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朱弘复人物简介

Posted 昆虫

篇首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朱弘复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朱弘复人物简介

·朱弘复



朱弘复,昆虫学家。对蛾类幼期形态学的研究,创立了以数字命名毛序的方法。系统地开展了中国蛾类区系分类的研究。在我国倡导应用数值分类学和支序分类学,对我国生物分类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农业害虫的防治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弘复,1910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县(今海门县)余东区十甲乡。1916年入本乡初级小学读书,1922年进南通第一高级小学学习,1925年考入江苏省第七中学(今南通中学)。1931年夏,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1935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农业研究所助教,在著名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的影响下,他对昆虫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朱弘复随校南迁到昆明,进行农业昆虫学研究。他看到祖国山河破碎,家园沦亡,立志走 “科学救国”,“科学强国”之路。1941年,他考取清华公派留学生,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昆虫学,1942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1947年受聘为美国威斯灵大学客籍教授。1947年秋,应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张玺的邀请,携眷回到祖国,任该所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弘复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昆虫研究室副主任,昆虫研究所副所长,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代理所长。

半个多世纪以来,朱弘复一直致力于昆虫学研究,在昆虫幼期形态学、农业害虫防治,中国蛾类区系分类及生物分类学理论与方法等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40年代初留美期间,朱弘复对双翅目实蝇科、鞘翅目步甲科与拟丸甲科昆虫的幼期形态学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回国后,本着科学研究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宗旨,他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以棉花害虫为主的多种农业害虫的防治研究上,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50年代末至今,他将自己的研究工作集中在中国蛾类的区系分类上,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还积极引进现代分类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在我国首先倡导应用数值分类学和支序分类学,对我国生物分类学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

自1945年至今,朱弘复共发表科学专著22册,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两册专著及8篇论文在国外出版发表。他还翻译或主持翻译了《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赫胥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 (赫胥黎原著)、《物种起源》 (达尔文原著)、《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英汉昆虫学词典》等一批生物学及昆虫学的重要著作。

1947年回国后,朱弘复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使命感,与我国昆虫学界的其他老前辈一道,致力于中国昆虫学研究机构、中国昆虫学会及中国昆虫学刊物的创建与发展事业。1950年后他除在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昆虫研究所、动物研究所历任领导职务外,1950年《昆虫学报》创刊,他先后任副主编,主编。从1951年起,他先后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秘书长,副理事长,理事长。他曾任或现任中国科协常务委员,国家科委农业组组员,中国农学会植物保护学会理事,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昆虫卷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动物志》副主编、主编,《动物学集刊》副主编、主编,《动物分类学报》、《植物保护学报》“Annals of Entomology(《昆虫学年刊》)”及“Dis-covery and Innovat ion” ( 《发现与创新》) 等刊物的编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美国在朝鲜和我国东北发动细菌战。1952年,朱弘复做为中方专家联络员,参加了由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的“调查在朝鲜和中国的细菌战事实国际科学委员会”的工作,他和其他科学家一起,为调查委员会提供了美国发动细菌战争的确凿证据。为此,他受到我国卫生部的嘉奖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1988年7月,朱弘复率领中国昆虫学代表团出席了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第18届国际昆虫学会议。会议期间,他和我国代表几经努力,终于取得在我国首次举办国际昆虫学会议的主办权。第19届国际昆虫学会议已于1992年6月在首都北京举行,它对促进我国昆虫学研究的发展以及进一步提高中国昆虫学研究在国际昆虫学界的地位发挥了重大影响。

多年来,朱弘复还先后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昆虫学尤其是农业昆虫学和昆虫分类学方面的人才,包括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多人。其中许多人已成为我国科技界和教育界的中坚力量。他在研究工作中注意培养新人,不少研究课题在做到一定阶段时,就转给他的学生和助手们去进行,而自己则另辟新题,他的这种甘当人梯,愿为他人做嫁衣裳的高贵品德,有口皆碑。

朱弘复在昆虫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使他成为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昆虫学家,曾多次接受授予的荣誉和得到国家科学奖励。他还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开创了昆虫幼期形态学的研究



昆虫幼期包括昆虫的卵期、幼虫期及蛹期,是昆虫一生中历期最长而且最重要的时期。幼虫期是昆虫取食生长时期,也是害虫防治的关键时期,重建系统发育进行特征分析离不开幼期个体发育的研究。因此,对昆虫幼期形态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昆虫幼期发育周期长,虫体特征变化大,幼期虫态野外难于获得及室内饲养困难等诸多限制,长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昆虫幼期形态学的研究一直远远落后于成虫形态学的研究。朱弘复在昆虫科学上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开创了昆虫幼期形态学的研究。

