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谋略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Posted 战争

篇首语: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军事谋略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军事谋略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

《孙子》是春秋末年孙武的军事著作。孙武字长卿,齐国人,后因内乱奔吴,以兵法见吴王阖庐,任将军。

《孙子》全书共十三篇,六千字左右,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较系统的军事思想体系的基本形成。

1.“兵者国之大事”的慎战思想。《孙子》开始就写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这里,孙武把战争同国家的存亡,人民的生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他对战争问题的高度重视。

孙武将战争同“利”的观念联系起来,明确提出: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由此出发,孙武把“合于利”还是“不合于利”作为国家是否进行战争的客观标准。孙武所谓的“利”,即物质利益,具体地说就是“掠乡分众,廓地分利”。

孙武重视战争,但并不主张好战,他对战争采取了慎重的态度,他认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因此,任何人都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好恶情感而轻率地发动战争。“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一语,即是孙了慎战原则的扼要概括。

2.对战争胜负诸因素的认识。战争既是“国之大事”,那么对它就不能不进行认真的考察。然而,又以哪些方面来考察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呢?孙武认为:“经之以五,较之以计,而索其情,……吾以此知胜负矣。”即通过对五个方面的基本因素的分析,从中把握战争发展的真实情况,以判断战争的胜负。

孙子所认为的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基本因素的是:“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即后人所称的“五事”。对于“五事”,孙武解释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柯与之死。可与之生,弗不诡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由此可见,所谓“五事”,实际包含了政治、军事、自然条件等因素。孙武同时还认为战争胜负受经济因素的制约。这一点他是通过分析“用兵之害”的角度加以深刻的阐述的。他指出:“用兵之害”最主要体现为对社会物质财富的大量耗费,他以十万部队出征为例,“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孙子强调如无一定的经济力量作为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是很难打赢的。“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3.“文”、“武”结合的治军思想。孙武说:“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所谓“文”,即指运用政治教化等手段管理军队;“武”即指用军纪、军法军令等来约束军队。认为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治理好军队。在“文”的方面,孙武主张“爱卒”,“善俘”。在“武”的方面,孙武提倡“信赏”,“赏其先得者”;“明罚”等等。认为“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得,则不可用也。”孙武还认为平时应注意加强对士兵的教育训练,“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将才思想也是《孙子》治军思想的一个主要内容。孙武首先对将帅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注意。他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又说:“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其次,对将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提出了要求。他说:“将得,智、信、仁、勇、严也。”这里所谓“智”是指知识、智慧、机智能力等,属于能的范畴;“仁”,指对士兵的爱护;“勇”即勇敢,属德的范畴;“信”指赏罚有信;“严”指严于治军,这既属于德的范畴,实现它又须凭将帅个人才能的运用。可见,孙武对将领素质的五项要求,概括起来即是才能和品质两方面。这也就是说,在孙武看来,只有德才兼备才是称职的将帅。

4.作战指导思想。《孙子》在作战指导上追求的最高理想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孙武所谓的“不战”,就是要做到“兵不顿而利可全”,为此,他推崇“伐谋一伐交”的“全胜”战略。

但“不战而屈人之兵”毕竟是不易实现的理想境界,孙子更为注重的还是在现实的作战之中如何进行指导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不少值得重视的作战指导原则:(一)“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二)“致人而不致于人”。主张在作战中力争主动,避免被动。至于实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途径,孙武指出有以下几条:首先,注重重于战略谋划,即“庙算”。其次,做到“先处战地”,即先敌完成作战部署,以逸待劳。再次,“示形”,即以假象迷惑敌人,造成敌人的错误。(三)“因敌变化而取胜”,即根据战争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改变作战方法。孙武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胜敌者,谓之神。”(四)“兵贵胜,不贵久,即速战速决”。

5.攻防理论。《孙子》对攻防理论的论述是比较深刻的。它认为防守是造成自己不为敌人所胜的最好作战形式,进攻则是战胜敌人,夺取胜利的最好形式:“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理论依据是,首先,防守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中,这就能“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其次,“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同样的兵力,用于防守则兵力显得有余,而用于进攻则会感到不足。关于防守,孙武提出的基本原则是:“第一,防守要坚固、隐蔽,如“藏于九地之下”;第二,防中有攻,做到既“藏于九地之下”,又“动于九天之上”。关于进攻,孙武提出的主要原则有:第一,“避实而击虚”,即进攻的方向应选择敌人兵力薄弱环节;第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即进攻要有突然性;第三,“众击寡”,即集中兵力;第四,“携手若使一人”,即动作协调一致,等等。

《孙子》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成熟,它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后世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孙子兵法》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大瑰宝,它的许多基本理论原则直到今天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值得我们给予批判地继承。


相关参考

军事谋略 《孙子兵法》中重战、慎战、备战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重战、慎战、备战思想重战,就是重视战争,重视对战争的研究和准备。《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开宗明义:“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就意味着血与火的考验,

军事谋略 孙子与《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孙子与《孙子兵法》孙子其人其事孙子(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名武,字长卿,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根据史书记载,孙子的先祖陈完原本是周朝时中原地区的一个诸

军事谋略 《孙子兵法》中治军、统兵的军事思想

治军、统兵思想如何才能在战争中很好地运用制胜之道,取得最终的胜利呢?《孙子兵法》的治军、统兵思想的落脚点是“人”。人,是战争中最具活力的因素。要取得胜利,首先就要打造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军队。随着

军事谋略 《孙子兵法》的朴素唯物论军事思想

朴素唯物论思想(一)不信天道鬼神孙子反对在战争中用迷信的方法预测胜负,主张“禁祥去疑”,“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表现出鲜明的无神论思想。在否定天道鬼神的同时,

军事谋略 《吴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与兵法核心观点介绍

《吴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吴子兵法》简介《吴子兵法》,又称《吴子》《吴起兵法》,我国古代著名军事著作,《武经七书》之一,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吴起所著。吴起(公元前440年—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省

军事谋略 《孙子兵法》的原始辩证法军事思想

原始辩证法思想(一)把握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性《孙子兵法》中,辩证法内容极为丰富,孙子运用它把战争发展变化的规律与操作对策揭示得淋漓尽致。“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

谋略必读 军事著作《孙膑兵法》的军事思想

《孙膑兵法》战国中期孙膑的军事著作。其书《汉书·艺文志》有著录,称《齐孙子》,后佚。今本《孙膑兵法》系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竹简的整理本。孙膑,齐国人,孙武的后世子孙。他通过认真总结战国中

军事谋略 如何理解《孙膑兵法》的战胜而强立军事思想

《孙膑兵法》的军事思想战胜而强立思想在战争观方面,孙膑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主张重视、慎重地对待战争,提出战争不仅是关系国家安危存亡的大事,而且也是除暴乱、禁争夺、实现与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手段。生活在战

军事谋略 如何理解《孙膑兵法》的​以人为贵军事思想

以人为贵思想孙膑十分重视战争要素中人的因素。他提出“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认为天地之间,没有什么是比人更宝贵的,着眼于训练精兵强将,提高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孙膑兵法·月战》篇中提到“天时、地利、

军事谋略 孙膑其人其事与《孙膑兵法》军事思想

孙膑与《孙膑兵法》一、孙膑其人其事孙膑,战国时期齐国人,出生于山东鄄城,生卒年月不可考,约与商鞅、孟轲同时期,是孙武后人。他才智过人,且勤奋好学,很早就显露出过人的军事才华,但他的一生经历曲折。虽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