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杨昌业人物简介

Posted 农业

篇首语:学者的一天比不学无术的人一生还有价值。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杨昌业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杨昌业人物简介

·杨昌业



杨昌业,农业气象学家,教育家。中国农业气象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十分重视农业气象定量研究,开创了气候统计的教学与研究,推动了农业气象研究由定性走向定量,为中国农业气象教育的提高与科学研究手段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昌业,曾用名杨勤初。1907年6月17日出生在江苏无锡塘头镇一个酿酒作坊的家庭。12岁丧父,兄妹6人,他是幼子,靠父亲遗留下的产业和母亲、兄长的操劳维持生计。18岁成婚并弃学,1926年在上海泉漳中学谋职任教。一年后,求知欲望强烈的杨昌业,按奈不住还想继续读书的念头,在夫人过文英女士的支持下,1927年考入费用最低的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地理系就读气象专业。师从中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门下。大学期间,杨昌业刻苦学习,成绩优秀。但因家庭经济困难,1928年不得不休学一年,复学后于1931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经竺可桢先生介绍,于1932年到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从事理论气象及天气预报研究,曾在中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世界编委会任气象主编。1935年,任厦门大学理学院讲师兼气象台主任;1937年受聘中央研究院定海测候所主任; 1941年受聘福建省气象局为技正; 1945年受聘南京临时大学气象系教授; 1946年受聘北京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兼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副教授,主讲气象学; 1947年加入九三学社,任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受聘为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副教授,1952年晋升为教授,并兼任森林系和农学系副主任、农业物理及农业气象系副主任,北京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北京市政协第五、六届委员,中国气象学会理事等。

创办新中国第一个农业气象专业



20世纪50年代初,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与中央气象局局长涂长望共同开创新中国农业气象事业,并建议由气象学家吕炯在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前身) 创建农业气象研究室,杨昌业教授,在北京农业大学筹建了第一个农业气象专业,以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等农业气象人才。在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沈其益的支持下,经高等教育部批准,1953年杨昌业开始招收5名农业气象研究生,为创建气象专业准备专业师资 (后由中国科学院朱岗昆代培其中2人)。1956年,中国第一个农业气象专业正式成立,首届招收本科生91名。

当时唯一可供参考的资料是前苏联敖德萨水文气象学院农业气象专业的教材,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师资培养和仪器设备等均要一一筹措。杨昌业拜会涂长望局长及有关领导,又前往北京大学与谢义炳教授、李宪之教授等讨论有关问题。经过反复调查、咨询,最后结合中国实际制定了自己的农业气象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方案。为了解决师资、设备问题,杨昌业四处奔走,聘请中央气象局 (气科所) 章淹担任普通气象学、天气学课程,北京大学严开伟、陈传康兼任仪器及观测课、自然地理课,又从本校抽调教师进行培训,派研究生到前苏联学习提高,自己也亲自走上教学第一线担任气候统计课的教学工作。

杨昌业几十年的辛勤耕耘,如今已开花结果。到他离休前,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气象专业已为国家输送了约500名高质量的农业气象工作者。1958年苏联专家讲习班,又为各省培训了大批农业气象骨干力量,为全国农业气象工作奠定了基础,他们中不少人已成为学科带头人或重要领导干部,有的还在援外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得到国际组织与有关受援国家的好评。

学术成就与学科建设



杨昌业长年从事农业气象方面的教学与科研。早期着重从事气象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代表作为 “天气惰性论”,1949—1966年他的教学工作较多,讲授过气象学、气候学、气候统计学等课程。这一时期,他的研究工作在与农业生产实际结合方面有很大发展。1958年写出了 “小气候和农业” 的论著,1963年再版。这本专著论述了地形和土壤小气候在农业上的应用,作物小气候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保护地小气候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等,为后来的农业气象和农业小气候学奠定了基础。

杨昌业虽不能说读书破万卷,可也称得上知识面广、学识渊博的人。20世纪60年代初,他率先提出: 研究气象与农业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要用概率统计方法。他首先为第一届农业气象系大学本科生,开出了 “气候统计”课,并编写了第一本教材,还要求数学教研组开设 “概率统计”课。虽然当时仅有十几个学时,工具也只是乘除计算表、对数表、巴罗表加算盘,但这为后来发展 “农业气象统计” 打下了重要基础。

