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蔡希陶人物简介
Posted 植物
篇首语:未知的事物总是被人以为奇妙无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蔡希陶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蔡希陶人物简介
·蔡希陶
蔡希陶,植物学家。30年代初进入云南,是我国最早对云南植物进行全面、深入调查的拓荒者。十分注重植物学的应用研究,对云南烟草、橡胶两大产业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我国植物资源学的发展。参与创建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及其昆明植物园,并亲自领导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及其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创建。
蔡希陶,字侃如,1911年4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县(今东阳市) 的一个开明进步家庭。父亲蔡汝楫,在祖父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训导下,早年赴日本习医,毕业于爱知医药专科学校,返国后行医。二伯父蔡汝霖,晚清举人,后投身辛亥革命,参加光复省城杭州之役,被委为浙江宣抚使,又被选为众议院议员。
蔡希陶从1917年至1927年先后就读于杭州盐务小学、盐务中学和蕙兰中学(今杭州二中),他爱好文艺,常写一些小说发表在学校的油印刊物上。他喜爱运动,在学校的运动会上得过几个银杯及奖品。在蕙兰中学初中毕业时,国文、英语兼优,又练成健康的体魄,这为他后来50年在云南奔波于崇山峻岭、出没于原始森林,开拓云南的植物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蔡希陶于1927年入上海立达学园就读,是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读书期间,与当时在上海大学教英文的大姐蔡葵(慕晖) 共译英国历史学家韦尔斯的著作《世界文化史》,先由大江书铺出版,1932年由开明书店再版。一年后因经济拮据辍学,在家自修并到中华美术专科学校进修英语、美术。1929年9月至1930年7月,在上海光华大学物理系念了一年书。蔡希陶常去当时任上海大学教务长的大姐夫陈望道家,深受陈望道及常到陈家的瞿秋白、李达、夏征农、鲁迅、冯雪峰和胡愈之等革命先辈的影响。因参加革命活动,引起了军警的注意。为避军警抓捕,蔡希陶在大姐及陈望道的安排下,1930年9月赴北平谋生,从此结束了学子的生涯。
蔡希陶自幼宠爱动物,向往动物学的研究。到北平后,怀着喜悦的心情考入了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该所植物学部主任胡先骕一见蔡希陶就很投缘,鼓励蔡希陶帮他搞植物学研究。喜爱动物的蔡希陶十分为难,但也只好答应。后来一经与植物打交道,蔡希陶便与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为之奋斗长达半个世纪。
蔡希陶进所时是练习生,胡先骕对他十分器重,亲自指导他学习植物分类学,安排他到北平附近采集标本。蔡希陶一面兢兢业业工作,一面如饥似渴地补习植物学、分类学、德文和拉丁文这些必修的基础课,并与所里的陈封怀、俞德浚、王启无等切磋学术,进步很快。翌年便与胡先骕合著 “四川省唇形花科植物之研究”,稍后翻译歇夫纳教授原著《系统植物分类》,并与俞德浚联合发表论文,胡先骕赞扬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初涉植物学研究的蔡希陶,了解到云南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过去到云南采集植物的大都是外国人,而中国人反而视为畏途。心怀大志的蔡希陶决心将“科学救国”的理想转化为为中国植物学研究干一番业绩的实际行动,因而提出了往云南考察植物的计划,得到了胡先骕的赞赏与支持。1932年2月,蔡希陶从社会上招了两名青年一起向西南进发。不久,那两名青年半途溜走了,他只好孤身一人入川,在宜宾找了一名挑夫一起闯云南。面对激流、雪山、瘴雨、匪盗和茫茫林海,他攀爬崇山峻岭,采集了上万号植物、动物标本,开始揭开了云南这个“植物王国” 的奥秘。
1937年,受胡先骕的派遣,蔡希陶再次入滇,与云南教育厅合建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即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前身。自此以后,他便一生留在云南从事植物学研究。1947年,云南农林植物所经费无着落,研究人员纷纷离所,成了该所唯一研究员的蔡希陶接任副所长,主持该所的工作。蔡希陶一面带领全所仅剩的8名职工兴办农场、开花鸟店以求自救,另一方面开展美烟优良品种的引种、保育和推广研究,度过了难关,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50年,在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昆明工作站,蔡希陶任站长。他除了坚持植物分类学的研究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植物资源的开发研究上。在50年代,他负责或参加主持了云南橡胶、紫胶和香料等生物资源的考察,为这些产业的建立与发展打下了基础。1958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成立,吴征镒任所长,蔡希陶任副所长。他与吴征镒一起制定了 “花开三带,结果八方”的发展规划。蔡希陶除了积极参与扩建地处亚热带的昆明植物园和新建地处滇西北的丽江高山植物园工作之外,他还当仁不让,奔赴边陲的西双版纳,1958年在那里领导建立了中国科学院热带森林生物地理群落定位站,1959年又创建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1965年,在横断山干热河谷建立了元江热带经济植物引种站。
