿任组长。随着国家建设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该组任务不断增多,其性质不仅限于天然地震; 其中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编制适合国情的地震烈度表。各国现行地震烈度表虽多按12度划分,其标准也基本一致,但由于各地建筑类型不同,结构各异,抗震性能常有很大差别,在使用中时常出现意见分歧。为了编制适合国情的新表,首先组织了建筑、结构、材料、工程水文地质、地基基础和地震等各方面专家,先后前往华北、西北、西南及东南大区,对各地主要类型建筑物和结构物及其地震破坏遗迹进行全面调查,并通过力学分析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对比,参考国外通用的烈度表,在1956年编成 《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经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讨论通过,推广使用。

第二,组织领导现场地震及特殊重要建设地区的考察工作。山西崞县、湖北蒲圻、甘肃山丹、山西太原、新疆乌鲁木齐等地震发生后,迅速赶赴现场,调查灾情,分析地震发展趋势,开展科普宣传,配合中央及地方政府开展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为了评定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四川、云南、内蒙古等地重大工程建设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他们组织产业部门及地方干部,深入现场,查阅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群众,核实地震破坏遗迹,分析当地各类型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配合地质调查,认真评定烈度。

基本建设若考虑抗震性能,不但要增加投资,延长工期,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迁址。设计和施工单位对抗震措施无成规可循,困难重重,责任很大。地震工作者又缺乏经验,资料不充分,说服力又不强。因之,计划和建设部门以及地方政府与烈度工作者间经常出现矛盾。北京、西安、兰州、太原、成都等地的基本烈度长期难以定论。为此,由国家计划委员会主持,中国科学院派工作人员参加,地方政府统一布署,到现场共同工作。谢毓寿面对巨大压力,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根据具体资料,尽量客观地提出看法。几年期间,他参加了数十处基本建设重点、水利枢纽和几条铁路线的地震烈度评定工作; 复核及降低了太原、成都等城市的地震危险性估计。经过30余年时间的考验,尚无一处出现差错。

第三,进行地震烈度小区域划分工作。地震破坏程度受当地工程、水文地质等条件的强烈影响,其基本烈度一般不能全面反映。对属于地震区的重要城市和大型建设基地有必要进行大比例尺的地震烈度详细区划。当时这项工作国际上还只有苏联和日本正在试行。谢毓寿利用出国机会,全面了解情况,并考虑国情,首先结合北京市的任务,以宏观方法为主进行研究。以后总结了经验,并添置仪器设备,结合理论分析,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推广应用于一些地区。

第四,开创工业爆破地震效应的研究。爆炸引起的振动是工业爆破和军工方面必须考虑的问题。爆破的振动效应与地震作用有许多相似之处,其振动源可以控制,有利于观测研究。1956年结合甘肃白银厂1400吨级的大型剥离爆破,进行了国内首次工业爆破地震效应的宏观调查和仪器观测的研究。以后,结合长江三峡和广东南水定向抛掷爆破筑坝等任务,吸取了原苏联的经验,并引进图纸及样机,后加工生产成套的仪器设备,又开办训练班,为水利、铁道、矿山、军工和科研单位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为我国开展这方面工作打下了初步基础。

第五,开展水库地震研究。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蓄水后,1960年秋连续发生有感地震,威胁着大坝的安全。当时国内尚无先例,国外也仅美国博尔德水坝有过类似报道。谢毓寿当时受命到现场了解情况,经短期的准备工作,率队前往。观测年余,记录出两万余次地震资料,终于确定了震源密集地区及其活动规律,他提出了发展机制设想,并与兄弟单位共同设计大坝加固的方案,由于及时施工,大坝安全地经受了1962年6.1级强震的考验。

开展历史地震研究,主编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



强烈地震的重复率很低,只有积累了其长期资料才能掌握它的活动规律。地震仪器观测至今不足百年,只有依靠历史资料才能有效地延伸方面。有关地震活动情况的时间间段。为了提供建设地区基本烈度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曾组织力量,于1956年编辑出版了 《中国地震资料年表》。