1964年,杨昌业将美国生态学家诺顿逊 (M.Y.Muttonson)应用气候相似理论和方法指导作物引种和区划的思路介绍到国内。他的学生与主要助手,在这个思路的启发下,对中国与世界生物气候相似作了进一步理论和方法的探讨,提出了生物气候分布滑移相似的新理论和方法,以及气候相似指导引种的不可逆性等理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 “生物引种咨询信息系统”,为国家有关方面的重大决策,提供了有意义和重要价值的依据和建议。其中,尤以对小麦矮腥黑穗病 (简称PCK) 这种毁灭性病害在中国发生的潜在可能性估计的研究结果,为中国在国际植物检疫争端中赢得胜利作出了贡献,捍卫了中国小麦生产的安全。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农业气象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意义。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杨昌业学术思想的启发分不开的。

“文化大革命” 后,唤回了科学的春天。这一时期的杨昌业已年逾七旬,但他却精神焕发,在1976—1986的10年中,成为他一生学术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他针对农业气象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纠正办法。如1979年他针对全国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及区划中问题,提出要用最优决策方法来解决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针对当时许多农业气象工作者在工作中还不能正确运用统计学工具,还认识不到运筹学等在农业气象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时,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指出要正确对待统计学,讲了许多道理和实例说明农业气象离不开统计学,农业气象要从定性走向定量的必要性,并指出那些认为统计学是唯心的、是数学游戏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他还对很长一段时间全国农业院校学生一律不读统计课提出批评,他说这是回到了17世纪伽俐略以前的时代了。他撰文阐明农业气象统计方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指出统计学是农业气象工作和研究的工具,并大声疾呼在农业气象工作和研究中不但要应用统计学,还要应用运筹学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可以用线性规划来解决作物合理布局问题,用极大极小原则、投入—效益原则、库存论等解决合理灌溉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问题; 他发表了 《结构合理、层次有序宏观微观综合—控制农业气象灾害》 的论文,将控制论、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引用到农业气象领域中来,介绍了当时最新的 “模糊数学” 方法等。他为恢复高考以来第一批农业气象硕士研究生,首先开设了 “非参数统计及系统分析” 课程,力求将农业气象学提高到现代的最新水平。

杨昌业孜孜不倦地学习,特别关心最新理论和国外动态。他还及时地介绍了 “信息” 的概念及在农业气象领域中的应用,最难得的是他始终站在高处,为后人指点方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当然,要去实践这些思想和求得发展,还是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和代价的。

育人之道



杨昌业十分讲究教学法,无论是上课,还是讲问题、写文章,总爱打比方,而且比喻十分生动,给人以深刻印象。当他讲到不能乱找相关时,他说: “一个小树和一个小孩同时成长,要计算他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当然也可以算出一个,而且还可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但他们之间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干的事”,从而生动地说明了统计学是工具而不是主人,不能乱找相关的深刻道理。

当他讲到 “系统” 概念时,打了一个比喻,他说: “一个人的头部中了一支箭,请了一位医生来取出这支箭。一个外科医生将头外面的箭头和箭尾锯掉了,他说我的任务完成了,在头里面的问题是内科医生的事了,结果这个人被治死了。” 这个比喻至今记忆犹新,也深刻地揭示了 “系统” 的概念。

他自己常常告诫自己要作好一个园丁。他说: “我愿作培花的泥土,不一定自己开花”。他认真审阅送来的每份稿件,认真修改,极其慎重地填写意见。有一次为一位晚辈评职称,他怕耽误了评审时间,80高龄的他竟拄杖行走在冰滑的雪地里,及时为他发走评阅的信函。他常说,教师应该是一个伯乐,要善于发现千里马。他认为他的晚辈中有许多千里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甘愿为 “人梯”,对晚辈的进步与成就,总是给予真诚的鼓励与赞扬。他体味着 “看今朝,花鲜果实,竟吐芬芳”。他常常沉浸在一个园丁的幸福和鼓舞当中。

杨昌业一生酷爱读书,与世无争,与人无争,淡泊名利。他从不忘记恩师竺可桢先生的教诲与帮助。当他自己桃李满天下,满目青山夕照明的时候,节假日他总忘不了去拜望竺可桢先生。尊师重教,对后人身教胜于言教。

