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谢毓晋人物简介

Posted 生物制品

篇首语:谷要自长,人要自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谢毓晋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谢毓晋人物简介

·谢毓晋



谢毓晋,微生物学家,生物制品学家。他毕生致力于微生物免疫学的教学、科研和生物制品的研制工作,并取得多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他对耐热真空冷冻干燥乙醚灭活狂犬病疫苗的研制,成功地解决了生物制品的真空冷冻干燥工艺技术。他用大罐深层培养方法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生产工艺,用于霍乱、百日咳等生物制品的制造取得了成功。他对动物血清代血浆、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的试制,为我国免疫学基础理论的系统研究和免疫学新技术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谢敏晋,1913年8月26日出生于北京一书香门第。其父先后在清朝邮传部和国民政府交通部任职,为人正直,知识渊博,熟读古文,遍阅史书。谢毓晋不仅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且还养成了在任何困难的条件下百折不挠的毅力。1929年,16岁的谢毓晋离开北平师大附中,随家迁回原籍苏州,就读于东吴大学附中。

在其父“科学救国”的思想熏陶和影响下,谢毓晋接受了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古训,立志学医。不久,他的哥哥、嫂嫂因患肺结核先后去世,妹妹又染上肺结核,当时没有特效药,中西医治疗都不见效。这些事更加坚定了他学医的决心,并决心研究威胁千百万人健康和生命的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问题。

1932年,他考入了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实现了从医的原望。他学习勤奋,成绩优良,组织才干出众,很快就被选为同济大学医学院学生会的负责人之一。他参加过要求南京国民政府收复东北失地的赴南京请愿活动,主持了轰动上海医学界的内容十分丰富的解剖学展览会。193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医学院前期。

1937年1月,他和几位同学远渡重洋,前往德国富来堡大学医学院自费留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业余时间经常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七七事变后,其父母被迫逃难他乡,其经济来源断绝。但他经受住了学习和生活上艰苦的考验。因他一直孜孜不倦地忘我学习,深受导师K. 乌尔曼(K. Ulmann)博士的赞许,不久获得了德国洪堡基金会的奖学金。在26岁那年,他完成了博士论文,在论文答辩会上,五位主考教授轮流提问,不管考题多么难,谢毓晋都能对答如流,论文获得通过。

毕业后,谢毓晋接替导师乌尔曼博士担任了富来堡大学内科医院细菌血清室代理主任。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在德国著名的《免疫研究与实验治疗杂志》上发表了五篇有价值的科研论文。为了能在德国期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他先后在以R.科赫(R. Koch)命名的柏林国立传染病研究所和马堡贝林研究所,进修沙门氏菌血清学、狂犬病预防、结核菌免疫等。随后,他被聘为布拉格德国大学内科医院细菌??清检验科主任,除完成日常工作之外,还埋头于实验研究。

1941年5月,中国驻德大使馆转来重庆国民政府卫生署的电报,邀请他回国参加抗日后方的防疫工作。他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返回祖国,赴兰州任卫生署西北防疫处技正。在这里他与一位苏州姑娘江能霞结为终身伴侣。这以后,在他几十年的科学生涯中江能霞成为他的得力内助。1942年12月,他离开兰州,回到当时迁到四川宜宾的母校——同济大学医学院,任细菌学教授兼细菌学馆主任,这一年他才29岁。两年以后,他获得了教育部审定的教授证书。随后,谢毓晋又转任上海医学院细菌学教授。他对提高这两所医学院的微生物免疫学的教学水平作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三年,35岁的谢毓晋受聘担任了同济大学医学院(已迁回上海)院长兼免疫研究所所长职务。当时由于受连年战争的影响,医学院教育质量显著下降。他冲破老同济大学的医学派别成见,亲自到各地聘请包括所谓英、美、德、日各派的教授来校任教。在教学中,他注重医学基础课的实习,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补充了一些教学设备,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学水平。

在致力于教学的同时,1948年,他和校友外科教授裘法祖、内科教授过晋源等人主持创办了享誉全国的《大众医学》杂志,并担任第一任总编辑,还亲自撰写了大量科普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谢毓晋创办了民生实验治疗研究所,在短期内就试制出类毒素、抗毒素、菌苗、诊断试剂等十几种生物制品供防疫使用。当时我国的传染病预防任务十分艰巨,即使像上海市这样的大城市也未形成一个完整的防疫体系。谢毓晋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亲自带头在上海市各地区采取自来水标本,检查其污染程度,同时还检查棒冰、汽水、橘子水三种冷饮的带菌情况,为加强上海市的防卫生工作作出了贡献。

