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晚年清朝为什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Posted 太平军

篇首语: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无法感动一个不爱你的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乾隆晚年清朝为什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乾隆晚年清朝为什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2、汉唐建立70年才方兴未艾,而明朝为什么只用了70年就走向了衰落

乾隆晚年清朝为什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在颓势中挣扎

>   盛世过后即是平凡到了极点的平庸。晚年。清朝已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太平盛世出现了阴影。到、期间,吏治日益腐败。教派、会党众多,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频繁。颓势已然形成。虽然嘉道二帝也都勤于政务。但却止于小修小补。没什么大的变革。道光帝撒手人寰。留给其子帝的是外敌入侵,财政困窘的破烂局面。虽然咸丰即位之初也有一定的振兴举措。但太平天国的炽烈火焰、英法联军的二次入侵,彻底摧毁了咸丰的振兴精神。陷落中的挣扎是痛苦的。> > >

1.巨贪

>   自乾隆四十六年起,乾隆帝每年往避暑山庄都由永琰陪伴,可御前行列只能由和砷随从,别人不得靠近。永琰竭尽全力,恭谨温顺,即使有父子之情,也无法代替和砷在乾隆帝心目中的位置。> >   禅位以后,乾隆事无巨细依旧独揽,但有碍太上皇身份,也不便事必亲躬。尤其乾隆年老迟钝,健忘错耄,手颤握不紧朱笔,连说话也须和翻译,对和的依赖越来越大。> >   和抓住时机,奏请太上皇规定一切奏章必先递送军机处。他掌管军机处兼御前大臣,结果凡国家各项事务,京堂衙门及各省督抚向太上皇奏报,一律归至和砷面前,他有决定上不上奏的权力。太上皇任何旨意,全由他传谕,至于是否本意,也只有和知道。> >   嘉庆三年冬季,太上皇老态顿增,体质急转直下,易感风寒。每次治疗痊愈,精力大不如以前。四年正月初一,旧历元旦,宫内充满节日的欢乐,喜气洋洋。嘉庆皇帝率王以下三品以上大臣穿着朝服,集中在乾清宫,向太上皇行庆贺大礼。这天,太上皇非常衰弱,勉强倚坐御座上。可能是由于身体不适,仅准诸王贝勒在门内行礼,其他在门外,根本见不到尊容。第二天病情加剧,初三日上午便与世长辞了,终年八十九岁。> >   朝内形势出现根本变化。太上皇死时嘉庆近四十岁,理所当然要亲政,集一切权力于一身。嘉庆从乾隆手中接过了权力,同时也接过了盛世外衣下班的一连串危机,其中最紧迫的是和问题。> >   和于乾隆十五年(1750),比乾隆小39岁,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他的父亲任福建副都统。和十岁左右,有幸进入皇宫里的咸安宫官学,学习经典和满、蒙文字,受到良好的教育。乾隆三十五年(1770),他21岁参加顺天府乡试,沿考中举人。但由于其出身满洲正红旗,做了宫廷三等侍卫,开始出入宫廷。这给他提供了接近乾隆的机会。但乾隆的侍卫很多,为什么会欣赏一个低等侍卫和?> >   据笔记记载:> >   有一次,乾隆要出巡,突然找不到仪仗用的黄伞盖,就问这是谁的责任?很多侍卫吓得不敢吭声,和却在一旁说:“管此事者,当负此责。”> >   这句话给乾隆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又有一次,乾隆在轿子中边行进边背诵《论语》,突然忘了下文,在轿旁跟班的和口而出接上,乾隆由此很喜欢他。> >   乾隆四十年(1775),乾隆到山东巡视,和随从。乾隆喜欢乘一种骡驾驭的小车,每行十里,更换一次,其快如飞。有一天,和碰巧跟这种小骡车随侍。在路上,乾隆看见和问:“你是什么出身?”> >   和回答说:“文员。”> >   乾隆又问:“你下过场赶考吗?”> >   和说:“庚寅年曾参加过科举考试。”> >   乾隆又问:“什么考题?”> >   和说:“孟公绰一节。”> >   乾隆又问:“现在能背你做的文章吗?”> >   和于是一边行进一边背诵,流畅异常。乾隆于是说:“你的文章也中得。”> >   乾隆同和的这次谈话,成了和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从此,和得到乾隆的赏识,官运亨通,青云直上。> >   仗着乾隆的宠信,和用各种手段聚敛钱财,比如侵吞、纳贿、索要、放债、开店、收税、盘剥盐商等等。凡是外省进贡皇上的礼物,都要经过和这关,他从中截取,以致他所藏的珍珠手串,比皇宫的还要大、还要多。> >   当时的官员们想得到一个肥缺,或想保住高官禄位,或想飞黄腾达,或欲免除牢狱之灾、杀身之祸,无不走和的门路,并付以重金行贿。另外,他还明里暗里敲诈勒索各地官员。> >   嘉庆帝对和专权贪污早有耳闻,心中极为不满,但碍于乾隆的情面,,敢想而不敢言。乾隆去世后,嘉庆主持朝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迅速查办处死了和,抄没了家产。> >   后来,清廷将所清查的和家产开列了一份清单,共计一百零九号。其中已估价的二十六号,就已价值二点二亿多两白银。当时国库每年收入不过四千多万两,这部分已估价的财产,即相当于五年多的国库收入。嘉庆将和抄家,算是为清廷大大捞回了一笔,所以民谚说“和跌倒,嘉庆吃饱”。> >

