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清靖海侯施琅之子 清朝著名清官施世纶简介
Posted 康熙
篇首语:热水治不了百病,情话过不了一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清靖海侯施琅之子 清朝著名清官施世纶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清靖海侯施琅之子 清朝著名清官施世纶简介
施世纶(1659年一1722年7月3日),字文贤,号浔江,福建晋江县衙口乡(现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后被编入清朝八旗汉军镶黄旗。清靖海侯施琅之子,是清朝著名的清官。>>施世纶因父荫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出任江苏泰州知州。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因政绩卓越,康熙皇帝欲把施世纶升迁外地,但因当地居民挽留,遂就地晋授扬州知府。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及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分别调任江宁及安徽。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担任漕运总督。全名为“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为清朝漕运事务的高级官员,是年57岁。施世纶任漕督时,已经体弱多病,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五月病故,终年64岁,施世纶墓位于福建省惠安县黄塘镇许田村。>施世纶为官清正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勤于民事,在民间素有“施青天”之誉,被康熙帝称为“江南第一清官”。>人物生平>少年时代>顺治十六年(1659年),施世纶出生于福建晋江县衙口乡,他是“海霹雳”施琅的次子,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时任福建水师提督的施琅受命武力平台。他的儿子施世纶和施世骠都参与了武力攻台。施琅率领水师两万余人、战舰百余艘,从铜山出发,直抵澎湖,经过数天鏖战,大败守军。>施世纶当时随父出征,亲眼目睹了这场波澜壮阔、激烈空前的澎湖海战,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律诗:“独承恩遇出征东,仰借天威远建功。带甲横波摧窟宅,悬兵渡海列艨艟。烟消烽火千帆月,浪卷旌旗百万风。生夺澎湖三十六,将军仍是旧英雄。”>早期为官>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施世纶因父荫出任江苏泰州知州。在担任泰州知州期间施世纶为官很有作为,泰州被治理的很好。>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江苏淮安遭遇洪水,康熙帝派遣大臣监督河堤的修缮,跟从钦差大臣的人非常多,沿途居住驿站扰民非常严重,施世纶严厉惩治了其中的不法分子。>湖北地区发生了民变,泰州的官兵前去救援出了泰州的地界,施世纶派人为他们筹备粮草,他派人拿着棍棒监督征粮的官兵,如果发现官兵有扰民的现象,立刻将其逮捕并严加惩治,他的官兵全都奉公守法,不敢越雷池一步。>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施世纶因为承接了修缮京口(今镇江)的沙船迟误了,所以吏部商议将其降级处分。总督傅腊塔上疏为施世纶求情,说他清廉公正,希望朝廷将其留任。康熙帝允许了傅腊塔的请求。施世纶被就地提拔为扬州知府。扬州的人们经常喜欢游逛,施世纶阻止了这个作风,扬州地区的风气为之一变。>康熙三十年(1691年)八月,海潮突然间肆虐,泰州的范公堤坍塌,施世纶请求捐款修缮大堤。>官场升迁>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施世纶被任命为江宁知府。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其父施琅逝世,总督范承勋疏因为施世纶深受人们的爱戴,请求朝廷允许他在任守制;御史胡德迈上书说,施世纶要去职守丧,后来又为其母守丧。过了一年多,施世纶又被授为苏州知府,施世纶仍然推辞不去就任。>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守制三年结束,施世纶被授为江南淮徐道。>>康熙四十年(1701年),湖南按察使职位空缺,朝廷大员都推举施世纶去就任,大学士伊桑阿入朝上奏,康熙帝下诏说:“朕深知施世纶为官非常廉洁,但是他遇事偏执,普通民众与诸生打官司,他一定会袒护民众;诸生与缙绅打官司,他一定会诸生。处事一定要公正无私,岂偏执行事?像施世纶这样的官员,将钱粮一类的事情交给他则正好合适。”就在这一年施世纶被授为湖南布政使。本来湖南的田赋丁银需要交纳徭费,漕米需要交纳京费。施世纶到了湖南之后,全部废除了徭费,减免了四分之一京费,人们纷纷立石碑颂扬施世纶的做法。>因为民意挽留,施世纶长期在江苏和安徽做地方官。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施世纶被调任为安徽布政使司。>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施世纶被调任为太仆寺卿。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因为在湖南任内营兵劫掠当铺时失察,被罢职。三月,又被授为顺天府府尹,他上书朝廷请求禁止司坊擅自处理诉讼、奸诈之徒包揽捐纳之事、牙行霸占货物、流娼歌舞饮宴等,康熙帝令各部商议并定为成例。