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卫所制度为何会走向衰落
Posted 军官
篇首语: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卫所制度为何会走向衰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的卫所制度为何会走向衰落
明朝是汉族建立的一个大一统王朝,从1366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到1644年李自成进京,崇祯帝自缢而亡,明朝宣告覆灭,前后经历了两百七十余年,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一个「 ”长寿”的王朝。明朝之所以绵延国祚数百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军事制度的优越性,即「 ”卫所制”的优越性。 「 ”卫所制”的创立 1364年,朱元璋创建了卫所制,这个时间是要早于明朝的建立时间的,随着明军在全国范围内势如破竹,卫所制也是遍地开花、逐步完善,至明初时期,基本上完成了质的转变。那么,为何朱元璋会急于建立并推广卫所制?事实上,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明军过于冗杂。当时明军的主要来源有四种,即「 ”从征”、「 ”归附”、「 ”谪发”以及「 ”垛集”,所谓「 ”从征”,指的是参加农民起义军的老牌部队,「 ”归附”指元朝军队以及起义部队中投降朱元璋的部队,「 ”谪发”就是犯罪充军者,而「 ”垛集”指的就是新兵,这也是明军最主要的来源,但因为都是新兵,因此战斗力都不强。由于各个部队的战斗力相差甚远,因此调动起来也很不方便,需要一个制度来将这些部队全部整合起来,以提升部队的战斗力,同时方便指挥; 二是加强队伍的政治建设,确保为朱元璋所用,不出现叛军;三是军队过于庞大导致军费开支巨大,朱元璋希望军队能够自给自足,削减军费开支。基于这三方面的考虑,卫所制便横空出世了。 朱元璋画像 「 ”卫所制”的特点 明初将近一百八十万军队,基本上都编制在卫所中,其中112人是为百户所,一把手为百户,1120人是为千户所,长官称「 ”千户”,5600人组成一卫,卫的军官称为「 ”卫指挥”。据统计,在1393年,明朝的「 ”卫”总数一共有326个,而独立的「 ”所”也有65个。 为了削减军费开支,朱元璋还参考唐朝的府兵制,在每一个卫所配置了军田,士兵在训练之余便专门搞耕种,自给自足。据统计,明初每个军士有十五亩的农田维持生活,后来荒地不断被开垦出来,到1365年每个军士有五十亩田,在明初的二十五年中,每年卫所的粮食产量高达三亿公斤,足够养活一百万军队。 《续文献通考·卷一二二》中就记载,朱元璋曾不无得意地说:「 ”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朱元璋还建立了区别于民籍的军籍,只要是卫所的军士都必须入军籍,而且一家人中只要有一个人当兵,一家人都要永远充军,并居住在指定的卫所中,生老病死。 明军 当然,为了保持军队的战斗力,朱元璋可谓是绞尽脑汁,他颁布了《教练军士律》,其中一条就规定:「 ”骑卒必善驰射枪刀,步兵必善弓弩枪”,不仅如此,朱元璋还规定,每年都要从京卫所中按5:1的比例抽取军士,由卫指挥以下军官带领接受朱元璋的检阅,如果朱元璋认为「 ”达标”了,就重重赏赐,若没有达标,则重罚。因为这一制度,明军在前中期保持了相当的战斗力,但是自从隆庆以后,由于战事不多,「 ”操演徒为具文”。 长官称谓以及品级 卫所制度的军官有四个级别,即「 ”都级”、「 ”卫级”、「 ”千户级”以及「 ”百户级”。其中「 ”都级”有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 ”卫级”有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卫镇抚(从五品);"千户级"有正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所镇抚(从六品);「 ”百户级”有百户(正六品)、总旗、小旗。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等高级军官都不世袭,由朝廷从世袭军官中升任或从武举人中任命。不过,卫指挥使以下军官则都是世袭的,比如如果一个军官是正千户,那么他死后便由他的儿子继任千户。 卫所制的没落与募兵制的大行其道 卫所制的本质就是「 ”全民皆兵”,在明朝前中期,由于朱元璋、朱棣四处征战,大部分兵力都来源于卫所制,军队保持了相当强的战斗力。然而,到了和平时期,这种「 ”全民皆兵”式的制度便有些不合时宜了,由于没有战争,军队不再进行操练,战斗力大大的下降,而且由于不合理的世袭制度,战争时期「 ”强者上,弱者下”的规律被打破,下层官兵想要升为军官,比登天还难,军官与士兵之间,形成了一道强力的壁障,分化成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就像是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一样,士兵也成为了军官的剥削对象,由于军籍不能转为民籍,士兵成为了军官随意支配的对象,甚至被送给贵族阶级当农奴。 