2.鸦片战争

>   嘉庆帝死后,他的儿子即位,就是清宣宗,也叫道光帝。道光帝即位后,清王朝越来越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乘机加紧侵略,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 >   正当清王朝日趋衰落的时候,英、法、美各国的资本主义却在迅速发展。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机器工业逐渐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产量急剧上升,“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到鸦片战争前夕,法国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美国当时资本主义工业也并不发达,但它正处于上升阶段。19世纪30年代,美国资产阶级正向南部劫掠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的土地,排除欧洲资本主义在拉丁美洲的势力,全面控制市场,因此,美国在19世纪中叶没有足够的力量侵犯中国。美国充当了英国侵略者的帮手,追随英国侵入中国。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俄国从北面虎视眈眈注视着中国,随时准备夺取中国的领土。19世纪4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携工业革命的雄风,蒸蒸日上。欧美列强为了扩大商品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加紧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动,中国的周边国家和邻近地区,陆续成为它们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古老国家,自然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的新对象。> >   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向中国推销工业产品,企图用商品贸易打开中国的大门。直到 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对英贸易每年仍保持出超二三百万两白银的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贸易局面,英国资产阶级采取外交途径强力交涉,未能达到目的,就采取了卑劣的手段,靠“毁灭人种”的方法,向中国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鸦片,以满足他们追逐利润的无限欲望。> >   鸦片贸易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引起了清政府和广大人民的重视。对于鸦片毒品,早在时期,雍正就开始禁烟,乾隆也下过禁烟令,嘉庆也屡下令禁烟,但都收效甚微,且愈演愈烈。到道光时,鸦片已经泛滥成灾,禁烟的要求已经成为举国的共识。道光皇帝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鸦片一天不禁,人民便一天不能安宁,统治阶级的政权便有倾覆的危险。在这紧要关头,道光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鸦片走私活动最猖獗的广东禁烟。> >   林则徐,福建侯官县人,出生于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家庭。传说在林则徐降生的时候,新任的福建巡抚徐嗣曾,正好乘坐一顶大轿,在侍卫随从的簇拥下,从他家门口经过,林则徐的父亲认为这是个好兆头,便给儿子取名则徐,希望他长大后能像徐嗣曾那样读书做大官,光宗耀祖。> >   林则徐4岁入私塾,7岁开始习作,他聪明早慧,13岁中秀才,19岁中举人,27岁中进土,他历官14省,任过监察御史、布政使、河道总督、巡抚、总督和钦差等官职。> >   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后,严查烟贩,整顿水师,惩力、不法官吏,晓谕外商呈缴鸦片。当时,英国商人根本无视中国政府的主权,广东当地群众群情愤怒,很多群众来到英国使馆前,要求公使义律交出逃到这里的大鸦片贩子颠地,石头和瓦块成了中国老百姓的武器,纷纷投向英国使馆院内,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终于迫使英美烟商缴出鸦片一百一十多万公斤,从6月3日到25日,虎门海滩燃起熊熊大火,所有鸦片当众销毁,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它表现了我国的民族尊严和浩然正气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   虎门销烟以后,林则徐下令恢复了中英贸易,但坚决禁止鸦片输入。他对外国商人实行了“奉法者来之,违法者去之”的方针,任何国家的商船,只要不夹带鸦片,都允许进口。> >   而义律则利用各种机会扩大事态。他下令英国商船一律不准进口做买卖,并要求英国政府派兵,准备武力解决。1839年7月,在九龙的尖沙咀发生了英国水手行凶伤人事件,村民林维喜被重伤致死。林则徐要求英方交出凶手,义律无理拒绝,并于9月率英舰闯进九龙借机挑起战事,炮击九龙山口,中国方面予以还击,打退英舰进攻,此为九龙之战。10月,义律又率英舰闯入珠江口,在穿鼻洋阻拦英国商船,并与中国水师接战,这就是穿鼻之战。此后,英军在10天之内6次进犯中国军队的驻地,均被击退。> >   1839年12月,道光帝在接到穿鼻之战的奏报后,命令停止中英贸易,1840年1月,林则徐奉旨宣布断绝中英贸易。> >   而英国资产阶级挑起侵略战争蓄谋已久,禁烟问题成了他们发动战争的导火线。于是虎门销烟事件一传到英国,英国内阁便于1839年10月1日召开会议,作出了“派遣一支舰队到中国去”的决定。一场由英国资产阶级挑起的,“旨在维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对华战争”正式爆发。> >   1840年6月,英军首先进犯广州,遭到清军的抵抗后,转攻厦门,又被邓廷桢的军队击退。1841年1月7日,英军攻击沙角、大角炮台。中国军队仓促抵抗,伤亡惨重,炮台失陷。英军进逼虎门。琦善妥协求和,英国单方面宣布《穿鼻萆约》。> >   琦善的卖国行径激起清廷上下不满,道光皇帝认为有损天朝尊严,决定对英宣战。英军,再次进攻虎门。关天培亲自率军坚守炮台,以身殉国。1841年5月,英军进攻广州,广州城外的泥城、四方炮台相继失守。奕山等人丧魂落魄,举白旗投降。5月27日,中英双方签订《广州和约》。8月26日,英军攻陷厦门。10月1日,英军再陷定海。10日,镇海陷落。13日,宁波陷落。道光皇帝为挽回败局,决定第二次出兵,奕经率军到达前线后,贸然出兵,全军溃败。1842年6月,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吴淞口陷落;7月,镇江陷落。8月,英舰到达南京下关江面。29日,清政府在英国炮舰的威逼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独立自主的中国,战后由于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3.太平天国运动

