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谋略 道家学派的军事思想
Posted 战争
篇首语: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军事谋略 道家学派的军事思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军事谋略 道家学派的军事思想
《庄子》是庄子及其学派的著作汇编。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崇拜自然,宣扬“无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争乱,包括战争都是与人的自然本性相违背的,因此战争无所谓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更不要“为义偃兵”,认为“为义偃兵”,实际为“造兵之本”。他主张“无以巧胜人,无以谋胜人,无以战胜人”。认为一切顺应自然,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如果想依靠战争来成就大事,必然会走向灭亡:“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顺于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则亡。”
《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文子》九篇,可能产生于战国晚期。它虽借《老子》的言语来发挥自己的思想,但其思想与《老子》颇多不同,在军事思想方面,它主要提出:
“挟义而动”的战争观念《文子》认为战争的起源是同君主的产生相一致的。人类社会之所以设置国君,目的是为了禁止“暴乱”,而要去“暴乱”,便出现了战争。这种去“暴乱”的战争便是正义之战。因此,它主张战争并“非利土地而贪宝赂”,而是为了“存亡平乱,为民除害”,这就是说要“挟义而动”。这种“挟义而动”的“义兵”能够起到“不战而止”的作用:“义兵至于境,不战而止;不义之兵,至于伏尸流血,相交以前”。这种“义兵”也必然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它说:“国之所以强者,必死也;所以必死者,义也;义之所以行者,威也。”《文子》着重探讨了争取民众支持战争的问题,它认为战争如果基于广大民众的利益,“以为人者”,就必然得到民众的支持;如果“以自为者”,为了个人的私欲而进行战争,就必然遭到民众的反对:“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以自为者,众去之。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这一思想是十分可贵的。
“先胜而后战”。《文子》借鉴吸收了孙武有关“先胜”的观点。指出:“王兵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此不明于兵道也。”但是《文子》所讲的“先胜”是和孙武子的“先胜说”有所不同的。它主要是指“先为不可胜之政”,即首先在政治上取得优势,然后出兵打仗。他明确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在内政未修洽的情况下匆忙劳师兴众,那么将会毫无收获。“以未治而攻人之乱也,是犹以火应火,以水应水,莫足以相治。”
“先弱敌而后战”。《文子》的这一观点可能来源于《六韬》:“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而《六韬》“先见弱于敌”观点,实际上就是对《孙子》“能而示之不能”的“示形”思想的另一种表述。《文子》的“先弱敌”主要的实际含义是,想方设法削弱敌人的战斗力,达到我强而敌弱的目的,它说:“善用兵者,先弱敌而后战,故费不丰而功十倍。”
《曷鸟冠子》相传是曷鸟冠子所作。曷鸟冠子,是隐士之名,班固在《汉书》注中说他是“楚人,居深山,以曷鸟为冠”。从其思想内容看,《曷鸟冠子》具有道法家的性质。
在军事思想方面,《曷鸟冠子》提出了“人道先兵”的观点。《近迭篇》中,庞问曷鸟冠子说:“圣人之道何先?”曷鸟冠子说:“先人”。又问,“人道何先?”曷鸟冠子说:“先兵”。可见《曷鸟冠子》是把战争问题放在首位的。这种“人道先兵”的认识,可以说是对先秦兵家重人事重战争思想的发展。根据“人道先兵”的认识,《曷鸟冠子》认为兵“不可一日忘”,“兵者百岁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是故人道先兵。”
《曷鸟冠子》提出了重“计”、“权”、“势”的作战指导思想。“重计”。“《曷鸟冠子分在解释《孙子圹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这句话是说,“工者贵无与争,故大上用计谋,其次因人事,其下战克”。它主张用计谋,来迷惑敌国君主,使他变更本国的风俗,变得骄奢放纵,无所顾忌,从而失去圣人的法度,这样便可“不战而胜”,这是最佳的战略选择。所以,《曷鸟冠子》不同意“皆强大者必胜,小弱者必灭”的说法,指出假如这一说法能成立,“是则小国之君无霸王者,而万乘之主无破亡也。”而事实并非如此。“重权”,即注重权变。《曷鸟冠子》认为“胜道不一”,在军事上能够做到灵活、多变,那么往往可以争取主动,赢得胜利。“重势”,即注重有利的态势。它指出:“在势,故用兵有过胜”,主张“兵以势胜”。而要造成有利的态势,首先要“不倍时而弃利”,即不放过有利的作战时机。它认为如果认识和把握住有利的作战时机,便是掌握了“道”,即作战指导的基本规律:“知时者与道证,弗知者危神明。”其次,要“出实触虚”。其三,要快速“暴疾捣虚”。其四,要“避我所死,就吾所生,超我所时,援吾所胜”,即扬我之长,避我之短。如能做到这几点,《曷鸟冠子》认为就如同“乘流而逝,与道翱翔”,可以无往而不胜了。
相关参考
军事谋略 《三略》是一本怎样的兵书?《三略》有哪些军事思想主张?
《三略》的军事思想《三略》简介《三略》亦称《黄石公三略》,著名的古代军事著作,《武经七书》之一。相传作者为汉初道家隐士黄石公。最早提及此书的是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张良刺杀秦始皇未成,遭追
庄子是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中国古代有名人物,他的思想极大得丰富了道家的思想内容,在道家学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庄子的文学思想简介庄子无意于仕途,专心研究于学问,所以他的学识十分得渊博,涉猎也极广。
《墨子》是墨家学说的重要著作,是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成书于战国时期。《墨子》中的《备城门》诸篇,在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的思想,墨子主张“非攻”,并不意味着他反对一切战争
孔子军事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的创始人。他虽不是一位军事家,一生也从未参加或指挥过战争,但作为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对当时的军事活动不能不加以注意。这决定了他的军事思想应是其思想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军事学术在春秋时期得到巨大的发展,取得辉煌成就。这既表现为在史书和其他思想家的著作中,对军事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广泛论述;更体现为《孙子》这部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兵书的出现。它们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
中国近现代军事思想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在西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影响下,发生了此消彼长或相互融合的历史性演变,促成我国近代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形成
中国的军事思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较系统的军事理论的国家之一。在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在数千次频繁激烈的战争中,涌现出众多优秀、卓越的军事人物,他们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军事思想
《经法》是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中的四种古佚书的合编,约产生于战国晚期,是道法家的著作。《经法》四篇中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在《十大经》中,它主要继承和发展了范蠡与《老子》的军事思想,可能和
《商君书》亦称《商子》,是战国中期商鞅一派法家的著作。商鞅,名公孙鞅,卫国人。《汉书·艺文志》兵家类中著录有《公孙鞅》二十七篇,现已失传。《商君书》现存二十四篇,其中许多篇章都涉及军事问题。反对“非兵
中国当代军事思想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登上了西方国家的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为适应无产阶级及一切被压迫人民解放斗争的需要,在创立无产阶级的革命学说的同时,也创立了无产阶级军事思想。无产阶级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