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名将施琅一生的故事

Posted 公元

篇首语:人生必须的知识就是引人向光明方面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简述名将施琅一生的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简述名将施琅一生的故事

2、简述名将杜预一生的故事

简述名将施琅一生的故事

>   施琅(公元1621~1696年),原名郎,字尊侯,号琢公,中国福建晋江人。原系部将,后投诚清朝,任福建水师提督。他坚决主张以军事手段为 主,平定,消灭郑氏割据政权。在年逾花甲之时,统率清军,渡海东征,一战而定战局,完成了台湾与大陆的重新统一;并力主驻军台湾,保卫海疆,以备御西 方殖民者的侵略。是一位颇有卓识远见的杰出军事将领。> >   郑成功的部将> >   施琅在与清军及地方武装集团的作战中,屡立战 功。如六年(公元1649年)十月攻云霄时,曾率部阵斩清守将张国柱,为攻克该城建立了第一功;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略取广东潮州地区时,独立 攻占溪头寨,有力地配合了主力对和平寨的进攻;在与潮州郝尚久部作战时,大败敌军,并指挥亲随,强攻敌重兵把守的浮桥,将其焚毁,切断潮、漳间的唯一通 路,稳定了战局等。因而郑成功与施琅“相得甚、军储、卒伍及机密大事,悉与谋”。当时海上抗清武装力量,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领导,郑成功兵力不过万人, 仅以鼓浪屿小岛为根据地,虽然南征北战,频频出击,但只能以游击方式袭扰各处,尚无力与清军主力进行大的战役。郑芝龙旧部中兵力最大,装备最好的为占据厦 门的郑彩、郑联两部。郑成功在潮州受挫退至潮阳时,深感兵力不足。当时正值郑彩率军南下广东,郑成功欲取厦门为根据地,兼并郑联所部,以扩大实力。但又考 虑“彼船只倍多,部将老练”,唯恐“取之不得,反结为仇”,定不下决心。施琅认为单纯靠武力攻取,难有把握,“当设计图之”。他建议说:“联乃酒色狂徒, 无谋之辈。藩主可领四只巨舰,扬帆回师,寄泊鼓浪屿。彼见船少,必无猜疑。其余者陆续假为商船,或寄泊岛美、浯屿,或寄大担、白石头,或从鼓浪屿转入崎 尾,或直入寄碇厦门港水仙宫前。藩王登岸拜谒,悉从谦恭,然后相机而动。此吕蒙赚荆州之计也”。郑成功用施琅计,于八月间杀郑联收其众;郑彩亦主动退隐, 将兵权全部交郑成功。郑成功的军事实力,开始有了大的发展。> >   郑成功主力南进后,清福建泉中路总兵马得功,乘厦门空虚之机,渡海袭击厦 门,守将郑芝鹏怯战逃走,厦门被清军占领。施琅随郑鸿逵军反击,率亲随百余人突击马得功指挥部,大败清军,几乎将其俘获。马得功在郑鸿逵庇护下逃回大陆。 郑成功返厦门后,仅因功赏施琅银二百两,并未恢复其兵权,仍“令其闲住”。施琅心怀不满,要求为僧,郑成功令其“再募兵,许授前锋镇”,施琅拒不接受,二 人之间的矛盾渐趋尖锐。当年四月间,施琅亲兵曾德犯法,郑成功意欲袒护,施琅却将其杀死。郑成功遂下令逮捕施琅及其弟显、父大宣和其家属。施琅被捕后逃 走,郑成功竟下令杀死其父、弟及家属。施琅与郑成功在政治上彻底决裂,投诚了清朝。> >   平台的清军主帅> >   施琅投清后, 改原名郎为琅。一度曾去广东尚可喜部与南明军作战,不久又返泉州闲住。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人闽时,因施琅“习海上情形,命为 前部”,进攻厦门。这次进攻虽被郑成功击败,但施琅却为闽浙总督李率泰所赏识,被任为同安副将,并利用他在郑军中的旧日影响,招降郑军近万人,不久升为同 安总兵。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郑成功由南京败归后,清安南将军达素再次组织进攻厦门,施琅率水军主力随达素由同安港进攻。由于他了解厦门岛周围 的水文地理情况,多用小型战船,选浅水处为登陆点,并先与郑军右虎卫镇将陈鹏联系,令其在岛上策应。因而战斗开始时进展较为顺利,郑军大舰无法阻止,曾有 一部兵力登陆厦门。但在郑成功水陆军的顽强抗击下,最终仍然失败。通过两次海上作战。清统治集团对施琅熟悉敌情及善于海战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康熙 元年(公元1662年)施琅升为福建水师提督,成为福建水军的最高军事长官。> >   清军占领沿海岛屿后,施琅以功升右都督,挂靖海将军印, 统领原郑军投诚各将领,向台湾进攻。当年十一月,康熙四年(公兀1665年)三月和五月,施琅三次进军,皆因途遇飓风退回厦门。清统治集团怀疑施琅等与郑 经集团有勾结,唯恐双方联合起来危害其在东南沿海的统治,另方面又考虑不用施琅及原郑军将领,清军本身缺乏有海战经验的将兵,于是以“风涛莫测,难必制 胜”的理由,决定暂时放弃对台湾的军事进攻,裁撤福建水军,于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调施琅人京改援内大臣。