>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仅要割地,还有大量的赔款。为了支付这些巨额的赔款,清朝统治阶级只好把债务转嫁到农民身上,拼命地搜刮民财。广大农民本来已经不堪忍受地主阶级的压榨,加上突如其来的沉重债务,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生活不下去,只奸奋起反抗,终于又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这就是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   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出身农家,在科举考试落榜之后,接触至rJ西方的传教书籍,逐渐离开传统的儒家信仰,接受了基督教的一些思想,劝人信拜上帝。他与冯云山深入广西桂平紫荆山区传教,在贫苦人民中获得了大批信徒。洪秀全创作了一系列宗教作品,揭露现实的黑暗,宣传平等的理想,提出“斩邪留正”,号召农民起来反对清朝封建统治。信奉的群众越来越多,和地主阶级的团练武装发生激烈冲突。拜上帝会发展成一支强大的力量,形成了以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为首的领导核心。公元1851年1月11日,拜上帝会起义于清朝统治相对薄弱的广西金田,建号太平天国。后与清军在紫荆山区鏖战九个月,北上攻克永安州,出广西,入湖南,队伍日益扩大;又获得大批船只,建立水师,提高了行军速度,进入湖北,攻克武昌,顺长江东下,破九江、安庆。公元1853年攻克南京,定都于此,改名为天京。> >   洪秀全定都天京后,建立各级政权,颁布规章制度,制定军法,申明纪律。《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废除土地私有制,将士地平均分配给群众耕种,建立农村公社式的社会基层组织,以达到农民理想中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太平大国的胜利进军使清王朝陷入极度的惊慌恐惧之中,清将向荣、琦善分别组成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在天京附近驻扎和窥伺。但腐败的八旗、绿营、募勇都不足以构成太平天国的重大威胁,太平军在天京站稳脚跟后,继续发动攻势,分兵北伐和西征。> >   北伐军由李开芳、林凤祥率领,经江苏、安徽、河南、山西至直隶,屡败清军,前锋进至天津附近。但人数太少,远距离无后方作战,得不到增援,加以气候寒冷,衣食供应困难;而清廷调集大批军队聚集在北京附近,以众击寡,以逸待劳,北伐军不得已从天津南撤。天京方面虽然派出援军,但仓促招募,未经训练,在山东溃散。北伐军粮尽援绝,南撤到直隶的连镇和山东高唐州,终因众寡悬殊而失败。太平天国进行北伐的同时,分兵西征,溯长江而上,占领安庆,围攻南昌,进入武汉,但在咸丰四年进军湖南时,遭到湘军的顽强抵抗。> >   公元1854年,湘军与太平军战于湖南,太平军失利,节节败退。湘军夺取武汉,沿江东下。两军大战于江西湖口。石达开指挥作战,击败湘军,将其水师切断成两截。曾国藩困守南昌,太平军第三次占领武汉。接着,石达开经营江西,攻克了许多城邑,招收了大批天地会起义群众,实力大增。公元1856年,太平军又击破了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 >   太平天国在军事上正处于顺境,内部矛盾却在激化。东王杨秀清大权在握,他虽然很有才能,建立了卓著的功绩,但骄奢日甚,凌虐同僚部属,甚至假天父下凡之名,要责罚洪秀全,并要逼洪封自己为万岁。北王丰昌辉表面顺从而积怨于心,他利用洪杨之间的矛盾,突 然举兵杀死杨秀清,并株连杀害了许多无辜的将士,引起群众的愤怒。洪秀全顺从群众的要求,杀了韦昌辉。此后,石达开又遭洪秀全的猜忌,带兵出走,转战西南,最后在四川大渡河畔全军覆没。太平天国内讧后,精锐尽丧,致使有利的军事形势发生逆转。重要城市武汉、九江、庐州、镇江相继失守。但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各族人民纷起抗清。天地会、捻军、白莲教、云南和陕甘的回民,与太平军或联合作战,或遥相呼应,有力地支援了太平天国,使清军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   而且清王朝内部矛盾重重,满族亲贵不信任曾国藩等汉族地方武装,不肯委以重任,给以事权。当时又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和外国侵略者处在敌对状态。由于这些原因,加之太平军后期将领士兵的勇敢作战,太平天国虽经内讧的创伤,尚能支撑危局,和清军长期相持。当时,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将领,具有指挥才能,作战身先士卒,能够辨认形势,团结盟军,故屡立战功,肩负起挽救危局的重任。公元1858年,陈、李与捻军联合作战,攻破重建的江北大营,又在安徽三河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十年,大破号称有十万大军的江南大营,解除了对天京的包围。接着,乘胜东进,席卷苏常,攻克杭州,在江浙开辟了新的局面。> >   太平天国军事形势虽一度好转,但政治日益腐败,纪律废弛,多次发生叛乱,将领各自为政,苦乐不均,败不相救。洪秀全深居宫内,不理朝政,刑赏不公,封爵冗滥,天京逐渐失去了权威。陈玉成、李秀成也受到猜忌。洪仁矸从香港来到天京,写了《资政新篇》,企图有所建树,但他的某些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主张不被农民所理解。当太平军逼近上海时,和外国侵略者发生了冲突。先有美国人华尔组织的洋枪队帮助清军。以后在曾国藩的荐举下,率淮军至上海作战,并聘用英国军官戈登组织常胜军;率老湘军在浙江作战,也聘用法国军官组织常捷军。> >   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外国侵略者就插手中国的国内战争,枪口转向太平军。太平天国不仅要抗击以湘淮军为主力的清朝军队,还要抵御外国侵略军,局势更加困难。> >   公元1861年,天京上游重镇安庆经激烈争夺后失守,清军从四而八方逼向天京。陈玉成又在皖北被俘遇害,太平军的西战场瓦解。> >   李秀成既要抵抗李鸿章、左宗棠的猛烈进攻,保卫苏州、杭州;又要和曾国荃作战,以 解天京的围困,左支右绌,败局已定。他提出撤离天京、“让城别走”的建议,未被洪秀全采纳。形势日益对太平天国不利。公元1864年4月,洪秀全逝世。6月,清军攻破天京,李秀成在突围时被俘遇害。幼天王洪天贵福也在江西被俘杀。太平军余部在李世贤、汪海洋的率领下转战江西、福建、广东,被清军击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虽然失败,清政府也已一蹶不振。> >

