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易见龙人物简介

Posted

篇首语:事常与人违,事总在人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易见龙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易见龙人物简介

·易见龙



易见龙,生理学家和血液学专家。早年从事消化生理和循环生理的研究,后致力于血库工作和??液生理学研究,是中国输血救伤事业的奠基人、现代血库的创始人。毕生为医学教育事业和生理科学事业埋头苦干、铺路开拓。

易见龙,按排行原名甲球,1904年9月29日 (农历甲辰年八月二十日) 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农村 (今属汨罗县)。他出生的日期正值中秋节后不久。按他家乡的民俗人们在欢度中秋期间要舞龙。他母亲在生他之前见到屋前有人在舞龙,就给他起了“见龙”一名。后来他很喜欢这个名字,上学以后一直用“见龙” 为名。1918~1922年在长沙雅礼中学读书时期接触到介绍科学家事迹的外国读物,感受很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要学先贤、学科学、为人类造福的思想。升大学之际,其妹患脑膜炎不治身亡,乃立志学医。1923年考入长沙湘雅医学院预科,1925年进入本科。时值军??混战年代,1926年湘雅医学院被迫停办,乃转学至武昌中山大学医学院。因大革命形势迅猛发展,于1927年毅然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在武汉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编辑股任中尉宣传员。“四·一二”政变后,武汉国民政府追随蒋介石反共,易见龙遂离队返湘,后又到广州投考东山陆军医院药局任司药。于1928年再度入学国立上海医学院。1933毕业时,以五年学业均为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获金质奖章。毕业后即随蔡翘去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所(Henry Lester Institute)任研究人员,研究肝脏在维持血糖浓度中的作用等,发表论文5篇。他不能忍受该所生理科学组的英籍领导人B. E. Reid对中国研究人员的歧视、排挤,1935年愤然离职,跟蔡翘到当时刚成立不久,设备、条件、待遇都差得多的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任生理科讲师。他曾与蔡翘合作在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中国生理学杂志》英文版)上发表多篇论文。

1935~1937年他被派往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科进修。在林可胜指导下与同事们一起研究延髓交感神经中枢是否存在的问题。正当研究工作开展顺利之际,“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他停止进修,返回南京。不久,随中央大学医学院西迁成都华西坝,重新开始了教学生涯,与同事们一起重建实验室和动物室。即使在很困难的条件下,易见龙也未中断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研究了肾容积描记器,发表了关于血浆抗溶血素的研究论文。

1939年,易见龙考取了第三届中英庚子赔款公费留学。本拟去英国,由于当时德、意在欧洲发动了战争,不能赴英,乃于1940年改去加拿大,在多伦多大学进修生理学及药理学。发表过有关家兔呼吸药理的文章。还曾在胰岛素的发现者之一C. H. Best的实验室学习休克治疗和人血清提制。

抗日战争后期,中国人民的艰苦抗战赢得了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府和人民的支持。由美国友好人士,包括生物化学家Donald Van Slyke和血库专家John Scrudder等,发起组织美国医药援华会(American Bureau of Medical Aids to China,ABMAC)决定捐赠一个输血救伤的血库,支援中国人民抗日,由该机构负责人员培训,支付工资。易见龙见招聘广告后前去应聘。于1941年底离加拿大,去美国纽约中心医院血库随Scrudder学习输血疗法和血库管理,又到费城Bryn Mawr医院随Strumia学习血浆提制、干血浆制备以及各个环节的操作,包括机件修理等全套技术,并负责筹建??库一切事项。经过一年半的精心筹备,于1943年6月7日在纽约华人街附近成立中华血库,易见龙任主任,黄若珍任副主任。由中国人主持的第一个血库就这样在抗日战争的严重关头,于异国他乡宣告成立。中国留学生、华侨及美国友好人士竞相献血,半年之内献血者共1157人。这些捐血全部制成了干燥血浆,后运回国用于抗日前线。在此期间,易见龙开展了在美华人的血型调查工作。