施琅官阶虽高,但实为闲职,他身居北京, 对东南沿海情况及郑氏政权动向仍极为关注,并用心研究“风潮信候,生崖断港”等海洋的天文、地理学知识,以便将来一旦被起用时,能迅速掌握情况、指挥作 战。> >   根据施琅掌握的情况,郑军总兵力约两万人,半数屯垦,缺乏训练。精锐部队,尽为刘国轩统领防守澎湖。当时清军有精兵两万余人,绝 大部分又是投诚的原郑军官兵,有丰富的海战经验,也熟悉郑军惯用战法,新造战舰,较郑舰坚固轻便,所以施琅认为,在兵力对比上,不论质量、数量,清军都占 优势。> >   施琅考虑到台湾本岛防御严密,港口多在炮火控制之下,易守难攻;澎湖为台湾门户,岛多而分散,海岸坡度较小,地形低平,易攻难 守。如能将刘国轩部歼灭于澎湖地区,则台湾有可能不战而下。因而他决心,首先集中兵力消灭刘国轩部郑军,占领澎湖,然后再以大舰由正面牵制台湾郑军,而以 小船迂回至打狗港(高雄)和蚊港(台南县西)登陆,由陆上攻击郑军侧背,以期全歼郑军于承天(台南)地区。> >   施琅认为,十月以后北季节 风,风力剧烈,起风后短期不停,如万一不能一战而胜,则易被大风吹散。海上行动,全靠风信,船只一旦吹散,很难迅速集中,将处于不利地位。五月开始的南季 节风,风轻浪平,特别是夏至前后二十多天,风力微弱,夜间尤静,可在海面集中停泊,寻找敌人弱点进攻。因而,他决定在六月间发动进攻。> >   过去由大陆去澎湖,均由厦门出发。施琅为利用南风,以便在海战时占据上风上流,处于有利地位,决定违反惯例,改由铜山出发,准备进至八罩后,再转北进攻澎湖。> >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舰队由铜山开航。临出发前,召集将领,用沙盘显示地形,进行部署,指示诸将:“如此入港,如此泊船, 如此进战”等,规定“不用命者无赦”。十五日到达八罩水道停泊,十六日进攻受挫,又经数日整顿,二十二日再度发起攻击,激战竟日,郑军全军覆没。刘国轩仅 率少数残部逃回台湾。清军完全占领了澎湖三十六岛。> >   施琅一生在军事上的最大成就,是胜利地完成了玄烨赋予他的任务;消灭郑氏割据政 权,平定台湾,实现祖国统一。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十六世纪,正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一些最早的殖民主义国家,相继向东南亚扩 张的时代,它们不断向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侵扰,并相互争夺其领土台湾,以作为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前进基地。郑成功击败荷军,收复台湾,瞥给予这些殖民者以沉重 打击。但并未完全解除它们的侵略威胁,台湾孤悬海外,势单力弱,假如不与祖国大陆结合则很难单独抵御外国殖民势力的侵略。施琅一战定局,使台湾与祖国大陆 形成一个整体,既保障了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又捍卫了祖国的东南海疆。从郑氏割据政权消灭,到鸦片战争的一百多年中,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没有再受到外国殖民 势力的大规模入侵,就军事方面而言,主要原因是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 >   施琅一生对军事的重要贡献,是他第一个从战略角度提出台湾在中 国国防上的地位与作用。这比将重点完全置于沿海大陆及少数近海岛屿的海防思想,又前进了一步。这是针对当时酉方殖民主义者的炮舰扩张政策而提出的。不 仅对当时的国防,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后世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如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发生了日本侵略军在琅峤登陆事件时,腐朽的清王朝虽然对日 本侵略台湾,采取了妥协投降的方针,但许多有识之士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官员们,就曾研究了施琅的《靖海纪事》,认识到台湾对中国国防的重要意义,在谈判 中坚持了整个台湾都是中国领土的正确立场,要求日军撤走。> >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它和祖国大陆的关系,是“团结则安,分裂则危”。如果说郑成功是台湾与祖国大陆重新统一事业的开启者,而施琅则是这一伟大事业的继承者和完成者,他在中国军事史上的成就与贡献,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