40年代初期在美留学期间,朱弘复在著名昆虫形态学家Wm·P·海斯 (Hayes) 指导下开展实蝇及步甲幼期形态学的研究。他的硕士论文《实蝇科(双翅目)幼期的研究》“A classificationof some larvae and pupae of the Tephritidae (Diptera)”,对实蝇科一些重要种的幼虫及蛹的形态学进行了描述。他的博士论文《婪步甲亚科单毛部(鞘翅目:步甲科)的幼虫》“The larvae of theHarpalinae Unisetosae (Coleoptera: Carabidae)”,研究了步甲科婪步甲亚科单毛部3族12属27个种的幼虫外部形态学,详细记述了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习性及地理分布,编制了属、种检索表,并提出将上颚槽、上颚齿、唇舌、内颚叶、鼻突、单眼沟、劲沟、前背盾、足节的长比、尾鬚以及头、胸和腹节刚毛的排列等特征作为步甲幼虫种的鉴别特征。他还对北美拟丸甲属(鞘翅目、拟丸甲科)幼虫的形态学做了全面性研究。1947年他首次发现并描记了步甲科Chlasnius属幼虫后胸后侧片上的一对具有忌避作用的伸缩腺。这些研究在当时都是属于开创性的工作,显示了朱弘复出众的学术水平和卓越的研究才能,受到国际昆虫学界的重视。1946年他受聘为美国威斯灵大学动物学系客籍教授,讲授昆虫幼虫学。

1949年,美国布朗公司出版了朱弘复的 《How to know theimmature insects》一书。该书对昆虫纲24个目的幼期形态特征及其中16个重要目代表性科的幼期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图解检索,并对昆虫幼期的采集饲养、标本制作保存及研究方法等作了概述。由于其内容系统全面,文字简明,图文并茂,出版后很快得到美国昆虫学界的好评与重视。从50年代至今,该书一直被列为美国大学昆虫学教科书之一。

50年代以来,朱弘复还在蛾类幼期形态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鉴于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鳞翅目幼虫毛序的命名颇为混乱,而且已有的命名法大都极为繁琐而不易掌握使用,朱弘复于1956年提出以数字命名毛序的方法,这种命名方法既科学,又简单易行、便于掌握,很快被广泛采纳和使用,被称之为 “朱氏幼虫毛序命名法。”1982—1983年他先后报道了刺蛾蛹复眼之间的匙形破茧器及天蛾幼虫尾角在胚胎发育后期具有破卵作用的新发现。他还先后发表了 《中国经济昆虫志·夜蛾科 (Ⅲ) (幼虫)》及《蛾类幼虫图册》两本专著,对我国300余种重要蛾类的幼虫以及部分种类的卵及蛹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习性进行了研究记述。

为了表彰朱弘复在昆虫幼期形态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1975年美国昆虫学代表团访华时曾授予他“杰出昆虫学家”奖。

对我国农业害虫防治的贡献



中国是农业大国,虫害历来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朱弘复长期对以棉花害虫为主的多种农业害虫的发生与防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及植物保护事业做出了显著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广大棉区棉花害虫为患,造成棉花严重减产。1950年朱弘复受中国科学院和华北农林部委派,开始组织和领导棉花害虫的防治研究工作。这项研究历时十余年,他多次率队深入河北、河南、湖北、山西及东北等主要产棉区,长年蹲点调查研究。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田间调查,查明了我国棉花害虫的主要种类、地区分布、寄主植物、田间发生规律、危害程度、自然天敌等,并订正了棉大造桥虫等种类。在此基础上,对一些重点害虫,如棉蚜、棉铃虫、棉盲蝽象、金钢钻等进行了系统的生物学与生态学习性观察,危害损失测定,防治指标和防治方法的试验以及预测预报的研究,制订了防治指标,提出了预防为主,以农业措施结合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方法。对当时及后来全国棉花害虫乃至其他农业害虫的防治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控制一些重要的棉花害虫危害具有指导意义。这些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朱弘复主编的《中国棉花害虫》(1959年)一书中。

