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万程之人物简介

Posted

篇首语: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万程之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万程之人物简介

·万程之



万程之,纺织技术和管理专家。新中国成立前曾为战后整顿、恢复纺织生产和创办新厂作出显著业绩。新中国成立后参与总结推广郝建秀工作法。在军布的试制和优质投产中发挥主导作用。为山东省纺织系统制定和推行纺织染一条龙技术协作制度、为该省纺织品出口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万程之,又名万庆祥、万鹏,1905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23年成都城郁公学毕业后赴北京求学,1925年北京大学工学院预科毕业,1926年赴日本名古屋高等工业学校专攻纺织科。1929年3月毕业后,在日本内外棉纺织厂实习两年。1931年回国,先后在江苏无锡申新纺织职员养成所和振新纺织厂执教和任副工程师等职。1933年,受上海申新五厂委派再去日本纺织厂实习6个月,期满回国,任该厂工程师。1934年11月—1950年2月,先后任汉口、天津、上海、芜湖、重庆等纺织厂工程师、工务主任、厂长等职,对这些企业在战后恢复生产和筹办创立新厂作出了实绩。

1950年3月,任国营青岛第四棉纺织厂工程师,采用“粗纱分排、细纱分段”等操作法,有效地提高了细纱质量,被评为青岛市劳动模范。1951年任国营青岛第六棉纺织厂技术副厂长并兼任郝建秀工作法总结与推广委员会副主任,参与总结推广郝建??工作法、培养出郝建秀小组。1951—1954年,主持解决军布生产的质量达标难题,完成了军用布匹的生产任务。1954年10月起,任青岛市纺织工业局技术处处长;1955年兼任纺织工业部棉布质量标准制定组组长,负责标准初稿的拟订工作;1956年评为三级工程师,同年又兼任纺织工业部经验推广组成员,总结了青岛国棉五厂的技术管理经验,并参加全国经验推广大会的组织工作;当年被评为青岛市先进工作者;1958年8月调??山东省纺织工业厅;1963年任该厅“印染一条龙”协作组主要成员,制定和推行纺、织、染一条龙技术协作制度,保证了出口布匹的产品质量,为国家增创了外汇,为山东省纺织品出口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77年10月—1985年2月,回青岛市纺织工业局(总公司)任技术处处长,在日本朋友的帮助下,为青岛纺织企业引进气流纺纱设备牵线搭桥,引导日本伊藤万株式会社与青岛纺织企业合作开展补偿贸易,为青岛纺织的自营出口作出了贡献。

万程之于1956年6月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同年8月被补选为政协青岛市第一届委员会常委。1979年被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聘请为纺织学术专业组组员,1980年12月由三级工程师套改为高级工程师。1981—1985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编委,山东省纺织工程学会第六、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山东省纺织工业厅、青岛市纺织局(总公司)技术顾问等职。1985年3月退休。

1989年2月病逝,享年84岁。

在老厂战后恢复生产和新厂创办中显出才华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天津纺织品在东北的市场销路猛降。日本在天津的纺织企业,凭借资金、设备和管理上的优势以及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对华商企业施加强大的竞争压力;而华商在天津的纺织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外部重捐重税,处境困难,逼上停产卖厂境地。1935年,天津恒源纺织厂被诚孚纺织公司接管。同年8月,万程之受诚孚之邀,赴天津恒源纺织厂任工务主任兼工程师。当时该厂机停人散,负债累累,且有日商在津纺织厂家的仗势干扰;但万程之知道,诚孚纺织公司接办恒源纺织厂,是以民族金融集团为后盾击败日商的收买企图才实现的,所以,他下决心:“干扰再大,困难再多,也要挑起这副重担”。万程之到厂后,不顾旅途劳累,抓紧勘查厂房、设备,并走访老职员、老工人。根据调查到的一手材料,反复分析和论证,做出了“先开工,后改造,边生产,边整顿”的复工方案,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抢修好了设备,召回了失散的工人,并且建章立制,做好了一系列复工前的准备工作。开工以后,万程之又深入车间、各工序查验设备运转情况,亲自动手调整机器部件,排除设备故障;机器恢复正常运转后,万程之又制定出设备保全保养制度和工艺操作规程,督促工人严格执行。万程之的言传身带和励精图治,在员工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工人们按章操作,情绪稳定;职员们热情高涨,积极性高。当年开齐织机490台,次年产布6282千平方码,工场扭亏为盈。1937年7月,天津沦陷,日本财阀吞并恒源之心不死,暗中排挤,企图挤垮恒源,但是没能得逞,恒源始终由华资掌控。