经过半年有成效的血库工作实践后,易见龙率领血库工作人员 (均系在美招聘的旅美华侨和中国学者,共约10人),携带仪器设备200余箱 (重20余吨) 以及所制备的干燥血浆,于1944年2月9日晚起程回国。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关键时刻,为避免潜艇袭击,采取了迂回航线。自纽约乘火车到罗得岛的Newport,改乘美国军舰入大西洋,通过巴拿马运河到太平洋,又经新西兰及澳大利亚南部到印度西岸加尔各答。最后乘美国军用飞机越过喜马拉雅山,于5月底抵达昆明。

血库由军医署接管。回国后他们便面临库址、宿舍、水电、燃料、经费及血源六大难题。屡经奔波交涉,终于在昆华医院内弄到一栋楼房,约20余间,上层给由美归国工作人员充宿舍,下层作为血库库址。这样,军医署血库于1944年7月12日在昆明成立,由易见龙任血库主任,为上校军衔军医。第一年内献血者逾七千,制成干燥血浆或液态血浆近三千瓶,均运往抗日前线,用于反攻滇缅公路的战役。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重庆国民政府对血库的控制与干扰,易见龙既不善于官场应酬,又难以忍受腐化的官僚作风,便趁父亲逝世奔丧之机,请长假离职返湘。

1946年,易见龙受聘于湘雅医学院,担任生理科和药理科主任教授。这时,在八年离乱中经历了两次大搬迁的湘雅医学院刚从重庆迁回长沙,仅有修复的校舍数间,设备??陋残缺,资料流失,百废待兴。易见龙带领讲师程治平、助教周衍椒,将两个科的工作全部承担起来,不仅迅速开出了这两门课程的理论和实验课,还开展了科研工作。除继续??型调查外,又进行了加强自动免疫的研究等。

1952年他赴沈阳筹建中心血库,并任主任。1953年10月1日,湘雅医学院更名为湖南医学院。易见龙担任副院长兼生理教研室主任,努力将生理科学知识应用于指导临床医疗实践,并研究了高级神经部位神经过程对血液浓度的影响、输血的作用机制、血浆代用品等,发表了译著《脑垂体的神经调节》。湖南医学院于1960年代初成立了血液生理研究室,易见龙兼任主任。他与任邦哲、周衍椒主编了《血液生理学专辑》,重点研究白细胞生理。

易见龙从不高高在上当领导。他坚持在教研室坐班,而很少坐在院长办公室。他始终坚持亲临教学第一线讲课,进研究室亲自动手做实验。他的讲课思路清晰,理论透彻。于1956年起招收了3届研究生共5人。他治学严谨,无论对教学、科研、研究生和教师培养工作,都一丝不苟,素以“严”字著称。他亲自有针对性地制定各人的培养计划,并经常督促检查。跟随过他的学生、教师有数十人,其中包括程治平、周衍椒、徐有恒、李云霞、孙秀泓、贺石林等。“文化大革命”中,研究工作被迫中断。

他于1967年患左侧脑膜瘤,手术后偏瘫失语,只得忍痛离开教学、科研第一线。他不甘床榻生活,自编训练操进行锻炼,终于能站起来撑着椅子迈步。他每天看书抄写,无论酷暑严寒,从不间断,练就了左手自如写字的本事。他整天伏案阅读、摘录文献,为研究选题提供信息。

1978年10月,中国生理学会第15届代表大会在青岛召开。易见龙坐着轮椅前往参加。在开幕式上,他的发言稿由其亲属代为宣读。他呼吁老一辈生理工作者积极担负起培养人才的任务,加快培养速度,提高培养质量。他寄语中青年努力奋进,乘东风将生理科学推向新的发展里程。1985年易见龙应《生理科学进展》之邀,撰写刊头专文“生理科学与祖国”,在文中说: “我希望中青年一代在养育我的中华沃土上埋头苦干,努力耕耘,为生理科学事业做出最大的贡献。”

1950年他聘任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会委员,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巴甫洛夫学说委员会委员,1963年和1981年受聘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和生理学、输血及血液学专题委员会委员; 并曾担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湖南分会副会长和长沙分会副会长,湖南省科协副主席,1987年聘为中国输血协会名誉理事。1996年他被湖南省授予首届 “湖南科技之星”称号。