蚜虫是农林生产上的一类重要害虫,不仅种类繁多,繁殖力强,而且生活习性复杂,寄主植物众多,它们不但直接加害农林作物,更能传播植物病毒病,无论在生产实践上还是科学上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1948年至1963年,朱弘复对我国蚜虫的种类及其生物学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并对几种重要有害蚜虫即棉蚜,麦蚜,高粱蚜,大豆蚜,菸蚜进行了生物学、生态学及防治的调查研究。他先后发表《蚜虫概论》(1957年)一书及有关论文20余篇,为我国蚜虫的治理与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从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根据农业生产实践的需要,朱弘复还先后开展过梨实蝇,麦叶蜂,青叶蝉,小麦吸浆虫及其他小麦害虫、油葫芦、菸潜叶蛾,豆芜菁、双尾舟蛾,吸果蛾、残青叶蜂、菜叶蜂等多种粮棉及果树害虫发生与防治的研究,为这些害虫的防治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成果。

在害虫综合防治基本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上,朱弘复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对多种重要农业害虫田间发生类型及其种群数量变动进行分析后,朱弘复首次提出了“害虫发韧地”的概念。他指出,害虫只是一部分时间在农作物上为害,而另一部分时间则在其“储存寄主”上生活或在一定的场所潜伏,这些“储存寄主”及潜伏场所就是害虫的“自然发韧地”,是大田农作物上害虫最初种群的来源。因此,他提出了 “防重于治,将虫源在其迁移扩散前扑灭于发韧地” 的防治策略。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只一味强调大田治虫的传统思想。在充分掌握主要棉花害虫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朱弘复首次创立了棉虫预测预报方法,即对主要棉虫的发生期、数量消长、扩散蔓延及其为害性等进行预测预报以开展及时而有效的防治。这一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害虫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计划性。在害虫防治措施上,朱弘复提出了 “消灭害虫储存寄主、实行作物间作套种、调整农作物播种期、提高农作物抗虫能力、加强田间管理、保护利用自然天敌、适时施用农药”等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这些观点和方法的提出,发展和完善了害虫综合防治的理论体系。

朱弘复在害虫防治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他的“棉虫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的研究”(与张广学等合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9月他应邀出席了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九届国际植物保护会议,并在会议上作了 《中国棉花害虫的综合治理》的报告,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系统地开展了中国蛾类的区系分类研究



朱弘复在学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系统地开展了中国蛾类的区系分类研究。他是我国蛾类分类工作辛勤的开拓者。

蛾类是农业害虫中最大的一个类群,在经济上具有相当重要性。中国的蛾类种类估计有1.2万种,但已知的种类仅约4000种,而这4000种已知种又基本上都是由外国学者研究发表的,模式标本散失国外,中国学者对中国蛾类的区系分类研究曾是一片空白。由于没有进行自己的分类研究,我国许多蛾类的种类不知其名,不少蛾类害虫难以鉴定,有关生物学,生态学及其防治的研究工作难于开展,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多年农业害虫防治研究的经验使朱弘复认识到,昆虫分类是其他一切昆虫学科研究的基础,害虫的有效防治和益虫的合理利用必须有正确的分类鉴定为基础。

从1958年起,朱弘复开始进行中国蛾类的系统分类研究,从标本采集、文献资料收集、形态解剖、种类鉴定、寄主植物及其地理分布调查、生物学及生态学习性观察直到系统发育及生物地理学分析,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采用独自研究、合作研究及指导研究生的方式,进行过19个类群 (即天蛾科、舟蛾科、虎蛾科、夜蛾科、蝙蝠蛾科、尺蛾科、网蛾科、敌蛾科、凤蛾科、钩蛾科、圆钩蛾科、蚕蛾科、大蚕蛾科、箩纹蛾科、锚纹蛾科、燕蛾科、缨翅蛾科、刺蛾科、桦蛾科) 的分类研究,编写的专著有《中国经济昆虫志·鳞翅目·夜蛾科》 (Ⅰ—Ⅲ册)、《蛾类图册》、《中国蛾类图鉴》 (Ⅰ—Ⅳ册) (主持并参加第Ⅰ,Ⅳ册的编写)、《中国经济昆虫志·鳞翅目·天蛾科(Ⅰ)》、《西藏昆虫(二):鳞翅目·天蛾科等》、《中国动物志·昆虫纲·鳞翅目·钩蛾科》,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记述我国蛾类50余科近5000个种及亚种,初步摸清了我国主要经济蛾类的种类、寄主植物、地理分布以及一些重要种类的生活史和生态学习性,对一些主要农林蛾类害虫的卵、幼虫及蛹进行了分类描记,订正了前人工作中的不少错误,发现并命名了一大批新属、新种及新亚种,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农林新害虫,如刺槐尺蛾Napocheima、robiniae chu gen. & sp. nov.,枣尺蠖Sucra jujuba chu gen. & sp. nov.,梨步曲Yala pyricolachu gen. & sp. nov. 等。这些工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蛾类的区系分类知识,解决了一批有关蛾类的疑难问题。

