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地区的商业是怎样由历史发展起来的
Posted 黎族
篇首语: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黎族地区的商业是怎样由历史发展起来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黎族地区的商业是怎样由历史发展起来的
由于部分黎族地区处于崇山峻岭之中,交通困难,开发较晚,因此这些地方的商业点亦形成较晚,而且数量很少。早期黎族地区商业点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有的地方是军事要地,随着驻屯等活动的展开,这些地方也逐渐发展为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商业点,或者叫集市;二是一些地方处于汉族地区和黎族地区交界的交通要冲上,各族群众以及官方在此设点交易而形成集市。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商业点加上其间的交通线相连,才形成了黎族地区商业网的雏形。如《琼中县志》记载:该县在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时,因海南道副使程有宋派人筑水合城(今水上市),有客商10多人到城中置店兴市,成为该县商业之始,水合城也因此开始成为该县的第一个商业点。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地处六峒要冲的岭门圩(原称太平镇)是黎族和汉族进行贸易的主要集市。民国二十年(1931年)有商店70余家,经营杂货、山货、布料、饭店等业,每家资金2000~5000块光洋不等。最大的商号“广益新”有资本1万多光洋。全市日营业额可达2万多大洋。在这一时期,毗邻汉区的松涛、新村溪、榕木、南利新市也先后成为墟市。日军侵琼后,商贩相继迁入山区,在加叉、南万、公馆、军营坡、岭头、冲村等17个地方设店营业。
到1943年时店铺达到140多家,加叉因店铺较集中,一时成为今琼中县境内的商品集散地。抗战胜利后,客商还乡,17个墟集逐渐荒废,商业又集中于岭门。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统区通货膨胀,商业备受打击,到解放时,作为今琼中县境内最大商业点的岭门已是很冷清了。
商业点少在1949年前是黎族地区的共同点,从琼中县的情况已可看到这一点,其它县的情况也大致相仿。保亭县在1949年前仅有大本(当时叫释贝)、石峒、什岭、加茂4个墟市,上市的商品有稻谷、家畜、山货、食盐、日用小百货和农具等,交易方式多是以物易物。白沙县的情况就更差一些,1949年前基本未形成墟镇,县城牙叉镇在1952年全镇人口才387人,据《白沙县志》记载:“1930年前,白沙县基本上没有固定地点的小商贩,只有少量流动的小商贩,经常往返于牙叉、查苗两地走村串户,给农民供应一些小百货,针线之类物品。1951年,梁国华受县人民政府的委托,到那大聘请5户小商贩来牙叉开店经营烟丝、火柴、成衣以及小百货类的商品。”
相关参考
早在原始时代,勤劳的黎族人民及其先民就能根据海南的独立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用自己的双手培植出适于旱地、刀耕火种的旱稻品种——“山栏稻”。1932-1933年,中山大学农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崖县(今三亚市)发现了“庞粒”的...
黎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在1949年以前处于水平十分低下的状态,大致可分为刀耕火种的“砍山栏”与稻田二种类型。到近代,已基本以种植水稻为主,但“砍山栏“的耕作方式在黎族聚居的地区还广泛存在。1949年以后,
历史上,虽然黎族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但黎族并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民族。为了发展生产和解决生活之需,黎族在古代就积极与周边的其它民族发生贸易关系,从而在聚居地与其它地方连接的要道处形成了众多的墟市。黎族
流经黎族地区的河流,要么比较短小,要么就是河的上游,一般都水流湍急,这种情况,不利于鱼类的大量繁殖和成长,因此,捕捞活动在黎族的生产活动中地位不是那么重要,在文献和调查资料中,这方面的内容相对也较少。
合亩制黎区和白沙南开、昌江王下、东方江边等地,有树木阴密的墓山。即同一个祖宗谱系共有的墓山,平时墓山树木不许砍伐,在埋葬死人的时候,才开路砍树。墓山有正常死亡人的和非正常死亡的。其他地区,有祖宗留下来
1.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和商路贸易中心转移.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个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
水田耕作在黎族地区有大春和小春两种,小春是10月犁田耙田,11月播种,12月和次年1月插秧,4月、5月割禾;大春是4月开始犁田耙田,5月播种,6~7月插秧,10~11月割禾。1949年以前,黎族的水田
黎族舞蹈是黎族人民在海南岛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中,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积淀而形成的。黎族社会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经济生活、劳动生产、反抗斗争等等,都可以从舞蹈这个角度上得到一定的展现。竹竿舞又
北京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华夏民族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京师、顺天府等等古代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奭于今日北京及
海南黎族的剪纸,是在与汉族的文化交往中,随着造纸和纸扎术逐渐传入,促使了当地剪纸工艺的发展。黎族剪纸主要用于黎族的丧葬习俗。清·光绪《崖州志》卷十三黎防志一黎情中记述了:“贫曰吃茶,富曰作八,诸戚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