1952年,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聘请他到武汉担任当时号称东亚规模最大的中南生物制品实验所 (后改称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担任总技师。从此,谢毓晋实现了多年的夙愿,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指导生产,全力开展科研工作,并悉心培养专业人才,使这个新建的生物制品研究所很快地走上正轨,为我国生物制品的研制和免疫学的发展作出了??个又一个的贡献,并先后发表了百余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研制耐热冷冻工艺 解决长效疫苗难题



50年代初,谢毓晋收到来自广西的一封人民来信,反映当地农民被疯狗咬伤后,注射了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狂犬疫苗,仍然发病死亡的情况。经过追查原因,发现疫苗不耐热,当地因保存不当而失效。因此,谢毓晋决心改良狂犬病疫苗的质量,带领助手经过半年的艰苦实验,终于在1954年试制出国际上领先的耐热真空冷冻干燥乙醚灭活狂犬病疫苗。该疫苗在45℃下,能保存一年以上而不变质。随后,他又在国内率先试制冻干抗狂犬病血清,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山区预防狂犬病提供了有效的制剂。此后他又与助手们系统地研究成功了生物制品的真空冷冻干燥工艺技术,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成功地使用大罐深层培养生物制品工艺 取代手工生产



谢毓晋十分重视科学实践,对于发展生物制品生产的全局性问题,总是兢兢业业地努力去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传染病预防任务十分艰巨,谢毓晋带领中青年科技人员开展了生物制品大罐深层培养工艺的研究,其目的是取代传统的手工生产工艺。1954年,他们首先成功地用深层培养方法制造了霍乱、百日咳等疫苗。这项工艺能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大大提高生物制品的产量和质量。

研制动物血清代血浆



随着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国血液和血浆需求量急剧增加,1954年谢毓晋接受了卫生部下达的研制以动物血清代血浆的重大科研任务。这个研究项目涉及学科多,难度大,血清的质量问题国际上也未能解决。但谢毓晋知难而上,从头做起,为了祖国的需要,从不考虑个人的名利得失。他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已取得了初步结果,受到了当时来华访问的苏联医学科学家代表团和生物制品代表团专家们的高度赞扬,并邀请他去苏联讲学。以后,谢毓晋和他的助手们经过了十几年艰苦的努力,研制出治疗用变性动物血清从Ⅰ型到Ⅵ型,并在临床医学专家的协作下,先后在内、外、儿、烧伤等科试用于3 150例7 220例次,证实该血清是安全有效的。他不但解决了动物血清代血浆凝血机制的问题,同时也带动了武汉地区血液学凝血、止血专业的发展。1980年,Ⅵ型治疗用变性动物血清通过卫生部主持的科研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卫生部甲级科研成果奖。

深入进行免疫学基础理论和免疫新技术研究



在他主持研究以动物血清代血浆的同时,还领导免疫学研究室开展免疫学基础理论和免疫新技术的系统研究。在家兔抗血清蛋白免疫的研究中,他系统地对抗原抗体代谢、抗原间干扰、免疫方法、检定方法等进行了探索,发表了5篇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提出了 “小剂量多部位的免疫方法”,使免疫效果显著提高,并对当时国外新发展的免疫双扩散、免疫电泳、间接血凝、被动皮肤过敏、荧光抗体等免疫学新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建立。免疫电泳技术在当时是免疫学的新兴技术,他和助手们作了大量的方法和应用上的研究,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并发表了 《比较双相免疫的研究》和《七种哺乳动物血清蛋白交叉抗原性的比较研究》,受到了生物学界的重视。

推进器官移植科研 试制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为了促进国内新生的器官移植科研工作,谢毓晋在极度困难的科研条件下,接受了湖北省科委下达的试制免疫抑制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的科研任务。经过近10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试制成功,经过临床试用证明,对器官移植手术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控制免疫排斥作用,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该项科研成果于1982年通过部级鉴定,确认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卫生部甲级科研成果奖、湖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现已正式投产供应全国。