此外,朱弘复还对中国蝙蝠蛾属,钩翅蛾亚科、尺蛾亚科及钩蛾科等类群的系统发育进行了研究,揭示出这些类群的演化关系。他探讨了网蛾科的分类地位,提出网蛾并非近代流行的说法与螟蛾接近而放在螟蛾总科内,相反,其与尺蛾的关系比螟蛾为近,故应将网蛾科提升为总科作为尺蛾总科的姐妹群。他还对圆钩蛾科及山钩蛾亚科的地理分布进行了分析,指出圆钩蛾科的起源地在云南、四川,后向东及东南方向扩散分布并形成新种,并认为四川或福建是山钩蛾亚科的起源地。这些研究成果对阐明蛾类昆虫的系统演化及其历史生物地理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30多年来,在朱弘复的组织和领导下,中国蛾类的区系分类研究从无到有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分类室已拥有一批蛾类分类学研究人员 (他们中绝大多数是朱弘复亲自培养的学生),收藏的蛾类标本已达数十万号,其中已定名标本近6000种,并包括一大批新种、新亚种的模式标本,成为亚洲最大的蛾类分类研究基地,受到国际同行的瞩目。

在我国倡导应用数值分类学和支序分类学



近30年来,生物分类学在理论上和方法上均有很大的发展,在传统的进化分类学派继续发展的同时,两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新兴学派即数值分类学派和支序分类学派相继产生,使分类学在思想、理论和方法上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朱弘复对此十分重视,他率先将这些新理论和新方法引进介绍给我国分类学界,对我国生物分类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数值分类学是60年代初兴起的一门分类学理论方法,它将数学理论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生物学解决分类问题,为生物分类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朱弘复很早就注意到这方面的发展方向,70年代初他首先应用数值分类学的原理方法进行蚜虫的分类研究,1975年他在《昆虫学报》第二期发表了 《蚜虫的数值分类》一文,这是数值分类学理论和方法在我国的首次应用,在我国分类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使数值分类学在我国很快得到重视和应用。1978年和1979年,朱弘复先后两次邀请数值分类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索卡尔 (R. R. Sokal) 来华作“数值分类学的原理与应用”的报告,对进一步促进数值分类学理论和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支序分类学是继数值分类学之后于70年代兴起的一门分类学理论,由于其观点新颖,手段严谨,因而成为最有影响和最受欢迎的分类学方法。1984年和1985年,朱弘复先后在《动物分类学报》和 《昆虫学报》发表了 《中国蝙蝠蛾属 (鳞翅目: 蝙蝠蛾科) 支序分类》和 《钩翅蛾科亚科的系统演化》两篇文章,他采用支序分类学的四种聚类方法,即Hennig方法,Farris-Wagner方法、kluge and Farris方法和Nelson and Platnick方法对中国蝙蝠蛾属及钩翅蛾科亚科的系统发育进行了探讨,这是支序分类学方法论特别是数值支序分析法在我国的首次介绍与应用,在我国分类学界再次引起强烈反响,一个 “支序分类学热”很快在我国分类学界尤其在年轻分类学工作者中迅速兴起,至今不衰。1986年,朱弘复又邀请到支序分类学的世界权威,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N. I. 浦腊敕涅克(Platnick)博士来华讲学,对支序分类学理论和方法在我国的应用与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

为使我国生物分类学工作者能较全面而系统地了解近年来分类学理论和方法的新发展,1987年朱弘复出版了《动物分类学理论基础》一书。该书重点介绍了支序分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支序关系、特征分析、系统发育重建及历史生物地理学等概念、原理和方法作了系统阐述,并提供了支序分析的具体工作步骤。该书的出版受到我国生物分类学界的欢迎与重视,为我国生物分类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朱弘复虽已年过八旬,但他仍以 “生命不息,雕虫不止”,“为攀高峰奋蹄腕,化雨人间自着鞭”的可贵精神,以巨大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战斗在科研第一线,继续为祖国做出新贡献。