简述名将杜预一生的故事

> 杜预 >   杜预,出身于世宦之家,是的女婿。他博学多才,对政治、经济、法律、兵法都深有研究,人称“杜武库”,形容他腹中无所不有。他虽然不善武功,不会骑射,自己不能冲锋陷阵,但他善于谋略,以、料敌制胜而著称于世。> >    公元270年,杜预在协助安西将军石鉴出兵陇右(今甘肃、青海部分地区)退敌安边之时,就因为“明于筹略”而崭露头角。当时,鲜卑族首领秃发树机能骚扰 边塞,石鉴奉命出征。兵到塞外时,石鉴急着要发起进攻。杜预审时度势,认为晋军兵力较少、孤军深入、军粮不足,而鲜卑族军队兵盛马肥、士气高昂、以逸待 劳,马上进攻必败无疑。为此,他上书石鉴,提出“五不可、四不须”,坚决反对立即出兵。石鉴不听,强行出兵,结果大败而归。不久,匈奴右贤王刘猛举兵叛 晋,拥军自立。杜预又应召商讨平叛方略。他反对劳师远征,而主张采取“立田籍、建安边、论处军国之要”等战略,并提出安宁边境及利国救边之策50多条。司 马炎全部采纳了杜预的主张,结果不仅边患没有蔓延,而且沿边一带的防务、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两次治边,都显示了杜预明察时势、深谋远虑的智慧和才能。> >   公元278年,羊祜病故后,杜预被任命为镇南大将军,掌管荆州诸军事,筹划灭吴大计。> >    杜预一上任,便开始加紧进行灭吴准备。不久,他挑选精兵,乘敌不备,向战略要地西陵(今湖北宜昌)发起突然袭击,大获全胜。西陵守将张政是吴国名将,大 败后感到羞耻,同时又慑于吴主孙皓的暴虐,没有如实上报这次败绩。杜预知道这一情况后,感到有机可乘。为了离间孙皓与吴将之间的关系,他立即给孙皓写了一 封信,详细陈述了吴军惨败的经过,表示愿意将俘虏全部送还。吴主接信后果然大怒,立即调回张政免官问罪。驻守荆州一带的吴军将领,本来就对孙皓的暴政提心 吊胆,怀有异心,这次临阵换帅,更使他们忧心,与孙皓离心离德了。> >   第二年,杜预两次上书,建议乘吴军防备松懈、兵力分散、东西难顾之机,从速出师,消灭吴国。杜预的卓越见识和主张,终被晋武帝所接受,从而定下了大举伐吴的决心。> >    公元279年,晋武帝发兵20万,兵分六路向吴国发起全面进攻。杜预针对吴国边将各自为守、无心恋战的状况,采用攻敌要害的作战方针,先陈兵于长江枢纽 江陵城下,围而不攻,以断绝长江上游吴军的退路和阻挡长江下游吴军的西进,动摇整个吴军西部防御。随后,他派部将周奇等4将沿江西进,逐一夺取长江上游吴 军的城邑。同时,他又约益州刺史王溶率水军顺江东下,东西夹击吴军江面水营,连克西陵、荆门、夷道等城池,翦除了江陵以西的吴军势力。在攻取上游诸城之 后,他又把兵锋指向长江流域的另一重镇乐乡。为拿下乐乡,杜预采取了奇袭战法,他派奇兵800趁夜南渡长江,在乐乡一带到处张旗树帜,又派兵一支迂回乐乡 侧后的巴山一带遍燃烽火,使乐乡吴军一片惊慌。在王攻打乐乡时,他再命伏兵乘机混入城内吴营,活捉了吴军都督、西线统帅兼乐乡总指挥孙歆,乐乡很快又被攻 克。这时,江陵已成为一个孤城。杜预命令南北各军会攻江陵,当天就把它拿下了。> >   长江上游平定之后,晋军中有些将领提出,东吴建国百年 根基深厚,不易一举拔除,现在又马上到了春天发水多病季节,应该罢兵休战,等到冬天再大举征伐。杜预主张乘胜一举消灭吴国,认为“缓兵势必功亏一篑”,从 而坚定了各路将领的决心。与此同时,他又根据吴军水上防御松懈、都城建业守卫空虚的弱点,提出“水军担任主攻,直取吴都建业”的灭吴方略。根据这一方略, 王率领水师,乘虚而入,急驶东下,很快就打到建业。吴主孙皓见败局已定,出城请降,吴国从此灭亡。> >   灭吴大战结束后,杜预认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仍然“勤讲军备,严求戍守,屯兵要地”。公元284年,杜预卒于邓县,享年62岁。司马炎感念他的功绩,追赠他为征南大将军。