培养一支能征善战的科研队伍 寄望后生迎头赶上



1980年,谢毓晋应邀参加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四届国际免疫学会议。会后他访问了法国、联邦德国和奥地利。1981年,他又应邀对联邦德国作了为期3个月的学术访问,回到了阔别40年的母校富来堡大学,会晤了当年的导师乌尔曼教授和同学们。他的这次访问对了解国际免疫学科研动态和沟通学术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次出访使他深深感到10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免疫学大大落后于国际发展水平,亟需迎头赶上。谢毓晋为了及早地向国内科技人员介绍受到国际广泛重视的经C. 米尔斯坦因 (C. Milstein)和G. 奎勒(G. K⍥ller)合作研究的单克隆抗体技术,不辞劳苦地起早贪黑阅读了大量国外最新文献资料,写成综述,在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举办的专题讲座上连续六次作了题为《单克隆抗体技术》的综述报造,除对单克隆抗体的原则、方法、性质作了阐述外,着重介绍了单克隆抗体在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簇的测定,在淋巴细胞亚群鉴别与功能测定,在寄生虫、肿瘤病学、移植免疫、细菌学、病毒学、血液学、生化药物及干扰素提纯等11个方面的应用及展望。报告后,印成小册子散发,受到广大科技人员的普遍欢迎。他还制定了成立“单克隆抗体研究和生产中心”的计划,并选派科技人员分别到美、英、法、德等国进修,以采各国所长。同时积极筹备仪器设备。

就在他顽强地攀登科学高峰的时刻,不幸身患肺癌。在住院治疗的日子里,他也未忘记他的科研计划和单克隆抗体试制工作的进展。在他弥留之际还感叹自己为人民所作的贡献太少。

值得告慰他的是,在他去世五年之后,他计划中的制备单克隆抗体的生产车间,在国家科委、计委及卫生部的支持下,引进了国外设备,已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建成,并对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目前为止,该所已建立适用于临床诊断、治疗和基础研究的杂交瘤细胞数百株。单克隆抗体技术发明者之一奎勒教授到该所访问和参观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谢毓晋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好学不倦。在他的指导和培养下,该所的科技人员和研究生都勤奋工作,刻苦学习,现在不少人已成为独当一面的学科带头人,成为研究员、教授等,为发展我国微生物学、免疫学和生物制品科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谢毓晋认为免疫学的应用前景是广阔的,免疫遗传学的研究,有朝一日会从根本上解决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理问题,免疫学基础理论研究、免疫耐性、免疫增强、免疫淋巴细胞分群、功能、调节机理的不断深入的研究,终将使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也会象传染病一样退出历史舞台,同种异体的器官移植手术也将成为临床医疗常规,而利用免疫学方法防止衰老、保持青春的理想也有可能实现。

他还认为我国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科研管理体制要实行改革,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要更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加强基础学科为临床医学服务的观点,另一方面要提高临床医师的基础学科知识水平,以便在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上更好地发挥作用。他还认为,应该改善、加强城市、地、县、区级医疗网组织,分级医疗,以减轻教学医院和城市医院的门诊量过重的负担,给临床医生更好地创造一些提高医疗、教学、科研水平的条件。他认为培养人才是最重要的环节。

他反对在科研选题上一哄而起、一哄而下的风气,反对作华而不实的工作。他说:“政策是决定的因素,而人是关键因素”。他坚信我国医学科学事业会随着全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而迅速前进。

简 历



1913年8月26日 出生于北京。

1936年 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前期。

1939年 毕业于德国富来堡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1939—1940年 任德国富来堡大学内科医院细菌血清室代理主任。

1940—1941年 任布拉格德国大学医院细菌血清检验科主任。

1941—1942年 任重庆国民政府卫生署西北防疫处(兰州)技正兼检验科主任。

1942—1944年 任同济大学医学院 (四川宜宾)细菌学教授。

1944—1947年 任上海医学院细菌学教授。

1947—1949年 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兼教授、免疫研究所所长。

1949—1952年 任上海民生实验治疗研究所所长。

1952—1983年 任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免疫研究室主任、总技师、副所长、名誉所长等职,并兼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免疫学教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预防医学专业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卫生部生物制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免疫学会理事,湖北省微生物免疫学会主任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副主席。

1983年11月23日 逝世于武汉市。

主 要 论 著



1 Hsia YD. Ueber die Immunbiologischen Grundlagen einer von Cadham vorgeschlagenen Kaninchen-Serum-Therapie bei Streptokokken-und Staphylokokken-Sepsis. Zeitschrift f. Immunitaesforschung und experimentelle Therapie,1939,96 (5/6): 361—396.

