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谋略 《孟子》《荀子》的军事思想
Posted 荀子
篇首语: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军事谋略 《孟子》《荀子》的军事思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军事谋略 《孟子》《荀子》的军事思想
儒家——《孟子》、《荀子》
《孟子》是孟子的著作。孟子名轲,战国中期儒家大师。《孟子》中没有专门的军事论著篇章,但是孟子对战争和军事问题曾有过一些论述,其散见于《孟子》书中,观点主要有:
“善战者服上刑”。《孟子》对当时封建兼并战争所造成的巨大危害作了有力的揭露:“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因此,它把那些“兴甲兵,危士臣”,“糜烂其民”的国君,称之为“桀”;而那些为君主“辟土地、充府库”、“约与国”以战的所谓“良臣”,简直就是“民贼”;认为那种为了“辟土地”而进行战争的做法,是“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所以,他主张好战的人应受到最重的刑罚,连结诸侯挑起战争的人应受次一等的刑罚。可见,孟子对封建兼并战争是持基本否定态度的。但这种不区分战争的性质,一味否定的作法,并不正确。因为当时封建兼并战争虽然残酷,但却是完成统一,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其历史合理性。从中也可以看到孟子军事思想迂腐倾向。
“仁者无敌”。《孟子》既然反对战争,那么在战争不断的战国时期,又如何保证国家不受到别国的侵犯呢?孟子基于儒家学说的立场提出了“仁者无敌”的观点。它说:“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又说:“有人曰,‘我善为阵,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国家君主如实行“仁政”,就能无敌于天下。所谓“仁政”,孟子认为就是“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从而使“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这样,即使用木棍也可击败盔甲坚实、兵器锐利的军队了。因此,孟子竭力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仁者”为何能“无敌”?孟子认为这是因为实行“仁政”能够得到民众的支持。它说:“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殴矣。虽欲无王,不可得也。”孟子认为,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政治清明,在于人事上的努力:“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要得到“人和”,就必须实行“仁政”。结论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荀子》又称《孙卿子》,战国中晚期荀子的著作。荀子名况,字卿,又名孙卿,赵国人,是继孟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荀子》的军事思想集中地反映在《议兵篇》里,但其他一些篇章中也有所论述,汉代刘歆在编《七略》时曾把《荀子》中的军事论著编入兵书类,可见其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地位。
《荀子》的军事思想,既是对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继承,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兵者,所以禁暴除害,非争夺”。把战争的宗旨归结为“禁暴除害”,这是先秦兵家和诸子的共同认识,《荀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明确地提出反对那种以掠夺为目的的不义之“战”:“非争夺也”。荀子他把当时的兼并战争分为三类,“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荀子肯定第一类而反对后两类战争,指出:“以德兼人者强,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荀子并不一概的否定战争,对于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封建统一战争,他是持支持态度的,这一点和《孟子》的战争观是有所不同的。
“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于壹民”。《荀子》不赞成当时兵家所普遍肯定的那种基本作战指导思想:“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后之发,先之至”。认为这决不是“用兵之要术”。为此他提出了“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于壹民”的思想。把能否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看成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这一思想实际上是对《孟子》重“人和”思想的发展。
以礼治兵在治军方面,《荀子》追求的是“仁人之兵”、“王者之兵”。他认真总结了当时齐国、魏国、秦国在治军方面的经验教训,认为它们只不过是“亡国之兵”、“危国之兵”、“末世之兵”,均不足取。指出只有通过“礼义教化”后组建起来的“王者之兵”、“仁人之兵”,才可能做到“百将一心,三军同力”,从而在封建统一战争中,百战百胜所向披靡。荀子主张在治军中做到制度号令严格,赏罚有信。营垒的构筑,财物辎重的收藏,要求完备而牢固,荀子特别重视完备而精良的武器装备在军事活动中的巨大意义:“械用兵草攻完便利者强,械用兵草窳稽不便利者弱”,但是荀子毕竟是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更重视治军的“本统”,荀子治军的“本统”是他的基本政治思想在军事领域中的自然体现,即突出地肯定礼义的地位和意义。他认为:“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这段论述集中反映了“礼义”原则在荀子军事思想中的“本统”属性。
