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战谋略 李嘉诚的经营观
篇首语:究竟什么是真理?——不可驳倒的谬误便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商战谋略 李嘉诚的经营观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商战谋略 李嘉诚的经营观
李嘉诚的经营观
进中求稳 稳中求进
李嘉诚一生坚守这样的经营理念——“进取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进取”。他说:“我是一个很进取的人,从我从事行业之多便可看得到。不过,我注重的是在进取中不忘稳健。”
李嘉诚初入地产业时,香港地产业还不冷不热。当时,卖楼花大行其道。李嘉诚却“逆”此“主流”而动——谨慎入市,稳健发展:不卖楼花、不向银行抵押贷款、物业只租不售。
当挤兑风潮来临,靠银行输血的地产业一落千丈。地价、房价暴跌,地产商、建筑商纷纷破产。银行界亦是一片凄风惨雨,多家银行轰然倒闭,就连实力雄厚的恒生银行也不得不靠出卖股权给汇丰银行才侥幸逃过破产厄运。但李嘉诚损失甚微。
李嘉诚实力大增之时,仍未抛弃“稳健发展”:“聪明而谨慎的商人既然知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那么在经济过热、炒风过劲时,就应该认真研究整个市场趋势,要居安思危,该出货时要毫不犹豫地出货。”
“要股票,不要钞票!”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香港人的炒股狂热由此可见一斑。新股上市的热浪一阵高过一阵,许多人纷纷卖掉首饰、家产、店铺、土地,甚至有的地产公司将建造楼宇的资金也投入股市。恒生指数也升至1170点的历史新高。被称为“股市浪潮中掌舵的老手”的李嘉诚,在1972年10月趁股市处于高位之机,将长江实业挂牌上市,吸纳资金,并将其投放到大量物业的低价收购上。
三年后,李嘉诚再发行新股,募集资金。这两次行动,集得资金1. 8亿港币。他并未将这些资金入市投机,而是在香港地产处于低潮的时候,大批购买楼宇和地盘,为长江公司的发展积聚了扩张的实力,奠定了雄厚的基础。香港经济在石油危机冲击下走低,股票立现熊市,股市暴跌,市值跌去高峰时的七成以上。而此时的李嘉诚却收获颇丰,平稳前行。
人弃我取 低进高出
李嘉诚的商人才智在股市中尽显风采。他巧用低进高出的股市定则,常常创造财富奇迹。
1985年1月,李嘉诚收购港灯的计划迎来了机会。他深知作为卖家的英资置地公司急于出手减债,经过16小时的商议,他以比前一天股市收盘价低1港元的折让价收购了港灯34%的股权。仅此一项,李嘉诚就为买家的股东节省了4. 5亿港元。当港灯股票市价上涨后,李嘉诚又出售一成股权套现,净赚2. 8亿港元。
1986年,李嘉诚斥资6亿港元,购入英国皮尔逊公司约5%的股权。半年后抛出该股票,赢利1. 2亿港元。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李嘉诚巧借股市大肆扩张,其风险当然是巨大的,但他却能运作自如,绝少失手。究其缘由,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未雨绸缪是李嘉诚在商道中制胜的一个“法宝”:“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常会问自己,如果五分钟后宣布十号台风警报,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就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
诚信为佳 和气为贵
从商60多年的李嘉诚,诚信事例可谓数不胜数。而守信也变成了巨大的生产力:“我现在就算再有多十倍的资金也不足以应付那么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别人主动找我的,这些都是为人守信的结果。”
中国人经商讲究“以和为贵”、“和气生财”,李嘉诚不仅深谙此理,而且笃行此道。
李嘉诚出任十余家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董事袍金(年薪)全部归入长实公司账上。他自己全年只拿5000港元,20多年来一直如此。5000港元的董事袍金,在20世纪80年代初还不及长实公司一名清洁工的年收入。
李嘉诚表现出舍小利、求大利的大商人风范,公司股东对他的崇敬和拥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他说:“这么多年来,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成为我的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我是引以为荣的。”商场是竞争异常激烈的“战场”,但是能做到在生意场上只有对手而无敌人,只有合作而无厮杀,只有礼让而无溃败,李嘉诚真是商界之典范。