2 Hsiǎ YD. untersuchungen ueber die Wirkung und wirkungsweise des Albucids gegen haemolytische Streptokokken in vitro und bei der experimentellen Streptokokkeninfektion. Zeitschrift f,Immunitaetsforschung und experimentelle Therapie,1940,98: 220—250.

3 Hsia YD. Immunbiologische Untersuchungen zur Frage verwandtschaftlicher Beziehungen zwischen Rana temporaria seu fusca,Rana esculanta und Bufo vulgaris und zur Frage der Spezifitaet des Geschlechtszellenei Weisses. Zeitschrift f. Immunitaetsforschung und experimentelle Therapie,1940,98: 339一344.

4 Hsiǎ YD. Chemotherapie der Bacillus Friedlaender Infektion mit Sulfanilamiden. Deutsche Medizinische Wochenschrift. 1941,(12): 324.

5 Hsiǎ YD. Chemotherapeiversuche mit Kapselbakterien (Friedlaender-,Rhinosklerom-und Ozaenabakterien). Zeitschrift f. Immunitaetsforschung und experimentelle Therapie,1942,101 (2):81—101.

6 谢毓晋,葛缘怡,陈畴. 用国产大型冷冻干燥设备进行生物制品干燥制剂试验.卫生部主编. 卫生防疫资料汇编,第7辑.1955:56—87.

7 谢毓晋,葛缘怡,董之昌等. 用深层培养方法研制霍乱菌苗. 卫生部主编. 卫生防疫资料汇编,第7辑. 1955:87—107.

8 谢毓晋,葛缘怡,熊梅先等. 白喉类毒素浓缩试验探讨. 卫生部主编. 卫生防疫资料汇编,第7辑,1955: 108—116.

9 谢毓晋,葛缘怡,钮家渭.关于浓制抗毒素发生问题的试验研究.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体代表大会论文摘要,1956: 104—106.

10 谢毓晋,熊梅先,顾素珍.用深层培养方法制造白喉毒素、类毒素.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论文摘要,1956: 106—107.

11 谢毓晋,熊梅先,葛缘怡. 破伤风毒素、类毒素、抗毒素之絮状反应试验研究. 生物制品通讯,1956,1 (1): 45—56.

12 谢毓晋,林放涛,曾蓉芳. 干燥狂犬疫苗之研究. 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体代表大会论文摘要,1956: 116.

13 谢毓晋,林放涛,张纯厚. 抗狂犬病免疫血清之试验研究. 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体代表大会论文摘要,1956: 120.

14 谢毓晋,吴炳奎,钱致明.抗猪血清蛋白免疫沉淀血清制备改进研究. 生物制品通讯,1964,5 (1): 1—12.

15 谢毓晋,钱致明,史良如. 比较双相免疫电泳的研究. 生物制品通讯,1964,5 (4): 269—282.

16 谢毓晋,镜海玉,叶海林.免疫血清中缺白蛋白沉淀抗体现象之探讨. 武汉医学杂志,1964,1 (1): 1—7.

17 谢毓晋,史良如,陈善华.七种哺乳动物血清蛋白交叉抗原性的比较研究. 实验生物学报,1965,10 (1): 1—18.

18 谢毓晋,周北平,史天鹏.蛋白性人血浆代用品——治疗用变性动物血清(简称治疗血清)之试制研究. 湖北卫生,1977,(5): 94—95.

19 谢毓晋,史良如,陈善华.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之试制研究. 武汉医学院学报,1978,(4): 56—59.

20 谢毓晋.生物制品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基础.中南地区白喉预防经验交流会资料汇编,1979: 1—22.

21 谢毓晋,刘殿风,陈善华.抗人胸腺淋巴细胞制备方法之改进研究.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80,1 (1): 53—61.

22 王大坤,谢毓晋.猪抗人淋巴细胞血清中有害抗体吸收工艺的改进研究. 中华血液学杂志,1985,6 (2): 114—115.

23 魏林娜,谢毓晋.减轻马抗人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静脉注射类过敏反应之研究.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86,7 (3): 131—132.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谢毓元人物简介

·谢毓元谢毓元,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家。在血吸虫病药物,金属中毒解毒药物,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震颤麻痹症药物等领域进行了长期研究并研制成功一些效果优良的新药。较早地在国内开展了天然产物的合成研究。完成了

知名人物 谢毓寿人物简介

·谢毓寿谢毓寿,地球物理学家、地震学家。是工程地震学的奠基人。他根据我国国情编制了地震烈度表,在地震烈度小区域划分和工业爆破的地震效应及水库地震研究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他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

历史人物 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