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谋略 示假隐真,引蛇出洞
Posted 孙膑
篇首语: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兵法谋略 示假隐真,引蛇出洞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兵法谋略 示假隐真,引蛇出洞
示假隐真,引蛇出洞
生存规则
西部的一个小村庄里,一户人家来了客人,父亲让读大学的儿子去附近的小商店里买一瓶茅台酒,用以招呼客人。待儿子买酒回来,父亲却发现这是假货,于是,父亲将这瓶假酒揣于怀中,疾步出门,让店主拿过一瓶茅台酒来。父亲拿着这瓶酒,一边仔细审视,一边自言自语:“唉!这年头假货真多,假茅台更多!”
卖酒的店主接过话头说道:“这您放心,我们这里从来不卖假货!”父亲仍叹:“前天,我在市中心的一家酒店里买了一瓶茅台,店主也是像你一样打包票说绝对不假,回来打开一看,才知是一元钱半公斤的高粱酒!”店主道:“你一定要去找他,让他赔偿你的损失!”但见这位父亲哭丧着脸说:“这是开瓶时才发觉的,已过了两天了,他还会认账吗?”
店主惋惜道:“如果你当时发现就好了。”父亲虚心地请教着如果当时发现该怎么样,那位店主答道:“如果他不赔偿的话,你可以去工商局告他,人赃俱获,看他怕不怕。”这位聪明的父亲见时机已到,马上让躲在一旁的儿子出来,然后从自己怀中拿出那瓶假酒,说道:“那好!请你看该怎么处理呢?”这时,店主一下愣在那儿了,只能不停地说:“你……对……对不起,对不起!我退款,我退款!”
在社会生活中,示假隐真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制造种种假象,从而让对方根据这种假象作出错误的决策,为自己创造歼灭对方的时机,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示假隐真,引蛇出洞”是迷惑对方的技巧,它运用在竞争中就是自己确实已经掌握了足以制服对手的有力证据,但却因为时机不成熟或环境不适宜而不便抛出。所以,为了能够抛出证据,击败对方,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表面上显示一些现象,但实际是不可能让对方知道的,这样才能引诱对手进入自己所需的时机或环境之中,然后一举击溃。
孙膑增兵减灶斗庞涓
孙膑与庞涓同时拜师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虽然两个人同门数载,但孙膑的聪明才智却时常招来庞涓的嫉恨。后来,庞涓到魏国做了将军,很得魏惠王的信任,成了魏国有名的大将。不久,鬼谷子的好友墨子向魏惠王极力推荐孙膑,说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魏王命庞涓去迎接他的同学孙膑。在两人共同为魏效力时,庞涓因妒忌孙膑的才能,常常在魏惠王的面前说孙膑的坏话,有一次,他暗中向魏惠王说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听后大怒,派人将孙膑绑来,然后交由庞涓处置。庞涓得到这个机会,当然不会放过孙膑,于是,他命人把孙膑的膝盖骨挖去,还在他脸上刺了字。孙膑装疯,松懈了庞涓的警惕之心,为逃出魏国打下了基础。
后来,这事传到了齐威王的耳朵里,他早就很佩服孙膑的才能,于是命令客卿淳于髡,带着墨子的弟子禽滑厘到魏国救出孙膑。孙膑回到齐国,受到了齐威王的重用。
魏国经过变法,国力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中原的霸权大国,并不断对邻国用兵。公元前354年,庞涓引兵攻赵,包围了赵都邯郸。赵抵抗不住,向齐求救,齐威王命田忌做主帅,孙膑做军师,率军救赵。于是齐军在孙膑的指挥下,把矛头直接指向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闻讯立即丢下赵国,急速回军自救。孙膑料定庞涓南撤必经桂陵,所以提早在那里设置了埋伏,打算袭击魏军。魏军措手不及,被齐军打得大败而逃,其将领庞涓狼狈地逃回了大梁。
事隔13年,即公元前341年,魏惠王派庞涓联合赵国引兵攻韩,韩国抵挡不住,于是韩昭侯求救于齐。齐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这一次,孙膑还是采用桂陵之战的老办法,不直接救援韩国,而是带兵经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由定陶进入魏境,直取魏国都城大梁。庞涓闻讯,忙弃韩而回。魏惠王对齐国一再干预魏国的大事深感痛恨,决定倾国之兵对齐进行打击,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随军参与指挥,誓与齐军决一死战。
孙膑见魏军来势凶猛,而他这边只是一部分的军队,如果与齐硬拼的话,只能全军覆没,所以只能智取,慢慢等待援军的到来。于是,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诱庞涓上钩。孙膑命令军队马上向位于鄄邑北60华里处的马陵方向撤退,这里沟深林密,道路曲折,适于设伏。孙膑为了迷惑敌方,命令齐军第一天造灶10万个,第二天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再造灶5万个。同样的,第三天造灶2万个。庞涓一路追来,见齐军扎营所用的灶在不断减少,大喜过望,他认为齐军撤退的3天里,不断地消亡已过半,于是,他命令抛下辎重,轻率地率领精锐之师兼程追赶。