2003年元月4日凌晨4时,易见龙因病在长沙逝世,享年99岁。

从事消化生理和循环生理研究



1933年,易见龙大学毕业,进入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所任研究人员。在蔡翘指导下,他用慢性动物实验方法研究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问题,揭示了肝脏在保持血糖正常浓度中的作用,发表了5篇论文,刊载于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中国生理学杂志》英文版)上。

1935~1937年他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进修期间,在林可胜指导下与同事们一起对延髓交感神经中枢的存在问题进行系列研究,发现延髓第四脑室底,闩的附近有一个减压区,是交感抑制中枢,并分析了其下行通道。完成论文8篇,发表于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上。

中国现代输血事业的奠基人



易见龙曾在1940年代初抗日战争时期和19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不久,两度为筹建中国现代血库而奔波。

第一次是在1941年,易见龙应美国医药援华会之聘,负责筹建中华血库。在那时,中国还没有输血救伤的医疗技术。易见龙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在《军医署血库成立之经过》一文中对这一段经历有很详细的叙述:

“民卅年秋,余在多伦多大学宿舍内偶阅华侨日报,见美国医药援华会启事……。此事正合余意,乃航函申请。二星期后由施哥德医师函嘱速往美国纽约中心医院??库内见习。施氏为该院血库主持人兼美国医药援华会血库设计委员会主席。……余在该院进修,本已往求学精神,事无巨细、物无大小,皆必加以详细之考察与实验。对于输血、检验、防腐、消毒以及提制诸端,必先记其应用之器材,次记器材配备之方法,再记其操作之程序,而后加以实验。考察之结果,又必再交各部门之技术专家分别加以审核,俾能精益求精。……至美国便省之丙卯医院(注: 即费城Bryn Mawr医院) 再见习施匡迷氏 (Strumia)之制浆干馏器,俾可在国内提干血浆用以救伤。余至彼处时,袖珍干馏器仍在实验期,几经改造始克完成,故余得尽窥其经过。……余于见习血浆干馏之暇,亦常亲执工具从该院工程员学习机械之装置与修理。……余乃设计作??多头之抽气管,俾同时抽出多数血浆瓶中之空气以收入??浆,又为之作多孔灌洗器,以便同时冲洗多数作血液化验用之滴量管,幸获成功,用者称便。……工欲善其事,必先力其器。我国非科学化、亦非工业化之国家,自无近代化之器材与设备……余于是以至检验之设备,各种机器之零件,无不概括无遗。然后请求美国医药援华会捐赠。该会援华心切,均一律照准……。

“技术工作愈专门化,分工合作必更具体化,始克进行无阻。血库工作可分为输血检验提制消毒机械事务及宣传各部,非一二人之力所能包办。余又再请医药援华会征聘志愿为中国血库服务之人才,……彼等皆愿牺牲在美国已有之职务与幸福,而为祖国战争致力。人才与器材既已齐备,为便于互相配合以作实地之练习,并藉以检验各种器材之耐用性与通用性,乃于民国卅二年六月七日在纽约成立实验??库。……五月实验期满后,因海外交通已受军事之统制,……请美国政府发给军用旅行证,始克成行。

“回国后,横在眼前之六大问题为……,各种难题非??朝一夕可以解决,而输血救伤之工作,又急不容缓,故血库于当年七月十二日在昆明勉强成立。……交通不便亦为来库捐血之障碍。本库于是成立流动捐血队,来往各处以推行集体捐血运动。……有限制之捐血实无碍于健康,向本库捐??者已逾七千,并无一人因捐血而受伤害。此种铁的事实已破除国人对于捐血救伤之一切误解。”

他第二次为建立血库而奔波是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1952年易见龙奉中央军委卫生部之委派担任顾问,会同沈克非等人赴沈阳筹建中心血库,短期内便在沈阳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型血库,并对军医进行了专业培训。停战后才返校。