4.中兴四大臣

>   在晚清中国专制王朝走向没落的时期,崛起四位中兴大臣,他们凭借才能剿灭农民起义,开启洋务运动,企图力挽中华几千年封建专制体制纲常名教的覆灭。> >   湘军头子曾国藩> >   曾国藩,生于1 811年,原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五岁开始在家塾随父亲读书,后在长沙府应试中举,名列第七。 1834年,毕业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底进北京参加会试,一连两次均落第。1838年,再进北京参加会试,终于中第三十八名进士,然后入翰林院,成为主和派重要人物,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生,并被穆彰阿改名国藩。> >   1840年,曾国藩以庶常馆散馆授检讨而步入仕途。在以后的十多年中,他潜心研究宋明理学,从、周敦颐、朱熹到陆象山、王阳明的思想,他都一一探究过,成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位道学家”。这一时期,他虽不曾飞黄腾达,也还一帆风顺,只个几年功夫就升任为礼部侍郎兼兵部侍郎。> >   1852年太平军由广西攻人湖南,曾国藩适因母丧回籍,遂受清廷命令,办理团练,与太平军对抗。以后由他训练的团练演变为湘军,成了清王朝与太平军作战的主力,他也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主要统帅。由于他杀人太多,就如剃头那么容易,所以被人们骂作“曾剃头”。他自己则把他的好杀归之于“时势所迫”,曾多次解释:“书生好杀,时势使然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曾国藩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经世之学,认识到西洋的军事科技有利于清王朝政权的巩固,所以他提出了“师夷智以造船炮”的主张,把它看成是“自强之道”的“下手工夫”,并在中国开办了第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他的眼光还不仅仅限于“师夷智以造船炮”,同时还主张“立学馆”翻译西方科技书籍,认为“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开馆教习”,让年轻人学习西方科技,以成“图振奋之基地”;还主张“远适肄业,收远大之效”,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这些都成为当时开风气的思想。> >   洋务大师李鸿章> >   李鸿章,生于1823年,本名章铜,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1853年,李鸿章回籍力、团练,以对抗捻军和太平军。1858年到江西入曾国藩幕,成为曾国藩的门生,襄办营务。1861年奉命编练淮军,很受曾国藩赏识。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因表现突出,被清政府任命为江苏巡抚。 1865 年任两江总督,调淮军与北方捻军作战,第二年继曾国藩成为钦差大臣,先后镇压了东、西捻军。1870年,又继曾国藩而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外交、军事、经济等大权。以后,他代表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中美《烟台条约》、中法《中法条约》、中日《马关条约》、中俄《中俄密约》及与八国联军签订的《辛丑条约》等。李鸿章虽然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但其学问与曾国藩不能相比,可是在务实精神和办洋务方面,却比曾国藩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开办近代军事工业,以后又逐步扩大其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事业,先后设立了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一系列军用和民用工业。他还利用海关税收购买军火和军舰,扩充淮军势力,建立了北洋舰队。李鸿章可谓洋务派中最有实力的中坚人物。> >   —代名将左宗棠> >   在多事之秋的晚清,出现了很多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如果从镇压农民起义方面看,他们是屠杀农民的刽子手,但他们无疑又是有贡献于民族的功臣,左宗棠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举人出身,数举进士不第。初为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僚,后经曾国藩推荐,率湘军 5000人赴江西、皖南与太平军作战。1862年任浙江巡抚,因战功迁升闽浙总督,是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之一。后调任陕甘总督,率军镇压回民起义。1875年,他督办新疆军务,率军讨伐阿古柏叛乱,在收复乌鲁木齐及和阗等地、维护中国主权、阻遏俄英势力对新疆的侵略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881年起任军机大臣。左宗棠与道光、咸丰间的经世派人物如贺长龄、陶澍、林则徐等颇有往来,受其经世实学的影响很大,因此,十分注重学术的务实性和致用性。左宗棠对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极为赞同,这使他也成为当时学习西方军事长技的积极倡导者。在闽浙总督任上,力排众议,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并附设船政学堂,到陕甘之后又创立了西安机器局、兰州制造局、兰州织呢局等军用和民用工业。> >   近代教育的奠基者张之洞> >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属河北省)人。同治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大学士等职。1884年(十年)中法战争时,由山西巡抚升任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在广西境内击败法国侵略军。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参与所谓的“东南互保”,并镇压两湖地区的反洋教和唐才常的“自立军”起事。1907年,出任军机大臣,掌管学部。张之洞是清末洋务派的领袖人物,但与李鸿章有矛盾,他的许多思想又与早期改良派比较相近。他曾开办了不少洋务工厂,如汉阳铁工厂、湖北枪炮厂等都是他开设的,还设立了织布、纺纱、缫丝、制麻4局,并筹办过芦汉铁路。1898年,他发表了著名的《劝学篇》,在此文中,张之洞系统总结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思想中的一个流行的共同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可以说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