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参加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后的一天中午,在景洪亲切接见了蔡希陶等人。周总理在谈话中提到:西双版纳号称美丽富饶之乡,如果破坏了森林,将来也许会变为沙漠……你们在西双版纳做植物学工作,一定要研究这个问题,解决好合理开垦,保护好自然资源,可不要做历史的罪人。蔡希陶一直铭记周总理的指示,他领导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后来的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坚持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研究方向,为热区的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召存信撰文说:“西双版纳的美丽、富饶与蔡希陶教授的名字是联在一起的”。
“文化大革命”中,蔡希陶因为替吴晗的《海瑞罢官》稿件画龙点睛,加添了“罢官”二字而被迫害,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但丝毫没有动摇他为人民服务的坚强信念。“四人帮”垮台后,他精神焕发,抱病多次奔赴滇南、滇西南考察植物资源,推广经济植物。在昆明住院治病期间,还在病房中鉴定植物标本,完成了所承担的《中国植物志》有关卷册的编写工作。1981年1月25日,已在重病中的蔡希陶,用他那颤抖的手,给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写了一份 “推广双季稻栽培,发掘水稻潜力,增加水稻产量的建议”,用他最后的生命表达了赤子的忠诚和对科学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
一生艰苦创业,为发展我国科学事业而献身的蔡希陶,深受党和国家的重视和信任。1956年10月12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还曾兼任云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副院长、中国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第五届人大常委委员。
云南植物学研究的拓荒者
云南分布有约15,000种的高等植物,占了中国植物区系成分的一半,是闻名中外的“植物王国”。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英、法、美等国的少数人以神父、牧师、外交官或旅行家的身分,到云南的一些地区蜻蜓点水地采集了一些植物标本和种子,运往国外,使世人开始认识这个“植物王国”的端倪。而中国的学者,虽有个别人曾冒险到云南,但均因交通艰难,经费不足,加之受疾病与匪祸威胁而浅尝即止,收获不大。
蔡希陶以坚强的毅力和冒险精神,于1932年闯进云南,连续三年考察植物,足迹遍及云南高原,从滇川、滇黔、滇桂边境至滇越、滇老和滇缅边界,从磅礴的乌蒙山到终年积雪的碧罗雪山,从金沙江河谷到怒江、澜沧江、红河河谷,采得珍贵标本12,000多号,数十万份。对云南植物资源调查这么持久、深入、全面和所获之丰,蔡希陶是第一人,为揭开云南这个“植物王国”的秘密提供了早期的科学证据。蔡希陶以他长期野外考察所积累的丰富植物学资料为基础,在30年代便与俞德浚合作,对中国豆科植物、蔷薇科植物和天南星科植物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不少的新种。50年代以后,蔡希陶又采集了上万号标本,对山茶科、梧桐科和姜科的一些类群进行了深入研究,又发表了一批新种。
蔡希陶是一名成功的创业者,他在云南创建或参与创建了几个植物研究机构,为云南植物学研究的发展立下了功勋。尤其是从1959年至1981年,他的后半生是在他所创建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度过的。他带领着一批年轻植物学工作者和当地的少数民族工人,披荆斩棘,在热带的丛林中建立起一个占地13,000多亩,栽培了近3,000种国内外植物的我国第一个热带植物园。在他的领导和辛劳下,这个植物园已在植物资源的发掘、植物的引种驯化栽培、实验植物群落的试验、民族植物文化的研究和植物多样性的保护等领域形成了明显的特色,成为我国进行热带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综合研究基地,闻名中外。
蔡希陶十分重视年轻科技人才的培养,他选用人才不拘一格,给以同等的学习机会,提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注重让青年人在科研实践中磨练,既压担子,又帮助总结提高。他还支持一些在学术观点与他相左的年轻人的研究工作,帮他们修改、发表新的见解,使他们脱颖而出。他鼓励那些参加他负责项目的年轻人自主总结资料,撰写论文,并亲自为其修改而从不署名。用他自己的语言来说: “我愿当你们的铺路石子”。这样,他在云南亲自培养了一批具有独立进行植物学综合研究能力和开拓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人才。在他的学生中,有的已成为我国有名的植物生态学家、民族植物学家或生物保护学家。
云南烟草、橡胶两大产业建立与发展的创始人