建立血液学研究基地



易见龙自从从事血库工作以后,便潜心于血液生理学的研究。他认为在科研中要善于把实际工作与理论结合起来,把基础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他在纽约从事血库工作时,结合采血对在美华人的ABO血型和亚型、M-N型Rh型进行了调查; 在昆明和长沙工作时期,继续中国人Rh因子分布调查,根据调查发表的报告是国人Rh因子分布的首次报道。1946~1949年,他针对人民对疾病抵抗力极差的状况,领导同事们研究促进机体自动免疫的方法,发表了有关城乡人民血清蛋白质总量测定、抗体与蛋白质营养的关系等论文,并观察到小量γ球蛋白或酪蛋白水解物质皮下注射均可促进机体产生抗体,并且这种反应与肾上腺皮质功能有关,从而为探索加强自动免疫的预防医学提供了思路。1950~1951年,他观察了类副交感神经解药对血液浓度的影响,撰写了 “营养与贫血”、“失水的变态生理”、“输血救伤”等综述,发表于《中南医学杂志》。

自1950年代中期开始他转向血液功能调节的研究。他观察到药物催眠和自然睡眠都可以导致血液稀释,抑制愈深、稀释程度愈大,而用电痉挛使高级神经部位兴奋时,则出现血液浓缩; 从而证实血量的波动与高级神经部位的活动过程有密切关系。在研究输血的加压反应与植物神经活动的关系时,观察到输血的加压反应有神经反射机制参与,其感觉冲动有一部分来自心血管感受器。他于1959年出版了译著《脑垂体的神经调节》。

1959~1960年他还曾从临床需要出发,领导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外科等教研室多科协作研究血浆代用品,建立了整套兽血清采集、加工、鉴定等实验方法,积累了系列内部参考资料。

1962年,易见龙主持建立了血液生理研究室,确定系统地研究白细胞生理。在系统复习文献的基础上主编出版了?血液生理学专辑》。从研究外周血白细胞浓度的神经体液调节着手,试图探索白血病等疾病问题。自此开始湖南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成为全国开展血液生理学研究的基地之一。有许多研究工作是在易见龙指导下由中青年教师完成的,但在发表文章时他却不愿意署名。

简历



1904年9月29日 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农村(今属汨罗县)。

1918~1922年 在长沙雅礼中学学习并毕业。

1923年 入长沙湘雅医学院预科。

1925年 入湘雅医学院本科。

1926年 转学武昌中山大学医学院。

1927年 任武汉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宣传员,后到广州东山陆军医院药局任司药。

1928~1933年 在国立上海医学院学习并毕业。

1933~1935年 在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所从事研究。

1935~1940年 任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生理科讲师。

1935~1937年 被派往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科进修。

1940年 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修。

1942~1944年 受聘于美国医药援华会,负责筹建血库,在美国进修血库管理、干血浆制备等。

1943年6月7日 任在纽约建立的中华血库主任。

1944年5月 携血库设备及人员回到昆明,7月建立军医署血库。

1946年 任湘雅医学院生理科和药理科主任教授。

1949年9月 任湘雅医学院副院长。

1950年 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会委员。

1952年 赴沈阳筹建中心血库,任主任。

1953年 任中国科学院巴甫洛夫学说委员会委员。

1953~1980年 任湖南医学院副院长兼生理教研室主任。

1962年 任湖南医学院血液生理研究室主任。

1963年 被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和生理学、输血及血液学专题委员会委员。

1980年10月~1985年 任湖南医学院 (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顾问。

1981年 被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和生理学、输血及血液学专题委员会委员。

1987年 被聘为中国输血协会名誉理事。

2003年1月4日 因病在长沙逝世。

主要论著



1 Tsai C,Yi CL.Carbohydrate metabolism of the liver.Ⅱ. The sugar output.Chin J Physiol,1934,8 (3):245~272.

2 Tsai C,Yi CL.Carbohydrate metabolism of the liver. Ⅲ. The sugar intake during glucose absorption.Chin J Physiol,1934,8(3):273~296.

3 Tsai C,Yi CL.Carbohydrate metabolism of the liver.Ⅳ. Sugar output in amytalized cats. Chin J Physiol,1934,8 (3):399~410.

4 Tsai C,Yi CL.Carbohydrate metabolism of the liver. Ⅴ. Sugar intake in the normal intact cat during glucose absorption. Chin J Physiol,1936,10 (1):87~104.