5.百日维新

>   公元1894年(岁次甲午),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事,请求清廷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 赴朝。待到事件平定,日本却拒不退兵,并不宣而战,轰沉清朝的运兵船舰,导致中日甲午 战争的爆发。清廷因事先全无作战准备,在平壤陆战及黄海海战中连遭惨败,不得已退守 本国境内。日本军队乘胜渡过鸭绿江,侵占中国的许多城镇。不久又袭击威海卫,使洋务派 长期经营的北洋舰队毁于一旦,于是清廷被逼屈膝求和。公元1895年,清廷派李鸿章到日本马关,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根据该约,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及澎湖列岛予日本,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以及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等。> >   甲午战争北洋海军的全军覆灭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举国震惊,它标志着洋务运动救国的彻底失败。在全国上下的群情激愤中,预示着将有一场新的风暴来临。> >   当时,正在北京举行会试的各省举人集会,由起草上皇帝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签名的举人有一千三百余人,掀起了反对投降的巨大运动。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主要代表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大力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其倡导和组织下,各地纷纷成立学会,开办学堂,出版报纸。> >   光绪帝看到了康有为的上书,表示赞赏。康有为又向皇帝上《应诏统筹全局折》(第六次上书),指出“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建议皇帝大誓群臣,开制度局,许天下人上书。又进呈自己撰写的《日本明治变政记》、《俄彼得变政记》,要求光绪奋发振作,运用君权,排除阻挠,效法日本、俄国,实行改革。公元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并召见康有为、梁启超等询问变法的步骤和方法;派康在总理衙门上行走,梁办理译书局;后来又任用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为军机章京。 康有为和其他人递了许多奏折,提出一系列变法建议。光绪帝根据这些建议,颁布改革的诏令,主要是:发展经济,保护农工商业,设立农工商局,提倡私人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制度,编制国家预算;开放言路,鼓励创办报纸,允许士民上书言事;精简官僚机构,裁汰冗员;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北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各省广设学堂,提倡西学,翻译书籍;选派出国留学生;改革车制,士兵改练洋操。这种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并未根本改革封建专制制度,甚至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维新派过去宣传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也并未提出过。就是这种不彻底的改良措施,也遭到以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反对。百日维新期间,大部分大臣和督抚把变法上谕束之高阁,拒不执行。维新派和守旧派的冲突愈演愈烈。京师盛传守旧派要发动政变,光绪帝屡遭慈禧太后的训斥,处在朝不保夕的危境中。帝党官僚和维新派并无实力,一筹莫展,寄希望于正在小站练兵的。光绪帝召见袁,升他为侍郎。谭嗣同夜间访袁,劝他举兵勤王,驱除旧党,支持变法。袁世凯向旧党告密。八月初六,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自己出面训政,废止新政,并下令捉拿康有为、梁启超。康梁逃往日本。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捕处死。其他维新派和拥护变法的官吏,或被遣戍,或被革职。历时一百零三天的戊戍变法宣告失败。

