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名将施琅,世袭靖海侯誉满天下

Posted 清廷

篇首语:如果终止了学习,人就结束了成长的进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康熙朝名将施琅,世袭靖海侯誉满天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康熙朝名将施琅,世袭靖海侯誉满天下

施琅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施琅,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泉州人。生于明朝末年,施琅早年追随郑芝龙,郑芝龙降清后,施琅开始追随郑芝龙之子郑成功,能征善战的施琅很快成了郑成功最有力的助手。但施琅的性格直爽,敢怒敢言,而郑成功的脾气一样直爽而且性格暴躁。两人在一起难免会发生矛盾,随着施琅因“大功不赏”对郑成功心怀不满,而郑成功也因施琅的骄横跋扈对其日渐疏远。终于这些矛盾因施琅借故杀了与自己不和的部将曾德而爆发,郑成功以谋反之名将施琅全家抓捕(施琅侥幸逃出),随后诛杀施琅的父母、兄弟等全部家人。这样的深仇大恨让施琅义无反顾的投降清廷。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廷任命施琅为同安总兵。康熙元年(1662年),施琅率军击退郑经进攻海澄的军队,并上书清廷将台湾纳入清朝的版图。

此后,清廷众臣在关于“弃台还是攻台”而争论不休。历时七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后,康熙帝在施琅、姚启圣、李光地等朝臣的建议下决心收复台湾。此时的台湾在郑氏的统治之下只想着保住在台湾割据的局面。他们在与清朝的谈判中,多次要求“不剃发,执朝鲜事例”,“称臣纳贡,世守台湾”,“照琉球、高丽等外国例,称臣进贡”。对于这些要求,康熙帝皆严诏不准。如果当时康熙帝允许这此要求,那么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进攻澎湖,同年八月收复台湾。施琅克复台湾后,康熙帝赐其靖海侯爵位,并世袭罔替。施琅在收复台湾后不久,就上了一道《陈台湾弃留利害疏》,向康熙帝阐明了台湾的重要性,康熙帝也开始在台湾设立官署。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靖海侯施琅病逝,时年七十五岁。其靖海侯爵位由其子施世范继承,清朝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施琅死后的数百年来,对于他的评价出现两种褒贬不一的说法,誉之者谓其为统一国家的功臣,正因为他收复台湾,国家才免于分裂。毁之者谓其为“满鞑”,说他身为汉人却为满人卖命并甘当走狗。但笔者支持前者,如果当时放任台湾不管,或是让其仿朝鲜例为藩国,对国家的完整和统一都是严重的威胁,收复台湾是必须的,维护国家的统一也无分满汉。在施琅的故乡福建省晋江县施琅纪念馆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

相关参考

历史上有靖海侯萧天远这个人么

萧天远其人1567年1月23日,明世宗病逝于乾清官。2月4日其三王子朱载垕即皇帝位,是为穆宗,纪元隆庆。明穆宗,《明史》中称他“继体守文,可称令主矣……盖亦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者欤!”他即位后,还是有

施琅曾多次反复,清廷在坐稳江山以后,是怎么对待他的后人的

明末清初的时候,施琅在反清和降清之间反复不断。最后因为收复台湾有功,而被封为靖海侯。那么,施琅为什么会反复不断呢?他那样做,清朝稳定局势以后,是怎么对待他的后人的呢?(施琅剧照)​客观来说,施琅的反复

(19)抗倭名将,靖海封侯——明朝海国公吴桢

前言:吴祯,初名国宝,字干臣,定远(今安徽定远)人,明朝开国名将,江国公吴良之弟。吴祯早年随明太祖起兵,为帐前先锋,累功至天兴翼副元帅、英武卫亲军指挥使。他先后参与明朝平定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等割据

施琅是怎样突破郑成功船队一举将台湾岛拿下的

康熙帝在解决东北边疆沙俄侵扰和西北噶尔丹叛乱的同时,还有条不紊地把东南沿海和台湾岛收归了版图。郑成功到台湾后不久,就生病去世了。他的儿子郑经率领郑氏部属,在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活动,仍然沿用明朝年号,坚...

施琅是怎样突破郑成功船队一举将台湾岛拿下的

康熙帝在解决东北边疆沙俄侵扰和西北噶尔丹叛乱的同时,还有条不紊地把东南沿海和台湾岛收归了版图。郑成功到台湾后不久,就生病去世了。他的儿子郑经率领郑氏部属,在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活动,仍然沿用明朝年号,坚...

简述名将施琅一生的故事

>  施琅(公元1621~1696年),原名郎,字尊侯,号琢公,中国福建晋江人。原系部将,后投诚清朝,任福建水师提督。他坚决主张以军事手段为主,平定,消灭郑氏割据政权。在年逾花甲之时,统率清军,渡海东

康熙重用降将施琅发兵统一台湾

清圣祖康熙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不久病逝,其子郑经继位,继续治理台湾,与大陆上的清王朝分庭抗礼。康熙帝多次招抚不成,便下决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1681年郑经突然病故,他的

以姚启圣、施琅为例,探究康熙在收复台湾时的政策和手腕

导读:在三藩之乱时,由于战事吃紧,朝廷一时无暇顾及到台湾,可郑氏政权却并没有安守本分,而是趁着动乱之机不断扩张其在沿海地区的势力范围。随着三藩的平定,康熙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台湾上来,一场博弈也就此拉开.

一個是吳三桂,一個是施琅

公元1683年10月3日,也就是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十三日。這個日子估計,中國人都不會忘記,那就是康熙收回臺灣之日。這一年,在臺灣安平港外海堤之上,鄭克塽、馮錫範、劉國軒等率領文武官員人等,在此迎接施琅率

收复台湾使大陆台湾重归统一 施琅大将军

...地图上,施琅在人才的使用上非常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使康熙皇帝对他非常的器重。这是一个对着中国,对着历史,对着中国的历史年轮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不可磨灭的功劳的一个人。“施琅大将军”是2006年上映的一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