云南的植物资源宝库历来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如烟、糖、茶、胶已成为云南的基础产业。其中烟草的种植面积年趋扩大,近年已达300—400万亩,烤烟质量优良,所生产的香烟畅销国内外,其利税约占云南财政收入的60%以上;而橡胶自1952年以来已发展到200多万亩,单位产量居全国之首,成为我国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这两大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均与蔡希陶的名字连在一起,他和他的同事们做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为了组织引进试种美国烟草品种,云南省府于1930年以后成立了云南烟草推广委员会和烟草改进所,但均因所引品种的品质不好而进展不快。1940年,蔡希陶被荐为烟草推广委员会的干事,开始介入了烟草事业。他密切注视各个品种在云南各地的适应性、品质和产量,于1945年通过陈焕镛教授从美国弗吉尼亚洲引进了名贵烤烟品种“大金元”(Nammoth Gold) 的种子,并从云南烟草改进所获得少量经费,便在云南农林植物所开辟烟田20亩,与俞德浚等人开始了试验工作。通过试验,发现 “大金元” 比其他品种更适宜云南的自然条件,植株生长健壮,产量既高,品质又特别好。这样,蔡希陶于1946年和1948年分别把试验地扩大至30亩和90亩,并进一步开展保纯育种和推广工作。蔡希陶于1948年任云南烟草推广委员会举办的 “烟草技术人员训练班”的讲师兼指导员。为此,1949年4月14日,云南人民企业公司向省建设厅的报告对蔡希陶及其同事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报告中说:“引进及鉴定优良品种,十有五种,尤为本省农事机关中所仅有。民国三十六、三十七年,每年曾供给烟改所美种烟籽三四百市斤,实不无有助于推广美烟业务,繁荣农村经济甚巨”。同年,建设厅的训令也载:“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设置育种场,专负责保育纯种之工作,以供烟农采用,办理数载,成效显殊”。
为打破外国对我国进口橡胶的封锁,蔡希陶急国家之所急,于1951年带领和组织植物分类研究所昆明工作站的职工,奔赴红河、文山、西双版纳和德宏,沿中老、中越、中缅边境踏勘三叶橡胶的宜林地。根据已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和丰富的生态学知识,蔡希陶于1951年7月16日写了 “在云南成立橡胶研究机构的计划”和“建议政府从速在红河、澜沧江等流域种植巴西橡胶树”的建议书,首次论证了“云南是我国栽培橡胶植物的最佳地区”。1951年8月31日,政务院作出了 “关于培植橡胶树的决定”,号召自力更生,争取我国橡胶的迅速自给。
1952年2月21日,蔡希陶在一份研究工作报告中进一步阐明:“发现了云南在北纬23度以南的广大山区,只要在海拔1,500公尺以下,都是无霜多雨的地带,都可以种植巴西和印度橡胶”,并估计“适宜栽种橡胶的荒山可达500万亩,其中有五分之一还是肥沃的林地”。1952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确定开辟云南橡胶区。翌年,成立了云南农垦局,接受了五年种胶100万亩的任务。为了进一步调查云南橡胶的有关情况及垦前的准备工作,中央林业部组织了5名苏联专家和10多名国内专家的调查队于1953年1月赴云南考察。蔡希陶也奉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指示,于2月4日率本站人员陪同调查队再次到滇东南、滇南和滇西南勘测调查,历时两个月,行程3,000多公里。在调查结束回昆明的总结会议上,苏联专家认为德宏是比西双版纳更典型的热带地区,要把种植橡胶的重点放在德宏。一些中国专家也表示同意。但蔡希陶根据三叶橡胶树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认为怒江坝干热,湿度不够,而德宏则热度不够,都不是种植橡胶的理想林地,力主在景洪、西双版纳栽种。在那时,不同意苏联专家的意见是要冒风险的,可蔡希陶在1953年的一个工作报告中又重申:“经过这一次的勘测,证明我站1951年的报告是正确的。而云南在海拔700米以下的谷地,只要雨量较多,土壤酸性而无积水之弊的地区,都属于亚热带雨林,都可以植胶。估计全省可有350万亩的面积”。蔡希陶对植胶的各种建议,后来均为政府所采纳,成了制订云南橡胶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云南40年来的橡胶发展史,证实了他的科学论断。
发展植物资源学的推动者
蔡希陶的50余年植物学研究生涯始于植物的调查、标本采集和植物分类研究。一生忧国忧民的蔡希陶很了解民间的疾苦与社会经济发展之所需,他决心在植物学传统研究的基础上,推动发展植物资源学,为人类谋福利。
继美烟 “大金元”的引种驯化成功和云南发展橡胶宜林地的研究之后,在50年代,他先后又组织、领导或参加了云南的紫胶寄主植物、香料植物和其他生物资源的考察。虽然在这些考察中发掘了一大批新的经济植物资源,但是,他发现光靠植物分类的研究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很难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用于发展生产。为此,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彭家木的帮助下,他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立了植物资源化学实验室,使植物资源发掘逐步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之上,很快发掘了一大批香料、药用植物资源,并较快为生产所采用。这个实验室后来成功地发展为中国科学院对国内外开放的植物化学实验室。