汉唐建立70年才方兴未艾,而明朝为什么只用了70年就走向了衰落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此后,明朝经历了洪武、建文、永乐、仁宣四个较为强盛的时代。最终在明英宗时期(1435—1464年)走向了衰落,其标志性的事件就是1449年的「 ”土木堡之变”。明朝从建立,到衰落,只用了70年的世界。70年,汉朝才刚进入武帝时代,唐朝还未出现「 ”开元盛世”,清朝还在康熙年间(以1644开始算),可见明朝衰落的速度之快。明朝的衰落,不仅仅是体现于表面的军事失败,还在于深层次的政治腐败和经济破坏。小编就试图深入政治和经济探讨下明朝的衰落之路。 一,土地兼并问题和赋役繁重 明朝初期的70年,全国的农业总体上处于一个恢复的状态。然而,由于政府采取了高压的政策,使得民间的经济发达难以有所突破。首先,就是土地的兼并问题。为了限制土地兼并,明朝制度了十分严格《鱼鳞图册》,并以此作为纳税的依据。然而从洪武年间开始,土地兼并就已经兴起。在洪武三十年(1397年),全国占地7000顷以上的14000多户。加上明朝的赋役较重,使得当时的许多农民并未得到安居乐业。 鱼鳞图册 当然,明朝地方的土地兼并是比不过屯田的。朱元璋时代,为了解决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于是制定了屯田政策,往往屯田的数量会占据一个省耕地的一半。《明会典》记载陕西省洪武二十六年的田土共计31万顷,位居全国第八,但是其中军屯就占据了16万顷,占据一半多。当时山西有190万人口,就只能耕种剩下的15万顷土地,因此被称为「 ”窄乡”。 史料记载朱元璋时代的田租较低,但是国家又通过种种的方式将服役加重了。首先,明朝将人民划分为了三个等级。第一级是宗室、官绅和文人,他们不用承担赋役。第二级就是平民,是征派赋税的基本群体,包括一半的平民和庶族地主。第三等级贱民、奴婢、佃仆等,他们被列入黄册,但是没有政治权力,和主人家有严格的隶属关系。由于第一等级不用赋役,因此平民的负担就空前加重了。对于官府分派下来的赋税,乡绅、地主往往采用「 ”飞酒”、「 ”诡寄”、「 ”包纳”等手段逃避,向农民转嫁,这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洪武年间,大学士周敬心就上疏说:「 ”方今力役过烦,赋敛过厚。”。 在明朝建立了前70年时间里,农民起义就比较频繁。根据张显清先生《明代政治史》的统计,在洪武年间,明朝共发生了190多次农民起义,而朱元璋之后,明朝的农民起义更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吴晗先《简论明史》概括:「 ”明朝历史上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明代建国之后就发生农民战争…明代农民战争次数之多任何一个朝代都不能比。这是一个农民战争的时代”。 二,一直困扰明朝的财政危机 财政危机是一直困扰明朝的一大难题。首先,明朝的财政收入较少。由于明朝严厉打击商业,推行了重农抑商、海禁等经济政策,导致商业发展比较落后。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明朝的商业税收为每年「 ”一十三万八千五百四十两有奇耳”,也就是13万两白银,只占全国税收的5%。因此,农业税收成为了全国税收的支柱。作为对比,北宋时期的商业税收为800万两,占据总税收的70%。宋朝的商业税率为5%,明朝为三十税一,税率相差不大,然而税收却相差60倍,可见明朝工商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宋朝。明朝的财政收入依赖于农业,从而导致明朝的财政收入十分匮乏。 在明朝初期,明朝的军田是国家财政收入最大的来源。明代永乐元年,全国军屯田子粒2300万余石,而当年全国税粮不过3100余万石,军屯田收入占全国税粮的百分之七十多。这种屯田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军费开支,一方面又提供财政收入,朱元璋曾说:「 ”吾养兵百万,不用百姓一粮”。但是这完全是建立在对军籍百姓残酷的剥削基础之上的。因此,军籍户口的逃散在永乐之后就十分严重。根据《明英宗实录》载,当时全国「 ”逃故军士一百二十万有奇”,约占当时全国军队总数的一半。屯军逃亡,使得大量的土地荒废,如榆林地区「 ”屯田荒芜者强半”。明英宗时期,明朝的军屯也名存实亡了。军田的荒废,使得明朝政府不得不拿出更多的财政收入来维持一直庞大的军队。 贵州屯堡 除了军队需要养,其官员和庞大的宗室人口也需要养。根据《明史·刘体干传》对历朝历代的官员也有一个统计数据显示,「 ”历代官制,汉七千五百员,唐万八千员,宋极冗至三万四千员。本朝自成化五年,武职已逾八万。合文职,盖十万余。”,而《广阳杂记》中记载,早在洪武年间,明朝就有「 ”武职二万八千余员”。这一对比,明朝的官员数量堪称历代之首,是宋朝的几倍。