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杨遵仪人物简介

Posted 地质

篇首语:少年意气强不羁,虎胁插翼白日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杨遵仪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杨遵仪人物简介

·杨遵仪



杨遵仪,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地质教育家。在我国最早从事地质学文献目录编纂。在无脊椎古生物学方面研究很广,尤专于软体动物、棘皮动物、腕足动物等类古生物及二叠纪、三叠纪地层之研究。并领导“二叠—三叠系界线”、“古生代—中生代之间生物绝灭事件”之多学科综合研究与国际合作。他对我国地质古生物学书刊之编辑出版有特殊贡献。长期从事古生物学、地史学、地层学教育,主编过数种《古生物学》教科书和专著,在我国首先创办地层古生物专业,培养了几代地质古生物学人才。



杨遵仪,又名尊愚,字宗一。1908年10月7日生于广东省揭阳县(今揭阳市)泽淇乡寨内村。幼年家境贫寒,全家靠少量田地和父亲微薄的收入度日。他在潮安、澄海和汕头等地几个教会学校念完小学,考入汕头华英中学上了三年学。1925年发生“五卅”惨案,激起全国反英风暴,华英中学停办而辍学在家,后经同学介绍到 《大新潮》报当校对员。1926年杨遵仪入汕头高级中学半工半读。他认真工作,勤奋学习,一直是班里的前??二名,毕业后留校任英文教师兼图书管理员。他利用这个条件,如饥似渴地阅读学校的藏书。1929年,他考入上海暨南大学政治经济系,翌年又转入清华大学经济系。面对当时腐败的政治经济状况,感到学习经济学没有出路,1930年转到地学系学习。在学习谢家荣、袁复礼、孙云铸等教授的课程中,精读了馆藏地质专业方面的英、美教科书和有关文献,同时选修和自学了法语和德语,扩大了阅读范围。他写成的 《中国地质文献目录》毕业论文,被当时的北平研究院评为1933年度矿产研究奖金论文,正式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地质界的好评。中国第一位出国学习地质学的王宠佑博士,曾在该书序言里称作者为中国地质学界的“尼克斯” (北美地质文献的编著者)。

1933年杨遵仪毕业留校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庚款留美生。出国前,他抓紧时间听了北京大学外藉教授葛利普 (A. W.Grabau)讲授的四射珊瑚课,在杨钟健指导下总结了中国腕足类化石的研究情况。1936年9月进入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在地质学家丹巴 (C. O. Dunbar) 指导下学习古生物学及地层学。1939年以出色成绩获哲学博士学位,并获得了当时美国大学研究院授于学生的最高荣誉Sigma Xi科学荣誉学会会员称号。当时,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难当头,他为了报效祖国,于1939年秋回国,经孙云铸介绍到中山大学地质系任教授,曾担任系主任及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1939—1942年,他先后在云南、广东等地做了不少野外地质调查工作。1942—1945年,曾一度离开地质岗位,任英国驻华军事代表团秘书、香港陆军总部秘书之职。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10月回到清华大学地学系继续任教授,接触了不少进步师生,同情和支持爱国学生运动,在反动军警搜查时,为学生隐藏进步书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保护了系里的教学设备,并怀着喜悦的心情迎来了解放。

1952年他调到北京地质学院。建院初期,曾兼任副总务长,先后担任过专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普查系和地质系的系主任,为创办北京地质学院和地质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后来又担任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并在中山大学和长春地质学院兼任教授。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曾担任过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和北京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领导职务,被聘为?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球科学》、《现代地质》等多种刊物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地质学卷》 的编委,曾长期担任过《古生物学报》主编,《地质学报》和《地层古生物论文集》 的副主编,为促进我国地质科学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劳动。杨遵仪不仅学识渊博,而且精通英语,并通晓法语、德语、俄语,在国际活动中联系广泛,影响较大。自1980年以来,他先后赴荷兰、英国、新西兰、苏联、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许多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985年3月应美中学术交流协会的邀请,赴美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讲学及访问活动,应邀出席了美国科学院122次年会。自1980年以来,他长期担任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冈瓦纳地层分会委员,1983年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科联地质对比计划 (IGCP) 203项目负责人 (这是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一次由中国人担任项目负责人),1988年担任IGCP272项目副组长,为推动我国地质学研究的国际合作及国际学术交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杨遵仪学识渊博,对无脊椎古生物学的许多门类以及对国内外各时代地层的发育均有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了近80篇论文和13部专著,他是一位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古生物学家。