1959年,蔡希陶一开始就在他所创办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制订了热带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方向,并在植物园中逐步建立了植物分类、植物化学、植物生理、植物引种驯化、经济植物和实验植物群落等研究室,围绕着植物资源开发的目标,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成为我国热带植物资源的重要研究基地。在他组织和支持下,这个植物园发掘和引种成功了一大批热带植物资源,其中有不少种类,如香料植物的依兰香、云南樟,药用植物的砂仁、血竭,热带水果的勐仑柚、蛋黄果,速生树的轻木、云南石梓等已有批量生产,有的已成了拳头产品。他在1972年所发现的国产血竭新资源龙血树,至今已被云南、广西、海南和湖南的10多个制药厂利用,年产值达2,000—3,000万元,改变了我国血竭靠进口的历史。又如经过20多年的研究与推广,“胶+茶”的人工群落模式已在我国热区推广了近30万亩,获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年增值3,000—4,000万元,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推动了我国热区生态农业的发展。
1961年,蔡希陶与吴征镒、裴鉴、曾呈奎合作编写的《十年来的中国科学—生物学Ⅱ》(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在我国首次对《植物资源学》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作了科学的阐述。而蔡希陶本人,通过对野生油料植物油瓜和国产血竭资源植物龙血树的深入研究,也发表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论文,进一步发展了我国植物资源学。
简历
1911年4月10日 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市。
1929年 上海光华大学物理系学习。
1930—1934年 任静生生物调查所练习生。
1938—1941年 筹办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昆明工作站,后任研究员,兼昆明市黑龙潭龙泉公司经理。
1947—1949年 任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副所长。
1950—1958年 任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昆明工作站站长。
1958—1975年 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兼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园主任。
1975—1978年 任云南省热带植物研究所所长兼云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78—1981年 任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副院长。
1981年3月9日 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病逝。
主要论著
1 胡先骕,蔡希陶.四川省唇形花科植物266.
2 蔡希陶(译).系统植物分类. 中国植物学杂志.1935,2 (1): 473—496.
3 蔡希陶,俞德浚. 中国豆科植物之研究. 静生汇报,1936,7 (1): 19—34.
4 俞德浚,蔡希陶.中国蔷薇科植物之研究.静生汇报,1936,7(3):113—126.
5 蔡希陶. 中国产之蒟蒻属植物. 中国植物学杂志,1937,4 (1): 1—5.
6 蔡希陶,俞德浚. 中国豆科植物之研究(二). 静生汇报,1939,9 (5):257—269.
7 蔡希陶,冯国楣.云南植物拾零(一).植物分类学报,1951,1 (2): 189—192.
8 蔡希陶,裴盛基. 云南省野生植物的综合利用问题. 生物学通报,1959 (7): 293—296.
9 吴征镒,蔡希陶,裴鉴等. 植物资源学. 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主编,十年来的中国科学——生物学Ⅱ. 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 56—74.
10 蔡希陶. 油瓜的生物学特性. 生物学通报,1962 (3): 1—3.
11 蔡希陶,毛品一. 云南植物拾零 (二). 植物分类学报,1964,9 (2): 198—203.
12 蔡希陶,许再富. 国产血竭资源的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1979,1 (2): 1—10.
13 蔡希陶,陈佩珊. 中国姜科砂仁属植物新资料,植物分类学报,1979, 17 (4): 90—92.
14 蔡希陶,冯跃宗.解决人类与自然矛盾的钥匙—谈谈人工植物群落学.百科知识,1980 (5):53—55.
15 蔡希陶,韩骅. 油瓜落果原因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热带植物研究所编,热带植物研究论文报告集,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1—6.
相关参考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