1976年唐山大地震引起人们对地震的普遍关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地震局联合报请国务院,以国发77年101号文件批转各省、市、自治区,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地震、地质、天文、地理、历史、档案、金石考古、图书资料等各方面专家,广泛搜集资料,汇编新版地震历史资料。为此,成立了总编室,由谢毓寿任主任。

鉴于资料是科研工作的基础,他强调必须力求齐全、准确、可靠。编辑过程中,除组织力量查阅包括过去从未用过的古藏文档案、清代满文档案、民国档案、海关档案、善本和手抄本、历代地方志、各地区的特藏文献和碑刻、题记等实物资料外,还通过出国访问学者和国外同行广泛搜集国内短缺的台湾省资料和各国地震台站观测报告等,使用各类文献资料达两万余种。对原始资料认真细致地做了鉴别、考订和选择,抄录史料卡片5万余张,地震参数卡片2万余张。经分析、考证,去伪存真,编成?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 5卷7册,于1983—1987年由科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全书起自公元前约23世纪,止于公元1980年,约700万字,按年代编排,除宏观历史资料外,还收录了由本世纪现代地震台站观测数据测定的地震参数。

这套书不仅为国内地震预报和地震危险性评估工作提供了比较完整、可靠的基础资料,国外有关专家也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这是其他国家无法仿效的对世界地震学界的最重要贡献。在历史较短的国家,没有可能获得早期的定量数据,而只能从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了解地震活动的长期起伏。”《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 获中国图书评论编委会授予的1987年度中国图书奖。1989年国家地震局授予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在研究历史地震活动性规律方面具有实践意义



历史资料主要是对地震现象的零散描述,而使用者则希望了解历次地震的全貌。1985年起,他运用当代地球物理学知识,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改进估定地震参数,特别是估定震级的方法。

首先,统一震级标度。由于震级标度长期未能统一,各种地震目录所列历次地震震级的尺度多不统一,各单位测定同一地震的震级也常有很大差别。不但造成使用者的不便,而且难以提高精度。为此,他经过认真考虑,并与国内外有关专家深入研究讨论,选定合理的标度,广泛搜集原始数据,重新计算,编辑出版了 《1900—1980年中国M≥4.7地震的均一震级目录》,作为归算历史地震震级的标准。

其次,深入研究地震烈度衰减规律的区域特征。我国地震区分布很广,各区的地震特征、地质背景和烈度衰减规律等都有明显的不同。在地壳和上地幔横向不均匀性已经多方面证实的情况下,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各区的宏观地震要素与震级之间的关系。为此,谢毓寿研究了中国地震烈度衰减规律的区域性特征,并组织力量分别探讨各地震区内烈度分布与震级间的经验关系,以提高估定历史地震震级的精度。

第三,研究历史地震的活动性。他与地方同志协作,从一些地区的疑难地震入手,研究其历史地震活动性。他们进行了闽粤两省近海的历史地震活动研究及国内汾渭地震带的历史地震活动性研究。

为祖国培养地震工作骨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只有几个人从事地震科研工作,且均未接触过生产实践。随着国家建设的蓬勃发展,生产任务纷至沓来。除了通过传、帮、带培养少数物理等专业大学毕业生外,谢毓寿曾多次结合具体任务开办专业培训班。

1953年为了在黄河流域建立地震台网,开办了台站人员培训班。

1954年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举办宏观地震调查及烈度鉴定方法训练班,由中央各部委派员参加。

1959年开办爆破地震效应培训班,由中央有关各部及军事单位派员参加。

1959年在北京大学讲授工程地震学。

1982年起,培养了两名硕士研究生。

半个多世纪以来,谢毓寿献身祖国地震科学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他为发展祖国地震科学,完成国民经济建设提出的任务,锲而不舍,顽强进取,这种崇高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简历

1917年3月20日 出生于北京市,祖籍江苏省苏州市。

1938年 毕业于东吴大学理学院数理系,获理科学士学位。

1939—1941年 任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科学研究助理、科学工作人员。

1941—1942年 任东吴大学助教。

1943—1944年 任甘肃科学教育馆副总工程师。

1944—1949年 任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技士。

1949年 在四川省地质调查所工作。

1950—1964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地震组副组长、工程地震组组长。

1954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学术秘书。

1959—1960年 在北京大学讲授工程地震学。

1962—1964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华北分院物理研究所工程地震研究室主任。