相关参考

简述名将陆逊一生的故事

>陆逊  从青年时代起,陆逊就因“多智略”而受到世人瞩目。根据史料记载:从21岁起,陆逊开始在手下当官,起初只是一个小小的屯田都尉,“兼管县事”。但在任职期间,他却十分注重天灾之年开仓济贫、收服民心,

简述名将杜预一生的故事

>杜预>  杜预,出身于世宦之家,是的女婿。他博学多才,对政治、经济、法律、兵法都深有研究,人称“杜武库”,形容他腹中无所不有。他虽然不善武功,不会骑射,自己不能冲锋陷阵,但他善于谋略,以、料敌制胜而

康熙朝名将施琅,世袭靖海侯誉满天下

施琅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施琅,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泉州人。生于明朝末年,施琅早年追随郑芝龙,郑芝龙降清后,施琅开始追随郑芝龙之子郑成功,能征善战的施琅很快成了郑成功最有力的

简述张謇一生的故事

>张謇  张謇(jiǎn,1853-1926),中国实业家、教育家。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状元。早年入淮军将领吴长庆幕。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后又举办通海垦牧公司、大达

施琅大将军的故事

  施琅(1621—1696年),字尊候,号琢公,明末清初军事家。福建泉州晋江人,享年75岁。  原为郑芝龙和郑成功的部将,投降清朝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先后率

抗战名将粟裕与楚青的爱情故事

  在我们的印象中,老一辈的婚姻都是包办的,根本没有什么爱情可言。但其实不然,在抗战那一段艰苦的时期,也发生了很多让人刻苦铭心的革命爱情故事。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简述一下中国抗名将粟裕的爱情故事。  

三国名将鲁肃一生的故事

鲁肃的故事鲁肃是东汉末年东吴的战略家和外交家,可以说鲁肃是非常具备战略眼光的,鲁肃幼年丧父,是由祖母抚养长大的,鲁肃出身士族家庭,家里比较富裕,生的身材魁梧,生性豪爽,并且仗义疏财,在乡中具有非常不错

简述张廷玉的一生

>张廷玉>  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张廷玉出生于京城时,父亲张英正任大学士兼翰林院编修。张廷玉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习读满文,康熙四十二

简述李白著名的故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西域的碎叶城,在四川长大,约25岁起离家,游遍了大半个中国。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到长安为官,因不愿奉承权贵遭谗毁出京,继

种世衡以信结羌的故事 北宋名将种世衡的一生

北宋名将种世衡在历史上是十分有名气的一位将领,他是种放的侄子,同时也在朝中担任过东染院使等重要职位,最重要的是他不仅仅是一个人奋战在沙场之上,之后他还开创了种家军,世世代代都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他是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