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 颁行租庸调制
Posted 租庸调
篇首语: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百科 颁行租庸调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百科 颁行租庸调制
唐高祖武德二年 (619) 二月,唐朝制订了一个新的赋役办法,简称租庸调制。租是指田税,调是指绢税,庸是指以绢或布代替力役。租庸调制规定: 每丁每年交租粟2石,调绢2丈、绵3两,或布2丈5尺、麻3斤。每丁每年服徭役20天。如不服役,每天可折交绢3尺或布3尺7寸5分,代替徭役。额外加役15天,可免其调,加役30天,则租、调全免。这种制度初定5年之后,于624年与均田制同时颁布实行。
租庸调制实行初期,农民的负担比隋末农民略轻一些,因为可以输庸代役,或以役代租调,多少减弱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这对恢复和发展生产,在客观上起过一定积极作用。
租庸调制中的税额,是以每丁受足百亩田地为前提而规定的。但是,由于当时农民普遍受田不足,所以,租庸调从颁行开始,就成为农民的沉重负担。唐朝廷还规定,皇室、外戚、各级官吏等特权阶层,享有免税特权。这些广占耕地的特权阶层不交纳赋税,却把繁重的赋役全部转嫁到了贫苦农民头上。朝廷有关徭役限额、减免租调的规定,等于是一纸空文。尤其是唐玄宗后期,土地兼并不断加剧,农民的土地逐渐被侵吞。劳苦农民既失去土地,又迫于沉重的赋役负担,无以为生,只好逃往他乡,有的成为流民,有的成为佃户。唐玄宗时为了制止农民逃亡,保证官府租税收入,曾大搞“括户”。721年,劝农使宇文融主持在全国共查出八十余万无籍户,重新登记入籍。同时还推行“摊逃法”,将逃户应负担的赋役,摊派给其亲戚、邻居。然而,残酷的压迫与剥削,只能迫使更多的穷苦农民逃亡。后来,随着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制也同时瓦解了。代之而起的新税制是“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
相关参考
唐顺宗李诵(剧照)唐王朝「”「”安史之乱”后即位的唐德宗,本非庸君,他登上帝位就采纳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正式废除租庸调制,对安史之乱后的赋税调整打上了休止符,增强了唐朝的经济实力。但他性情急躁,猜忌
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2月25日去世的名人约有72位,年代最早的是中国李适逝于805年2月25日,如有谬误,敬请包涵。2月25日去世的名人(一)1、805年2月25日——中国李适(初政清明,废租庸调制,
唐德宗李适 唐德宗李适是唐朝第九位皇帝,唐代宗李豫和沈皇后的儿子,他在位期间初政清明,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但后来任用卢杞等,政局转坏。 唐德宗母亲是谁 唐德宗是唐肃
李世民,唐太宗,贞观之治的缔造者。他任用人才,从谏如流,完善制度。①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三省六
唐朝天子中文名:李适别号:唐德宗国籍:唐朝民族:汉族出生地:长安皇宫出生日期:742年5月27日死日期:805年2月25日职业:天子信奉:玄门主要造诣:初政明朗,废租庸调制,转业“两税法”代表作品:《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唐朝宦官势力的崛起,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面对“安史之乱”后的财政困境,面对越来越多的桀骜不驯藩镇及藩镇叛乱,中央政府只好用新的方式筹措军费。之前的租庸调制征税方式已经
历史人物 唐玄宗开创了著名的开元盛世,作为后人,我们应该怎么评价呢
唐玄宗前期重用贤臣,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在繁荣强盛的背面,深刻的社会及政治危机也在发展。土地兼并激烈,大量农民逃亡,均田制,府兵制和租庸调制都濒于崩溃,特别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租庸调法唐代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向受田课丁(人丁)征派的田租、力庸和户调等三项赋役的合称。619年(武德二年),定名租庸调法。租庸调,即“以人丁为本”,实行“有旧则有租,有
租庸调(汉语拼音:Zuyongdiao),中国唐代前期主要的赋役制度。经过隋末的大动荡,唐初人口锐减,土地大片荒芜,唐王朝为了恢复农业生产,采行前代曾实行过的均田制。对每一男丁授田百亩。其中永业田
...国。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