善觅商机 进退自如
对商人来说,觅得商机就是找到财富。而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李嘉诚能洞悉业之兴衰定律,找准盛极而衰之转捩,因而能在商海自由翱翔。
长江塑胶厂创办初期,依靠生产塑料制品和玩具维持,虽无生存之忧,但也只能在竞争中苟延残喘。是李嘉诚敏锐的眼光和睿智的大脑,及时捕捉到生产塑胶花的信息,果断决定上马生产,由此成就了李嘉诚“塑胶花大王”的美名。长江塑胶厂一跃而起,名声大振,实力剧增。
1960年前后,塑胶花生产的鼎盛期刚过,李嘉诚便觉察到生产塑胶花绝非长久之计。他从香港人口的激增、生存空间的限制、经济发展的神速、土地使用的迫切,预见到地价来日必然暴涨,香港地产业极具发展前景。李嘉诚毅然决定进军地产业。他又一次找准了方向,在地产业大获成功。
兵家之道,一张一弛。商家之道,进退自如。在商界,进则取利,退则聚力;进必成,退亦得,有时退让更能海阔天空。
1978年前后,李嘉诚采取分散户头暗购的方式吸纳九龙仓的股票,意欲控得九龙仓入主董事局。但不料九龙仓股被职业炒家炒高,九龙仓老板不甘示弱组织反收购。与此同时,船王包玉刚也加入到收购行列。一时间,强手角逐,硝烟四起。
李嘉诚在汇丰大班沈弼的斡旋下,从长计议,鸣金收兵,停止收购,密会包玉刚,提出把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转让给包玉刚,助力包玉刚收购成功。李嘉诚退出了“龙虎斗”,却通过包玉刚,从汇丰银行手里承接和记黄埔9000万股。在此番商战中,李嘉诚一箭三雕,是最大的赢家。
相关参考
超级富豪可贵的“3Q”李嘉诚真的很富。100多亿美元的个人财产,不光在香港,就是在全世界也是排在前列的。富,代表着成功,因此许多人佩服他、羡慕他。但富也招惹麻烦,一些人嫉妒他,极个别人甚至处心积虑地“
解读李嘉诚人生的14条定律定律一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20岁至30岁,事业已有些小基础,那10年的成功,10%靠运气好,90%仍是由勤劳得来;之后,机会的比例也渐渐提高;到现
先做人,后做事李嘉诚是香港首富,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少年离乡,幼年丧父,从一无所有、赤手空拳到30岁成为亿万富翁,而今他的商业帝国遍及全世界数十个国家。他是把儒家的情义之道和西方的进取精神极好地融合起来
人性化的顶级上司,李嘉诚的管理思想李嘉诚的管理模式被《财富》杂志誉为最适合中国人性化管理的经典模式,被《纽约时报》黄金版头条称为最佳的高效管理模式。他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
如何挖掘“第一桶金”“塑胶花大王”李嘉诚是如何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厂发展成为一家让世界同行侧目的大公司呢?这里讲述了李嘉诚艰辛的奋斗史。他的成功除了他勤恳、睿智、富有探索精神之外,还与他始终信奉的当今商
回馈社会才是真富贵2006年8月,李嘉诚表示投入慈善事业的基金将不会少于其财产的1/3,即以李嘉诚约1500亿港元的财产计算,慈善基金将增至480亿港元,这将是全球华人私人基金会中金额最高的。基金会的
犹太商人为了得到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他们不仅需要确立经济合理的筹资渠道,更重要的则是资金筹措能力要强,以达到较快的资本积累。为此,犹太商人在办公司时,看重和制定提高资金筹措能力为中心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战略
第8节《孙子兵法》与商业——经营奥运会的高手“以战养战”、“就地取材”是古代用兵常采取的一种策略。洛杉矶奥运会之前举办的所有奥运会都是赔钱的,没有国家愿意举办,然而尤伯罗斯看到了它的无限商机,他利用“
第14节《孙子兵法》与商业——希尔顿的聚财经营“上兵伐谋”同样适用于商业。一味地竞争,大打价格战,只能是两败俱伤,不妨在产品质量、服务、宣传等方面下些功夫,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1919年1月,年轻的
商铭——中国生意场鉴诫警训集(周建设著,大连出版社,1994年,18万字)这本书充分占有我国近几年来无数公司老板、商界人士以重大代价换来的商战秘密和宝贵经验,融汇吸收当今世界典型的商战术数和经营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