对我国无脊椎古生物门类作了广泛的研究



杨遵仪对古无脊椎动物主要门类中的软体、棘皮、腕足、节肢、蠕虫等门类和遗迹化石均有研究和重要著述。1946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研究发表了 《新疆东北部石钱滩组石炭一二叠纪腕足类》、《西藏南部侏罗纪晚期至第三纪海相地层及动物群》等5篇论文,证实了新疆东北部石钱滩组的地质时代,详细描述了该地区石炭—二叠纪腕足动物群特征和分类系统; 记述了西藏南部海相中,新生代地层及其古生物群特征,提出了该地区中、新生代地质发展轮廓,为以后在这些地区进行地质工作和深入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1957年,他与许杰、尹赞勋合作完成了?中国标准化石无脊椎动物第三册 (腹足纲部分)》,1958—1959年研究了北祁连山的软体动物群,发表了 《甘肃酒泉北祁连山白杨河区中奥陶统软体动物群》 等论文,为该区的地层工作打下了基础。

深厚的古生物功底,使他能领导助手和学生向难度较大的古生物课题开展攻关。三叠纪腕足类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薄弱环节,自1964年起,他与助手多次到贵州进行野外地质调查,收集了丰富的资料,经深入研究,1966年完成了 《贵州中部中、上三叠统腕足类》专著。他们以种群为单位确立物种,改变了过去以种型确定物种的传统方法,大大提高了研究的深度和可靠性。这项重要成果,不仅解决了这一地区的地层问题,而且在系统古生物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迄今仍是中生代腕足类及贵州三叠纪地层的重要文献。

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古生物学知识和丰富的鉴定经验,使杨遵仪敢于和善于对一些国内资料很少的特殊门类进行探索。1959年,北京地质学院在贵州安顺下三叠统底部灰岩中采到了一枚难得的化石,经他鉴定和研究,确定为棘皮动物门蛇尾纲化石。发现这样完好的标本,在我国尚属首次。据此,1960年发表了 《蛇尾纲化石在中国的发现》一文,充实了我国的古生物学资料。软体类箭石,是西欧和北美确定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的标准化石,在我国首次发现后,经他和助手研究,1964年发表了?西藏南部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的若干箭石》一文,对确定该区的地层时代起了重要作用。蠕虫动物门的虫颚化石国内尚少发现,1982年他和陈燕研究发表的 《中国桂、滇、川的泥盆纪虫颚》论文,填补了在这方面的空白。河北省地质局区测二队在河北围场大北沟组再次发现的鲎虫化石,经他和洪友崇研究确定后,发表了 《河北围场淡水鲎虫化石的发现,兼论科、亚科、属的分类问题》论文,充实了鲎虫资料并讨论其演化关系及分类系统。此外,他对棘皮动物门的海星化石和海胆化石,软体动物门的斧足类 (瓣鳃类) 化石,有特殊指相意义的遗迹化石等都有研究成果。他是我国古生物学界研究古生物门类最多的专家之一。

地层学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杨遵仪长期领导地层古生物工作者研究我国古生代及中生代地层,发表了不少著作,这些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反映了国内外的先进水平。特别是为我国祁连山、贵州中部、西藏地区和华南地区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有关地区生物地层研究的基础。多年来,他带领中国地质科学院和北京地质学院 (现中国地质大学)的一批同志,在对中国的区域性三叠系进行调查和研究的基??上,主持编写了 《中国地层·中国的三叠系》 专著,概述了中国三叠系的分布、发育和区划,总结了北方陆相三叠系沉积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提出了扬子区的岩相分异与分区现象,印支运动对华南地层区的控制作用,深断裂的分割及中国西部三叠纪地槽系的发展,认为喜马拉雅区是冈瓦纳大陆的北缘沉积区。同时,他们还提出了中国三叠系的年代地层分类,划分了二叠系与三叠系的界线,论述了中国三叠纪的古地理面貌。这些成果,大大丰富了中国地层学的内容,为配合石油、钾盐、铜等沉积矿产的普查勘探和进一步开始地层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此,包括这项成果在内的 《中国地层》专著,1984年集体获得地质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3年出版的专著《南祁连山三叠系》,是他参加完成的又一项综合性研究成果。该成果广泛对比和深入研究,建立了南祁连山三叠纪地层系统和生物地层层序,对三叠系发展史和古地理、古构造和生物群的演化做了详尽分析,为该地区的地质填图和找矿勘探奠定了基础,获得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他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科联国际地质对比计划 (IGCP) 203项目负责人,组织领导国内有关单位的研究人员,对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生物绝灭事件、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及其上下层中生物群的变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选择了我国南方3个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作为国际候选层型剖面。1987年,发表了由他领导完成的 《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及动物群》 专著,提出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生物群绝灭事件,主要由地球内部因素——火山喷发引起,而不是地球外部因素——星体撞击而成。还根据生物演化阶段及事件地层学原理提出了古生界和中生界的界线标志。这一成果在1988年北京召开的203项目国际讨论会上得到了国际古生物学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无论在研究的深度、广度、方法和所取得的成果及进展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与会专家还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在事件地层学研究和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方面树立了优秀的典范,还将把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这项成果,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和国内外学者合作完成的专著“东特提斯二叠—三叠纪事件” (英文) 已于1992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国际上发行。他还组织国内许多部门协作完成了 《青藏高原中生代地层及古生物研究》、《东特提斯弧形缘中生代地质演化及其动物群的生态发展史》及《环太平洋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地质事件研究》科研项目,获得了重要的成果。1986年,他与程裕淇、王鸿祯3位著名地质学家合写的英文专著《中国地质》 (The Geology of China) 在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该专著系统地总结及论述了中国地层、古生物、岩浆岩、变质岩及构造发展特征,反映了中国近几十年来地质工作的重要成果,并对中国地质的总体特征和基本轮廓以及各大区地质特征做了精辟的论述。这本专著,是继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1939年著述《中国地质》之后近50多年来第二部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地质概况的英文专著,被认为是中国地质研究中又一项重要的贡献。