简历



1907年6月17日 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塘头镇。

1927—1931年 在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地理系就读。

1932—1934年 在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

1934—1935年 任中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世界编辑委员会气象主编。

1935—1937年 任厦门大学理学院讲师兼气象台主任。

1937—1939年 任中央研究院定海测候所主任。

1941—1945年 任福建省气象局技正。

1945—1946年 任南京临时大学气象系教授。

1946—1950年 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其中: 1947—1949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气象学兼课教授。

1950—1987年 任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副教授、教授,曾任森林系副主任,农学系副主任,农业物理及农业气象系副主任等职。

1987年 离休。

1998年6月7日 病逝于北京。

主要论著



1 杨昌业.天气惰性论.气象杂志,1937,13 (5): 1~3

2 杨昌业 .小气候和农业 .北京: 科普出版社,1963

3 杨昌业 .气候资源和最优决策 .气象科技,1979 (3) 1~5

4 杨昌业 .农业气象中若干统计问题 .气象科技,1980,附刊 (二):51~57

5 杨昌业 .农业气象统计方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气象科技,1982(1): 9~15

6 杨昌业 .论农气信息的对比分析——U检相对于t检的毕德曼近似相对效率.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5,11 (2): 177~184

相关参考

毛泽东思想研究 杨昌济对毛泽东成长的影响

杨昌济对毛泽东成长的影响1936年,当毛泽东在延安窑洞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到自己青年时代的生活时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他教授伦理学

历史人物 三起三落的晚清重臣杨昌浚,后世对他有着什么样得评价

封建专制统治制度下的晚清,吏治败坏,官官相护,愚昧野蛮,严刑逼供,草菅人命,冤假错案层出不穷。晚清四大奇案冤案之一“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自冤案发生起,看不出大清国的法律有一丝一毫的公正,可在最后处理上,

他是左宗棠心腹爱将 因杨乃武小白菜一案被一撸到底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一首描写左宗棠的诗歌生动形象,流传很广。诗歌的作者叫杨昌濬,杨昌濬是左宗棠的心腹爱将。杨昌濬,字石泉,湖南湘乡县神童乡丰乐三十八

中共人物传 杨开慧人物传,杨开慧生平事迹,杨开慧评价

杨开慧,字云锦,乳名霞。一九○一年十一月六日(农历九月二十六),生于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杨昌济,为人正派,笃志嗜学,是一位满怀爱国热忱的学者。开慧年轻时受到父亲的重大影响。杨昌济在开慧两岁时出

人物志 余集的人物生平简介

余集(1738—1823),字蓉裳,号秋室,清仁和(今杭州)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候选知县。三十八年,授翰林院编修,与邵晋涵、周永、戴震、杨昌霖同荐修《四库全书》,时称“五征官”。累官至侍

中国军事人物 左宗棠

   收复新疆的左宗棠   清代诗人杨昌浚在去新疆的途中,写七绝一首:“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诗

历史人物 杨开慧被捕的原因是什么

杨开慧(1901—1930),号霞,字云锦,湖南长沙人。杨开慧是谁?她是毛泽东第一任妻子,共为其生下三个儿子,也加入了共产党参加革命,最后被军阀逮捕英勇牺牲,年仅29岁。>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留学归来

中国历史 引得春风渡玉关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清人杨昌浚于1879年写的这首诗,形象而生动地赞颂了左宗棠及其部下规复和开发新疆的历史功绩。1877年夏,当新疆大部收复后,左宗棠在

杨开慧的浪漫婚姻

1918年5月,杨昌济应聘到北京大学,担任伦理学教授。杨开慧也随全家一同北上,来到春意盎然、繁花似锦的北京,住在地安门豆腐池胡同九号。北京是新文化的策源地。十月革命的炮声,震撼了古老的中国,各种社会思

左宗棠对回民“剿抚兼施”

左宗棠作者:谭洪安“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光绪五年(1879年),前浙江巡抚杨昌睿应湖南老乡兼老朋友陕甘总督左宗棠之邀,“帮办甘肃新疆事宜”。进入陕甘境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