对于士兵的遭遇,利玛窦在《16世纪的中国》一书有着详细的描述: 在这个国家中,也许没有哪个阶层比这些士兵更为卑贱和懒散了……平时,他们抬轿、喂马,像奴仆一样受人役使。 由此可见明朝士兵地位之低。自明朝中期以后,明军在与农民军的战斗中,多次处于劣势,不过,后来戚继光建立的「 ”戚家军”,以及孙袁等然建立的「 ”关宁军”,其战斗力远胜于一般的明军,而这两支部队都是以卫所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由此可见,卫所制虽然有着一定的弊端,但是其优越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明朝士兵 不过,从弘治十四年开始,卫所制便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所谓「 ”募兵制”,顾名思义就是直接从地方招募士兵,不再从卫所中调取士兵,到嘉靖时期,募兵已经占据了主导权,而卫所兵则被朝廷抛弃。《两浙海防类考续编》中记载: 浙江有戎行39总,其中募兵有27总,占69.2%。 由此可见募兵在当时的地位,事实上,与卫所兵相比,由于募兵同样未经过正儿八经的训练,其战斗力与卫所兵相差无几,到明朝末年,募兵制的弊端也渐渐显露出来。 卫所制的意义 事实上,卫所制在建国后仍然有一定的意义,比如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在新疆成立了生产建设兵团,完全按照军队编制,一边搞建设,一边保卫边疆,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卫所制的「 ”现代版”。因此,卫所制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剑桥中国明代史》 《国史大纲》 《中国通史·第九卷》 《大明朝的另类史》 《世界近代前期政治史》 《续文献通考·卷一二二》 《两浙海防类考续编》 《16世纪的中国》 《明史·教练军士律》 文:壮哥平天下 图:来源于网络 原创首发,请勿转载相关参考
卫所制度是明朝的军事制度,它在明朝起过重要的作用。灵山卫作为山东沿海的一个卫,它从明洪武年间建立到清雍正十二年裁撤,期间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明朝初年,面对山东海防的严峻形势和灵山卫在山东沿海所处的特殊位
设立及军户制度元朝户部尚书张昶最早提出卫所。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全国的各军事要地,设立军卫。一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
卫所制度又称卫所制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来自于隋唐时代的府兵制。明代在与元朝及元末群雄争战期间,军队的来源,有诸将原有之兵,即所谓从征,有元兵及群雄兵归附的,有获罪而谪发的,而
对明朝兵制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有明一代,受到抨击最多的就是明代的卫所制度。毕竟,明太祖朱元璋在创立大明后,竟然搬出来了老古董卫所制度,这种类似屯田制的老制度。要知道,在明朝
镇海是明代建立起来的一个卫所,作为国家军事基地,与其他东南沿海的卫所一样,担负着守护中国海疆的职责。不论国家体系采取海禁抑或开放贸易的政策,这里注定都会是历史人类学者不可多得的田野研究点,借此而去考察
众所周知,明中叶之后,原有的卫所制度已经崩溃。明朝边将们纷纷自行招募勇士,以抵御强敌。这些精锐士兵,在明史中称呼各异,所谓「”苍头”、「”亲丁”、「”选锋”、「”死士”,不一而足。但最普遍、其最为后人
[军事国防]募兵制和征兵制的优缺点分析募兵制有训练成果保持容易、节省训练经费、减少武器损耗、节省社会成本浪费及提升部队战力等优点;而征兵制则有充足的兵员及后备部队、国防预算人事费用精简等优点。未来的战
黄宗羲在青少年时代曾写过不少应酬唱和的诗文,也写过学术专著,今保存下来的有《西台恸哭记注》(写于崇祯十一年,时二十九岁)、《四明山古迹记》(写于崇祯十五年时三十三岁,原稿五卷,康熙十二年改定为《四明山
依据现存的文献记载和地下史料说来,商是用文字传下来的历史的开始。殷墟出土的大量的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详细记载了殷人的礼俗,农业和战争等事迹。殷墟庞大的宫室,大墓葬的规模以及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物都说明了商
卫所制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来自于隋唐时代的府兵制。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全国的各军事要地,设立军卫。一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