孙膑估计以魏军的行军速度,天黑应当赶到马陵。于是命令士兵把大树砍倒,堵塞道路,只留路旁一棵大树,削去树皮,在光光的树身上写了这样几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又命齐军善射者持上万张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好“天黑见到点着的火就一起放箭”。而这时,齐国的增援部队已赶到。庞涓天黑时赶到马陵,命兵士点火把照路,见一棵大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几个大字,顿悟中了孙膑的计策,想撤退为时已晚。齐军万弩齐发,魏军进退两难,阵容大乱,失去队形,死伤无数。庞涓自知厄运难逃,无计可施之际,拔剑自刎。齐军乘胜追击,巧遇太子申率后军赶到,一阵冲杀,全歼魏军,并俘虏了魏太子。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马陵之战”,亦称“增兵减灶”。经过数战,魏国由盛转衰,从根本上削弱了魏国的军事实力,从此,魏国一步步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的霸权。而齐国则挟战胜之威,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孙膑也因善于用兵而名扬天下。
鉴历史,得智慧
“增兵减灶”是一种迷惑敌军的战术,也是我国历史上一场典型的示假隐真、欺敌误敌、设伏聚歼的成功战例。公元前341年,庞涓在桂陵之战惨败,因此他一直想要寻机报复,孙膑便是抓住庞涓骄傲轻敌的心理,在庞涓寻求与其决战之时,故意率齐军撤兵,为了诱使敌军进行追击,在三天之内施展了“减灶”的高招以示弱,造成在对手追击下,己方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然而实际上却在暗中增加军事力量。于是一路追赶孙膑的庞涓果然不察孙膑的示弱之计,很快就落入了孙膑的包围圈,让孙膑有了可乘之机,从而借助有利形势反击获胜。
战争是一门很复杂的艺术,现代商战也是一样。在崭新的商业时代,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资源的竞争、知识的竞争,而是思维智慧的竞争,所以运用智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已成为必需。特殊的情况下,制造假象误导敌人,要真假有变化,虚实相结合,而且要一假到底,否则易被对方发觉,难以达到制敌的目的。先假后真,先虚后实,以至无中生有,引蛇出洞,使敌上当。这种技法实施的关键在于“引”,引得起来,引得时机正确才能成功。在这里“引”有两个环节:
一是时机与环境。什么时候引出对方,引到什么程度,所引适不适合,都要根据所面临的机会和气氛进行全面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操之过急或行之迟缓,都不相宜。指挥者必须抓住对方已被迷惑的有利时机,迅速地以“真”、以“实”、以“有”,也就是以出奇制胜的速度攻击敌方,等对方头脑还来不及清醒时即被击溃。
二是巧妙与自然。引,必定不能让对手看出破绽,必须天衣无缝,自然而然,然后才能让对手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愿望发展,一步一步地向已经定好的预定目标靠拢。要抓住对方思想已乱迷惑不解之机,迅速变虚为实,变假为真,变无为有,出其不意地攻击敌方。
相关参考
1703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年)开始不久,战场主动权已逐步被以法国为首的盟国军队所掌握。这是因为:在莱茵河上游地区的神圣罗马帝国军队接连失利,法国人基本控制了德意志南部和莱茵河上
兵法鼻祖孙武兵书传千古孙武(生卒年不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出身将门,军事家孙书是他的祖父。孙武年少时就喜欢练武,研究军事理论。作为吴国的下级军校,曾参加过吴、楚战争。后来因负
《吴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吴子兵法》简介《吴子兵法》,又称《吴子》《吴起兵法》,我国古代著名军事著作,《武经七书》之一,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吴起所著。吴起(公元前440年—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省
张良与黄石公《三略》张良,字子房。战国时期韩国人,其家五世为韩王相。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二十岁的张良雇一力士行刺秦始皇未遂。此后乃更名换姓,亡匿于下邳(今江苏邳县)。后来,在那里遇一自称“黄石
《卫公兵法》现存者为清人汪宗沂的辑本,分上、中、下三卷,主要是论述李靖的军事思想,其内容有:1.“兵无备则不应卒”。《卫公兵法》极为重视战前的准备。文中曰:“若兵无备则不应卒,卒不应则失于机,失于机则
谋略家张良三拜良师公元前218年春天,秦始皇在皇宫里呆闷了,要到外地走走。这一天,他带着大队人马,前呼后拥地来到博浪沙(在河南省)。大队正走着,走着,忽然哗啦一声一个大铁椎(chuí)飞过来,把一辆车
第13节《孙子兵法》与军事——烛之武退秦师兵法中讲“上兵伐谋”,是指利用谋略而避免力拼从而取得胜利。所谓“善之善者”,是指那些运用高超的谋略、杰出的智慧,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人。公元前630年,晋国晋
《孙子兵法》的影响与运用《孙子兵法》的影响《孙子兵法》是我国和世界军事史上现存最早的、最有价值的、最有影响的军事理论专著,被中外学者称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我国从战国时代起,《孙子兵法》即广为流传,
天之正也,不可逆之【原文】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译释】所
鬼谷子谋略《转圆者,无穷之计》解读【原文】转圆法猛兽。转圆者,无穷之计。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义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