90年代,杨遵仪和他60年代培养的研究生殷鸿福教授共同主持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项目又获得许多重要成果,他与吴顺宝、殷鸿福等完成了 《华南二叠—三叠纪过渡期地质事件》(1991年)、《东特提斯二叠—三叠纪事件》 (1992年)、《华南二叠—三叠纪事件》 (1993年) 等专著,他们研究完成的浙江长兴煤山剖面,被国际地层委员会界线工作组确定为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及地点,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国际地层界的信赖与好评。他与殷鸿福等学者对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环太平洋事件及全球主要变迁的研究,获得丰硕成果,完成的英文专著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7年)。

由于杨遵仪院士对地层古生物学的卓越贡献,1997年先后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地球科学奖和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

培育了大量古生物学人才



杨遵仪毕生从事地质教育工作,执教66年,讲授过地质学、古生物学、地史学、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等多门课程。1954—1955年,他参与主编了我国最早的 《古生物学》 和?古生物地史学》两本中专教材,1957年与郝诒纯、陈国述合著了我国第一本高等学校古生物学教材—《古生物学教程》; 1960年与郝诒纯等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地层古生物学专业; 1962年在我国首次开出了 《生物地层学》 课程。1980年与郝诒纯主编的?古生物学教程》,因取材新颖、内容充实、论述清楚、结构合理,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他为地质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培养了几百名从事古生物工作的大学生,亲自带出了一批硕士研究生和8名博士生。他的学生遍布全国,许多已被提升为教授、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有的已成为中科院院士和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

杨遵仪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勤奋治学,乐于助人,甘为人梯,享誉地质界。“文化大革命” 中,他被错误地批判为所谓“反动学术权威”,但他自觉无大过,心里很坦然,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情绪。1973年他跑遍北京几个大图书馆,查阅各种外文期刊,向学校及地质科学院的有关同志系统介绍了地层古生物学的新成果和新动向; 给中青年同志开办了英语班和法语班,为使他们迅速缩短 “文化大革命” 期间同国外拉开的差距创造了条件。后来,我国在国际上的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地质系统出国交流的外文稿,不少都经过他修改或定稿。仅参加25届和26届国际地质大会的论文,就有几十篇经他翻译或修改过。这是一件既辛苦又默默无闻的工作,他总是有求必应,热心助人。

杨遵仪教授学术造诣很高,但他从不以权威自居,多次将自己专长的重要古生物课题让给中青年同志去研究,自己去探索??些国内资料贫乏的课题。杨遵仪利用自己在国际古生物界的广泛联系,多年来,推荐了几十位中青年同志到国外学习或访问,许多人回国后成了权威的学术带头人和重要的业务骨干。他深情地说: “为了发展祖国的地质事业,只靠我们少数人不行,要靠大集体,要靠新生力量,要让大家共同进步”。1998年10月,中国地质界集会祝贺杨遵仪从事地质工作65周年和90寿辰,同声称颂他“一生勤奋,学问渊博,名传海内外; 甘当人梯,沤心沥??无私育新人”。他感慨地说: 一个科学工作者,只有把自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的生命才会有价值,一生才会有作为,才会活得有意义。