5 Tsai C,Yi CL.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of the liver.Ⅵ. Sugar output and intake in the daily digestive cycle. Chin J Physiol,1936,10 (1):105~118.

6 Yi CL,Read BE. The antipyretic action of a new antipyrine derivative.Chin J Physiol,1936,10 (2):297~302.

7 Chen MP,Lim RKS,Yi CL.On the question of a myelencephalic sympathetic centre.I.The effect of stimulation of the pressor area on visceral function.Chin J Physiol,1936,10 (3):445~474.

8 Tsai C,Yi CL.Carbohydrate metabolism of the liver. Ⅴ. Sugar intake in the normal intact cat during glucose absorption. Chin J Physiol,1936,10 (1):87~104.

9 Chen MP,Lim RKS,Wang SC,Yi CL.On the question of a myelencephalic sympathetic centre.Ⅱ.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a reflex sympathetic centre in the medulla. Chin J Physiol,1937,11(4):355~366.

10 Chen MP,Lim RKS,Wang SC,Yi CL.On the question of a myelencephalic sympathetic centre.Ⅲ. Experimental localization of the centre.Chin J Physiol,1937,11 (4):367~384.

11 Chen MP,Lim RKS,Wang SC,Yi CL. On the question of a myelencephalic sympathetic centre.Ⅳ. Experimental localization of its descending pathway. Chin J Physiol,1937,10 (3):445~474.

12 Chen MP,Lim RKS,Wang SC,Yi CL. On the question of a myelencephalic sympathetic centre.Ⅵ. Syndrome of lesions of the myelencephalo-spinal sympathetic neuron. Chin J Physiol.1937,11 (4):355~366.

13 Lim RKS,Wang SC,Yi CL. On the question of a myelencephalic sympathetic centre. Ⅶ. The depressor area is a sympatho-inhibitory centre. Chin J Physiol,1937,11 (4):367~384.

14 Yi CL.Further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reflex sympathoinhibitory centre in the medulla oblongata. Chin J Physiol,1938,13 (4):144~416.

15 Yi CL. The nature of sensory end-organs associated with pressor fibers. Chin J Physiol,1939,14 (4):439~448.

16 Yi CL,Meng HC.Plasma antihemolytic content and its relation to cholesterol and plasma protein after injection of various cultured organisms and toxins. Chin J Physiol.1941,16 (2) : 199~206

17 Henderson VE,Yi CL.Experiments on the pharmacology of respiration in the rabbit. J Pharmacol Exp Ther,1943,79 (3):235~239.

18 Wiener AS,Sonn EB,Yi CL.Blood groups,subgroups. M-N and Rh types of Chinese. Am J Phys Anthrop NS,1944,2(3):267~273.

19 易见龙. 军医署血库成立之经过. 中华医学杂志,1945,31(6):449~453.

20 Yi CL,Chou YC,Liu YM. The distribution of Rh factor among Chinese. Chin Med J,1948,66 (8): 451~452.

21 Yi CL,Chao H,Liu YM.Total serum protein level in normal adult Chinese among urban population. Chin Med J,1948,66(9):477~482.

22 Yi CL.Antibodies and protein nutrition. Chin Med J,1949,67(6):340~343.

23 Yi CL,Chou Y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tal plasma protein and hematocrit in fowl and pige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1949,2 (2):30.

24 易见龙,罗智质. γ球蛋白对抗体产生之影响. 湘雅医刊,1950,1 (5):23~25.

25 徐有恒,伍汉文,易见龙. 酪蛋白水解物及γ球蛋白对于自动免疫之影响. 中华医学杂志,1950,36 (12):615~618.

26 伍汉文,易见龙. 类副交感神经药与副交感神经解药对于血液之浓度的影响. 湘雅医刊,1950,1 (5):1~6.

27 易见龙. 营养与贫血. 中南医学杂志,1951,1 (1): 9~12.

28 易见龙. 失水的变态生理. 中南医学杂志,1951,1 (5):459~462.

29 易见龙. 输血救伤. 中南医学杂志,1951,1 (8):727~734.

30 周衍椒,易见龙. 硫喷妥钠和安密妥钠及自然睡眠对于血液浓度的影响的初步观察. 生理学报,1956,20 (4):204~212.