另外,明朝的宗室也是一个十分庞大的人口,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明朝的宗室人口到明末已经上百万,在明中期也不是小数,是「 ”千古所未有也”的事情。这些宗室不仅需要国家高额的俸禄来养,还会在地方兼并土地,给地方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顾炎武曾对他们评价道「 ”为宗藩者大抵皆溺于富贵,妄自骄矜,不知礼义。至其贫者则游手逐食,靡事不为,名曰天枝,实为弃物”。 明朝财政在内部的开支很大,对外部的开支也是十分惊人。从朱元璋开始,明朝就大力推行了「 ”朝贡贸易”,通过「 ”薄来厚往”的方式制造「 ”万国来朝”的假象。这就需要明朝拿出巨大的钱财来进行「 ”回赐”了。和明朝进行贸易的不仅有南洋、东洋各国、中亚各国,还有吐蕃、女真、瓦剌、鞑靼、关西七部、兀良哈三部、三宣六慰等。他们为了获得明朝的财富,往往加大来朝规模和频率。加上永乐时期的南征北战、下西洋、营造北京等项目,使得明朝的国库在仁仁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空虚的局面。 明朝还出现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矛盾。明朝国家财税收入大部分归于中央,少部分存留于各级地方政府。因此,地方总是出现财政不足的局面。为了维持地方政府职能的发挥,地方官员不得不设法敛取资金,强行增加苛捐杂税。顾炎武认为,明朝的地方官员除了举债和贪污之外,根本无法赴任。因此,明朝的地方财政政策不仅没有起到节约的重用,反而导致地方官员贪污腐败成风。 三,宦官专政和政治腐败 朱元璋时期,废除了丞相制度,使得天下政务政务都由皇帝处理,导致政务繁多。这就为了宦官专权埋下了隐患。朱元璋也对对宦官也抱有很强的戒心,他曾在宫中立下了「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禁牌。但是从明成祖之后,就对宦官「 ”多所委任”,开始对给与宦官以重要的官职,《明史》载:「 ”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朱棣还教宦官读书识字,「 ”选教官人内教习之”。明成祖时期,设立了东厂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使得后来东厂便可以操纵锦衣卫。到了宣德年间,宦官最高机构司礼监已经拥有了「 ”批朱”的职权。明朝时期,将内阁大臣草拟的奏章处理意见称为「 ”票拟”,票拟之后,皇帝审定。最后用太监的红笔抄出,为「 ”批朱”,也称为「 ”批红”。太监拥有了批朱的权力,使得太监就有机会控制朝廷。 明朝皇宫 1435年,年仅9岁的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最初,全国政务由太皇太后张氏和「 ”三杨”等主持,尚能保持仁宣时期的部分政策。到了1442年,张太后病死,杨荣先卒,杨士奇则因其子稷杀人被捕入狱而「 ”坚卧不出”,而杨溥则年老势孤”。于是宦官王振得以专权。他拆除了朱元璋立下的「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禁牌,控制锦衣卫,掌控大臣的升迁。「 ”明朝宦官专权,自王振始”。他大兴土木,修建寺庙;卖官鬻爵,收受贿赂;好大喜功,三征三征麓川。使得明朝的政治迅速腐败。 在明朝不断衰落和腐败的同时,北方的瓦剌却走向了强盛。1434年,瓦剌首领脱懽统一了蒙古高原。1439年,也先成为了瓦剌首领,他进一步统一了关西七部和朵颜三部,使得蒙古的势力进一步壮大。在王振的操纵下,当时主张改革和积极备战的刘球被杀。兵部尚书邝埜和廷臣一起上疏加强大同防御的上树也被置之不理。使得明朝边防松弛。1449年,瓦剌进攻大同,王振一意孤行,怂恿明英宗率领50万精锐部分草率出征。最终在大同土木堡遭遇也先2万军队的围攻,50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史称「 ”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 明英宗被俘 土木堡之变后,也先便挟持明英宗以进攻北京,最终在于谦、王直、陈循等主战派的坚持下,立立朱祁钰为新皇帝,同仇敌忾,最终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而在于谦等人的治理下,明朝的边防得到了加强,政治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是这一切都因为英宗复辟而流失了。1450年,也先将明英宗归还明朝。1457年,石亨、徐有贞等将领就和曹吉祥等宦官勾结,发动了「 ”夺门之变”,使得英宗复辟。明英复辟后,进行了大规模的「 ”反攻倒算”,处死了于谦等一大批忠良,重用徐有贞、石亨和曹吉祥等帮其复位之人,使得朝廷又陷入了严重的腐败之中。「 ”夺门之变”后,明朝先出现了徐有贞的专权,后来又发生了曹石之变,最终宦官再次专权。