简历



1908年10月7日 生于广东省揭阳县。

1928年 考入暨南大学政治经济系。

1929年 转入清华大学经济系,1930年转地学系。

1933—1935年 清华大学地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36—1939年 留学美国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

1939—1942年 在中山大学地质系任教授、系主任,兼两广地质调查所??长。

1946—1952年 任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

1952—1966年 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系主任。

1978—1987年 任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教授,古生物研究室主任。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 (院士)。

1987年 任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1979—1984年 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

1980年 任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冈瓦纳地层分会委员。

1983年 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科联地质对比计划203项目负责人。

1988年 任上述计划272项目副组长。后来又担任该计划359项目副组长。

1992年 被美州地质学会选为终身荣誉会员。

1994年 获美国耶鲁大学克罗斯奖。

1997年 先后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地球科学奖和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

主要论著



1 T. Y. Yang. Bibliography of Chinese Geology up to 1934. Published by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Peiping,1935.

2 Tsun-Yi Yang. Development of Geology in China Since 1911. China Inst.Bull.,1939,3 (5).

3 Tsun-Yi Yang. Permo-Carboniferous brachiopods of Shihchientan Formation,Shihchientan Northern Sinkiang. The Science Reporrs,Ser. c,1948 (3):196-124,pls.2.

4 杨遵仪,许杰,尹赞勋.中国标准化石,无脊椎动物,第三分册,腹足纲.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7: 205-222.

5 杨遵仪,郝诒纯,陈国达.古生物学教程.北京: 地质出版社,1957.

6 杨遵仪.甘肃酒泉北祁连山的白杨河区中奥陶统软体动物群.古生物学报,1959,7 (6): 484-498.

7 杨遵仪.蛇尾纲化石在中国的发现.古生物学报,1960,8 (2): 195-163.

8 杨遵仪,丁培榛,杨蔚华等.青海天峻德令哈巴音河二叠纪、三叠纪地层.全国地层会议学术报告汇编 (兰州地层及煤矿地层现场会议)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2: 46-56.

9 杨遵仪,丁培榛,张守信,殷鸿福等.祁连山二叠纪、三叠纪腕足类.祁连山地质志,1962,4 (4) 古生物分册: 87-215.

10 杨遵仪,吴顺宝.西藏南部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的若干箭石.古生物学报,1964,12 (2): 187-216.

11 杨遵仪,徐桂荣 (中、英文) .贵州中部中、上三叠统腕足类.北京:工业出版社,1966.

12 (美)C.O.丹巴著,杨遵仪,徐桂荣译.地层学原理.北京:地质出版社,1974.

13 杨遵仪,洪友崇.河北围场淡水鲎虫化石的发现,兼论科、亚科、属的分类问题.古生物学报,1980,19 (2): 91-98.

14 杨遵仪,吴顺宝,李志明等.关于我国南方海相二叠—三叠系的界线问题.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地质研究”,1980: 3-10.

15 Yang Zun-Yi and Li Zi shun.Chrono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of the marine Triassic in China.Riv.Ital.paleont.,1980,85 (3-4): 1157-1166.

16 Yang Zun-Yi,Wu shunbao,Yang Fengqing.Permo-Triassic boundary in the marine regime of south China.Fifth International Gondwana Symposium/wellington/New Zealand/11-16 Feb,1980,“Gonodwana Five”.

17 杨遵仪,殷继成,何廷贵.四川峨眉、甘洛等地寒武纪早期的遗迹化石.地质论评,1982,28 (4): 291-298.

18 杨遵仪,聂泽同.西藏阿里地区侏罗纪蛇尾化石.古生物学报,1982,21 (1): 83-86.

19 杨遵仪,聂泽同,吴顺宝等.西藏阿里地区白垩纪固着蛤类及其地质意义.地质学报,1982,56 (3-4).

20 杨遵仪,李子舜,曲立范等.中国的三叠纪.中国地层Ⅰ—中国地层概论,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3: 263-308.

21 杨遵仪,殷鸿福,徐桂荣等.南祁连山三叠系.地质出版社,1983.

22 杨遵仪,冯少南,林甲兴.华南地区上、下二叠统界线的新认识.地球科学,1984 (2): 1-6.

23 杨遵仪,殷鸿福,吴顺宝等.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及生物地层分带.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1984.

24 杨遵仪,聂泽同,郭铁英等.西藏阿里地区中生代生物群特征与西藏地壳构造演化的关系 .地球科学,1985,10 (古生物地层专辑Ⅲ:1-8).