1946年,上海诚孚企业有限公司计划在重庆设分公司,兴建重庆新裕纱厂,聘万程之任厂长兼工程师。他抱着“以自己的知识和技术,献身发展家乡纺织工业”的夙愿,欣然应诺。先到上海向英国订购机器设备,又于8月赶到重庆进行选址设计、厂房基建、赶制调配技术人员名册和招工培训计划。在调配人员时,他注重选择那些多年从事实际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或留学归来的人员;在工人培训时,他要求首先选择一些有一定文化的工人参加,采取边教边练、手脑并用的学练方法,教会一批后,再由他们采取一带一包教包会的滚动包培法,将工人全部轮训一遍。经万程之带领全厂职工近一年的艰苦努力,新裕纱厂一期工程纱锭20516枚、织机280台安装调试成功,又经单机培训和投棉试生产,完全达到设计要求。1947年,该厂生产棉纱7535件,棉布94071匹。后因内战,局势动荡,支持工厂的财力衰竭,人才外流,新裕的建厂计划仅局部实现。

参与领导总结推广郝建秀工作法



1950年3月,万程之到国营青岛第四棉纺织厂担任工程师。1950年9月,全国纺织工会主席陈少敏在青岛检查工作时,发现他针对该厂坏车多、断头多、原材料消耗大、产品质量差、生产效率低等问题,改革工艺,采取“粗纱分排、细纱分段”操作法,并建立设备保全保养制度、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原材料的合理使用和处理制度,以及改进浆纱工作法,规定调浆成分和浆纱的给水率、含浆率等多项技术管理措施,使国营青岛第四棉纺织厂不仅保质保量提前完成了中央下达的突击21支纱的生产任务,还使该厂由原来的后进厂赶到了当时青岛九个棉纺织厂的前列;万程之被评为模范工程师,受到了青岛市政府的表彰。为此,陈少敏向驻青岛纺织公司军代表和党委领导介绍:四厂工程师万程之技术水平高,工作认真负责,建议调他到六厂担任技术副厂长。

1951年1月,万程之晋升为国营青岛第六棉纺织厂技术副厂长兼工程师,参与该厂领导的“郝建秀工作法”的总结。第??次总结是“三勤三快”,即眼要勤看、快看,腿要勤跑、快跑,手要勤清洁、快接头。“三勤三快”在细纱工操作中推广时,大家累得吃不消,都怕执行这个工作法。“三勤三快”总结送到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陈少敏看后感觉这个总结不实际,要秘书通知六厂重新总结。六厂的第二次总结仍没离开“三勤三快”的框子,只是增加了郝建秀的车台卫生比别人干净,人从来不离开车档,仍没总结出郝建秀工作的精神实质。这两次总结是在万程之不敢大胆领导、不敢大胆工作时进行的。陈少敏知道后指示六厂:在总结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技术副厂长的作用,并鼓励万程之大胆参与总结的领导工作。

1951年6月2日,中国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与青岛市总工会等单位,在中共青岛市委的领导下,组成了郝建秀工作法研究委员会。研究与总结郝建秀的经验由中国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生产部副部长朱次复亲自领导,吸收万程之等领导干部、专家、技术人员及劳动模范共17人参加。朱次复采纳了万程之的建议,前两天,全体委员在现场对郝建秀的接头动作、接头时间、清洁时间、清洁动作和动作顺序等操作内容进行实地观察与测验,后三天是研究分析和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分析了少出皮辊花的原因,找出了劳动经验与科学知识相结合的操作规律。朱次复还根据万程之的特长,吸收他参与领导《郝建秀工作法》的编写工作。