1965—1975年 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工程地震研究室和区域地震研究室主任。

1975—1976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1976—1987年 任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

1977—1987年 任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总编室主任,主编出版了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 5卷。

主要论著



1 谢毓寿. 地震调查工作中有关烈度鉴定的一些问题. 地球物理学报,1955 (4): 149—161

2 谢毓寿. 一些有关地震对建筑物影响的问题. 地球物理学报,1955(4): 163—172

3 谢毓寿,李自强. 地震烈度小区域划分. 经验介导 (国家建设委员会编译出版局编),1956 (12): 25—30

4 谢毓寿. 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地球物理学报,1957 (6): 35—47

5 谢毓寿,郭履灿. 1954年2月11日甘肃省山丹县的地震. 地球物理学报,1957 (6): 159—179

6 谢毓寿. 宏观地震调查. 国家建设委员会编译出版局编,1957 (11):20—26

7 谢毓寿. 工程建设中的地震问题. 光明日报,1957,5,20

8 谢毓寿. 云南省中东部的地震活动与地表断裂. 地球物理学报,1958(7): 31—40

9 谢毓寿. 1952年10月8日山西省崞县的地震. 地球物理学报,1958(7): 83—90

10 谢敏寿. 地震烈度表. 土木工程学报,1958 (5): 73—85

11 谢毓寿,王耀文. 工业爆破的地震效应. 地球物理学报,1962 (11):154—163

12 谢毓寿. 地震与抗震.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7

13 谢毓寿. 历史地震震级的评定.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82 (3):10—13

14 谢毓寿. 我国的历史地震研究. 见: 地球物理文集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北京: 1983: 77—81

15 谢毓寿,蔡美彪.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1—5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3—1987

16 谢毓寿.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 见: 中国大百科全书 (固体地球物理学·测绘学·空间科学).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449

17 谢毓寿. 解放前后我国地震工作概况. 见: 建所35周年纪念文集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编),1985: 18—24

18 谢毓寿. 中国的历史地震研究. 中国地震,1986 (2): 9—15

19 Xie Yushou.Historical materials of Chinese earthquakes and their seismological analysis. Historical seismograms and earthquakes of the world(Lee,W. H. K.,H. Meyers,K. Shimazaki).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1987: 162—170

20 赵晓敏,谢毓寿. 中国地震烈度衰减规律的区域性特征. 地震研究,1987 (10): 229—245

21 谢毓寿. 地震烈度. 北京: 地震出版社,1988

22 谢毓寿,程德利,丁学仁. 1900—1980年中国M≥4.7地震的均一震级目录. 北京: 地震出版社,1989

23 丁学仁,王屏路,谢毓寿. 闽南海域1906年3月28日地震基本参数分析. 台湾海峡,1989,8 (1): 40—47

24 谢毓寿. 我所早期的工程地震工作. 见: 地球物理研究所40年 (地球物理研究所编). 北京: 地震出版社,1990: 16—19

25 谢毓寿. 历史地震参数的估定. 东北地震,1991,7 (1): 1—6

26 谢毓寿,丁学仁. 1918年2月13日南澳大地震序列、台湾海峡,1992,11 (1): 14—21

27 谢毓寿. 闽粤海外的历史地震活动. 地震学报,1991,13 (4):505—516

28 谢毓寿. 1556年关中大地震的震级. 灾害学. 1992,7 (1): 10—13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谢毓元人物简介

·谢毓元谢毓元,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家。在血吸虫病药物,金属中毒解毒药物,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震颤麻痹症药物等领域进行了长期研究并研制成功一些效果优良的新药。较早地在国内开展了天然产物的合成研究。完成了

知名人物 谢毓晋人物简介

·谢毓晋谢毓晋,微生物学家,生物制品学家。他毕生致力于微生物免疫学的教学、科研和生物制品的研制工作,并取得多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他对耐热真空冷冻干燥乙醚灭活狂犬病疫苗的研制,成功地解决了生物制品

历史人物 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