25 杨遵仪,洪友崇.淡水鲎虫一个新科—新疆虫科.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86(12): 85-91.

26 Yang Zunyi,Cheng Yuqi,Wang Hongzhen.The geology of China.Oxford Monographs on Geology and Geophysics No.3.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27 John Pojeta,Jr.,Zhang Renjie,and Yang Zunyi.Systematic paleontology of the Devonian pelecypods of Guangxi and Michigan In Devonian rocks and Lower and Middle Devonian pelecypods of Guangxi,china,and the Traverse Group of Michigan.U. S. Geological Survey Professional Paper 1394A-G,pp.57-102,pls.64.1986.

28 Yang Zunyi.Advances of research on the Permo-Triassic baundary in China.Mem.Soc.Geol.It.34.1986,269-276,IF.,2tabb.

29 杨遵仪,史晓颖.青南藏北中侏罗世Holcothyris内部构造的研究及修订.古生物学报,1987,26 (1): 30-48.

30 Yang Zunyi,Yin Hongfu.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of Permo-Triassic events in south China.Advances in science of China,Earth Sciences,1987,2: 23-43.Science Press,Beijing,china.

31 杨遵仪,阴家润.青海省南部侏罗纪地层问题讨论.现代地质,1988,2 (3): 278-292.

32 杨遵仪,史晓颖.藏北双湖地区中侏罗世早期腕足动物群的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0,15 (3): 251-256.

33 杨遵仪、聂泽同等.西藏阿里古生物.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0,中文1-216,英文217-380.

34 Yang Zunyi,Shi Xiaoying.Jurassic Brachiopods and Paleogeography of N. Qinghai-Tibet.Jour,China Univ,Geosci. 1990,1 (1).

35 Yang Zunyi,Shi Xiaoying.A discovery of Aalenian-Bajocian brachiopods in North Tibet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paleogeography,1990,15 (3): 21-34(chinese) .251-256 (English).

36 Shi Xiaoying,Yang Zunyi.The Jurassic sequences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Brachiopods through time,edited by D. T. Maekinnon. D. E.Lee.nad D. Camphell.A. A. Balkema.1991: 405-413.

37 杨遵仪,吴顺宝,殷鸿福,徐桂荣,张克信.华南二叠—三叠纪过渡期地质事件.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1: 1-183.

38 W. C. Sweet.Yang Zunyi,J. M. Dickins and Yin Hongfu.Permo-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tehys.Cambridge Univ.Press.1992:xiii-181.

39 W.C.斯威特,杨遵仪,J.D.迪金斯,殷鸿福.东特提斯二叠—三叠纪事件概述.现代地质,1992,6 (4): 373-383.

40 Yang Zunyi,Wu Shunbo,Yin Hongfu,Xu Guirong,Zhang Kexin,Bi Xianmei.Permo-Triassic events of South China. Geol.Publ.House.Beijing.China,1993: 1-153.

41 Yang Zunyi,Liang Dingyi,Nie Zetong. On two Permian Submarine extensionsedimentation events along the north margin of the Gondwana and the west margin of the Yangtze massif. Comptes Rendus Ⅻ IGCP,Buenos Aires.1993,1:467-474.

42 Yang Zunyi,Sheng Jinzhang,Yin Hongfu.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the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in EPISODES,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News Magazine. 1995,18 (1-2).

43 杨遵仪,李凤麟.中国无脊椎古生物学研究的回顾.中国地质学科发展的回顾—孙云铸教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1995.42-49.

44 J.M.Dickis,Yang Zunyi,Yin Hongfu,S.G.Lucas and Acharyya.Late Palaeozoic and Early Mesozoic Circum-Pacific events and their global correlation.World and Regional Geology 10,Cambriqne Univ. Press. 1997.

45 J·M·迪金斯,杨遵仪,殷鸿福.全球主要变迁: 现代全球格架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环太平洋事件及其全球对比,J.M.迪金斯等编著),1997: 1-7.

46 杨遵仪,詹立培,杨基端,吴顺宝.中国二叠纪年代地层划分和对比.1997: 66-86.

47 史晓颖,杨遵仪.中国无脊椎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50年的回顾.中国地质科学50年 (王鸿祯主编),1999: 3-12.

相关参考

卢思道的生平 卢思道在隋史中的文学地位

  卢思道是北朝隋之际的诗人,他擅长的是古诗、乐府两大类,这两类诗的风格迥异。卢思道从小就很聪明,在他20岁的时候,北齐左仆射杨遵彦将卢思道推荐给了当时的朝廷,于是卢思道就成为了一名伴随皇帝乘马乘车的

历史人物 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