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黄祯祥人物简介
Posted 病毒
篇首语:人永远是要学习的。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黄祯祥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黄祯祥人物简介
·黄祯祥
黄祯祥,医学病毒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病毒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在世界上首创病毒体外培养新技术,为世界病毒学界所公认,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对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流行规律、免疫诊断、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指导了疫苗研制等多方面工作,为我国的病毒性传染病的控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祯祥,1910年2月10日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他养成了好读书求知识的习惯。192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当时的医学最高学府北平协和医学院,接受了严格的医学教育。他于1934年毕业后,担任了北平协和医院内科医生。北平协和医院是当年中国条件最好、最有权威的医学机构,黄祯祥在这里整整工作了8年。他不仅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而且培养了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期间,他发表了有独到见解的关于白喉杆菌及其免疫的论文,受到了美国医学杂志的重视。青年时期的黄祯祥,凭着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实的医学基础,在对霍乱、链球菌感染、鼠疫等方面的研究上多有建树,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黄祯祥的才华受到了协和医院的器重,1941年被选送到美国留学。
黄祯祥在美国期间,首创了引起世界病毒学界瞩目的病毒体外培养新技术,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这时,日本侵略军仍在蹂躏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关头,他毅然谢绝了美国方面的一再挽留,于1943年末怀着忧国忧民之心,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返回了祖国,到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任医理组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回到北平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
北平解放前夕,他选择了留下来等待新中国诞生的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祯祥的专业特长开始得以发挥。尽管当时经费少,还不具备大规模开展病毒研究的条件,而人民政府尽力为他添置了科研设备,配备了助手,他开始着手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肝炎等病毒的研究工作。黄祯祥决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的病毒学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抗美援朝时期,他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为了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我国东北和朝鲜前线进行调查,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为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黄祯祥先后出访过苏联、罗马尼亚、荷兰、埃及、法国、菲律宾、美国等十几个国家,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1983年他率中国微生物专家代表团应邀赴美国参加第十三届国际微生物学大会,在美国丹顿市被授予该城的“金钥匙”和 “荣誉市民”称号。
黄祯祥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他是美国实验生物医学会会员、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合办的《病毒学杂志》编委,还担任美国《国际病毒学杂志》、《传染病学论丛》杂志的编委。1983年他被选为美国传染病学会名誉委员。
黄祯祥热心我国医学病毒学事业,他倡议和创建了中华医学会病毒学会,创办了《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前身)。他先后主编了《医学病毒学总论》、《常见病毒病实验技术》、《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病毒学》等书。在他晚年生病住院期间还主持编写了 《医学病毒学基础及实验技术》、《医学病毒学词典》。
黄祯祥为人正直,待人诚恳热情,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又勇于创新。198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正当他以极大的干劲带领研究人员投入新课题——病毒免疫治疗肿瘤研究时,1987年,白血病夺去了他的生命,终年77岁。
首创病毒培养新技术
本世纪初,国际上对病毒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病毒的工作还很不成熟,方法也很落后。由于病毒是微生物中最小的生物,当时检测病毒存在与否,需要通过对动物注射含病毒物,观察动物发病或死亡来判断,显然这种方法是十分原始的。病毒还有另外一个特性,即它没有自己的酶系统,??要寄生在活细胞内,因而一般的微生物培养基不能使病毒繁殖和生存。病毒的这两个特性加大了寻找培养病毒新技术的难度。病毒培养是病毒研究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可以说没有病毒培养新技术的建立,也就没有病毒研究的突破和发展。因此,许多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国际上许多知名学者为此苦苦探索了几十年。
1943年黄祯祥在美国发表了《西方马脑炎病毒在组织培养上滴定和中和作用的进一步研究》,这一研究论文立即引起举世瞩目,并得到同行的普遍认可。
这一新技术概括为: 第一步,用人为的方法将动物组织经过处理消化成单层细胞,并给这种细胞以一定的营养成分使其在试管内存活。第二步,将病毒接种在这种细胞内,经过一段时间,细胞就会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观察者只要用普通显微镜观察细胞有无病变,即可间接判断有无病毒的繁殖。
这项新技术把病毒培养从实验动物和鸡胚的 “动物水平”,提高到体外组织培养的 “细胞水平”。也正是这项技术的建立,拓宽了国际上病毒学家的思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病毒学者采用或改良了这一技术,成功地发现了许多病毒性疾病的病原,分离出许多新病毒。50年代,美国著名病毒学家E.恩德斯(E. Enders)获得诺贝尔奖金,就是在采用了黄祯祥这一技术的基础上取得的成果。美国1982—1985年各版的《世界名人录》,称黄祯祥这一技术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