31 易见龙,李肇开. 输血的加压反应与植物神经活动关系. 见: 湖南医学院论文集,1958,145~149.

32 易见龙,周衍椒译. Harris GW著. 脑垂体的神经调节.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33 易见龙,任邦哲,周衍椒. 主编. 血液生理学专辑.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慧龙生平_王慧龙简介_王慧龙人物评价_王慧龙人物事迹_王慧龙典故

中文名:王慧龙国籍:北魏出生地:太原晋阳职业:荥阳太守、宁南将军谥号:穆侯典故:指腹为婚王慧龙  王慧龙(?—440年),东晋时期人,自称是太原晋阳人。  王慧龙是晋安帝司马德宗时尚书仆射王愉之孙,散

中共人物传 龙大道人物传,龙大道生平事迹,龙大道评价

龙大道龙大道是侗族人,上海工人运动领导者之一,曾任中共浙江省委代理书记,1931年被捕后壮烈牺牲,成为少数民族中的革命先烈。(一)龙大道原名康庄,侗族,1901年8月24日出生于贵州省锦屏县茅坪村。父

知名人物 龙鸣剑生平故事简介,龙鸣剑历史评价,龙鸣剑怎么死的?

龙鸣剑,原名骨珊,字顾三、顾山,号雪眉,四川荣县人,生于1877年5月14日(清光绪三年四月初二)。父龙章,又名得江,在本县五宝镇经营油坊。龙鸣剑九岁丧父。其四伯龙沛然出仕云南,官至知府,是龙鸣剑入学

历史人物 杨应龙简介,杨应龙简介

  明平杨应龙叛乱  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至二十八年(1600年)六月,四川、贵州、湖广三省官军联合平定四川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叛乱的作战。  杨应龙于隆庆六年(1572年)袭为播州宣慰使后,数从征

中共人物传 李之龙人物传,李之龙生平事迹,李之龙评价

李之龙,字在田,号赤显,是大革命时期颇有影响的人物,曾任苏联顾问鲍罗廷的英文翻译,后充任国民革命政府海军局政治部主任、参谋厅长兼中山舰舰长、代理海军局局长(中将军衔)等要职,是当时共产党人掌握海军大权

历史人物 濑岛龙三简介_濑岛龙三生平_濑岛龙三 珍珠港

本名:せじまりゅうぞう别称:濑岛龙三所处时代:二战时期民族族群:日本出生地:富山县出生时间:1911年12月9日去世时间:2007年9月4日0点55分主要成就:瓜达卡纳尔撤退战,新几内亚战役英帕尔战役

历史人物 北魏名将王慧龙简介 王慧龙的子女后人

王慧龙北魏名将王慧龙出生太原晋阳,14岁时家族惨遭灭亡之祸,逃过一劫后投靠后秦,又归顺北魏,在战争中显示了其军事才能。王慧龙著有《国典》等作品,于公元440年逝世,谥号为“穆侯”,追赠安南将军、荆州刺

历史人物 芥川龙之介是谁_芥川龙之介的生平简介_芥川龙之介的经典著作_芥川龙之介为何自杀

中文名称:芥川龙之介外文名称:芥川竜之介、あくたがわりゅうのすけ、RyunosukeAkutagawa别名;澄江堂主人、柳川隆之介、我鬼国籍:日本民族:大和出生地:日本东京出生日期:1892年3月1日

历史人物 西里龙夫简介 日本记者西里龙夫是谁 中西功和西里龙夫原型

  西里龙夫(1907—1987)日本熊本市人  1926年中学毕业后即到中国上海,进日本设立的“东亚同文书院”读书,他在学校组织了社会科学研究会,参加反帝活动  1930年担任《上海日报》记者,结识

历史人物 公孙龙生平简介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 公孙龙属于哪个学派 公孙龙白马非马论 名家离坚白派

本名:公孙龙字号:字子秉所处时代:赵国(前403年—前202年)民族族群:华夏族出生地:赵国主要成就:名家人物  公孙龙,字子秉,生卒年不详(约前320年—约前250年之间),华夏族,名家人物,赵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