>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施世纶被授为左副都御史,兼管府尹的事务。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被迁移为户部侍郎,总理钱粮。很快又被调往总督仓场。>总管漕运>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施世纶又被授为云南巡抚,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任命为漕运总督。>施世纶上任漕运总督后,详细考察了漕运的积弊,革除了羡金,并且弹劾贪墨的官员,废除了劳役中的不合理成分,治理漕运非常严格。全年去监督漕船的运输情况,保证漕运,不敢有稍微的怠慢。当时清朝正在西北边陲用兵,施世纶利用漕运运输物资,经过河南到达陕西。>>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因为陕西爆发了旱灾,出现了饥荒。康熙帝命施世纶到达陕西帮助总督鄂海筹集军饷,并令他在去陕西的途中沿路勘察河南府至西安的黄河漕运的路径,并考察陕西现存谷石的数目上奏。施世纶就沿着黄河西上,上书说:“河南府孟津县至陕西太阳渡,大小数十滩,纤道高低不等,有的黄河以南比较高,有的黄河以北比较高。从渑池以下,船下水之后可以载粮三百多石;从渑池往上游,河流比较高,仅可承载数十石。自砥柱至神门没有纤道,惟路旁石往往有方眼,又有石鼻,从前挽运,它的痕迹仍然可以看到。自陕州到西安府,河水比较平稳,都有运输的路径。所以描绘了河道图上呈康熙帝。”又上奏说:“从河南府到陕州三门,如今没有船可以运输。太阳渡以下可以改为改车运,太阳渡到西安府党家码头行船比较便利。党家码头入仓之后可再次改为车运,可以运输粮食二十万石、白银十万三千两。但运送二十万石谷子,仅仅能运送十万石米。请皇上令河南拿二石谷换一石米,那么运输的成本可以节省一半。如果担心米难以存储,就请照例送出陈的放入新的。”>奏章送入之后,康熙帝挂念陕西的灾害,拿出帑金五十万两,并下令开仓放粮;又因为地方上大半的官吏在军前,下令选拔部院的官员到达陕西,命施世纶负责这些事。施世纶下令分十二路去考察贫民,按照每家的人口分给粮食,远近都得到了救助。>晚年逝世>康熙六十年(1721年)春天,有降雨,灾情得到了缓解。康熙帝下令让施世纶继续去总督漕运。>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月,施世纶因病想要告老还乡,康熙帝下旨挽留,并且下令让他的儿子施廷祥飞马到驿站探望。同年五月,施世纶病逝于淮安任上,终年64岁。遗疏请求随父施琅葬在福建,康熙帝允许了他的遗嘱,下旨奖赏他的清廉,并予以厚葬。相关参考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年仅27岁的施世纶就任泰州知州。康熙二十八年,他被提拔为扬州知府。当时,扬州一带民间争讼颇多,但施世纶经办的案件,既无久拖不决,更无冤假错案,他长于断案的美名由此远
施世纶字文贤,生卒年为1659年——1722年,施世纶简介在《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七·列传六十四》中有记载。他曾任福建晋江县衙口乡人(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祖籍是河南固始,曾经被清朝编入八旗汉军镶黄旗
“吾自入官身且不顾,何有于子。”言下之意即是,我不拼爹,儿子也休想拼爹。这样一句霸气斐然的话究竟是何人所说,他为何会说出这样一句话,他又有怎样的传奇人生故事,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去看看吧,清朝漕运总督施世
施琅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施琅,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泉州人。生于明朝末年,施琅早年追随郑芝龙,郑芝龙降清后,施琅开始追随郑芝龙之子郑成功,能征善战的施琅很快成了郑成功最有力的
施琅的歷史形象非常複雜,一般來講他是平定臺灣,促成國家統一的英雄。但也有人站在民族角度的立場,說他是背主求榮,投靠滿清的“大漢奸”,和吳三桂等人有的一拼。施琅是福建晉江人,少年棄文學武,17歲就跟隨鄭
明末清初的时候,施琅在反清和降清之间反复不断。最后因为收复台湾有功,而被封为靖海侯。那么,施琅为什么会反复不断呢?他那样做,清朝稳定局势以后,是怎么对待他的后人的呢?(施琅剧照)客观来说,施琅的反复
导读:明末清初著名将领,背郑降清,为收复功不可没,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物。> 施琅,字尊候,号琢公,祖籍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早年,他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由于郑成
萧天远其人1567年1月23日,明世宗病逝于乾清官。2月4日其三王子朱载垕即皇帝位,是为穆宗,纪元隆庆。明穆宗,《明史》中称他“继体守文,可称令主矣……盖亦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者欤!”他即位后,还是有
历史人物 清朝著名清官、理学名臣李光地简介,参与平定三藩、统一台
人物生平初入仕途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光地出生于福建安溪,自幼聪颖。十三岁时全家遭遇山贼,后奋力脱险,归家后志于勤学。康熙三年(1664年),李光地乡试中举。康熙九年(1670年),他于庚戌
康熙收复台湾时,海霹雳施琅居功至伟被封为靖海侯。按说,这样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史书应该要将他大书特书才对。然而,清代史料中对于施琅收复台湾后的记载并不多,相反,在有限的资料中施琅并没有给后世留下太好的名声