这次总结揭示:郝建秀的操作是一切环绕着减少断头和缩短接头时间进行的。她的主要特点是:1.工作主动有规律,始终按一定巡回路线依次进行各项工作;在巡回中随时检查运转状态,预防断头和疵点;组织安排好一轮工作,合理分配工作时间。2.工作有计划,分清轻重缓急,掌握细纱在大、中、小纱时断头率不同的客观规律和调换粗纱的时间,把各种工作适当分配在每??落纱和每一巡回中去做。3.合理组织和交叉、结合进行各项工作,节约时间。4.抓住细纱操作的主要环节——清洁工作,按照进度表规定项目合理安排在巡回中进行,使机器特别是牵伸部分和纱条通道部分的附近经常保持清洁。

总结以后,郝建秀工作法在青岛八个棉纺织厂全厂推广。三个月间,皮辊花率平均下降51.7%,细纱工看锭能力提高200—300锭。从而得到中央领导的进一步肯定,并由纺织工业部、全国纺织工会发出指示,向全国纺织企业推广,很快在大范围中取得了可观的效益。

郝建秀工作法的总结,推动了纺织行业其他工种工作法的总结、推广和提高,为广大纺织工人坚守工作岗位,掌握先进技术,进行科学操作,完成生产任务提供了范例。

在军布生产中发挥主导作用



国营青岛第六棉纺织厂是织2321大双龙布的专业厂。1951年7月接到改织1818军布的任务,经过一个月的试生产,正布率只有21.88%;第二个月虽然上升到84.10%,但比该厂2321的正布率(91.74%)还低,并且由于油污、浆斑、卡疵、棉纱条干不匀造成大量次布。1952年10月,全厂库存次布17571匹,积压国家大量资金。再加上秋天空气干燥,原纱含水不足,纬缩次布也不断产生。面对这种严峻局面,工人对完成军布生产计划失去信心,部分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也存在着“织新品种没有经验”,埋怨军布对质量要求过严,对完成军布计划不抱信心。针对六棉存在的这些问题,青岛纺管分局和六棉党委将万程之从郝建秀工作法推广组抽出来,让他负责领导解决1818军布质量达标难题。万程之下车间、深入各工序,深夜巡视、摸底和取证,又经严密排查和科学分析,并征求和采纳了杨樾林副局长和分局织布总工程师黄建章的意见,制订出加强技术管理、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案:1.合理配棉,减少竹节纱和紧捻,提高棉条均匀度;2.加强保全保养,突击抢修设备;3.成立反竹节纱小组,依靠工人找出产生竹节纱的原因和机器上的故障,并给予解决;4.建立整经与浆纱之间的固定供应,并实行浆纱推算表,贯彻轻浆新工艺,控制各浆纱机的实际伸长率;5.严格控制车间温湿度。万程之将这些措施一一落实到人。

1952年11月,开始执行上述方案。实践证明,加强技术管理的效果在每道工序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据1953年底统计,织布大平车由1952年11月的每组5人降到1953年末的每组4人,且工作效率提高25%;1818军布断头由每台时0.77根降至0.4根;每台10小时织布产量由45.68码增至46.88码;竹节纱次布由2%—2.7%降至0.45%;正布率由90.18%上升为96.68%。还涌现出王建德等连续13个月没出一匹次布的好典型。全厂军布的试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1954年,国营青岛第六棉纺织厂全厂改织军布。为了巩固已取得的成果,为了继续提高军布质量,万程之发挥懂技术、会管理的特长,并根据部颁两大规则(技术管理规则和设备使用规则)和三大工作法(郝建秀工作法、五一织布工作法、五三保全工作法)的规定精神,结合国棉六厂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了更具体的内容,并按级、按条规定了分级负责的生产技术管理岗位责任制,分别贯彻,定期检查。各项管理制度的巩固和完善,促进了生产技术的发展。1954年,1818正布率上升为98.22%,1955年提高到98.58%,各项物理指标均超过了要求标准。1957年,中央军委决定国营青岛第六棉纺织厂为军用布生产专厂,并授予该厂“军布免检”的荣誉称号。