病毒学研究的实践证明: 病毒学研究发展到今天的分子病毒学水平,黄祯祥所发现的这一新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找到比这一技术更先进的病毒体外培养的方法。这一新技术至今还广泛应用于病毒性疾病的疫苗研制、诊断试剂的生产和病毒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等高??术研究领域。世界上许多国家采用这种技术分离了诸如流行性出血热、麻疹、脊髓灰质炎 (小儿麻痹)病毒。近年来在全球引起震动的艾滋病病毒也是采用组织培养这一技术分离得到的。
在乙型脑炎研究中的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当时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传染病之一。黄祯祥清楚地知道要开展乙型脑炎的研究,着手解决这一医学难题,困难是很大的。然而,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病毒学者的责任感,激励着他不能不主动请缨,他向卫生部领导要求,要从乙型脑炎入手开始新中国的病毒研究事业。卫生当局满足了他的愿望,支持他的工作,给了他人力、物力的保证。乙型脑炎的研究工作从此开始了。
由于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对乙型脑炎这种传染病的认识还很肤浅,乙型脑炎的病原、发病机制、传播规律、诊断、免疫等问题都还没有解决,甚至于在我国流行的乙型脑炎(当时俗称大脑炎)和日本等亚洲国家所流行的乙型脑炎是不是一种病都未能搞清楚。这些问题在当时的病毒学界都是有待揭示的课题。
在建国后的头两年中,黄祯祥组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有关调查工作,由于卫生当局的大力协助及各医疗卫生机构的热诚合作,这项工作是相当顺利的。在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之后,黄祯祥带领科研人员开始了病毒分离、实验诊断方法的建立、乙型脑炎传播媒介昆虫生态学、乙型脑炎病毒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基本摸清了我国乙型脑炎的流行规律、传播途径及特点,并着重指出蚊虫是传播乙型脑炎的媒介昆虫,从而在技术上具体地指导了建国初期轰轰烈烈的群众爱国卫生运动。
1949年,黄祯祥在我国首先开始了乙型脑炎疫苗的研制工作。他在一篇论文中阐述了最初研制乙型脑炎疫苗时的想法: “当1949年我们开始了流行性脑炎的研究之后,首先对这种传染病的流行病学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用血清学和病毒分离的方法确定了该病的病原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这些研究的结果给预防工作指出了方向,为了更好地配合预防工作上的需要,于1949年我们开始了疫苗制造试验。”这是我国开展乙型脑炎疫苗研究文献中最早的记录。在这以后的几十年中,乙型脑炎疫苗的研制工作一直在进行着,??初从研究死疫苗开始,继而发展到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无一不渗透着黄祯祥的心血。乙型脑炎疫苗的研制这一成果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众所周知,预防医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绝不是靠某??个人独自奋斗所能取得的,必须要有长时期的,有时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我国乙型脑炎的研究从1949年??始,经过整整40年的工作,终于被社会所承认。1989年这项成果获得了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颁奖时,虽然黄祯祥已不在人世,甚至获奖者的名单中也没有他的名字,但是人们不会忘记黄祯祥在我国乙型脑炎研究中开拓者的地位和他在取得这项成果中的重大作用。
在麻疹病毒研究及病毒免疫工作中的贡献
1954年,世界上分离麻疹病毒获得成功。用组织培养??术研制麻疹疫苗就成为世界病毒学界探讨的重要课题。1961年,黄祯祥以极大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麻疹疫苗的研究工作中。他和著名儿科专家诸福棠教授合作对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的合作推动了当时我国麻疹病毒的研究工作。此后,黄祯祥和他领导的麻疹病毒研究室对麻疹病毒血凝素、麻疹疫苗的佐剂、疫苗的生产工艺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福尔马林处理的麻疹疫苗》是他这一时期发表的重要论文。这篇论文曾在第四届国际病毒大会上宣读,得到与会者的好评。
“文化大革命”以后,黄祯祥致力于病毒免疫的研究,先后发表了 《被动免疫对活病毒自动免疫的影响》等论文。在病毒免疫治疗肿瘤的研究方面,他指导研究生进行了探索性的工作,先后发表了 《不同病毒两次治疗腹水瘤小鼠的初步研究》、《病毒与环磷酰胺联合治疗小鼠瘤的研究》、《肿瘤抗巨噬细胞移动作用的研究》等多篇论文。这些研究成果无疑对寻找抗肿瘤治疗方法提供了有思考价值的线索和依据。黄祯祥提出的病毒免疫治疗肿瘤的新设想,将是肿瘤治疗研究中有待开发的一块具有广阔前景的领域。
由于黄祯祥在医学病毒学研究中的重要贡献,198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被任命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他还担任了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病毒学会主任委员。
黄祯祥逝世后,为了纪念他在医学病毒学研究中取得的成绩,他在海内外的同事、亲友共同发起成立了黄祯祥医学病毒基金会,以黄祯祥的名义颁发奖学金,以奖励在医学病毒学研究中作出贡献的新人。
中华医学会病毒学会、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共同主编、出版了《黄祯祥论文选集》,以纪念他在病毒学研究中的突出贡献。
简 历
1910年2月10日 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
1934年 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1934—1941年 任北平协和医院内科助教。
1941—1942年 在美国普林斯顿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进修。
1942—1943年 任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医科大学内科及微生物科讲师。
1944—1947年 任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医理组主任。
1947—1949年 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
1949—1987年 任中央卫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学室 (先后改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 研究员、名誉所长。
1982年 任《国际病毒学》杂志、《传染病学论丛》编委,被聘为国际比较病毒学组织咨询委员会委员。
1987年3月25日 因白血病逝世于北京。
主 要 论 著
1 黄祯祥,王逸民. 北京市流行性脑炎病毒的分离和鉴别. 中华医学杂志,1951,37 (4): 280—286.