相关参考

嘉庆时期清朝衰落的原因,其实根本不怪嘉庆

雍正是一个非常努力的皇帝,在他在位期间,有人称他为工作狂,常常工作到深夜,废寝忘食,将自己的江山做得很好,在雍正之后,乾隆继位了,乾隆也是非常热爱工作的,而且,乾隆非常得聪明,在政治治理方面颇有心得,

乾隆晚年下了一步 ”臭棋”,最终,为大清朝带来了 ”满盘皆输”

1616年的时候,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了1636年,皇太极就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很关键,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至1659年,大清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后,

乾隆帝晚年的一场动乱,结果导致清朝一蹶不振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乾隆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这场战乱就是著名的川楚白莲教乱,也称之为白莲教起义。战场起义爆发于嘉庆元年,持续九年的时间,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这场战乱虽然爆发于嘉庆年

嘉慶兢兢業業,勤政愛民,可為什麼沒有扭轉清朝衰落的頹勢

乾隆做了60年皇帝後,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顒琰,也就是嘉慶皇帝。四年後的乾隆死後,嘉慶開始親政。他針對大清的許多問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嘉慶改革」。嘉慶改革涉及的內容還是挺多的,而嘉慶為了改革

汉唐建立70年才方兴未艾,而明朝为什么只用了70年就走向了衰落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此后,明朝经历了洪武、建文、永乐、仁宣四个较为强盛的时代。最终在明英宗时期(1435—1464年)走向了衰落,其标志性的事件就是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明朝从建立,

清朝是如何衰落的

慈禧太后,晚清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无名无分地统治了中国达半个世纪。尽管中外史学界对她褒贬不一,但对于她生前的奢靡生活,正史当中着实记载翔实。有人算过一笔账,慈禧一天的生活费是纹银4万两,宫廷一个月的生

商朝从繁荣走向衰落是什么时期

这是商朝从繁荣走向衰落的时期。约前14世纪末,商王盘庚为了抑制奢侈恶习,缓和阶级矛盾,把都城迁至殷,商朝从此摆脱转辗迁徒的局面,开始迅速发展并兴盛起来。自盘庚以后,商又称殷。从盘庚传到纣共8代12王,

明朝的卫所制度为何会走向衰落

明朝是汉族建立的一个大一统王朝,从1366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到1644年李自成进京,崇祯帝自缢而亡,明朝宣告覆灭,前后经历了两百七十余年,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一个「”长寿”的王朝。明朝之所以

魏国刚开始很强大的,为什么后来逐渐走向衰落

大家都知道,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国家叫晋国,这个国家很厉害,其他的国家在他面前都是小弟。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后来被三个家族瓜分了,从此就新产生了三个国家。而这三个国家里面,当然也有最强的以及最弱

商朝的奴隶制度,是从顶峰走向衰落以致灭亡的必然

依据现存的文献记载和地下史料说来,商是用文字传下来的历史的开始。殷墟出土的大量的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详细记载了殷人的礼俗,农业和战争等事迹。殷墟庞大的宫室,大墓葬的规模以及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物都说明了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