制定和推行纺织染一条龙技术协作管理,保证出口纺织品质量



具有多工序特点的纺织品生产,有“千人纱、万人布”之称。一个产品的生产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好几个厂的协作,没有全??观念和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好的产品是生产不出来的。万程之于1958年调任山东省纺织工业厅工程师后,于1963年任该厅“印染一条龙”组主要成员。他凭借从事纺织生产技术工作30多年的实践经验,为了保证全省出口纺织品的质量和创汇收入,提出了“从掌握原棉性能来改进成纱质量,从提高棉纱质量来改进棉布质量,从提高棉布质量来改进印染布质量,从提高棉纱、棉布、印染布质量来改进针织复制品质量”的纺织染一条龙协作管理方法,在全行业组织贯彻一条龙协作制度,使前后生产单位、工序在工艺技术上更加紧密配合,保证了出口纺织品的质量。推行这个办法后,山东省纺织品的出口创汇由1963年的1745万美元回升到1965年的2500万美元。1965年出口纺织品的质量:纱(一级配棉)一等一级以上品率达到99.90%;棉布入库一等品率达到98.93%,出口合格率为97.64%;印染布入库一等品率达到96.65%,出口合格率为90.67%;针织内衣的出口合格率为95.45%。涌现出国棉一厂、青岛针织一厂和青岛国棉五厂、青岛染织三厂、青岛染织一厂等一批横向联合好的企业;青岛毛巾厂等一批在企业内部实行前、后道工序“一条龙”协作取得明显效果的企业。1965年出口纱28156件,布1576043匹,巾被329389打(条)等11个大类、68种产品。此后持续发展,很快成为全国纺织品出口创汇大省。

万程之毕生从事纺织企业的管理和纺织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作风深入,业绩卓著。他在成绩面前不居功自傲,在困难面前也不私情求助。性格刚毅,为人正直。对青年技术人员既严格要求又热心帮助,深得人们的爱戴和崇敬。

简历



1905年12月20日 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

1923年—1925年6月 北京大学工学院预科学习、毕业

1926年4月—1929年3月 日本名古屋高等工业学校学习、毕业

1929年4月—1931年1月 日本内外棉纺织厂实习

1931年3月—1931年8月 无锡申新职员养成所教师

1931年9月—1935年7月 无锡振新、上海申新五厂、汉口第一纺织厂副工程师、布场主任

1935年8月—1944年11月 天津恒源纺织厂工务主任兼工程师

1944年12月—1946年4月 上海孚昌染厂、安徽企业公司、无湖裕中纱厂副经理、工程师、接管专员

1946年8月—1950年2月 重庆新裕纱厂厂长兼工程师

1950年3月—1954年9月 青岛国棉四厂、六厂工程师、技术副厂长

1954年10月—1958年7月 青岛市纺织工业局技术处处长、三级工程师

1958年8月—1969年5月 山东省纺织工业厅(局)工程师

1969年6月—1985年3月 青岛市纺织局(总公司)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术顾问

1985年3月 退休

1989年2月8日 病逝于山东省青岛市

主要论著



1.万程之.降低细纱断头率.中国纺织建设.1951

2.万程之.日本纺织工厂节约动力的措施.棉纺织技术.1978(4)

3.万程之.日本纺织设备的现代化及其效果分析.棉纺织技术.1978(8—9)

4.万程之.美、英、法纺织工科高等教育概况.山东纺院科技.1979(2)

5.万程之.关于工厂设备、机械方面节约的几项工作.青岛纺织技术动态.1981(3)

6.万程之.涤纶低弹长丝上浆工艺和有关方面的探讨.中国纺织学会学术会议宣读论文.1982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