2 黄祯祥. 北京市流行性脑炎媒介的推论和预防. 中华新医学报,1951,2 (8): 635—638.
3 黄祯祥,贾秉义,诸福棠等. 麻疹减毒活疫苗的研究: I. 不同代数及不同剂量的人羊膜细胞减毒活疫苗的致病性及免疫性.中华医学杂志,1961,47 (6): 341—345.
4 黄祯祥,郭可,吴洛沂. 麻疹病毒的分离. 中华医学杂志,1961,47 (6): 352—354.
5 曾毅,邓裕美,黄祯祥.影响麻疹病毒血凝素滴度的某些因素探讨.微生物学报,1963,9 (3): 267—271.
6 黄祯祥主编. 病毒学总论.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
7 黄祯祥主编.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病毒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8 黄祯祥主编. 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9 黄祯祥主编. 常见病毒病实验技术.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7.
10 曲丽荣,黄祯祥.肿瘤抗巨噬细胞移动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及用于肿瘤诊断.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报,1987,9 (4): 255—261.
11 黄祯祥主编. 医学病毒学基础及实验技术.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0.
12 黄祯祥论文选集.中华医学会、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编辑出版. 1990.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黄药师简介 黄药师是谁演的 黄药师的徒弟 黄药师和梅超-
中文名:黄药师 别名:东邪、黄老邪、黄岛主 国籍:南宋 民族:汉族 职业:桃花岛岛主 主要成就:创立桃花岛一门天下五绝之一www.cha138.com 武器:玉箫 门派:桃花岛 出
【黄天化简介】黄天化是什么神黄天化为啥地位这么高 黄天化是什么神?金鸡岭战役后,黄天化就死在了战场,直到封神那天,黄天化骑着麒麟,手拿大锤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个硬朗的年轻小伙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地
历史人物 黄飞虎主要事迹 黄飞虎人物生平 黄飞虎轶事典故简介
中文名:黄飞虎 别名:武成王 国籍:西周 民族:华夏 出生地:朝歌 职业:武将www.cha138.com 爵位:开国武成王、镇国武成王 神位: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 兵器
中文名:黄公略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湖南省湘乡市桂花乡出生日期:1898年1月24日逝世日期:1931年9月15日职业: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毕业院校:黄埔军校第三期高级班信仰:共产主义主要成就
知名人物 黄展云生平故事简介,黄展云历史评价,黄展云怎么死的?
黄展云,字鲁贻,1876年1月4日(清光绪元年十二月初八)出生于福州,祖籍福建永福(今永泰)。父黄育韩,卒于广西融县县尹任上,家道中落。黄展云三岁丧母,由祖母抚养长大。1892年,黄展云入乡学[1]。
历史人物 黄展云的主要事迹 黄展云的人物生平 黄展云的人物简介
中文名:黄展云 别名:鲁贻,鱼头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州市三牧坊 出生日期:1875年1月15日www.cha138.com 逝世日期:1938年7月16日 职业:革命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毛泽东:《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一九三○年七月)黄公略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的杰出将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的
黄立贵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北红军的著名指挥员,历任闽北独立团团长、闽北独立师师长、闽赣省革命委员会委员、中共闽赣省委委员、闽中军分区党委书记等职,一九三七年牺牲。(一)黄立贵是江西省横峰县青板公
知名人物 黄复生生平故事简介,黄复生历史评价,黄复生怎么死的?
黄复生,初名位堂,字明玉,考学堂时易名树中,字理君,生于1883年(清光绪九年)[1],四川隆昌人。1901年入泸州川南经纬学堂,1904年毕业。是时清政窳败,国势阽危,黄复生因阅读《革命军》、《警世
知名人物 黄明堂生平故事简介,黄明堂历史评价,黄明堂怎么死的?
黄明堂,字德新,广东钦州(现属广西)人,壮族,1868年(清同治七年)生于小康农家。年轻时怀大志,慨然以救国为己任,常与人议论时弊,抨击权贵,为当地政府所不容,遂逃往越南图谋生路。黄明堂到越南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