简历



1910年1月13日 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县 (今海门县)。

1931—1935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35—1941年 任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昆虫学助教。

1941—1945年 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先后获理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

1946—1947年 任美国威斯灵大学生物系动物学客籍教授。

1947—1949年 任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1950—1952年 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昆虫研究室副主任。

1953—1962年 任昆虫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

1962—1983年 任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代理所长。

1983年至今 任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论著



1 Chu H F. (朱弘复). The larvae of the Harpalinae Unisetosae(Coleoptera,Carabidae). Ent Amer,1945,25 (1): 1—71.

2 Chu H F,(朱弘复)Hayes Wm. P. The larvae of the genus Nosodenrdoen Latr. (Coleoptera,Nosodendridae). Ann Ent Soc Amer,1946,39(1): 67—79.

3 Chu H F. (朱弘复). An undescribed eversible gland in the larvae of Chlasnius (Coleoptera,Carabidae). J Kansas Ent Soc,1947,20 (4):142—145.

4 Chu H F. (朱弘复). A classification of some larvae and pupae of the Tephritidae (Diptera). Contributions from the Institute of Zoology,National Academy of Peiping,1949,5 (2): 93—138.

5 Chu H F.(朱弘复). How to know the immature insects. Iowa: William C. Brown Co. ,1949,234.

6 朱弘复,高金声. 本草纲目昆虫名称注. 昆虫学报,1950,1 (2): 234—262.

7 朱弘复. 棉蚜为害对棉株生长与产量影响. 中国科学,1950,1: 201—242.

8 朱弘复,刘友樵. 北京天蛾科幼虫及蛹的分类. 昆虫学报,1951,1 (4): 420—450.

9 朱弘复,张广学. 棉蚜在棉田中的消长研究. 昆虫学报,1954,4 (3):195—211.

10 朱弘复,张广学.六种常用治蚜药剂对棉株生长和产量的关系. 昆虫学报,1955,5 (1): 45—69.

11 朱弘复,张广学. 棉蚜在棉田中的生长与扩散. 昆虫学报,1956,6 (3): 253—270.

12 朱弘复.鳞翅目幼虫毛序命名及其应用. 昆虫学报,1956,6 (3): 323—333.

13 朱弘复. 蚜虫概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7.

14 朱弘复,傅胜发,张广学等. 中国棉花害虫.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15 朱弘复. 棉蚜预测预报. 中国植物保护科学,1961,5: 86—92.

16 朱弘复. 我国若干害虫的发生类型和种群数量变动。动物学报,1962,14 (2): 145—154.

17 朱弘复. 害虫综合防治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农业科学,1963,3: 29—31.

18 朱弘复,陈一心,方承莱等. 中国经济昆虫志·鳞翅目·夜蛾科 (Ⅰ—Ⅲ册).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3.

19 朱弘复. 夜蛾卵的形态及其在分类上的应用. 动物学报,1963,15 (6): 179—184.

20 朱弘复,王林瑶,方承莱等. 蛾类图册.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3.

21 朱弘复,张广学,钟铁森. 蚜虫的数值分类. 昆虫学报,1975,18 (2): 211—216.

22 朱弘复,王林瑶. 中国古墓出土的一批昆虫尸体. 昆虫学报,1975,18 (3): 333—338.

23 朱弘复,王林瑶. 蛾类幼虫图册.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9.

24 朱弘复,王林瑶. 中国经济昆虫志·鳞翅目·天蛾科(Ⅰ).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25 朱弘复,王林瑶,方承莱. 中国蛾类图鉴(Ⅰ,Ⅳ).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1983.

26 朱弘复,王林瑶. 刺蛾的破茧器. 昆虫学报,1982,25 (3): 294—295.

27 朱弘复,王林瑶. 昆虫卵的孵化及破卵器. 昆虫学报,1983,26 (3): 256—259.

28 朱弘复. 中国蝙蝠蛾属(鳞翅目:蝙蝠蛾科)支序分类.动物分类学报,1984,7 (4): 397—401.

29 朱弘复,王林瑶. 钩翅蛾亚科的系统演化. 昆虫学报,1985,28 (4):406—411.

30 朱弘复. 动物分类学理论基础.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

31 Chu H. F.(朱弘复). Biosynchroneity in Nature.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1989,1 (2): 11—12.

32 朱弘复. 网蛾科分类地位探讨. 动物学集刊,1990,7: 151—153.

33 朱弘复,王林瑶.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鳞翅目. 钩蛾科.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