对“为将”之道的论述《荀子》认为将领应是智勇双全的人物。具体地说将领必须懂得和掌握“六术”、“五权”、“三至”、“五无圹”。所谓“六术”,即指将领应掌握的六项有关治军和作战的原则:“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有信”;“处舍收藏,欲周以固”。这三项原则是就治军而言的。在作战指导方面,《荀子》要求将领做到:“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遇敌决战,必道吾所明,无道吾所疑”。
所谓“五权”,即指将领应考虑的五方面的问题。“无欲将而恶废”,即将领时刻要从国家利益着想,不要在个人进退问题上患得患失;“无急胜而忘败”,在作战时不可急于求胜而忽视草率从事的严重后果;“无威内而轻外”,不要只注意在内部建立权威而轻视敌人;“无见其利而不顾其害”,不要只看到作战有利的一面而不顾及其有害的另一方面;“凡虑事欲熟而用财欲泰”,凡是考虑军队大事要经过深思熟虑,而在用财物奖赏时,不要吝啬。
所谓“三至”是指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将领可以不接受君主的命令而自由处置军政大事。“所以不受命于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谓三至。”
所谓“五无圹”指将领在使用谋略,从事战争,对待敌人等各方面都要谨慎,不可大意。《荀子》认为将领如能做到上述各项要求,“是谓之天下之将,则通于神明矣。”就是杰出的将领了。
另外,荀子还阐述了某些具体的军事纪律和战争善后措施。他要求参战将士严格遵循战场纪律,听从指挥,强调在战争中对敌方不同人员采取不同的处置办法。荀子也注重战前的军事准备工作,将“辟田野、实仓禀,便备用,案谨募选阅材吏之士”看作是取得军事胜利的重要保证。这些思想都是十分精彩和深刻的。
荀子处于秦统一六国的前夜,他的历史洞察力是敏锐的,在军事理论阐述上创见甚多,荀子的军事思想,堪称为集早期儒家军事思想之大成者。
相关参考
一、中国古代有几个思想啊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
一、中国古代有几个思想啊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
孔子军事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的创始人。他虽不是一位军事家,一生也从未参加或指挥过战争,但作为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对当时的军事活动不能不加以注意。这决定了他的军事思想应是其思想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军事学术在春秋时期得到巨大的发展,取得辉煌成就。这既表现为在史书和其他思想家的著作中,对军事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广泛论述;更体现为《孙子》这部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兵书的出现。它们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
中国近现代军事思想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在西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影响下,发生了此消彼长或相互融合的历史性演变,促成我国近代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形成
中国的军事思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较系统的军事理论的国家之一。在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在数千次频繁激烈的战争中,涌现出众多优秀、卓越的军事人物,他们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军事思想
《经法》是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中的四种古佚书的合编,约产生于战国晚期,是道法家的著作。《经法》四篇中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在《十大经》中,它主要继承和发展了范蠡与《老子》的军事思想,可能和
《商君书》亦称《商子》,是战国中期商鞅一派法家的著作。商鞅,名公孙鞅,卫国人。《汉书·艺文志》兵家类中著录有《公孙鞅》二十七篇,现已失传。《商君书》现存二十四篇,其中许多篇章都涉及军事问题。反对“非兵
中国当代军事思想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登上了西方国家的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为适应无产阶级及一切被压迫人民解放斗争的需要,在创立无产阶级的革命学说的同时,也创立了无产阶级军事思想。无产阶级的军
战国军事思想兵书概况与兵家流派战国时代,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封建制的确立,反映在社会文化领域上,便彻底改变了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受教育权利的学在官府的制度,一大批原属奴隶主贵族最低层的“士”登上了思想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